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卿子伤寒论
广告x

《张卿子伤寒论》·卷一

辨脉法第一

问曰。脉有阴阳者。何谓也。答曰。凡脉大、浮、数、动、滑。此名阳也。脉沉、涩、弱、弦、微。此名阴也。凡阴病见阳脉者生。阳病见阴脉者死。

内经曰。微妙在脉。不可不察。察之有纪。从阴阳始。始之有经。从五行生。兹首论曰。脉之阴阳者。以脉从阴阳始故也。阳脉有五。阴脉有五。以脉从五行生故也。

阳道常饶。大浮数动滑五者。比之平脉也有余。故谓之阳。阴道常乏。沉涩弱弦微五者。比之平脉也不及。故谓之阴。伤寒之为病。邪在表。则见阳脉。邪在里。则见阴脉。阴病见阳脉而主生者。则邪气自里之表。欲汗而解也。如厥阴中风。脉微浮为欲愈。不浮为未愈者是也。阳病见阴脉而主死者。则邪气自表入里。正虚邪胜。如谵言妄语。脉沉细者死是也。金匮要略曰。诸病在外者可治。入里者即死。此之谓也。

王三阳云。阴病见阳脉。邪气虽盛。而元气未脱也。阳病见阴脉。邪气既盛。而元气已脱也。此皆初起便是阴症。便是阳症。固非后来自里之表。自表之里也。何也。

若邪既传里。难得复之表而发汗。况邪气自表入里。此又阳症传阴之常。岂可便断为死乎。惟阳症脉沉。则阴脉见矣。沉又不数而反见微弱。方是死脉。然则此非元气脱而何。故成引厥阴中风谵言妄语二条。是自里之表自表之里二句。不能无疑也。

问曰。脉有阳结阴结者。何以别之。答曰。其脉浮而数。能食。不大便者。此为实。名曰阳结也。期十七日当剧。其脉沉而迟。不能食。身体重。大便反硬名曰阴结也。期十四日当剧。

结者。气偏结固。阴阳之气。不得而杂之。阴中有阳。阳中有阴。阴阳相杂以为和。

不相杂以为结。浮、数、阳脉也。能食而不大便。里实也。为阳气结固。阴不得而杂之。

是名阳结。沉、迟、阴脉也。不能食。身体重。阴病也。阴病见阴脉。则当下利。今大便硬者。为阴气结固。阳不得而杂之。是名阴结。论其数者。伤寒之病。一日太阳。二日阳明。三日少阳。四日太阴。五日少阴。六日厥阴。至六日为传经尽。七日当愈。七日不愈者。谓之再传。经言再传经者。再自太阳而传。至十二日再至厥阴。为传经尽。

十三日当愈。十三日不愈者。谓之过经。言再传过太阳之经。亦以次而传之也。阳结为火。至十七日传少阴水。水能制火。火邪解散则愈。阴结属水。至十四日传阳明土。

土能制水。水邪解散则愈。彼邪气结甚。水又不能制火。土又不能制水。故当剧。内经曰。一候后则病。二候后则病甚。三候后则病危也。

王文禄云。伤寒传经。阳三日。阴三日。结者。阴阳偏剧。阳剧于参天。故十七日。阴剧于两地。故十四日。

问曰。病有洒淅恶寒而复发热者何。答曰。阴脉不足。阳往从之。阳脉不足。阴往乘之。曰何谓阳不足。答曰。假令寸口脉微。名曰阳不足。阴气上入阳中。则洒淅恶寒也。曰何谓阴不足。答曰。假令尺脉弱。名曰阴不足。阳气下陷入阴中。则发热也。

一阴一阳谓之道。偏阴偏阳谓之疾。阴偏不足。则阳得而从之。阳偏不足。则阴得而乘之。阳不足。则阴气上入阳中。为恶寒者。阴胜则寒矣。阴不足。则阳气下陷入阴中。为发热者。阳胜则热矣。

张兼善云。此章论所以然之理。非病已发于外而言也。凡病伤寒者。皆因荣卫不足。是以尺寸之脉皆微弱。外邪因得相袭。使阴阳相乘。故洒淅恶寒而复发热也。

阳脉浮。阴脉弱者。则血虚。血虚。则筋急也。

阳为气。阴为血。阳脉浮者。卫气强也。阴脉弱者。荣血弱也。难经曰。气主之。

血主濡之。血虚则不能濡润经络。故筋急也。

张卿子云。论中卫强荣弱。强字往往失解。

其脉沉者。荣气微也。

内经云。脉者。血之府也。脉实则血实。脉虚则血虚。此其常也。脉沉者。知荣血内微也。

其脉浮而汗出如流珠者。卫气衰也。

针经云。卫气者。所以温分肉。充皮毛。肥腠理。司开阖者也。脉浮。汗出如流珠者。腠理不密。开阖不司。为卫气外衰也。浮主候卫。沉主候荣。以浮沉别荣卫之衰微。理固然矣。然而衰甚于微。所以于荣言微。而卫言衰者。以其汗出如流珠。为阳气外脱。所以卫病甚于荣也。

荣气微者。加烧针。则血流不行。更发热而躁烦也。

卫、阳也。荣、阴也。烧针益阳而损阴。荣气微者。谓阴虚也。内经曰。阴虚而内热。方其内热。又加烧针以补阳。不惟两热相合。而荣血不行。必更外发热。而内躁烦也。

唐不岩云。流、或作留。非。方其始也。虽微而不得不流者。烧针以迫之也。及其既也。已衰而不得复行者。烧针以竭之也。

脉蔼蔼如车盖者。名曰阳结也。

蔼蔼如车盖者。大而厌厌聂聂也。为阳气郁结于外。不与阴气和杂也。

王宇泰云。按车盖言浮大。即前浮数之阳结也。

脉累累如循长竿者。名曰阴结也。

累累如循长竿者。连连而强直也。为阴气郁结于内。不与阳气和杂也。

王宇泰云。按长竿者。紧弦也。即前沉迟之阴结也。

脉瞥瞥如羹上肥者。阳气微也。

轻浮而阳微也。

脉萦萦如蜘蛛丝者。阳气衰也。

萦萦、滞也。若萦萦惹惹之不利也。如蜘蛛丝者。至细也。微为阳微。细为阳衰。脉要曰。微为气微是未至于衰。内经曰。细则气少。以至细为阳衰宜矣。

脉绵绵如泻漆之绝者。亡其血也。

绵绵者。连绵而软也。如泻漆之绝者。前大而后细也。正理论曰。天枢开发。精移气变。阴阳交会。胃和脉生。脉复生也。阳气前至。阴气后至。则脉前为阳气。后为阴气。

点击展开查看全文

汉程国学app下载
用户反馈
  • 基本信息

  • 问题类型

  • 问题描述

  •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