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病回春》·卷之三

疟疾

脉:疟脉多弦。弦而数者多热,宜汗之;弦而迟者多寒,宜温之;弦而紧实者,宜下之;弦而虚细者,宜补之;弦而实大者,宜吐之。弦短者多食;弦滑者多痰。疟脉迟缓者,病自愈,久疟不愈者,脉必虚,宜养正祛邪。

夫疟者,因外感风寒暑湿,内伤饮食劳倦,或饥饱色欲过度,以致脾胃不和,痰留中脘。然无痰不成疟。脾胃属土,有信来去,不失其时。若移时,或早或晚者,是邪无容地,疟将好也。疟疾来时,呵欠怕寒、手足冷、发寒战、大热口渴、头痛、腰胯骨节酸疼,或先寒后热,或先热后寒,或单寒单热,或寒多热少,或热多寒少,一日一发,受病浅也,容易治。间日发者,或二日连发,住一日者,皆难痊。治宜在表无汗者,散邪汤为主;有汗者,正气汤为主;在半表半里者,柴苓汤为主;分利阴阳而未已者,人参养胃汤加减,后方可截之;若用截药吐出黄胶水者,疟自愈也。不可一二日早截,早则邪气闭塞而成坏症;又不可迟截,迟则元气衰惫而成虚怯;当在三四日就截为好。须待热退身凉,方可饮食也。切不可带热饮食,恐不消而成痞,一名疟母,痞散成鼓者有之矣。

大凡疟初起者,散邪正气为先也。无汗要有汗,散邪为主。

散邪汤

治疟疾初发,憎寒壮热、头疼身痛无汗。

川芎白芷麻黄白芍防风(去芦)荆芥紫苏羌活(各一钱)甘草(三分)

上锉一剂,生姜三片、葱白三根,水煎去渣,露一宿,次早温服。有痰加陈皮;有湿加苍术;夹食加香附。

有汗要无汗,正气为主。

正气汤

治疟疾初发,憎寒壮热,头疼口干有汗。

柴胡前胡川芎白芷半夏(姜炒)麦门冬(去心)槟榔草果(去壳)青皮(去穣)茯苓(去皮。各一钱)桂枝甘草(各三分)

上锉一剂,生姜三片、枣一枚,水煎,预先热服。

疟发寒热作渴者,宜分利阴阳也。

柴苓汤

治疟发寒热,病在半表半里,阴阳不分。

柴胡黄芩人参半夏猪苓泽泻白术茯苓肉桂甘草上锉一剂,生姜三片、枣一枚,水煎服。无汗加麻黄;有汗加桂枝;寒多加官桂;热多加黄芩。

虚人患疟者,养正邪自除也。

人参养胃汤

治暴疟初起,服二帖后,用人参截疟饮加减截之。

人参茯苓(去皮)陈皮半夏(姜汁炒)浓朴(姜汁炒)苍术(米泔浸)藿香当归川芎草果(去壳,各八分)甘草(三分)乌梅(一个)

上锉一剂,生姜三片、大枣一枚,水煎温服。寒多加官桂;热多加柴胡;汗多去苍术、藿香、川芎,加白术、黄;饱闷加青皮、砂仁,去人参;渴加麦门冬、知母,去半夏,泻加炒白术、芍药,泻不止加肉豆蔻,去浓朴、草果;呕哕加白术、山药、炒砂仁、炒米,去草果、浓朴、苍术;痰多加贝母、竹沥,去半夏、草果;内热盛加炒黄芩,去半夏;长夏暑热盛加香薷、扁豆,去半夏、藿香。

人参竹沥饮

治虚疟昏倦,汗多痰盛、舌大,语言混杂不清、脉虚大无力。

人参(去芦)白术(去芦)茯苓(去皮)当归生地黄酸枣仁(炒)麦门冬(去心)知母陈皮芍药(各一钱)乌梅(一个)甘草(三分)

上锉一剂,生姜三片,枣一枚,水煎,入竹沥半盏、姜汁少许同服。

风暑入阴在脏者,喑疟也。

柴胡芎归汤

治夜间阴疟,引出阳分则散,后服人参截疟饮止之。

柴胡桔梗(去芦)当归川芎芍药人参浓朴(姜汁炒)白术(去芦)干葛茯苓(去皮)陈皮(各一钱)红花甘草(各三分)

上锉一剂,生姜一片、枣二枚、乌梅一个,水煎,食远服。

人虚者,截补兼用也。

人参截疟饮

治虚人截疟,一切疟疾并可截之。

人参白术(去芦)茯苓(去皮)当归青皮(去穣,麸炒)浓朴(姜汁炒)柴胡黄芩知母(去毛。各八分)桂枝(三分)常山(酒浸)草果(去壳。各八分)鳖甲(醋炙,八分)乌梅(一个)甘草(三分)

上锉一剂,生姜一片、枣二枚、桃脑七个,水煎,露一宿。临发日五更,空心温服。渣待日午再煎服,糖拌乌梅下药。切忌鸡、鱼、豆腐、面食及房劳、怒气,戒之即痊。此方俱照前人参养胃汤后开治,加减法相同,截疟饮加酒少许尤妙。

人壮盛者,宜单截也。

不二饮

治一切新久寒热疟疾,一剂截住,神效。

常山槟榔(要一雄一雌者重二钱余药。各二钱)知母贝母(各等分)

上锉,每八钱酒一钟,煎至八分,不可过熟,熟则不效。露一宿;临服日,五更温服,勿令妇人煎药。

常山七宝饮

治壮健人疟疾可截之。

常山草果(去壳)槟榔青皮(去穣)浓朴(姜汁炒)知母苍术(米泔制。各一钱)鳖甲(一钱)乌梅(一个)甘草(三分)

上锉一剂,生姜一片、桃脑七个,水煎入酒少许,露一宿,临发日,五更温服,午间渣再煎服。汗多加白术,去苍术;热多加柴胡、黄芩;寒多加桂枝,口渴加麦门冬、天花粉;痰多加贝母。

疟久不止者,先截而后补也。

如圣散

人参(三钱)常山(三钱)丁香(二十四个)甘草(二分)

上为细末,用好酒一钟、乌梅一个,煎熟露一宿。临发日,五更温服,用糖拌乌梅下药,时时可食之。

雄黄截疟丸

人言(一钱)雄黄(三钱)辰砂(三钱)甘草(二钱)绿豆粉(一两五钱)

上药各为细末,用绿豆粉打糊为丸,如白豆大,外用朱砂为衣。临发日五更,井花水吞服二丸,小儿一丸,勿多服。

疟以后者,须调养血气也。

参归养荣丸

治疟疾截住后,用此汤药调养血气。

人参当归茯苓(去皮)白术(去芦)陈皮砂仁浓朴(姜汁炒)山药(炒)莲肉(炒)

芍药(酒炒)熟地黄甘草(炙。各等分)

上锉一剂,大枣二枚,水煎,温服。疟热虚汗加黄,去砂仁。

腹中有块者,疟母也。凡疟发时,切不可带热饮食,恐不消而成痞块,痞散成鼓者有之矣。

参归鳖甲汤

治老疟,腹胁有块成疟母。

人参(五分)青皮(去穣)黄(蜜水炒)鳖甲(醋炙)当归(酒洗)茯苓白术(去芦)

浓朴(姜汁炒)香附抚芎(各八分)砂仁山楂(去子)枳实(麸炒。各五分)甘草(三分)

上锉一剂,生姜一片、枣二枚、乌梅一个,水煎,食前温服。如制丸药,加阿魏醋煮化,和前药末,再用水醋少许打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空心米汤吞下。

十将军丸

治久疟不瘥,有疟母者。

三棱(炮)莪术(生)青皮(去穣)陈皮(去白)草果(去壳)砂仁槟榔乌梅肉半夏(泡七次。各一两)常山(酒蒸,二两)

上先将常山、草果二味锉,用好酒、醋各一碗入瓦器内,先浸一宿,后入八味药同浸至晚,入瓦铫内炭火煮,取出晒干。若无日色,用火焙干为末,半酒半醋打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四十丸,白汤吞下,日进三服。忌生冷、鱼腥、酸咸、油腻、面食、炙爆、诸死毒物。服至四两至八两即除根。凡有积聚及烟瘴湿地方,更宜服之。一方加苍术、香附醋炒各一两。

一平素虚弱,兼以劳役内伤夹感寒暑,以致疟疾寒热交作、肢体倦怠、乏力少气,用补中益气汤加黄芩、芍药、半夏。有汗及寒重加桂枝,倍黄,热盛倍柴胡、黄芩;渴加麦门冬、天花粉。

大凡久疟多属元气虚寒。盖气虚则寒,血虚则热。胃虚则恶寒,脾虚则发热。阴火下流则寒热交作,或吐涎不食、战栗泄泻、手足厥冷,皆脾胃虚弱,但服补中益气汤,其诸证悉愈。(方见补益。)

大抵久疟,气血俱虚而三日一发者,用十全大补汤。盖邪气在阳分者,浅而易治;邪气在阴分者,深而难治,(方见补益。)

一妇人,疟后形体骨立、发热恶寒、自汗盗汗、胸膈痞满,日饮米汤少许,服参术药益胀,卧床半年矣。余以为阳气虚寒,用大剂补中益气加附子一钱。二剂诸症渐退,饮食渐进,又二剂痊愈。(方见补益。)

卷之三

痢疾

脉:痢脉多滑,按之虚绝,尺微无阴,涩则少血,沉细者生,洪弦者死。

痢疾不分赤白,俱作湿热治之明矣。赤属血、白属气,赤白相兼,脓血杂痢,皆因脾胃失调,饮食停滞,积于肠胃之间多。其暑湿伤脾,故作痢疾,起于肚腹疼痛,大便里急后重,小水短赤不长,身凉脉缓者易治,身热脉弦急者难治。痢疾初起一二日,元气壮实者,先用玄白散,虚弱者,用芍药汤疏通积滞。三四日以后,元气渐弱,调和饮食加减治之。如不止,服参归芍药汤调理脾胃、补益元气。久不愈,方可服人参养脏汤加减治之。

切不可骤用粟壳等药,止塞太早,恐内积气未尽,成休息痢,亦恐毒攻上,胸腹饱闷作疼,恶心呕哕发呃,难治,因毒瓦斯攻胃故也。先水泻,后脓血者,是肾传脾,难愈;先脓血,后水泻者,是脾传肾,易愈。又有痢下鲜血者,如尘腐色者,如屋漏水者,大孔如竹筒者,呕哕发呃、烦躁身热者,俱难治也。如鱼脑髓者,身热脉数大,半生半死也。大抵治痢疾一二日,元气未虚,治宜疏通积滞,此通因通用之法;三四日后,不可疏通,恐元气虚也,当清热解毒、调养脾胃为主。经云:行血则便脓自愈,调气则后重自除。若大肠积滞壅实而后重,法当疏导之,若大肠气虚下陷而后重,法当升补之。

初下痢者,不分赤白,皆湿热也。壮盛人初痢宜利之。

玄白散

治痢疾初起,里急后重,腹痛脓血窘迫,壮盛人一剂即愈。

牵牛(赤痢用黑、白痢用白,赤白相杂,黑白兼用,半生半炒捣碎)生地黄赤芍归尾槟榔枳壳(去瓤,麸炒)莪术(煨)黄连(各一钱)大黄(二钱)暑月加香薷(一钱,炒)

上锉一剂,水煎,空心温服,以利二三次为度。

虚弱人初痢宜清之。

芍药汤

芍药(二钱)木香(一钱)当归(一钱)枳壳(去穣,一钱)黄芩(去朽,一钱)槟榔(一钱)

黄连(二钱)甘草(五分)

上锉一剂,水煎温服。

下痢稍久者,宜调和也。

调和饮

白芍(三钱)当归(一钱)川芎(二钱)黄连(二钱)黄芩(二钱)桃仁(一钱)升麻(五分)

上锉一剂,水煎,空心服。如红痢根据本方;如白痢,用吴茱萸一钱、芩连用酒炒,赤白痢加白术、茯苓、陈皮、香附各一钱。

痢因热积而气滞者,宜清热顺气也。

立效散

治赤白痢疾,脓血相兼,里急后重,疼痛,一服立止。

净黄连(四两,酒洗,吴茱萸三两同炒,去茱萸不用)陈枳壳(二两,去穣,麸炒)

上二味为细末,每服三钱,空心,黄酒调下;泄泻,米汤下;噤口痢疾,陈仓米汤送下。

下痢发热不退者,肠胃中有风邪也。

仓廪散

治痢疾赤白,发热不退,肠胃中有风邪热毒及时行瘟疫,沿门阖境,皆下痢噤口者,服之神效。即人参败毒散加黄连、陈仓米三百粒,姜枣煎服。如痢后手足痛加槟榔、木瓜;噤口痢加陈仓米一撮、石莲肉七枚。

下痢发热,便闭者,表里有实热也。六一顺气汤。(方见伤寒。)治痢不问赤白相杂,肚痛,里急后重,浑身发热,口干发渴,用此通利即止。

下痢噤口不食者,脾虚胃热甚也。

参连汤

人参(五钱)黄连(一两)

上锉一剂,水煎,终日时呷之。如吐,再强饮,但得一口呷下咽喉,即好,加石莲肉三钱尤效。外以田螺捣烂脐中,引药下行故也。

开噤汤

治噤口痢疾。徐元济传。

砂仁(一钱,研)砂糖(七钱)细茶(五钱)生姜(五片)

