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聚英》·卷一上

五脏六腑

脊骨二十一节。大椎三节。至尾共二十四节。〔素问〕肺附三椎心附五椎肝附九椎脾附十一椎肾附十四椎膈膜前齐鸠尾。后齐十一椎。周遭着脊。所以遮隔浊气。不使上熏心肺也。

胃在膈膜下小肠上小肠在脐上大肠当脐胆在肝之短叶间膀胱在肾下〔俱难经〕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肾藏志。是为五脏。〔难经〕胆、胃、大小肠、三焦、膀胱泻而不藏。受五脏浊气。名曰传化之腑。此不能久留输泻者。是为六腑。

五脏者。藏精而不泻也。故满而不实。六腑传化而不藏。故实而不能满也。所以然者。

以水谷入口。则胃实而肠虚。食下则肠实而胃虚。故曰实而不满。满而不实也。〔素问〕脏腑之图图图图

卷一上

仰人尺寸

仰人尺寸

卷一上

伏人尺寸

伏人尺寸

卷一上

手足阴阳流注

凡人两手足。各有三阴脉、三阳脉。以合为十二经也。

三阴谓太阴、厥阴、少阴。三阳谓阳明太阳、少阳也。人两手足各有三阴三阳脉。合为十二经也。详见脉诀。谓之经者。以血气流行。经常不息而言。谓之脉者。以血理分袤行体者而言也。(袤音谋。言相去也)

手之三阴。从藏走至手。手之三阳。从手走至头。足之三阳。从头走至足。足之三阴。

从足走入腹。

手三阴从藏走至手。谓手太阴起中焦。至出大指之端。手少阴起心中。至出小指之端。

手厥太阳起小指之端。至目内。手少阳起小指次指之端。至目锐。足三阳从头走至足。谓足阳明起于鼻。至入中指内间。足太阳起目内。至小指外侧端。足少阳起目锐。至入小指次指间。足三阴从足入腹。谓足太阴起大指之端。至属脾络胃。足少阴起足心。至属肾络膀胱。足厥阴起大指聚毛。至属肝络胆。足三阴虽曰从足入腹。然太阴乃复上膈。挟咽散舌下。少阴复从肾挟舌本。厥阴乃复上出额。与督脉会于巅。兼手太阴从肺系横出腋下。手少阴从心系上肺出腋下。手厥阴循胸出胁。上抵腋下。此又秦越人所谓诸阴脉皆至颈胸而还者也。然厥阴则又上出于巅。盖厥阴阴之尽者也。所以然者。示阴无可尽之理。犹易之硕果不食。示阳无可尽之义也。然易之阴阳。以气言。人之阴阳。以藏象言。气无形。而藏象有质。气阳而质阴也。然则无形者贵乎阳。有质者贵乎阴欤。

脉络传注。周流不息。

络脉者。本经之旁支。而别出以联系于十二经者也。本经之脉。由络脉而交他经。他经之交他经。犹沱潜之旁导于他水也。是以手太阴之支者。从腕后出次指端。而交于手阳明。手阳明之支者。从缺盆上挟口鼻。而交于足阳明。足阳明之支者。别跗上。出大指端。而交于足太阴。足太阴之支者。从胃别上膈。注心中。而交于手少阴。手少阴则直自本经少冲穴。而交于手太阳。不假支授。盖君者出令者也。手太阳之支者。别颊上。至目内。而交于足太阳。足太阳之支者。从膊内左右别下合中。下至小指外侧端。而交于足少阴。足少阴之支者。手少阳之支者。从耳后出至目锐。而交于足少阳。足少阳之支者。从跗上入大指爪甲出三毛。而交于足厥阴。足厥阴之支者。从肝别贯膈。上注肺。而交于手太阴也。

故经脉者。行血气通阴阳。以荣于身也。

通结上文。以起下文之义。经脉之流行不息。所以营运血气。流通阴阳。以荣养于身者也。不言络脉者。举经以该之。

其始(平旦寅时)从中焦注手太阴、(肺)阳明。(大肠卯时注此)阳明注足阳明、(胃辰时注此膀胱申时注此)少阴。(肾酉时注此)少阴注手心主厥阴、(心包络戌时注此)少阳。(三焦亥时注此)少阳注足少阳、(胆子时注此)厥阴。(肝丑时注此)厥阴复注手太阴。(明日寅时)

始于中焦。注手太阴。终于注足厥阴。是经脉之行一周身也。

其气常以平旦为纪。(句)以漏水下百刻。昼夜流行。与天同度。终而复始也。

气、营气。纪、统纪也。承上文而言。经脉之行。其始则起自中焦。其气则常以平旦为纪也。营气常以平旦寅时为纪。由中焦而始注手太阴。以次流行也。不言血者。言气则血行可知。漏水下百刻。昼夜流行。与天同度者。言一昼夜漏下百刻之内。人身之经脉流行。无有穷止。与天同一营运也。盖天以三百六十五度四分度之一为一周天。而终一昼夜。人之营卫。

则以五十度周于身。气行一万三千五百息。脉行八百一十丈。而终一昼夜。适当明日之寅时。而复会于手太阴。是与天同度。终而复始也。或云。昼夜漏刻有长短。其营气盈缩。当何如。然。漏水刻虽有长短之殊。而五十度周身者。均在其中。不因漏刻而有盈缩也。

