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得集
新版地垫
广告x

《一得集》·卷中医案

郑姓子哮吼症治验

宁人郑姓子。甫七岁。患哮吼症。脉形俱实。结喉两旁。青筋突起如笔管。喉中作牛马声。此系果饵杂进。痰浊壅塞。

始用苏子降气汤加减。服六七剂。不效。余思病重药轻。遂以苏梗八钱。易本方之苏子。余药分量加重。连服三剂。

青筋隐而不露。脉亦和软。鸣声不作矣。凡治病。虽用药不误。而分量不足。药不及病。往往不效。

卷中医案

陈姓妇虚喘暴脱症治验

定海陈姓妇。年四十许。患气喘倚息不得卧。延余诊之。面色光亮。两颧发赤。舌上无胎。其脉浮部空大。沉部细如蛛丝。寻之若失。余出谓其女曰。此症甚危。决不能治。因再三求方。遂勉写医案曰。阴虚于下。格阳于上。面色戴阳。

脉象无根。真元将绝。若大汗一出。顷刻阴阳脱离矣。姑拟二加龙骨汤。婉辞而去。他医辄谓不妨。进旋复代赭汤。

下咽即毙。

卷中医案

虚喘治验

广东盐大使汪公。回杭途次。偶感微邪。又加忿怒。遂致喘逆倚息不卧。余因治桑观察之症。乘便召诊。其息甚促。

音不接续。面色黧黑。中有油光。脉浮部豁大。中部空芤。沉部细弱。不相联贯。余曰。此症邪少虚多。勿误用表散。

进二加龙牡汤二剂而安。

卷中医案

陈信良肺虚喘咳治验

宁波蓬莱宫羽士陈信良。患虚喘。咳逆无痰。动喘乏力。脉虚自汗。症属肺脾两虚。与西洋参、冬虫夏草、川贝、青盐陈皮、阿胶、当归、杞子、枇杷叶、蒺藜、牡蛎等。土金相生。服二十余剂而愈。

卷中医案

尹季藩风热咳喘治验

尹季藩素好豪饮。癸未春患风温咳嗽。气喘。微有寒热。脉浮而数。此温邪犯肺。肺失清肃之令。与连翘、杏仁、牛蒡子、条芩、桔梗、枳壳、竹茹、羚羊角等。一剂而愈。

卷中医案

寒邪挟饮喘咳治验

郭姓年四十许。素有痰饮。每值严寒。病必举发。喘咳不卧。十余年来。大为所苦。甲申冬。因感寒而病复作。背上觉冷者如掌大。喉间作水鸡声。寸口脉浮而紧。与小青龙汤。二剂即安。至冬乃灸肺俞大椎中脘等穴。以后不复发矣。凡饮邪深伏脏腑之俞。逢病发作。用灸法必能除根。惜人多不信。致延终身之疾。可慨也。

卷中医案

马姓妇暑热气喘治验

马姓妇。夏月患气喘呕吐。头汗如雨。粒食不进。已二日矣。乃邀余诊。其脉大而数。舌苔微白。中心黄而四旁带赤。余曰此暑邪充斥肺胃气失肃降成喘乃以葶苈子知母南花粉枇杷叶碧玉散川连一剂而愈。

卷中医案

虚伤风治验

郭绍翁年四十许。经营米业。劳顿实甚。癸酉秋。患伤风咳嗽。就诊于余。脉浮部虚大。寸口涩小。自汗淋漓。余曰。伤风症也。但脉象极虚。寸口脉应大反小。是内伤而微有外感。若服发散之药。汗必漏而不止。虚阳浮越矣。法宜补益。与玉屏风散二剂而瘳。

卷中医案

元虚受暑治验

冯某年四十许。素质本虚。更患暑邪。脉极虚大而数。近人至。舌绛目赤。面色戴阳。头汗淋漓。目直视而昏。余曰。病原暑邪未透。但真元虚极。医甚棘手。当先固其元。急用四逆加人参汤。益以龙骨、牡蛎。佐以胆汁、童溺。用地浆水一杯为引。浓煎候冷。徐徐投之。服下一时许。口敛神定。目能转动。但大渴舌燥。暑象毕呈。令食西瓜。神气顿觉清。

爽。次日再诊。脉象稍敛。有根而数。减去一至。为立竹叶石膏汤。服二剂。身能起而口能言。但觉困倦少食。此由胃津已耗。余烬未熄之故。乃以沙参、麦冬、石斛、知母、生甘草、银花、生扁豆、等滋养肺胃。而清余热。数剂即安。

徐洄溪惯用此法。用之颇不易也。盖此症象白虎。开手即用白虎。用则必死。何以辨之。全在脉之虚实而已。

卷中医案

翁姓子暑毒发颐治验

定海东山下翁姓子。年十二。丙戌夏患暑热病。内挟秽浊。身热如炽。十余日不解。乃邀余诊。脉极洪大

点击展开查看全文

汉程国学app下载
用户反馈
  • 基本信息

  • 问题类型

  • 问题描述

  •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