上锉一剂,水二钟煎至八分,露一宿,次早面北温服。外用木鳖子二钱去壳、麝香二分,共捣置脐中即思食。

一方

治噤口痢、米谷不下者神效。

用石莲肉为末,每服二三钱,用陈仓米汤调下即效。呕加生姜汁二三匙。

下痢久不止者,宜调养气血兼升涩也。

参归芍药汤

治痢久一二十日,痢多不止,用此调养气血自愈。

人参(一钱)当归(酒洗,二钱)茯苓白术(一钱)砂仁(七分)山药(炒)陈皮(各一钱)

甘草(五分)

上锉一剂,乌梅一个、灯草一团、莲肉七个,水煎温服,照后加减。噤口痢不食者,胃口热极故也,加炒黄连、莲肉、人参、炒米、乌梅,清热开胃为主。下痢腹痛、里急后重者,是热极气滞也。又云:里急者,腹中不宽快也。

亦有虚坐而大便不行者,皆血虚也。血虚则里急后重,如四物汤之类治之,加木香、槟榔,和消积气则后重自除。

久痢后重不除者,虚气坠下也。治痢用下药挨积仍后重者,乃阳不升也,用升麻为君,加人参、当归,芍药为君,升麻少许提气。

大凡痢作痛者,热流下也,加炒芩、芍药清之。

痢后发热不止,或积少但虚坐努力者,俱是血虚故也,倍加当归、芍药、地黄滋养阴血,其热自安。

积中有紫血者,是瘀血也,加芍药、红花生血和血,则便血自愈。

痢下如绿豆汁者,是湿也,加苍术、白术渗湿利小便。

实肠散

治久痢去多,不分赤白,用此末药换出黄粪来。

干山药(炒黄色,一两)好莲肉(炒,去心,一两)炒黄米(一合)

上共为细末,用砂糖调热汤和匀前药末,不干不稀。渐渐调服,后用清米汤漱口,常服之最效。

汤泡饮

治久痢不愈,无分赤白,俱可服。

粟壳(蜜水炒,三钱)乌梅(一个,去核)甘草(三分)蜜(三匙)

上锉碎,用滚水一钟,泡浸一时,去渣,三次服之。

真人养脏汤

治大人小儿冷热不调,下痢赤白,或如脓血鱼脑,里急后重,脐腹疼痛,或脱肛下坠、酒毒便血并皆治之。

肉桂(五分)人参(去芦)当归诃子(煨去核)木香甘草(炙)肉豆蔻(面裹煨,各一钱)

芍药白术(各一钱)枳壳(蜜炙,一钱)

上锉一剂,水煎,食前温服。脏寒者加附子一钱制。

痢疾日久不愈,不能起床,不思饮食,瘦弱之甚者,用补中益气汤去柴胡,加炒芍、泽泻、木香、砂仁、白蔻、地榆、米壳醋炒。

大抵久痢不止,多属血气虚弱,宜用八珍汤。若脾气虚而血弱者,用四君子汤;若胃气虚而血弱者,用补中益气汤。大凡此症久而不愈,或变症百出,但守前法,久之自愈。一血痢及下血久不止,用六味丸加地榆、阿胶、黄连、黄芩、生地黄。(以上四方俱见补益。)

补遗方

狗皮膏

贴泻痢如神。

乳香(五钱)没药(五钱)木鳖子(十个)杏仁(四十九个)桃枝(四十九节,二指长)柳枝(四十九节,如箸大)

上用香油七两,将木鳖子以下四味入油炸,浮捞起渣,下好黄丹飞过三两,熬将成膏,用槐枝不住手搅,滴水成珠退火,再入乳香、没药,加麝香一分搅匀。退火毒以狗皮摊膏贴脐上。

泻痢膏

赤石脂(四两)诃子(四两)罂粟壳(四两)干姜(五两)

上以上为细末,用真麻油二斤四两,熬去四两,止吊二斤,再熬滚入上好飞黄丹一斤,熬黑色,滴水成珠,方入后四味药:龙骨二两、乳香五钱、没药五钱、麝香一钱,俱为细末,入内搅匀退火。出火毒,摊贴脐上,每一个重三钱。冬月可加肉蔻五钱。

秘方

治痢久不愈者,用白萝卜取汁一钟,蜜一钟,共煎滚调匀,温服立止。

又方

用阴干陈久萝卜英煎汤服之,止痢如神。

又方

用大团鱼一个,水煮去肠甲,加生姜七片、砂糖一小块,不用盐酱,少入米粉作羹吃一二碗,其痢立止。

大司寇春冈刘公,年近古稀,患痢脓血腹痛,诸医弗效。余诊六脉微数,此肥甘太过,内有积热,当服酒蒸大黄一两清利之。公曰:吾衰老恐不能,唯滋补、平和之剂可也。余再四宽释,公意始从,遂服之,逾日而愈。

通府竹峰何公,患痢赤白,昼夜无度,遍身瘙痒,心中烦躁。予诊六脉大数,人迎偏盛,此风邪热毒也。

以人参败毒散加防风、荆芥、黄连,去人参,二服即愈。又诊六脉仍前大数,余曰:数则心烦,大则病进,将来必有痰喘之患不起。后逾月,果如其言。

一人痢后两足浮肿、胸膈胀满、小便短少。用分利之剂,遍身肿兼气喘。余曰:两足浮肿,脾气下陷也,胸膈胀满,脾虚作痞也;小便短少,肺不能生肾也;身肿气喘,脾不能生肺也。用补中益气加附子而愈。半载后,因酒食劳倦两目浮肿、小便短少,仍服前药顿愈。(方见补益。)

卷之三

泄泻

脉:泻脉自沉。沉迟寒侵,沉数火热,沉虚滑脱,暑湿缓弱,多在夏月。

泄泻之症,只因脾胃虚弱,饥寒饮食过度,或为风寒暑湿所伤,皆令泄泻。治须分利小便、健脾燥湿为主。

若泻太多而不止者,当用补住为要。若泻不止,手足寒、脉虚脱、烦躁发呃、气短、目直视、昏冒不识人者,皆死症也。若泄泻初起,不可就用补塞,恐积气未尽而成腹疼饱闷、恶心烦躁发呃而死。直待泻去四五次方可补住。此大法也。

泄泻清浊不分者,湿多成五泻也。

胃苓汤

治脾胃不和,腹痛泄泻,水谷不化,阴阳不分。

苍术(米泔制)浓朴(姜汁炒)陈皮猪苓泽泻白术(去芦)茯苓(去皮)白芍(煨。各一钱)

肉桂甘草(炙。各二分)

上锉一剂,生姜、枣子煎,空心温服。水泻加滑石;暴痢赤白相杂,腹痛里急后重去桂,加木香、槟榔、黄连,水煎服;久泻加升麻;胜湿加防风、升麻,食积加神曲、麦芽、山楂;气虚加参、术。

寒泄者,悠悠腹痛,泻无休止,色青,脉沉迟是也。

理中汤

治寒泻症。

人参白术(去芦)干姜(炒。各一钱)官桂甘草(炙。各五分)陈皮藿香茯苓(去皮)

良姜(各七分)乌梅(一个)

上锉一剂,生姜三片、枣二枚、灯草一团,水煎温服。寒极手足冷,脉沉细,加附子去良姜、官桂;腹痛加浓朴、砂仁、木香,去人参,呕哕恶心加丁香、半夏,去良姜、官桂;泻不止加苍术、山药;泻多不止加肉蔻、诃子、附子,去良姜、官桂;虚汗加黄,去藿香、官桂;饱闷加浓朴、砂仁,去人参、良姜、官桂。

火泻者,腹中痛一阵,泻一阵,后去如汤,后重如滞,泻下赤色,小水短赤,烦渴脉数是也。(即火泻也。)

四苓散

治火泻热泻。

茯苓白术猪苓泽泻苍术(炒)山药芍药山栀(炒)陈皮(各一钱)甘草(五分)乌梅(一个)

上锉一剂,灯草一团,水煎温服。饱闷加浓朴、砂仁,去山药,腹痛加浓朴、砂仁、木香、茴香,去白术,呕哕恶心加藿香、乌梅、莲肉、砂仁、人参;小水短赤加木通、车前,去泽泻,口燥烦渴加黄连、麦芽、莲肉、乌梅、干葛,去泽泻、苍术;泻多元气虚脱昏倦加人参、黄,去泽泻、苍术;夏月暑泻加香藿、扁豆;泻多烦躁加炒黄连、人参、辰砂、乌梅,去苍术、泽泻;泻多不止加肉蔻、乌梅、人参,去泽泻、山栀,发热脉数加柴胡、炒黄芩、乌梅。

暑泻者,夏月暴泻如水,面垢、脉虚、烦渴、自汗是也。香薷饮(方见中暑。)根据本方加人参、白术、茯苓、白芍、陈皮、甘草,炒米一撮、乌梅一个、灯芯一团煎服。

湿泻者,泻水多而腹不痛,腹响雷鸣,脉细是也。

五苓散

治湿泻症。

茯苓(去皮)白术(去芦)猪苓泽泻山药陈皮苍术(米泔制)砂仁(炒)肉蔻(面包煨,捶去油)诃子(煨,去核。各八分)官桂甘草(炙。各五分。)

上锉一剂,生姜一片、乌梅一个、灯芯一团,水煎温服。照前理中汤加减同前。

风泻者,泻而便带清血,脉浮弦是也。

胃风汤

治风冷乘虚客于肠胃,水谷不化,泄泻注下,腹肠虚满,肠鸣疼痛及肠胃湿毒,下如豆汁,或下瘀血并治有效。

当归川芎白芍(炒)人参白术(去芦)茯苓(去皮)肉桂(各等分)

上锉一剂,入粟米一撮,水煎温服。

食积泻者,腹疼甚而泻,泻后痛减,脉弦是也。香砂平胃散,根据本方去枳壳,加白术、茯苓。

痰泻者,或多或少,或泻或不泻,脉沉滑是也。

二陈汤

治痰泻症。

陈皮半夏(姜汁炒)茯苓(去皮)白术(去芦)苍术(米泔制)砂仁山药(炒)车前木通浓朴(姜汁炒)甘草(各等分)

上锉一剂,生姜三片、乌梅一个、灯草一团,水煎温服。泻不止加肉蔻、诃子,去浓朴,照香砂六君子汤加减相同;滑泻不止,灸百会一穴、天枢二穴、中脘一穴、气海一穴。

虚泻者,饮食入胃即泻,水谷不化,脉微弱是也。

参苓白术散

治气虚泄泻。

人参白术(去芦)茯苓(去皮)山药(炒)砂仁(研)藿香陈皮干姜(炒)莲肉(去心皮)

诃子(煨)肉蔻(煨去油)甘草(炙。各等分)

上锉一剂,生姜一片、灯芯一团,水煎服。呕哕恶心加半夏、乌梅;若元气虚脱昏倦加黄、升麻少许,去砂仁、藿香;饱闷加浓朴,去肉蔻、诃子;小水短涩加木通、车前,去干姜;泻甚不止加炒苍术、乌梅、熟附子少许。

脾泻者,食后到饱,泻后即宽,脉细是也。

香附六君子汤

治脾泻症。

香附(炒)砂仁浓朴(姜汁炒)陈皮人参白术(去芦)芍药(炒)苍术(炒)山药(炒)

甘草(炙。各等分)

上锉一剂,姜一片、乌梅一个,水煎温服。腹痛加木香、茴香,去人参、山药;渴加干葛、乌梅;小水赤短加木通、车前;呕哕恶心加藿香、乌梅、半夏;夏月加炒黄连、白扁豆;冬月加煨干姜,去芍药。

滑泻者,日夜无度,肠胃虚寒不禁,脉沉细是也。(即滑泻也。)

八柱汤

治肠胃虚寒滑泻不禁。

人参(去芦)白术(去芦)肉蔻(煨)干姜(炒)诃子(煨)附子(面裹煨,去皮脐)粟壳(蜜炒)

甘草(炙。各等分)

上锉一剂,生姜一片、乌梅一个、灯草一团,水煎温服。照前理中汤加减相同。

温脾散

治久泻米谷不化,水谷入口实时直下,下元虚冷滑脱。

黄(蜜炒)人参(去芦)白术(土炒)白茯苓(去皮)山药(炒)干姜(炒)诃子(煨去核)

肉蔻(煨去油)粟壳(蜜炒)草果(去皮)丁香肉桂大附子(制)黄连(姜汁炒)砂仁陈皮浓朴(姜汁炒)甘草(炙。各等分)

上锉一剂,姜枣煎,空心服。

八仙糕

治脾胃虚损,泄泻不止,理脾胃、消饮食,最益老人小儿。

枳实(去穣,麸炒,四两)白术(陈壁土炒,四两)白茯苓(去皮,二两)陈皮(炒,二两)干山药(四两)莲肉(去心皮,二两)山楂肉(去核,二两)楝参(一两,气盛者砂仁一两代之)

