suǒwèixiūshēnzàizhèngxīnzhěshēnyǒusuǒfèn忿zhìzhèngyǒusuǒkǒngzhèngyǒusuǒhǎozhèngyǒusuǒyōuhuànzhèngxīnzàiyānshìérjiàntīngérwénshíérzhīwèiwèixiūshēnzàizhèngxīnchuán77

注释

(1)身:程颐的解读是指“心”。

(2)忿懥(zhì):指的是愤怒的情绪。

译文

所谓修身在正其心,是指当我们内心存在愤怒、恐惧、喜好或忧患时,我们的行为和判断就会失去中正。如果内心愤怒,我们的行为就会偏激;如果内心恐惧,我们的决策就会受到束缚;如果内心喜好某物,我们的判断就会偏颇;如果内心忧患,我们的思绪就会混乱。当我们的心思不在当下,即便眼前的事物再明显,我们也视而不见;即便声音再响亮,我们也听而不闻;即便口中品味着食物,我们也食而不知其味。因此,修身的关键在于保持内心的中正。

赏析

此段文言文来自《大学》,是儒家经典之一,主要聚焦于个人修身这一核心议题。文中通过细腻入微的剖析,揭示了内心情感如何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的行为和判断。进而,它旗帜鲜明地指出,修身的本质就在于“正其心”。

从历史背景来看,《大学》这部儒家经典诞生于先秦时期,那是一个思想激荡、学派争鸣的时代。这段文字不仅彰显了儒家对个人内心修养的深切关注,更透露出其对情感如何左右人的行为和判断有着洞悉幽微的理解。

作者在此段中列举了愤怒、恐惧、喜好和忧患四种情感,深刻指出这些情感若不加节制,都会使我们的心灵失去平衡,进而在行为和判断上产生偏差。这一观点恰恰体现了儒家对于情感节制的重视,以及对于中庸之道的不懈追求。作者同时也强调了“心不在焉”的状态下,对外界事物的感知就会变得迟钝,甚至会产生误解,进一步印证了内心状态对于人行为的重要性。

在修辞手法上,此段文字巧妙地运用了排比与对比的手法,使得文意更加鲜明生动。通过反复使用“有所…则不得其正”的句式,深刻强调了情感对人们行为的强大影响力。同时,通过对比“心不在焉”与“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的状态,形象生动地描绘了一个人在心思不专注时,对于外界事物的漠然和麻木。

此外,此段文字还体现了儒家对于修身路径的清晰认识,儒家认为要实现修身的目标,首当其冲的是要从端正内心开始。只有当我们的心灵保持中正,不被纷繁复杂的情感所左右时,我们才能够做出明智的判断和正确的行为。这一理念与儒家一贯倡导的“内圣外王”思想高度契合。所谓“内圣”,指的是通过内在的修炼,使我们的心灵达到圣人的境界;而“外王”,则是在内在修养的基础上,通过外在的行为展现出王者的风范和力量。

综上所述,这段文言文不仅文字优美、语言流畅、通俗易懂,更蕴含着深刻的思想和人生智慧,堪称雅俗共赏的典范。它告诉我们,在这个纷繁复杂的世界中,要想保持清醒的头脑和正确的行为,关键在于修炼自己的内心,使其保持中正平和,不被情感所左右。这对于我们现代人来说,无疑具有极其重要的启示意义。

留言讨论

发表评论

阅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