上为末,用白粳米五升、糯米一升半打粉,用蜜三斤入药末和匀。如做糕法,先就笼中划小块蒸熟,取出火烘干,瓦罐收贮封固。取三五片食之,以白汤漱口。

一、因内伤劳倦,饮食化迟作泻及脾胃素蕴湿热,但遇饮食劳倦即发,而肢体酸软沉困泄泻者,用补中益气汤去当归,加芍药、茯苓、苍术、猪苓、泽泻、姜枣煎服。(方见补益。)

凡泄泻病误服参、等甘温之药,能生湿热,故反助病邪;久则湿热甚而为疸矣。唯用苦寒泻湿热、苦温泻湿寒则愈。泻止后,脾胃虚弱,方可用参、等药以补之。(湿热宜用茵陈五苓散,方见中暑。)

一、肾虚久泻不止,用六味丸加五味子、破故纸、肉豆蔻,吴茱萸。若久泻,脾胃虚寒不禁者,用六君子汤加炮干姜、肉桂(方见补益;)若命门火衰而脾土虚寒者,用八味丸(方见补益;)若脾肾气血俱虚者,用十全大补汤送四神丸;若大便滑利、小便闭涩,或肢体渐肿、喘嗽唾痰,为脾肾气血俱虚,用十全大补汤送四神丸;若大便滑利、小便闭涩,或肢体渐肿,喘嗽唾痰为脾胃亏损,用金匮加减肾气丸。

(方见补益。)

大抵久泻多因泛用消食利水之剂,损其真阴,元气不能自持,遂成久泄。若非补中益气汤、四神丸滋其本源,后必胸痞腹胀、小便淋沥,多致不起。

四神丸

治脾胃虚弱,大便不实,饮食不思,或泻痢腹痛等症,兼治肾泄,清晨溏泄一二次,经年弗止者。

破故纸(四两,酒浸炒)吴茱萸(一两,泡过炒)肉豆蔻(二两,面裹煨)五味子(二两)

上为细末,用生姜八两切片,同枣一百枚煮烂,去姜取枣肉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一钱半,淡盐汤送下。

一方去吴茱萸、五味子,加木香、茴香炒,各一两。

治泄泻三五年不愈者,唯灸百会穴五七壮即愈。

补遗方治水泻痢疾神效。

石莲肉(为末,二钱)细茶(五钱)生姜(三钱)

上茶、姜二味,煎汤调莲绞肉服。

又方

治泻痢。

莲肉(二两,为末)

五更空心,无根水调服。忌半日勿饮食,仍忌荤腥生冷一切。

除湿健脾汤

久泻色苍而齿疏倦怠,食减下坠。

白术(去芦,炒,一钱半)苍术(米泔浸,炒、一钱)白茯苓(去皮,一钱)白芍(醋炒,一钱)

当归(八分)浓朴(去皮,姜炒,六分)陈皮(八分)猪苓泽泻(各七分)柴胡升麻(各五分)

防风(去芦,六分)甘草(炙,四分)久泻加南星(面包煨,七分)

上锉一剂,生姜三片、枣一枚,水煎,早晚热服。

参术健脾丸

滋养元气、补理脾胃、益肾水、温下元、进饮食、调中下气,脐腹冷痛、泄泻年久不止,此药补温脾肾、除寒湿、大补诸虚。

苍术(八两,二两盐水浸,二两米泔浸,二两醋浸,二两葱白炒)人参白术(去芦)白茯苓(去皮)

干山药(炒)破故纸(酒炒)枸杞子(去梗)菟丝子(酒制,焙)莲肉(去心。各二两)川楝子(取肉)五味子川牛膝(去芦。各一两半)川椒(去目,炒)小茴香(盐炒)陈皮木香(不见火)

远志(甘草水泡,去心。各五钱)

上为细末,酒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八十丸,空心,盐汤送下,以干物压之。

卷之三

霍乱

脉:霍乱吐泻,滑而不匀,或微而涩,代伏惊人,热多洪滑,弦滑食论。

夫霍乱者,有湿霍乱、有干霍乱,皆是内伤饮食生冷、外感风寒暑湿而成。湿霍乱,忽时心腹疼痛,或上吐,或下泻,或吐泻齐作,搅乱不安,四肢厥冷,六脉沉欲绝,此名湿霍乱,俗云虎野狼病。因风则伯风有汗;因寒则怕寒无汗;因暑则热烦躁闷;因湿则身体重着;因食则胸腹饱闷。治用正气散加减。若吐泻烦渴躁不止、厥冷痛甚、转筋入腹者死。夏月因伏暑热,伏暑霍乱吐泻者甚多,手足虽厥冷,脉虽虚小,切不可用姜附热药治,在暑症香薷饮内治之。有干霍乱者,最难治,死在须臾,俗云搅肠痧。忽然心腹绞痛、手足厥冷、脉沉细或沉伏、欲吐不得吐、欲泻不得泻,阴阳乖隔,升降不通,急用盐汤探吐及刺委中穴出血,治用理中汤加减。慎勿用米汤补住邪气难治。直待吐泻后,方可用清米汤补接元气。若吐泻不出,胸腹胀硬,面唇青,手足冷过肘膝,六脉伏绝,气喘急,舌短囊缩者,死症也。

湿霍乱者,吐泻腹痛,脉沉伏欲绝也。

藿香正气散

治四时不正之气、寒疫时气、山岚瘴气、雨湿蒸气,或中寒腹痛吐利,中暑冒风吐泻,中湿身重泄泻,或不服水土,脾胃不和,饮食停滞,复感外寒,头痛憎寒,或呕逆恶心、胸膈痞闷,或发热无汗者并皆治之。

藿香(二钱)紫苏陈皮浓朴(姜汁炒)半夏(姜汁炒)白术(去芦)茯苓(去皮)桔梗大腹皮白芷甘草(炙。各一钱)

上锉一剂,生姜枣煎,温服。霍乱转筋加木瓜;腹痛加炒芍药,寒痛加官桂,冷甚加干姜,饮食不化,心下痞闷加香附、砂仁;米谷不化加神曲、麦芽;肉食不化加山楂;心下痞加枳实、青皮;中暑冒风加香薷、扁豆;时气憎寒壮热加柴胡、干葛;发热加麦门冬、淡竹叶;口渴作泄,小便不利,合五苓散;湿热相搏,霍乱转筋,烦渴闷乱,合黄连香薷散,心腹绞痛加木香;若频欲登厕不通利者,加枳壳。

夏月暑热霍乱者,吐泻烦渴、自汗脉浮也。香薷饮(方见暑症。)夏月暑热明知,多食生冷、瓜果、面食,却于风凉处坐卧,以致饮食停滞,胸腹饱胀作痛,或吐或泻,手足冷,脉沉细,或伏暑,是湿霍乱。用前正气散内加减治之。不可作夏月伏暑。霍乱吐泻腹痛、口渴烦躁、自汗面垢、脉虚躁乱不宁者,此是伏暑霍乱也,香薷饮加减治之。

干霍乱者,心腹饱胀绞痛,不吐不泻,脉沉欲绝也。(先用盐汤探吐,急用此方。)

理中汤

治干霍乱,心腹饱胀、绞痛、不吐不泻,脉沉欲绝。

藿香苍术(米泔制)浓朴(姜汁炒)砂仁香附木香枳壳(麸炒)陈皮(各一钱)甘草(炙)

干姜官桂(各五分)

上锉一剂,生姜三片,水煎,磨木香调服。夏月干霍乱不吐不泻、胸腹绞痛、烦渴自汗,不可用姜桂;心腹绞痛、面唇青、手足冷、脉伏欲绝加附子、茴香,去苍术;心腹饱闷硬痛结实者,加槟榔、枳实、山楂、栝蒌、萝卜子,去甘草、枳壳、苍术,胃寒呕哕发呃加丁香、茴香、香附、良姜,去官桂、甘草、苍术;虚汗加附子,去苍术;外用炒生姜渣揉法,急用盐汤探吐,得物出为好,及刺委中穴,血出甚妙。

霍乱吐泻止后,发热头疼身痛、口干脉数者。

参胡三白汤

人参(五分)柴胡白术(去芦)白茯苓(去皮)白芍(炒)当归陈皮麦门冬(去心)五味子(十粒)山栀子甘草(各五分)乌梅(一个)

上锉一剂,枣一枚,灯草一团,水煎温服。

有异乡人初到地方不服水土,或吐或泻、胸腹饱闷,或肿胀不吐泻者,宜服。

加减正气散

藿香苍术(米泔浸炒)浓朴(姜汁炒)陈皮砂仁香附半夏(姜汁炒)甘草(各等分)

上锉一剂,姜三片、枣一枚、灯芯一团,水煎温服。泻加白术炒、山药、乌梅、炒米,呕吐同上;腹痛加木香、茴香;饱闷加益智仁、大腹皮;发肿气喘加苏子、桑白皮、木通、猪苓、大腹皮、木香,去甘草;小水短赤加木通、猪苓、山栀、车前,去半夏、甘草;胸腹饱胀,或四肢浮肿,如不吐泻者,加萝卜子、枳壳、大腹皮、木通,去半夏、甘草;内热烦渴加葛根、黄连、山栀、乌梅,去半夏、甘草,内寒手足冷、脉沉细,加干姜、官桂。

补遗方治霍乱吐泻,用绿豆粉和白砂糖少许,服之即愈。

干霍乱不得吐者,用淡汤一碗,入皂角末三分,盐一撮调服探吐之。慎勿与米汤吃,反动邪气则难治矣。

治霍乱吐泻干姜胡椒胡黄连(各三分)、绿豆粉(五分。)

上为末,每服三分,沸汤点服。

阴阳汤

用井水和百沸汤各半碗同服,神效。

洗法

治霍乱转筋,蓼一把,去两头,水煎熏洗。

灸法

治霍乱已死,腹中有暖气者,用盐纳脐中,灸七壮。

卷之三

呕吐

脉:呕吐无他,寸紧滑数,微数血虚,单浮胃薄,芤则有瘀,最忌涩弱。

呕吐者,有声有物,胃气有所伤也。

保中汤

治呕吐不止,饮食不下。

藿香梗白术(去芦,各一钱)陈皮半夏(姜制)白茯苓(去皮。各八分)黄连(土炒)黄芩(去朽,土炒)山栀(姜汁炒,各一钱)砂仁(三分)甘草(二分)

上锉一剂,生姜三片,长流水和胶泥澄清二钟,煎至一钟,稍冷顿服。

呕哕清水冷涎,脉沉退者,是寒吐也。

理中汤

治胃寒呕吐清水冷涎。

人参茯苓(去皮)白术(去芦)干姜(炒)陈皮藿香丁香半夏(姜汁炒)砂仁(炒)

官桂(各二分)

上锉一剂,生姜三片、乌梅一个,水煎,徐徐温服。寒极手足冷,脉微、吐不出者,加附子,去官桂,烦躁加辰砂、炒米。

烦渴脉数呕哕者,是热吐也。

黄连竹茹汤

治胃热烦渴呕吐。

黄连(姜汁炒)山栀(炒黑)竹茹(各一钱)人参(五分)白术(去芦)茯苓(去皮)

陈皮白芍(炒)麦门冬(去心)甘草(三分)炒米(一撮)发热加柴胡。

上锉一剂,乌梅一个、枣一枚,水煎。徐徐温服。

呕哕痰涎者,是痰火也。

二陈汤

治痰火呕吐也。

陈皮半夏(姜炒)茯苓(去皮)甘草加人参、白术、竹茹、砂仁、山栀(炒)、麦门冬(去心,各等分)、乌梅(一个)。

上锉一剂,姜三片、枣一枚,水煎,不拘时徐徐温服。

水寒停胃呕吐者,宜燥湿也。

茯苓半夏汤

治水寒停胃呕吐。

茯苓(去皮)半夏(姜汁炒)陈皮苍术(米泔浸炒)浓朴(姜汁炒。各一钱)砂仁(五分)

藿香(八分)干姜(炒,三分)乌梅(一个)甘草(三分)

上锉一剂,水一钟、生姜三片,煎至六分,不拘时涂徐温服。

饱闷作酸呕吐者,是停食吐也。香砂平胃散,治停食呕吐。(方见伤寒)。

久病呕吐者,脾胃不纳谷也。

六君子汤

治久病胃虚呕吐。

人参(去芦)白术(去芦)茯苓(去皮)白芍(炒)山药(炒)当归(各一钱)藿香砂仁(各五分)莲肉(十粒)乌梅(一个)半夏(姜汁炒)陈皮(各八分)甘草(三分)炒米(百粒)

上锉一剂,生姜三片、枣一枚,水煎,徐徐温服。

恶心者,心中兀兀然无奈,欲吐不吐,欲呕不呕,此为恶心,非心经病。胃口有寒、有热、有痰火、有胃虚、有停食、有水饮,与呕吐同治法。

梁太府乃因患头晕呕吐,闻药即呕。诸医措手。余以伏龙肝为末,水丸塞两鼻孔,用保中汤以长流水入胶泥搅澄煎,稍冷,频服之而安。

信陵府桂台殿下夫人,患因性气不好,一怒即便呕吐、胸膈不利、烦躁不睡、腹痛便闭、食下即吐,已经八日,心慌喘急垂危,后事已备,举家哭泣。召余诊,六脉虚微,此血虚胃弱,气郁痰火也。以二陈汤加姜连、酒芩、炒栀、当归、酒芍、香附、竹茹、白术,入竹沥、姜汁,二服而安。

卷之三

翻胃

脉:反胃噎膈,寸紧尺涩,紧芤或弦虚寒之厄,关沉有痰,浮涩脾积,浮弱虚气,涩小血弱,若涩而沉,七情所搏。

夫膈噎翻胃之症,皆由七情太过而动五脏之火,熏蒸津液而痰益盛,脾胃渐衰,饮食不得流行,为膈、为噎、为翻胃也。丹溪云:年高者不治。盖年少之人,气血未虚,用药劫去痰,虽得暂愈,其病立复。所以然者,气虚则不能运化而生痰,血虚则不能滋润而生火也。又云:此症切不可用香燥之药而浓滋味。盖症属热燥,故不可用香燥之药。香能散气,燥能耗血,浓滋味能助火而生痰也。粗工不识病源,但见斯疾,便以峻剂拨之而取刻效,以图浓贿。不思病危,复而不救,可不叹哉!大凡膈噎翻胃,不可服辛热香燥,最能耗血。粪如羊屎者不治,大肠无血故也。口吐白沫者不治,气血俱惫故也。

翻胃者,胃虚吐食而不纳也。

安胃汤

人参(五分)白术(三分)茯苓(去皮)山药(炒)当归陈皮半夏(姜汁炒)藿香(各一钱)砂仁(五分)黄连(姜汁炒)莲肉(各八分)甘草(三分)

上锉一剂,生姜三片、枣一枚、乌梅一个,水煎温服。

顺气和中汤

治呕吐翻胃、嘈杂吞酸、痞闷噫气、噎膈、心腹刺痛、恶心吐痰水。

陈皮(盐水浸炒,一钱)半夏(姜汁炒,七分)白茯苓(去皮,七分)白术(去芦,土炒,八分)

枳实(麸炒,五分)香附(醋浸炒,一钱)砂仁(炒,三分)黄连(姜汁和猪胆汁拌炒,六分)山栀(姜汁炒黑,一钱)神曲(炒,六分)甘草(炙,三分)

上锉一剂,生姜三片,长流水入胶泥搅,澄清水一钟,煎至七分,入竹沥、童便、姜汁,不拘时,细细温服。如气虚加黄、人参各八分;如血虚加当归七分、川芎五分;如气恼或气不舒畅加乌药五分、木香三分;如胸膈饱闷加萝卜子炒六分;如心下嘈杂醋心加吴茱萸四分,倍黄连、白术;如呕吐不吐加藿香梗七分。

太仓丸

治噎膈翻胃,脾胃虚弱,不思饮食。

白豆蔻(二两)砂仁(二两)陈仓米(一升,黄土炒熟)

上为细末,姜汁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百丸,淡姜汤送下。

气血虚而翻胃者,宜攻补兼济也。

王道无忧散

治翻胃膈噎。

当归白芍(炒)川芎生地黄(各八分)赤芍(五分)白术(土炒)白茯苓(去皮。各一钱二分)

赤茯苓砂仁枳实(麸炒)香附乌药陈皮半夏(姜汁炒)藿香槟榔猪苓木通天门冬(去心)

麦门冬(去心)黄柏(人乳炒)知母(人乳炒)黄芩(炒,各八分)粉甘草(三分)

上锉一剂,水煎温服。

年老之人,阴血枯槁,痰火气结,升而不降,饮食不下者,乃成膈噎之病也。

当归养血汤

当归白芍(炒)熟地黄茯苓(去皮。各一钱)贝母(去心)栝蒌(去壳)枳实(麸炒)

陈皮浓朴(姜汁炒)香附抚芎苏子(炒、各七分)沉香(五分)黄连(用吴茱萸同炒,去茱萸,用连八分。)

上锉一剂,生姜一片、枣一枚,水煎,竹沥磨沉香调服。

年少之人,有患膈噎者,胃脘血燥不润,便闭塞而食不下也。

生津补血汤

治年少胃脘血燥,故塞。

当归白芍(炒)熟地黄生地黄茯苓(去皮,各一钱)枳实(麸炒)陈皮黄连(炒)苏子贝母(去心。各七分)砂仁沉香(各五分)

上锉一剂,姜一片、枣一枚,水煎,竹沥、沉香同服。

翻胃因气恼者,宜顺气化痰清火也。

四子调中汤

治翻胃,或小便赤、大便闭及痰气壅盛者。

青皮(五分,去穣,麸炒)陈皮(五分)枳实(麸炒,一钱)香附(炒一钱)黄连(姜汁炒,七分)

半夏(姜汁炒,二钱)栝蒌仁(炒,一钱)苏子(炒)白芥子(炒)桃仁(去皮尖。各一钱五分)

茯苓(去皮)木通(各一钱)沉香芒硝(各五分)

上锉一剂,生姜五片,水煎,稍热服。

五子散

治气膈鼓胀噎食。

白萝卜子紫苏子白芥子(各五钱)山楂子(去核)香附子(去毛。各一钱。)

上各为末,合一处,作芥末用。

秘方神妙不测者,有起死回生之功也。

夺命丹

裘(一个)麝香(一分)孩儿茶(二分)金丝黄矾(三分)朱砂(春二分、夏四分、秋六分、冬八分)

上裘乃土糖裘,即蜣螂所滚之弹丸,粪土之下皆有。用弹中有白虫者如指大与大蛴螬一样,将弹少破一点,盖住火过大黄色存性,不要烧焦了。入前药内,并弹共为末,烧酒调,空心服。如觉饥,用大小米煮粥,渐渐少进,一日二三次,不可多吃,一日徐徐进一碗半足矣。慎不可多服,多则病复不可治矣。忌生冷酱炒、浓味葱蒜、酒面炙爆等物,及气恼五十以后,一二服即效。

二豆回生丹

治翻胃噎食。

硼砂(二钱)雄黄(二钱)乳香(一钱)朱砂(二钱)黑豆(四十九粒)绿豆(四十丸粒)百草霜(五钱,微火炒过用)

上共为细末,用乌梅三十个,取肉和丸,如指顶大,朱砂为衣。每噙化一丸良久,将面饼一个茶泡烂与食之。

不吐乃药之效。若吐,再噙化一丸。忌油腻、盐醋、怒气、房劳。

神灸翻胃法

以男左女右手拿棍一条,伸手拄棍在地与肩一般高,肩上有窝名肩井穴,灸三炷即效。

灸法

治翻胃神效。

膏盲(二穴,令病患两手交在两膊上,则脾骨开,以手揣摩第四椎骨下,两旁各开二寸,四肋三间之中,按之酸痛是穴,灸时手搭两膊上不可放下,灸至百壮为佳)膻中(一穴,在膺部中,行两乳中同陷中,仰卧取之,灸七壮,禁针三里二穴,在膝下三寸、外两筋间,灸七壮。)

收功保后者,宜调养血气也。

养血助胃丸

治呕吐翻胃愈后,用此养元气,健脾胃、生血脉、调荣卫、清郁气,收功保后。

当归(酒洗,一两)川芎(一两)白芍(盐酒炒,一两)人参(去芦,五钱)扁豆(姜汁炒,六钱)

白术山药(炒,一两)蓬肉(去心皮,一两)甘草(炙,三钱。)

上为细末,姜汁打神曲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六七十丸,空心,白滚水送下。

补遗秘方

七伤通气散

治十膈五噎、腹内久积、气块伤力、呕吐膨胀,此散诸病皆治。

牙皂(二两,火)大黄(二两,面包烧熟)砂(二钱)巴豆(六钱,去油,二钱)当归(二钱半)

上为末,每眼一分或二分,量人大小虚实加减用之。引用好酒一口调服,不饮酒者,滚白水亦可。引不许多,引多动一二行。此药服之,不吐则泻,不泻则吐。兼治小儿惊风痰响、上窜天吊,吐痰即愈。(又治中风不语。)

刘海田治翻胃方

用马蛇儿(即野地蝎虎),用公鸡一只,笼住饿一日,只与水吃,换净肚肠,把蛇儿切烂,与鸡食之,取粪焙干为末。每服一钱,烧酒送下。

治噎食效方

用醋蛾晒干为末,每服一钱,用酒空心下即愈,永不再发。

治噎食秘方

用活蝎虎一个入烧酒内,浸七日,将酒顿熟,去蝎虎,只饮酒即愈。治虫亦同。

治噎食病并回食病(回食者,食下即吐也)

用初出窑锻石矿投入锅中滚水内化开去渣,止用清水煮干,炒黄色为度,黄色难得,牙色即可。用罐收贮,黄蜡封口,勿令泄气,过一二年的无用。凡人四十内外,身体壮健者用四分;如年老体弱者,止用二分或二分半、三分为止。以好烧酒一二钟,能饮者三四钟调服。此方专治回食病,哽咽年深,或吐出虫,或下虫,其疾即愈,如不吐不下,遇发再服一次,不发不必服,自然痊好。

治噎食方

皮硝(二钱,飞过)孩儿茶(一钱)麝香(半分)

上为细末,作三服,黄酒送下,永除根不发。

治噎膈方

新锻石(三钱)大黄(一钱)

上用黄酒一钟煎,去渣服酒。

八仙膏

专治噎食。

生藕汁生姜汁梨汁萝卜汁甘蔗汁白果汁竹沥蜂蜜上各汁一盏加一处,盛饭甑蒸熟,任意食之。

卷之三

呃逆

脉:呃逆甚危,浮缓乃宜;弦急必死,结代促微。

发呃者,气逆上冲而作声也,呃,一名咳逆。若胃火上冲而逆,随口应起于上膈,病者知之易治也;自脐下上冲,直出于口者,阴火上冲,难治。俗名谓之打呃是也。

胃口虚寒、手足冷、脉沉细,是寒呃也。

丁香柿蒂汤

丁香柿蒂良姜官桂半夏(姜汁炒)陈皮木香(另磨)沉香(另磨)茴香藿香浓朴(姜汁炒)砂仁(各等分)甘草(减半)乳香(为末)

上锉一剂,姜三片,水煎,磨沉、木香,调乳香末同服。寒极手足冷、脉沉细加附子、干姜,去良姜、官桂。

发热烦渴脉数者,是热呃也。

小柴胡汤

治身热、烦渴、发呃。

柴胡黄芩山栀柿蒂陈皮砂仁半夏(姜汁炒)竹茹(各一钱)藿香(八分)沉香木香(各三分)茴香(五分)甘草(三分)

上锉一剂,姜一片、乌梅一个,水煎,磨沉、木香温服。

一切发呃,用柿蒂、沉香、木香、乳香、砂仁为细末。每服一钱,淡姜汤调服最效。如口燥渴、身热不可服。

胃中痰火发呃者。

黄连竹茹汤

治胃中痰火发呃。

黄连竹茹麦门冬(去心)山栀陈皮半夏(各一钱)砂仁沉香木香茴香(各五分)苏子(八分)甘草(二分)

上锉一剂,姜一片,乌梅一个,水煎,磨沉香、木香调服。

水寒停胃发呃者。

茯苓半夏汤

治水寒停胃发呃。

茯苓半夏(姜汁炒)浓朴(姜汁炒。各一钱)干姜(炒)丁香官桂砂仁(各五分)陈皮(一钱)

藿香(八分)柿蒂(一钱)茴香(七分)沉香木香甘草(各三分)

上锉一剂,姜三片,水煎,磨沉香、木香同服。

脐下气上升发呃者,阴火也。滋阴降火汤,治阴火上升发呃。(方见虚症。)根据本方加砂仁、茴香、沉香、木香、山栀、柿蒂、辰砂。

中气不足,脉虚微,气不相续而发呃者,补中益气汤加生脉散、黄柏,以降阴火,或少加附子。(方见内伤。)

阳明内实失下而发呃者,六一顺气汤下之。(方见伤寒。)

伤寒传经热症,医者误用姜桂等热药助其火邪,痰火相搏而为咳逆者,黄连解毒、白虎汤及竹沥之类治之。

(方见伤寒。)

凡泻痢发呃与伤寒结胸发黄又发呃者,俱难治也。

大抵发呃不止,将乳香纸卷烧烟熏鼻中及灸中脘、膻中、期门三处即效。

咳逆丸

花椒微炒出汗,去目为末,醋糊丸,如梧桐子大。每服十五丸,醋汤下。

伤寒发热而呃逆者,用黄荆子不拘多少,炒,水煎服,立止。

嗅法

治咳逆服药无效者。

硫黄乳香上各等分,为细末,以酒煎,急令患人嗅之即止。

又方

用雄黄二钱、酒一盏煎七分,急令患人嗅之愈。

灸咳逆法

乳根二穴,直乳一寸六分,妇人在乳房下起肉处陷中灸七壮,效如神。

又方

灸气海三五壮亦效。气海在脐下一寸半。

卷之三

嗳气

脉:嗳气嘈杂,审右寸关,紧滑可治,弦急则难;两寸弦滑,留饮胸间;脉横在寸,有积上栏。

嗳气者,乃嗳胸膈之气上升也。

嗳气有胃中有火、有痰者,宜二陈汤。(方见痰饮。)根据本方加炒山栀、砂仁、白豆蔻、木香、益智仁、枳实、黄连、炒浓朴、姜炒香附米。

星半汤

治症同前。

南星半夏软石膏香附炒桅子上锉生姜三片,水煎服。或作丸亦可。盖胃中有郁火、膈上有稠痰故也。

嗳气有胃寒者,宜理中汤。(方见中寒。)根据本方加木香、茴香、益智仁、陈皮。浓朴、香附,去人参、茯苓。

破郁丹

治妇人嗳气胸紧,连十余声不尽,嗳出气心头略宽,不嗳即紧宜服。

香附米(醋煮、四两)栀子仁(炒,四两)黄连(姜汁炒,二两)枳实(麸炒,二两)槟榔(一两)

莪术(一两)青皮(去穣,一两)栝蒌仁(一两)苏子(一两)

上共为末水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九,食后滚水送下。

卷之三

吞酸

脉:吞酸脉形多弦而滑;或沉而迟,胸有寒饮;或数而洪,膈有痰热。

吞酸与吐酸不同,吞酸水刺心也;吐酸者,吐出酸水也。俱是饮食入胃,气虚不能运化,郁积已久,湿中生热,湿热相蒸,故作酸也。用香砂平胃散加减治之。譬如谷肉在器,湿热则易为酸也。若是吞酸吐酸、嘈杂心烦,久而不治成膈噎翻胃症也。

吞酸者,湿热在胃口,上为酸也。

清郁二陈汤

治酸水刺心及吞酸嘈杂。

陈皮半夏(姜汁炒)茯苓(各一钱)苍术(制,八分)川芎(八分)香附(一钱)神曲(炒,五钱)

枳实(麸炒,八分)黄连(炒)栀子(炒。各一钱)白芍(炒,七分)甘草(三分)

上锉一剂,生姜三片,水煎服。

香砂平胃散

治吞酸吐酸。(方见伤食。)根据本方加炒黄连、山栀、吴茱萸、去枳壳、木香;有因心痛服热药过多,后患吞酸病,本方加炒黄连,有因热药过多,涌出酸苦黑水如烂木耳汁者,心痛既愈,乃频作酸,块痞自胸筑上咽喉甚恶,炒黄连煎浓汁,常服一二匙自安。

平肝顺气保中丸

治郁火伤脾,中气不运,胃中伏火,郁积生痰,致令呕吐吞酸嘈杂、心腹闷。常服顺气和中、开胃健脾、进食化痰消痞。

香附米(童便浸三日,炒,三两)小川芎(二两)陈皮(去白,三两)白术(土炒,四两)枳实(麸炒,二两)黄连(姜汁炒,二两)吴茱萸(汤泡,一两)神曲(炒,一两)麦芽(炒,七钱)

木香(三钱)栀子(姜汁炒,一两)莱菔子(炒,一两)半夏(姜汁炒,一两半)白茯苓(去皮,一两)

砂仁(炒,四钱)干生姜(一两)竹茹(一两)甘草(炙,四钱)一方加山楂(去核,一两)、青皮(清油炒,六钱),去吴茱萸、竹茹。

上为细末,竹沥打神曲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八九十丸,白汤送下,一日进二次。

吐酸者,吐出酸水,肝木之味也。

苍连汤

苍术(米泔制)黄连(姜汁炒)陈皮半夏(姜汁炒)茯苓(去皮)神曲(炒。各一钱)吴茱萸(炒)砂仁(各五分)甘草(三分)

上锉一剂,生姜三片,水煎温服。

治吐清水

苍术(壁土炒)白术(炒)陈皮白茯苓(去皮)滑石(炒)

上锉水煎服。

卷之三

嘈杂

嘈杂者,俗谓之心嘈也。有胃中痰因火动而嘈者,用二陈汤加减;有心血少而嘈者,用当归补血汤加减;有因食郁而嘈者,用香砂平胃散治之。

嘈杂有痰因火动者多也。

化痰清火汤

南星(姜汁炒)半夏(姜汁炒)陈皮黄连黄芩栀子知母石膏苍术(米泔浸)白术(去芦)

白芍(各等分)甘草(一钱半)

上锉一剂,生姜三片,水煎服。

二陈汤

治痰火而嘈。(方见痰症。)一根据本方加炒山栀、黄连、竹茹、人参、当归、白术、酸枣仁、辰砂、乌梅、大枣、生姜一片,水煎,竹沥调辰砂末同服。

心血虚而嘈杂者,宜养血以清火也。

当归补血汤

治心血少而嘈,兼治惊悸怔忡。

当归芍药生地黄熟地黄(各三钱)人参(五分)白术(去芦)茯苓(去皮)麦门冬(去心)

山栀仁(炒)陈皮(各八分)甘草(三分)辰砂(研末,临服入二分)乌梅(一个,去核)炒米(百粒)

上锉一剂,枣二枚,水煎温服。

食郁而作嘈者,宜消食以开郁也。香砂平胃散治食郁而嘈。(方见伤食。)根据本方加炒黄连、山栀、川芎、白芍、辰砂,去枳壳、藿香。

交泰丸

治胸中痞闷嘈杂,大便稀则胸中颇快,大便坚则胸中痞闷难当,不思饮食。

黄连(一两,姜汁浸,黄土炒)枳实(一两,麸炒)白术(去芦,土炒,一两)吴茱萸(汤泡微炒,二两)

归尾(酒洗,一两三钱)大黄(用当归、红花、吴茱萸、干膝各一两煎水,洗大黄一昼夜,切碎晒干,仍以酒拌晒之,九蒸九晒,用四两。)

上为细末,姜汁打神曲糊为丸,如绿豆大。每服七八十丸,不拘时,白滚水送下。

消食清郁汤

治嘈杂闷乱、恶心、发热头痛。

陈皮半夏(姜汁炒)白茯苓(去皮)神曲(炒)山楂(去核)香附米川芎麦芽(炒)枳壳(麸炒)栀子(炒)黄连(姜汁炒)苍术(米泔浸)藿香甘草上锉生姜三片,水煎服。

卷之三

诸气

脉:下手脉沉,便知是气。沉极则伏,涩弱难治;其或沉滑,气兼痰饮。

人身之气,一身之主也,要在周流顺行而无病矣;逆则诸病生焉。男子宜养其气,以全其神,妇人宜平气,以调其经。若内伤七情者喜怒忧思悲恐惊是也。喜则气散,怒则气逆,忧则气陷,思则气结,悲则气消,恐则气怯,惊则气耗也。外感六淫者,风寒暑湿燥火也。风伤气者为疼痛,寒伤气者为战栗,暑伤气者为热闷,湿伤气者为肿满,燥伤气者为闭结。有虚气、有实气。虚者,正气虚,用四君子汤;实者,邪气实,用分心气饮。丹溪有云:气实不宜补,气虚宜补之。虽云气无补法,若痞满壅塞实胀,似难于补;若正气虚而不补则气何由而行。

故经云:壮者气行而愈,怯者着而成病。此气之确论也。

一切七情之气为病者,宜顺气饮。

分心气饮

治男子妇人诸气不和,多因忧愁思虑,忿怒伤神,或临食忧戚,或事不遂意,使抑郁之气留滞不散,停于胸膈之间,不能流畅,致心胸痞闷,胁肋虚胀,噎塞不通,吞酸嗳气,呕哕恶心,头目昏眩,四肢倦怠,面色痿黄,口苦舌干,饮食减少,日见羸瘦,或大肠虚闭,或因病之后胸中虚痞,不思饮食,并皆治之。

木通官桂茯苓(去皮)半夏(姜制,各三钱)桑白皮大腹皮(水洗)青皮(去穣)陈皮(各五钱)紫苏(二两)羌活(五钱)甘草(二钱半)赤芍(三钱)

上锉一剂,生姜三片、枣一枚、灯芯一团,水煎温服。

又方

加枳壳、槟榔、香附,治气百病,最能升降阴阳,调顺三焦,屡用屡验,其功难以尽述。又随症加减法于后。一方治忧思郁闷、怒气痞满,去芍药、羌活,加枳壳、桔梗、木香、槟榔、香附、藿香、莪术;水气面目浮肿加猪苓、泽泻、车前、木瓜、葶苈、麦门冬;气块加莪术;性急加柴胡;多怒加黄芩;食少加砂仁、神曲;咳嗽加桔梗、半夏,胸膈紧加枳实、香附;三焦不和加乌药;气闭加萝卜子、枳壳;气滞腰疼加木瓜、枳壳;上焦热盛加黄芩;下焦热甚加山栀;翻胃加沉香磨服。

上下分消导气汤

功胜分心气饮,常患气恼之人,可用此作丸,常服甚妙。

黄连(姜汁炒,二两)半夏(水泡,姜汁浸炒)栝蒌(去壳。各一两)枳壳(麸炒)桔梗(各二两)

桑白皮(蜜炙)川芎茯苓(去皮)浓朴(姜汁炒)青皮(去穣)香附(童便浸炒。各二两)泽泻木通槟榔麦芽(炒。各一两)、甘草(三钱)。

上锉作剂,生姜三片,水煎服。或作丸,以神曲糊为丸,每服七八十丸,空心,白汤送下,淡姜汤亦可,名分消丸。

一切气滞食积腹胀痛者,宜消导也。

利气丸

治一切滞气,心腹胀闷疼痛、胁肋胀满难消、呕吐酸水痰涎、头目眩晕,并食积酒毒及米谷不化,或下利脓血、大小便结滞不快,气壅积热、口苦咽干,烦躁、涕唾稠粘。此药最能流湿润燥,推陈致新,滋阴抑阳,败郁破结,活血通经,治气分之圣药也。

大黄(生,四两)黑牵牛(头末,四两)香附米(炒)木香槟榔枳壳(麸炒)青皮(去穣)

陈皮莪术(煨)黄连(各二两)黄柏(三两)

上为细末,水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或一百丸,临卧时淡姜汤送下,以利为度;如不利,再加丸数。

一方加黄芩,当归各一两尤妙。

神仙一块气

治诸气食积及噎塞痞满、胸胁刺痛、瘕疝气,并皆治之。

青皮陈皮三棱(炒)莪术香附(童便炒。各一两)神曲麦芽(炒)萝卜子(炒)白丑(头末)槟榔郁金黄连(各五钱)枳实(三钱)皂角百草霜(各二钱半)

上为细末,面糊为丸,如绿豆大。每服三十丸,视疾之上下为食之先后,热酒姜汤送下。

一切气虚为病者,宜补气也。

四君子汤

治气虚症。

人参(去芦)白术(去芦)砂仁茯苓(去皮)陈皮浓朴(姜汁炒)当归甘草(各等分)

上锉一剂,生姜一片、枣二枚,水煎,不拘时服。气虚甚加黄。

调理气郁之病者,此药虽平易而有殊效也。

交感丹

治一切诸气,公私拂情,名利失志,抑郁烦恼,七情所伤,不思饮食、面黄形羸,胸膈诸症极有神效。

香附米(一斤,长流水浸三日,捞起炒干,忌铁器)白茯苓(去皮木,为净末,四两)

上二味为末搅匀,炼蜜为丸,如弹子大。每清晨细嚼一丸,白滚汤送下,或陈皮汤亦可,抑气汤尤妙。

补遗秘方

一粒金丹

鸦片(二钱半,即哑芙蓉)阿魏(一钱)木香(九分)沉香(五分)牛黄(二分半)

上将沉香、木香、牛黄为末,以鸦片放碗内滴水溶化、阿魏溶化,和蜜为丸,如绿豆大,金箔为衣。每一粒,热气痛,凉水下;冷气痛,滚水下。忌酒醋青菜,一旦夕神效。

管藩相夫人,患因气郁生火,每至夜半不睡,口干烦渴吐粘痰,必欲茶水漱口,舌上赤黑皮浓,胸闷嘈杂,饮食少思。余诊两寸脉洪数,两尺脉代虚,右气口盛,此上盛下虚、血虚气郁有火也。以四物汤加生地黄、黄连、麦门冬、知母、贝母、天花粉、玄参、栀子、桔梗、枳实、青皮、甘草,数剂奏效。又以六味地黄丸加生地黄、麦门冬、知母、玄参、天花粉、贝母、五味子、黄连,一料全安。

周宾崇亲家,患因气恼得咽喉噎塞如有所碍,胸膈痞闷,时吐痰唾,耳若蝉鸣,头目不清。予诊六脉沉数。

丹溪云:下手脉沉,便知是气。以清火豁痰丸服之而安。

卷之三

青筋

夫青筋之症,原气逆而血不行,并恶血上攻于心也。多由一切怒气相冲,或忧郁气结不散,或恼怒复伤生冷,或房劳后受寒湿,以致精神恍惚、心慌气喘、噎塞上壅、呕哕恶心、头目昏眩、胸膈痞满、心腹刺痛、胁肋腰背痛、头痛脑疼、口苦舌干、面青唇黑、四肢沉困、百节酸痛,或憎寒壮热、遍身麻痹不仁、手足厥冷颤掉、默默不语、不思饮食等症,皆恶血攻心而致之也。自古以来,无人论此,但有患此疾者,无方可治。唯以砭针于两手曲池青筋上刺之,出瘀血不胜其数。而疾有即愈者,有不愈者,而变为大患者,常惯病此者,或有一月一次,或二三次者,屡患屡刺,莫之能愈。愚唯虑人之生命以气血为主,故丹溪曰:气血和,一疾不生;亏则百病生焉。况此病先伤于风而后复损其血,不致于夭枉者盖亦鲜矣。虽然未有退血之法,又不得不刺,不刺则恶血攻心,须臾不救。余制一方,屡获效验,名曰白虎丸。白虎者,西方肺金之谓也;青筋者,东方肝木之谓也。以白虎而治青筋,是金能克木故耳,何病之不愈哉?此方之妙,不唯代刺青筋之苦,愈青筋之病,而亦免后日之患。其惠也不亦大乎?此方兼治男子久患痢疾便血,妇人崩漏带下,并一切打扑内损,血不能散,心腹痛欲死者服之,其效不啻桴鼓之影响也。按此青筋之症,北人多患之,南人有此即痧症也。

白虎丸

白虎仙丹、古锻石,谷神子制,救人灾,中为末,水飞过手上成丸,日晒,来引宜烧酒一二盏。每服须吞五十枚,保全男妇青筋症,广积阴功遍九垓。

千年锻石(不拘多少,刮去杂色、泥土,为末,水飞过。)

上晒干量可,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看轻重加减,烧酒送下。此药能顺气散血、化痰消滞,治青筋初觉,头疼恶心、或腹痛、或腰疼、或遍身作痛、不思饮食。即进一服,当时血散。若过三五日,青筋已老者,多服取效。又治心腹痛及妇人崩漏带下,或因气恼致病,或久患赤白痢疾,或打扑内伤血不能散,服之大效。

断痧散

治青筋。

甘草干姜川乌(炮)枯矾炒盐(各等分)

上为末,每服二钱,白水送下。

灸断青筋法:

于打青筋出血眼上用新黑驴粪些须涂破眼上,艾灸一壮,永不再发。

治男妇惯打青筋

(王春元传)

五灵脂蒲黄(各一钱半)

上为细末,黄酒调下,永不再犯。

卷之三

痞满

脉:痞满滑大,痰火作孽;弦伏中虚,微涩衰劣。

夫痞满者,非痞块之痞也,乃胸腹饱闷而不舒畅也。有气虚中满,有血虚中满,有食积中满,有脾泄中满,有痰膈中满,皆是七情内伤、六淫外侵,或醉饱饥饿失节、房劳过度,则脾土虚而受伤,转输之官失职,胃虽受谷,不能运化,故阳自升而阴自降而成天地不交之痞不通泰也。盖阴伏阳蓄,治用香砂养胃汤、加减枳壳丸,调养脾胃,使心肺之阳下降,肝肾之阴上升而成天地交泰,是无病也。

痞者,心下痞满而不能食也。(仲景云:满而不痛为痞,满而痛为结)

养胃汤

治胸腹痞满。

香附砂仁木香枳实(麸炒。各七分)白术(去芦)茯苓(去皮)半夏(姜汁炒)陈皮(各一钱)

白豆蔻(去壳,七分)藿香浓朴(姜汁炒。各七分)甘草(炙,二分。)

上锉一剂,生姜三片、枣一枚,水煎,食后服。瘦人心下痞闷,加炒黄连,去半夏;血虚中满,加当归、白芍,去半夏;食积中满加炒神曲、山楂、麦芽,去白术、半夏;肥人心下痞闷加苍术;气虚中满加人参,去半夏;痰膈中满加栝蒌仁、贝母、桔梗、竹沥、姜汁少许,去白术、半夏;脾泄中满加炒苍术、炒白芍、去半夏。

内伤元气而痞满者,宜大补气也。加减补中益气汤,治内伤心下痞满。(方见内伤。)脉缓有痰而痞加半夏、黄连,脉弦、四肢满闷、便难而心下痞加黄连、甘草、柴胡;大便闭燥加黄连、桃仁,少加大黄、当归身;心下痞饱闷加白芍、黄连;心下痞腹胀加白芍、砂仁、五味子,如天寒少加干姜、官桂;心下痞或中寒者加附子、黄连;心下痞呕逆者加陈皮、生姜、黄连,冬月加黄连,少加丁香、藿香;能食而心下痞加枳实三钱、黄连五分,如不能食心下痞者勿加之,只根据本方;食以后心下痞者,则服橘皮枳实丸。

大消痞丸

治一切心下痞及年久不愈者。

黄连(去芦须,土炒)黄芩(去朽,土炒。各六钱)枳实(麸炒,五钱)半夏(泡)陈皮浓朴(姜汁炒。各四钱)白术(去芦)姜黄(各一两)猪苓泽泻砂仁(各三钱)干生姜(二钱)人参(四钱)神曲(炒)甘草(炙。各二钱)

上为末蒸饼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至百丸,空心白汤送下。

解郁和中汤

治胸膈痞满,内热夜不安卧,卧则愈闷。

陈皮(去白,一钱二分)赤茯苓(一钱)半夏(八分)青皮(去瓤,醋炒,五分)香附米(童便炒,一钱)枳壳(麸炒,一钱)栀子(一钱)黄连(姜汁炒,七分)神曲(炒,七分)浓朴(姜炒,七分)

前胡(八分)苏子(研碎,七分)生甘草(四分)

上锉一剂,姜五片,水煎热服。

卷之三

鼓胀

脉:胀满脉弦,脾制于肝;洪数热胀,迟弱阴寒;浮为虚胀,紧则中实;浮大者生,虚小危急。

夫胀者,由脾胃之气虚弱,不能运化精微而致水谷聚而不散,故成胀也。然饮食失节,不能调养则清气下降,浊气填满胸腹,湿热相蒸,遂成胀满。经曰:鼓胀是也。中空无物有似于鼓,小便短涩不利,其病胶固难以治疗。用分消汤加减治之,健脾顺水宽中为主也。不可大用猛烈之药反伤脾胃,病再复来不可治也。若脐凸肉硬、肚大青筋、足背手掌俱浮,男从脚下肿上,女从头上肿下,并皆不治。

腹胀者,肚腹胀起、中空似鼓是也。

分消汤

治中满成鼓胀,兼治脾虚发肿满饱闷。

苍术(米泔浸炒)白术(去芦)陈皮浓朴(姜汁炒)枳实(麸炒。各一钱)砂仁(七分)木香(三分)香附猪苓泽泻大腹皮(各八分)茯苓(一钱)

上锉一剂,生姜一片、灯草一团,水煎服。气急加沉香;肿胀加萝卜子;胁痛面黑是气鼓,加青皮去白术;胁满小肠胀痛、身上有血丝缕是血鼓,加当归、芍药、红花、牡丹皮,去白术、茯苓;嗳气作酸、饱闷腹胀是食鼓,加山楂、神曲、麦芽、萝卜子,去白术、茯苓;恶寒手足厥冷、泻去清水是水鼓,加官桂;胸腹胀满有块如鼓者,是痞散成鼓,加山楂、神曲、半夏、青皮、归尾、玄胡、鳖甲,去白术、茯苓、猪苓、泽泻。

腹胀脾胃气血俱虚者,宜半补而半消也。

行湿补气养血汤

治气血虚弱,单腹鼓胀浮肿。

人参白术(去芦)茯苓当归川芎白芍(敛胀,各一钱)苏梗陈皮(泄满)浓朴(姜炒)

大腹皮(敛气)萝卜子(炒)海金沙木通(利水。各八分)木香(运气)甘草(生。各三分)

上锉一剂,生姜三片、枣一枚,水煎服。气虚倍人参、白术、茯苓;血虚倍当归、川芎、白芍;小便短少,再加猪苓、泽泻、滑石;服后肿胀俱退,唯面足不消,此阳明经气虚,倍用白术、茯苓。

和荣顺气汤

治脾弱血虚,心腹胀闷、两足虚肿。

当归(酒洗,一钱)川芎(六分)白芍(酒浸)白术(土炒。各一钱)茯苓乌药苍术(米泔浸)

陈皮(去白)枳实(炒)神曲(炒)香附(醋炒)木瓜牛膝(酒洗)独活(酒洗)泽泻薏苡仁(炒)木通(各一钱)甘草(三分)

上锉一剂,生姜煎服。

腹胀元气脾胃两虚者,宜补多而消少也。

调中健脾丸

治单腹胀及脾虚肿满、膈中闭塞及胃口作痛,并皆治之,神效。

黄(蜜炒)人参(去芦。各二两)白术(六两,黄土拌炒)茯苓(二两)陈皮(二两,盐水炒)

苏子(二两半,微炒)萝卜子(一两半,炒)山楂肉(三两,炒)草豆蔻(二两半,酒拌炒)泽泻(三两半)薏苡仁(三两,炒)沉香(六钱,另为末)

五加皮(三两,炒)栝蒌(一两,用大栝蒌二个,钻一孔,每个入川椒三钱,多年粪二钱敲米粒大,俱纳入瓜内,外以绵纸糊完,再用纸筋、盐泥封固,炭火内红为度,取出择去盐泥,其黑色一并入药。)

上锉为细末,煎荷叶、大腹皮汤,打黄米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百丸,日进三次,白汤下。此药不伤元气,大有补益,勿轻视之。

热胀腹有积聚者,宜分消也。

广术溃坚汤

治中满腹胀有积聚如石坚硬,令人坐卧不宁,二便涩滞,上气喘促,或通身虚肿。

浓朴(姜制)黄连黄芩益智仁草豆蔻当归(各五分)半夏(七分)广术升麻红花吴茱萸(各三分)生甘草柴胡泽泻神曲(炒)青皮陈皮(各三分)口干加干葛(四分)

上锉一剂,生姜煎,食远服。忌酒醋湿面。

中满分消丸

治中满鼓胀、气胀、水胀、大热胀,不治寒胀。

人参白术姜黄猪苓(去黑皮)炙甘草(各一钱)白芍砂仁干生姜(各二钱)泽泻陈皮(各三钱)知母(炒,四钱)枳实(麸炒)半夏(泡)黄连(炒。各五钱)黄芩(炒,一两二钱)

浓朴(姜炒,一两)

上为细末,水浸蒸饼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百丸,熟白汤下,食远服。

寒胀不喜饮食,宜温散也。

香朴汤

治老人中寒下虚,心腹膨胀,不喜饮食,脉浮迟而弱,此名寒胀。

浓朴(姜炒,一两)大附子(炮去皮脐,七钱半)木香(三钱)

上锉一剂,姜七片、枣一枚,水煎服。

血气凝结积聚而成腹胀者,宜专攻也。

四炒枳壳丸

治气血凝滞,腹内鼓胀积聚,此药宽中快膈快气,消导饮食。

枳壳(四两,米泔浸,去瓤切片,分四处炒之:)一分(苍术一两同煮干、炒黄色,去苍术),一分(萝卜子一两水同煮干、炒黄色,去萝卜子),一分(小茴香一两水同煮干、炒黄色,去茴香),一分(干漆一两水同煮干、炒黄色,去干漆)香附(二两)槟榔(一两)玄胡索(一两,微炒)三棱(二两,同莪术法制)莪术(一两棱、莪二味用童便一钟浸一宿,次日用完巴豆仁去壳三十粒同水煮干,炒黄色,去豆不用。)

上为细末,用苍术、茴香、萝卜子、干漆煮汁,好醋一碗同面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七十丸,清米汤下。

腹胀因于气者,宜顺气也。分心气饮(方见诸气)。根据本方,如水气浮肿因于气者加猪苓、泽泻、车前、葶苈、木瓜、麦门冬。

金陵酒丸

治鼓肿。

真沉香(一两)牙皂(一两)广木香(二两半)槟榔(一两)

上为末,用南京烧酒为丸。每服三钱,重者四钱,五更烧酒下。水肿,水自小便而出,气鼓放屁;水鼓加苦亭苈五钱煎,酒送下再服。

金蟾散

治气鼓如神。

大虾膜一个,以砂仁推入其口内,使吞入腹,以满为度,用泥罐封固,炭火锻,令红透烟净取出,候冷去泥,研末为一服,或酒、或陈皮汤送下。候撒屁多乃见其效。

宽中养胃汤

治胸膈胀满,饮食少用。

苍术(炒,四分)香附(七分)枳壳(麸炒,五分)浓朴(姜炒,五分)藿香(五分)山楂(三分)

陈皮(一钱)砂仁(三分,细)神曲(炒,四分)槟榔(三分)麦芽(炒,四分)青皮(去瓤,三分)

枳实(麸炒,四分)半夏(五分)茯苓(五分)甘草(炙,三分)

上锉一剂,生姜三片、枣一枚,水煎,食远服。

春元李河山,患腹左一块,数年不愈。后食派饼过多,得腹胀满闷。余诊六脉洪数,气口紧盛。以藿香正气散加山楂、神曲,二剂而愈。逾月又因饮食失节,腹胀如初,而仍以前正气散数剂弗效,又易行湿补气养血汤二十余剂始安。余嘱曰:病虽愈而体未撤消,务要谨守,勿犯禁戎。逾数月,过余曰:凡有病,皆天与也,不在服药,不在谨守,若当时颜子亚圣岂不能保养,何短命死矣。我今保养半年,未见何如,岂在保养服药者哉?予不能对,渠遂放肆无忌。未经数旬,忽患痢赤白,里急后重,痛不可忍、昼夜无度。渠自制大黄一剂,数下勿效,复求予诊。六脉洪数,先以调中理气汤二剂,又以补中益气汤加白芍、黄连微效。渠欲速效,遂易他医。其医不审病原,数患内伤鼓胀之疾,辄用下药。不愈,又易一医,又下之。前后约三十余度,将元气愈惫而下脱,肛门痛如刀割,腹胀如鼓。然医不知元气下陷,陷深则痛愈深,当大补元气、升提为主,非百剂不可。今以素损元气者,欲速效;岂可得也。嗟夫!医者不补而反泻,病者不慎而欲速,安得不死也?信两误耳。

补遗方

化龙丹

治单腹胀。

用大鲤鱼一个、巴豆四十粒,将鱼FS了,将鱼脊割开两刀,将巴豆下在两刀路合住,用纸包裹,慢火烧熟,去豆食鱼,米汤下。

卷之三

水肿

脉:水肿之病,有阴有阳。阴脉沉迟,其色青白,不渴而泻,小便清涩;脉或沉数,色赤而黄,燥粪赤溺,兼渴为阳。沉细必死,浮大无妨。

水肿者,通身浮肿,皮薄而光,手按成窟,举手即满者,是水肿也。初起眼胞上下微肿如裹水。上则喘咳气急,下则足膝浮肿,大小便短涩不利,或大便溏泄,皆因脾虚不能运化水谷,停于三焦,注于肌肉,渗于皮肤而发肿也。治用健脾利水以为上策。久则肌肉溃烂,阴囊足胫水出,唇黑,缺盆平,脐口肉硬,足背手掌俱平者,是脾气惫也。

水肿气急而小便涩,血肿气满而四肢寒。朝宽暮急是血虚,暮宽朝急是气虚,朝暮急气血俱虚,大凡水肿者,宜健脾去湿利水也。

实脾饮

治水肿。

苍术(米泔制)白术(土炒)浓朴(姜汁炒)茯苓(连皮用)猪苓泽泻香附砂仁枳壳(麸炒)陈皮大腹皮木香(各等分)

上锉一剂,灯芯一团,水煎,磨木香调服。气急加苏子、葶苈、桑白皮,去白术,发热加炒山栀、黄连,去香附;泻加炒芍药,去枳壳,小水不通加木通、滑石,去白术;饮食停滞加山楂、神曲,去白术;恶寒手足厥冷、脉沉细,加官桂少许;腰上肿加藿香,腰以下加牛膝、黄柏,去香附;胸腹肿胀饱闷加萝卜子,去白术。

加减胃苓汤

治水肿。

苍术(米泔制,一钱半)陈皮(去白,一钱)浓朴(姜制,八分)猪芩(去皮)赤茯苓(去皮)

泽泻白术(去芦。各一钱)大腹皮(六分)神曲(炒,八分)甘草(炙,三分)山楂(去核,七分)

香附(姜炒,六分)木瓜(一钱)槟榔(八分)砂仁(七分)

上锉一剂,水二钟、生姜三片、灯芯一团,煎至一钟,食远温服,渣再煎服。

水肿腹有积块者,宜半消而半补也。

木香流气饮

调顺荣卫、流通血脉、快利三焦、安和五脏,治诸气痞滞不通,胸膈膨闷、口苦咽干、呕吐食少、肩背腰胁走注则痛、喘急痰嗽、面目虚浮、四肢肿胀、大便闭结、小便赤涩;又治忧思太过,怔忡郁积、香港脚风湿、结聚肿痛、胀满喘急、水肿等症,并皆治之。

陈皮(一钱四分)青皮(去瓤)香附紫苏(各一钱二分)赤茯苓木瓜白术(去芦)麦门冬大黄(各二钱五分)白芷枳壳(麸炒。各三分)草果人参(去芦。各一钱半)官桂蓬术大腹皮丁皮槟榔木香沉香(各四分半)木通(六分)甘草半夏(姜汁炒)浓朴(姜汁炒。各一钱二分)

上锉一剂,生姜三片、枣一枚,水煎,不拘时热服。

消肿调脾顺气汤

治水肿,消胀满,顺气和脾,除湿利水。

苍术(米泔浸)陈皮浓朴(去皮姜炒)草果砂仁猪苓泽泻木香槟榔(男雌女雄)香附枳壳(麸炒)桔梗三棱莪术官桂大茴香木通人参木瓜桑白皮牵牛(男用白,女用黑)大腹皮大黄甘草上锉剂,生姜煎服。

水肿因气恼者,宜顺气也,分心气饮。(方见气症。)根据本方加猪苓、泽泻、车前、葶苈、木瓜、麦门冬。

湿热作肿胀滑泄者,宜清热除湿利水也。

葶苈木香散

治湿热内外甚,水肿腹胀、小便赤涩、大便滑泄,此药下水湿、消肿胀、止泻、利小便之圣药也。

猪苓(一钱半)泽泻(五分)白术(二钱半)茯苓(二钱半)官桂(二钱半)葶苈(二钱半)

木通(五钱)木香(五钱)滑石(三两)甘草(五钱)

上为细末,每服三钱,白汤调下,食前服。若小便不得通利而反泄看,此乃湿热痞闷深而攻之不开是反为注泄,乃正气已衰,多难救也。

水肿元气壮盛者,宜消导也。

三消丸

治肿胀。

甘遂木香巴豆(去壳。各一钱)

上共研为末,寒粟米饭为丸,如梧桐子大,量人虚实用之。实者每服二分,虚者每服分半。先服五芩散加瞿麦、车前、木通、滑石煎服,后服此三消丸。消上用陈皮汤下,消下用葱白汤下。隔一日进一服,三服止。若动三五次,以冷粥补之。消完后用白术(三两)、陈皮(三两)、甘草(炙,三两),浓朴(姜炒,二两)

皂矾(三两),用面炒尽烟,或用醋炒皂矾三五次,同前药研为末,醋糊丸,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米汤送下。每日进三服,忌恼怒、戒煎炒及无鳞鱼诸般发物,连服四十九日而安。

卷之三

积聚

脉:五积属阴,沉伏附骨,肝弦、心芤、肾沉急滑、脾实且长、肺浮喘卒。六聚结沉,痼则浮结。又有瘕,其脉多弦。弦结瘕积,弦细坚,沉重中散,食成癖。左转沉重,气胸前,若是肉,右转横旋。积聚瘕,紧则痛缠。虚弱者死,实强者痊。

痞块者一名瘕。不能移动者,是块;能移动,或左或右者,是瘕块。五脏五积,六腑六聚。积在本位,聚无定处。气不能作块成聚,块乃是有形之物,痰与食积死血而成,此理晓然。且中为痰饮,左为血块,右为食积,俱用溃坚汤,丸加减,消痰活血、顺气健脾为主也。积者有常所,有形之血也;聚者无定位,无形之气也;积块者,痰与食积死血也。

溃坚汤

治五积六聚、诸般瘕、癖血块之总司也。

当归白术(去芦)半夏(姜汁炒)陈皮枳实(麸炒)山楂肉香附浓朴(姜汁炒)砂仁木香(各等分)

上锉一剂,姜一片,水煎,磨木香调服。左胁有块加川芎;右胁有块加青皮;肉食成块加姜炒黄连;粉面成积加神曲;血块加桃仁、红花、官桂,去半夏、山楂;痰块加海石、栝蒌、枳实,去山楂;饱胀加萝卜子、槟榔,去白术;壮健人加蓬术;瘦弱人加人参少许。

溃坚丸

根据本方加海石、楞子、鳖甲,各为细末,将阿魏用醋煮化和前药末,姜汁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不拘时服,黄酒送下,清米汤亦可。

真人化铁汤

治五积六聚、癖瘕,不论新久、上下左右。

三棱莪术青皮陈皮神曲(炒)山楂肉香附枳实(麸炒)浓朴(姜制)黄连(姜汁炒)

当归川芎桃仁(去皮)红花木香(各三分)槟榔(八分)甘草(二分)

上锉一剂,生姜一片、枣一枚,水煎服。

积块属热者,宜清化也。

柴胡汤

柴胡黄芩半夏(姜汁炒)苍术(米泔浸)浓朴(姜炒)陈皮青皮(去瓤)枳壳(麸炒)

神曲(炒)山楂肉三棱莪术(各等分)甘草(减半)

上锉一剂,姜一片、枣一枚,水煎服

化痞丹

消积块专攻之剂。

大黄(四两,米醋浸一七,日晒夜露一七)木鳖子(去油,一两)穿山甲(土炒,三两)香附米(童便浸,炒,一两)桃仁(去皮,研,一两)红花(三钱,生)青黛(五分)

上为细末,将大黄醋煮成糊为丸,如豆大。每服五十丸或六十丸,茅根、葛根煎汤送下。忌花椒、胡椒、煎炙、糯米等物。

化铁金丹

化一切积块如神。

黄人参白术当归川芎陈皮青皮(去瓤)香附乌药槟榔枳壳(麸炒)枳实(麸炒)

木香沉香苍术(米泔浸)山楂肉神曲(炒)草果麦芽(炒)草豆蔻萝卜子苏子白芥子三棱莪术浓朴(姜汁炒)小茴香白矾牙皂黄连赤芍柴胡龙胆草甘草(以上各五钱)

大黄(生用,六钱)牵牛(用头末,八钱)乳香没药阿魏砂(用瓷罐煨过。各五钱)皮硝(一两)

上为细末,酽醋打稀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空心米汤送下,午间白水下,夜白水下,日进三服。

积块属寒者,宜温散也。

大化气汤

治五积六聚,状如瘕,随气上下,发作有时,心腹疼痛,上气窒塞,小腹胀满,大小便不利。

三棱莪术青皮(去瓤)陈皮桔梗藿香香附益智仁肉桂甘草一方加大黄、槟榔,治诸般痞积,面黄肌瘦,四肢无力,皆缘内有虫积,或好食生米、壁泥、茶炭、咸辣等物。用水煎,露一宿,空心温服,不得些少饮食,则虫积不行矣。

上锉生姜三片、枣一枚,水煎服。心脾痛加乌药、枳壳;脾滞合四圣散。

胜红丸

治脾积气隔满闷、气促不安、呕吐酸水,丈夫酒积,妇人血积气滞,小儿食积,并皆治之。

陈皮莪术(二味同醋煮)青皮(去瓤)三棱(醋煮)干姜(炮)良姜(各一两)香附(炒去皮毛,二两)

上为末,醋糊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姜汤下,食前服。

男子积块痛者,宜化气也。

千金化气汤

治男子腹中气块疼痛。

青皮陈皮枳壳(去瓤)香附砂仁白豆蔻(各一两)木香(五钱)丁香(三钱)半夏(姜制)

草果干姜(各七钱)槟榔(一两五钱)川芎白芷三棱(醋炒)莪术玄胡索(各一两)小茴香(五钱)

浓朴(姜汁炒)大腹皮白芍(各一两)甘草(三钱)

上锉一剂,生姜三片,水煎,半空心服。

女子积块痛者,宜导气也。

千金导气汤

治妇人满腹气块,游走不定,漉漉有声,攻作疼痛,久年不愈者神效。

丁香木香砂仁白豆蔻香附乌药枳实(焙)当归川芎白芷白芍白术(去芦)青皮(去瓤)陈皮桔梗肉桂浓朴(姜炒)干姜(炒)三棱(醋炒)莪术(醋炒)角茴小茴牛膝(去芦)红花杜仲(姜炒)干漆(醋炒净烟)乳香没药甘草上锉半水半酒,姜葱煎,热服。饱闷不食加山楂、神曲、麦芽;有热加柴胡、黄芩。

积块兼虚者,宜半消半补也。

消积保中丸

顺气化痞,理脾消滞,散痞结、除积块、进饮食、清郁热。

陈皮(去白,二两)青皮(清油炒,四钱)白茯苓(去皮,一两半)白术(土炒,三两)香附(醋炒,二两)半夏(一两,泡七次,姜汁炒)木香(三钱,不见火)槟榔(七钱)莪术(醋浸炒,八钱)三棱(醋浸炒,八钱)莱菔子(微炒,一两)砂仁(四钱)神曲(炒,一两)麦芽(炒,六钱)

白芥子(炒,一两)黄连(姜汁炒,一两)真阿魏(醋浸,三钱)山栀仁(姜汁炒,一两)干漆(炒净烟,五钱)

加人参(五钱尤效)

上为细末,姜汁、酒打糊丸,如梧桐子大。每服八十丸,食后白汤送下。

血积块者,宜专攻也。

神化丹

消癖积、破血块、下鬼胎、通经脉及诸痞积血气块。

砂干漆(炒)血竭(各三钱)红娘(二十个,去翅)乳香(一钱半)斑蝥(二十个,去翅足)

上为末,枣肉丸,如豌豆大。每服一丸至三五丸,临卧,或枣汤、姜汤,或红花苏木汤下。

凡积块内服药而外贴者,乃兼济也。

五仙膏

治一切痞块积气、癖疾肚大青筋、气喘上壅,或发热咳嗽、吐血衄血。

大黄肥皂角生姜(半斤)生葱(半斤)大蒜(半斤)

上共捣烂,用水煎,取出汁去渣,再煎汁熬成膏,黑色为度,摊绢帛上,先用针刺患处,后贴膏药。

神仙化痞膏

专治一切积聚痞块,一贴即消,应验如神。

当归川芎赤芍黄连黄芩黄柏栀子(各一钱)红花肉桂丁香生地黄草乌巴豆(去壳。

各五钱)大黄(二两)苏木川乌(各一两)穿山甲(二十片)蜈蚣(六条)白花蛇(一条或一两)桃枝柳枝枣枝(各二寸)

上锉细,香油二斤浸五七日,桑柴慢火熬至焦黑色,去渣,起白光为度。放冷,滤净澄清,取一斤半再入锅,桑柴火熬至油滚,陆续下飞过黄丹炒黑色一两、烧过官粉一两,水飞过炒褐色密陀僧一两,仍慢火熬,极沸止,再加嫩松香四两、黄蜡半斤,熬至滴水成珠,用浓绵纸时时摊药贴,贴自己皮上试之,老漱得所,方住手离火,待微温下后细药:松香(先以油少许入锅溶成汁入膏内方佳)、乳香(一两,箬叶炙过)、没药(一两,炙)、血竭(五钱,咀之如蜡,嗅之作栀子味方佳)、天竺黄(三钱、轻粉(三钱)、砂(一钱半)、胡黄连(三钱)、阿魏(五钱,取一豆大,火化滴铜器上,上头变白者佳、麝香(一钱)。上九味,共为细末,陆续入膏内,不住手搅匀,以冷为度。铲出以温水洗去浮腻,埋在阴地二十一日,去火毒,狗皮摊膏,先以白酒煮朴硝洗患处,良久方贴药。时时炭火烤热,手摩熨之,一贴可愈。

贴时尤当戒浓味、生冷及房欲、怒气。又以多服药饵,不可专恃贴药也。

一、五积六聚,瘕痞块,元气虚弱,肌体瘦怯,饮食不进,四肢沉困,用补中益气汤加三棱、莪术、青皮、香附、桔梗、藿香、益智、肉桂。

卷之三

五疸

脉:五疸实热,脉必洪数,其或微涩,症属虚弱。

黄胆症者,虽有五疸,俱是脾胃水谷湿热相蒸,故发黄也。胸腹饱闷、面目俱黄、小水短赤如皂荚汁者,就如曲相似,湿热而生黄也,用茵陈四苓散加减。发黄口渴、大便实者,用茵陈大黄汤下之,黄自退也。小水清白为愈。疸散成鼓者多矣。

五疸者,湿热郁蒸于脾也。

茵陈散

治湿热发黄。

茵陈栀子赤苓猪苓泽泻苍术枳实黄连浓朴滑石(各等分)

上锉一剂,灯草一团,水煎服。身热加柴胡;小水短赤加黄柏;胸膈饱闷加萝卜子、茯苓,饮酒人加栝蒌仁、干葛、砂仁,去滑石。此成酒疸者多。

茵陈大黄汤

治黄胆大便结实。

茵陈大黄枳实山栀浓朴滑石(各等分)甘草(减半)

上锉一剂,灯草一团,水煎服。

枣子绿矾丸

治黄胆胖病。

针砂绿矾(炒)苍术(米泔制)浓朴(姜炒)陈皮神曲(炒。各一两)甘草(五钱)

上为细末,枣肉为丸,或醋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食后米汤送下。切忌荞麦、羊肉、母猪肉。食之急死无医。

四宝丹

治黄病吃生米、茶叶、黄泥、黑炭者宜服。

生米:用麦芽一斤(炒)使君子肉(二两)槟榔南星(各二两,姜汁制)

茶叶:用茶叶一斤(炒)使君子肉(二两)槟榔南星(各一两,姜汁制)

黄泥:用壁土一斤(炒)使君子肉(二两)槟榔南星(各一两,姜汁制)

黑炭:用黑炭一斤(炒)使君子肉(二两)槟榔南星(各一两,姜汁制)

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清早砂糖水送下,大效。

治黄病方

黑矾不拘多少,日晒夜露二十一日为末,枣肉为丸,如绿豆大。每服九丸,早、午、晚各进一服,日进三服,二十一日即止。小儿服三九。

治黄肿病方

七月七日采水花干为末,每服一钱,黄酒下效。

治气黄病方

以蛇蜕用棍子挑于灯上点火着,滴成珠,多年陈麻楷圃烧灰各等分为末,黄酒调服效。

卷之三

痼冷

凡阴症身静而重,语言无声,气少难以喘息,目睛不了了,口鼻冷气,水浆不入,大小便不禁,面上恶寒有如刀刮,先用葱熨法,次服四逆汤。(方见中寒。)

痼冷者,寒之甚也。

加味理中汤

大附子(面包煨去皮壳)人参(去芦)白术(去芦)干姜(炒)肉桂陈皮茯苓(去皮。各等分)

甘草(炙,减半)

上锉一剂,生姜一片、枣二枚,水煎热服。

固阳汤

治阳症归阴,阴囊缩入,手足厥冷,腹痛胀,汗冷出,脉或反洪弦。

黄人参(各二钱)白术(去芦)茯苓(各四钱)干姜(八钱)良姜(三钱,腹痛倍用)白姜(八钱)浓朴(三钱,姜汁炒)大附子(炮,四钱)

上锉一剂,水煎热服。

治阴症方

胡椒(三十粒)黄丹(一两)干姜(一块)

上三味为末,用醋调涂放男左女右手心内,合在小便上一时,盖被出汗即已。

治阴症腹痛

灸小指外侧上纹尖,艾炷如小豆大,灸三壮,男灸左,女灸右。

治阴症冷极,热药救不回者,手足冰冷、肾囊缩入、牙关紧急,死在须臾。用大艾炷灸脐中,预将蒜捣汁擦脐上,后放艾多灸之。其脐上下左右各开八分、四分,用小艾炷灸至五壮为度。如玉茎缩入于内,速令人捉定,急将蕲艾丸如绿豆大,在龟头马口灸二壮,其茎即出,仍服附子理中汤即效。

治阴症方

老桑树皮(烧存性)牡蛎(火)干姜胡椒(各二钱)胆矾(一钱)麝香(少许)

上为细末,用阴阳唾调涂于两手心内夹腿腋,不时遍身汗出即瘥。

治冷阴方

枯白矾百草霜(各一钱),共为细末,炼蜜为丸。每服一丸,黄酒送下。

治阴症腹痛面青甚者:鸽子粪一大抄,研末,极热酒一盏冲入,搅匀少澄饮之,去渣,顿愈。

三仙散

:治阴症。干姜大附子(炮去皮脐)官桂上共为细末,每服三钱,滚酒调服,神效。

卷之三

斑疹

凡斑既出,须得脉洪数有力,身温足温者易治。若脉沉小,足冷元气虚弱者难治。

发斑红赤为胃热,若紫不赤为热甚,紫黑为胃烂,故赤斑半生半死,黑斑者九死一生。大抵鲜红起发稀朗者吉,紫黑者难治,杂黑斑烂者死也。

凡斑欲出未出之际,且与升麻汤先透其毒。脉虚加人参,食少而大便不实加白术。

斑见已出,不宜再发也。斑不可汗,斑烂不宜下。如脉洪数,热甚烦渴者,人参化斑汤,若消斑毒,犀角玄参汤。

凡发斑疹,先将红纸点灯照看病患面部、胸膛、背上、四肢,有红点起者,乃发斑也。若大红点发于皮肤之上谓之斑;小红靥行于皮肤不出起者谓之疹。盖疹轻而斑重也。先将姜汁喷于斑上,以后照阴阳虚实寒热而用药。

凡丹疹皆是恶毒热血蕴蓄于命门,遇君相二火合起即发也。如遇热时,以防风通圣散辛凉之剂解之;寒月以升麻葛根汤等辛温之剂解之。凡丹疹先从四肢起而后入腹者死。

发斑者,热毒蕴于胸中也。

升麻汤

治阳毒赤斑,出狂言吐脓血。

升麻(二钱)犀角屑射干人参生甘草(各一钱)

上锉一剂,水二盏,煎至一盏,去渣,温服。

人参化斑汤

人参(一钱)石膏(二钱)知母(三钱)甘草(五分)粳米(一撮)

上锉一剂,水煎服。斑盛加大青。

犀角玄参汤

犀角(一钱)升麻(二钱)香附(一钱)黄芩(一钱半)人参(五分)玄参(一钱)甘草(三分)

上锉一剂,加大青,水煎服。

隐疹者,红点如蚤螫之状也。防风通圣散。(方见中风。)

升麻葛根汤

升麻(二钱)葛根(二钱)芍药(二钱)甘草(三分)

上锉一剂,水煎服。

犀角消毒汤

牛蒡子荆芥穗防风甘草犀角(一钱半,镑为细末,不入汤煎。)

上锉一剂,水二盏,煎至一盏,调犀角末服。

卷之三

发热

《脉经》曰:脉大无力为阳虚,脉数无力为阴虚。无力曰虚,有力曰实。

夫发热者,谓怫怫然发于皮肤之间,则成热也,与潮热、寒热若同而异。潮热者,有时而热,不失其时;寒热者,寒已而热,相继而发;至于发热,则无时而发也。

血虚有汗潮热者。

人参养荣汤

治积劳虚损,四肢倦怠,肌肉消瘦而少颜色,吸呼气短,饮食无味也。

人参(去芦)当归陈皮黄(蜜炙)桂心白术(去芦)甘草(炙,一钱)白芍(酒炒,二钱)熟地黄(酒浸)茯苓(去皮)五味子(各七分半)远志(去心,炒五分)

上锉一剂,生姜三片、枣二枚、水二钟,煎至一钟,食远服。

气虚有汗潮热者,补中益气汤。(方见内伤。)

乌鸡丸

治童男室女身发潮热、吐血痰、出盗汗、饮食少进、四肢无力。

黄(蜜炙)人参(去芦)白术(去芦当当归(酒洗)白芍(酒炒)生地陈皮秦艽柴胡银柴胡前胡黄芩胡黄连黄柏(去粗皮)知母(去毛)贝母(去心)桑白发地骨皮麦门冬(去心)五味子(各一两。)

上锉细片,用乌骨白鸡一只,耳有绿色、脑有金色者佳,重一斤者,以麻子喂七日,缢死,去毛并内肠杂,纳药于内,用绿豆一斗五升浸润,放入小甑内三寸浓,又将青蒿四两衬之放鸡在上,仍以绿豆盖之,蒸极熟,将鸡折碎,同药晒干为末,汤浸,蒸饼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七十丸,空心清米汤下。

血虚无汗潮热者,茯苓补心汤。(方见妇人虚劳门。)

气虚无汗潮热者。

人参清肌散

治男妇气虚无汗潮热。

人参白术茯苓当归赤芍柴胡半夏葛粉甘草上锉一剂,姜枣煎服。

女子血虚有汗潮热者,茯苓补心汤。(方见妇人虚劳门。)

气血两虚,无汗潮热者,逍遥散。(方见妇人虚劳门。)

男妇四肢发热,筋骨间如火烙手者,郁遏阳气于脾胃之中也。

升阳散火汤

治男妇四肢发热,肌表热如火烙,扪之烙手。此病多因血气而得之,或胃虚过食冷物,郁遏阳气于脾土之中,即火郁则发之,即火郁汤。

升麻葛根白芍羌活独活人参(各五钱)柴胡(八钱)防风(三钱半)生甘草(二钱)

炙甘草(三钱)上锉一剂,生姜煎服。忌寒凉生冷之物,月余。

伤寒发热者,是外之寒邪伤卫也。九味羌活汤(方见伤寒。)

伤暑发热者,是外之热邪伤荣也。清暑益气汤(方见中暑。)

内伤发热者,是阳气自伤,属脾肺也。(其脉大而无力。)补中益气汤(方见内伤。)

阴虚发热者,是阴血自伤,属心肾也。(其脉数而无力。)滋阴降火汤(方见虚劳。)

夜则静,昼则发热者,此热在气分也。小柴胡汤加栀子、黄连、知母、地骨皮。

昼则静,夜则发热者,此热在血分也。四物汤加知母、黄柏、黄连、栀子、牡丹皮、柴胡。

昼夜俱发热者,此热在血气之分也。四物汤合小柴胡汤加黄连、栀子。

子午潮热者,加减逍遥散加黄芩、胡黄连、麦门冬、地骨皮、秦艽、木通、车前子、灯芯,水煎服。

一切发热憎寒者,邪在半表半里也。柴苓汤,即小柴胡汤合五苓散。

当归饮

治劳心生热,鼻少见血,五心烦热。

当归(一钱二分)芍药(一钱)川芎(五分)生地黄(一钱)牡丹皮(一钱)黄连(酒炒,七分)麦门冬(去心,二钱)地骨皮(七分)酒黄芩(七分)炒栀子(六分)柴胡(六分)生甘草(三分)

上锉一剂,水煎,食远热服。

一仆人,五月间病热口渴、唇干谵语。诊其脉细而迟,用四君子加黄、当归、芍药、熟附子,进一服,热愈甚,狂言狂走。或曰附子差矣。诊其脉如旧,仍增附子进一大服,遂汗出而热退,脉还四至矣。

一妇人,夏间病热,初用平调气血兼清热和解之剂。服二三剂不应,热愈甚,舌上焦黑,膈间有火,漱水不咽。诊其脉,两手皆虚微而右手微甚,六七日内谵语撮空、循衣摸床,恶症俱见。后用四物汤加黄芩、人参、白术、陈皮、麦门冬、知母、熟附子。服之一二时,汗出而热退。次日复热,再服仍退。又次日复发,知其虚汗也,遂连进十服,皆加附子而安。

一男子发热烦渴头痛,误行发汗,喘急腹痛,自汗谵语。用十全大补汤加附子治之,熟睡唤而不醒,及觉诸症顿退,再剂而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