卷一上

中指同身寸法

男左女右。手中指第二节内廷两横纹相去为一寸。取稻秆心量。或用薄竹量则易折。用蜡纸则粘手不便。用绳则有伸缩不准。用稻秆心则易得而有准。

中指同身寸图肺肝图肺重三斤三两。六叶两耳。凡八叶。四垂如盖。附着于脊之第三椎。中有二十四空。行列。

者。方一寸为一两。今按权衡度量。起于黄钟。古之一两。今之四钱强也。)

西方白色。入通于肺。开窍于鼻。藏精于肺。故病在背。其味辛。其类金。其畜马。其谷西方生燥。燥生金。金生辛。辛生肺。肺生皮毛。皮毛生肾。肺主鼻。其在天为燥。在地为味为辛。在志为忧。忧伤肺。喜胜忧。热伤皮毛。寒胜热。辛伤皮毛。苦胜辛。〔素问〕膻中者。臣使之官。喜乐出焉。

肺者。气之本。魄之处也。其华在毛。其充在皮。为阳中之太阴。通于秋气。〔素问〕肺之合皮也。其荣毛也。其主心也。肺气通鼻。鼻和。则知香臭矣。〔难经〕肺气虚。则使人梦见白物。见人斩血藉藉。得时则梦见兵刃血战。(秋三月)

肺色白。欲如鹅毛。不欲如盐。〔素问〕肺白象金。金得水而沉。肺得水而浮何也。肺者。非为纯金也。辛商也。丙之柔。大言阴与复沉者。辛当归庚。物极则反也。肺气绝。则皮毛焦。肺气行于皮毛。气弗荣。则皮毛焦。皮毛焦。则津液去。津液去。则皮节伤。皮节伤。则皮枯毛折。毛折者。则毛先死。丙日笃。

丁日死。〔俱难经〕

卷一上

手太阴肺经

手太阴肺经手太阴之脉。起于中焦。下络大肠。还循胃口。上膈属肺。

起、发也。络、绕也。还、复也。循、巡也。又根据也。沿也。属、会也。中焦者。在胃中脘。在脐上二寸下脘穴之分也。膈、隔也。凡人心下有隔膜。与脊胁周遭相着。所以遮隔浊气。不使上熏心肺也。手太阴起中焦。受足厥阴之交也。由是循任脉之外。足少阴经脉之里。

以次下行。当脐上一寸水分穴之分。绕络大肠。手太阴、阳明相为表里也。乃复行本经之外。上循胃口。迤逦上膈。而属会于肺。荣气有所归于本脏也。

从肺系横出腋下。下循内。行少阴心主之前。下肘中。

肺系。谓喉咙也。喉以候气。下接于肺。肩下胁上际曰腋。膊下对腋处为。肩肘之间也。尽处为肘。肘、臂节也。自肺脏循肺系出而横行。循胸博第四行之中府、云门。以出腋下。下循内。历天府、侠白。行手少阴心主之前。下入肘中。抵尺泽穴也。盖手少阴循臂出手小指之端。手心主循臂出中指之端。手太阴则行乎二经之前也。

循臂内上骨下廉。入寸口上鱼。(句)循鱼际。出大指之端。

肘以下为臂。廉、隅也。边也。手掌后高骨傍动脉为关。关前动脉为寸口。曰鱼、曰鱼际云中。乃循臂内。上骨之下廉。历孔最、列缺。入寸口之经渠、太渊以上鱼。循鱼际。出大指之端。至少商穴而终也。端、杪也。

其支者。从腕后、直出次指内廉。出其端。

臂骨尽处为腕。脉之大隧为经。交经者为络。本经终于出大指之端矣。此则从腕后列缺穴。达次指内廉。出其端。交于手阳明也。

是经多气少血。平旦寅时气血注此。受足厥阴之交。凡十一穴。左右共二十二穴。手之阴阳。其受气之道近。其气之来疾。刺深无过二分。其留无过一呼。过此者。则脱气。

中府(一名膺俞)云门下一寸。乳上三肋间。动脉应手陷中。去中行六寸。肺之募。(募、犹以壮人为法也。)主腹胀。四肢肿。食不下。喘气胸满。肩背痛。呕。咳逆上气。肺系急。肺寒热。胸悚悚。胆热呕逆。咳唾浊涕。风汗出。皮痛面肿。少气不得卧。伤寒。胸中热。飞尸遁疰。瘿瘤。

云门巨骨下。侠气户傍二寸陷中。动脉应手。举臂取之。去胸中行任脉两旁相去各六寸。

气。气上冲心。胸胁彻背痛。喉痹。肩背痛。臂不得举。瘿气。

天府腋下三寸。臂内廉动脉陷中。以鼻取之。甲乙。禁灸。灸之使人逆气。铜人。

针四肝脉相搏。血溢鼻口。鼻衄血不止。卒中恶风邪气。泣出。喜忘。飞尸恶疰。鬼语遁下。喘不得息。疟寒热。目眩。远视KTKT。瘿气。

侠白天府下。去肘五寸动脉中。铜人。针三分。灸五壮。主心痛短气。干呕烦满。

尺泽肘中约纹上动脉中。甄权云。屈肘横纹筋骨罅陷中。手太阴肺脉所入为合。水。

肺实中内陷。气归之。为不屈伸。主肩脊痛。汗出中风。小便数而欠。溺色变。卒遗失无度。面白。善嚏。悲愁不乐欲哭。洒淅寒热。风痹。肘挛。手臂不得举。喉痹。上气呕吐。口舌干。咳嗽唾浊。疟。四肢腹暴肿。臂寒短气。心痛。肺胀膨膨。缺盆中痛。心烦闷乱。少气不足以息。劳热风。汗出中风。小便数而欠。上气喘满。腰脊强痛。肺积息奔。小儿慢惊风。

孔最去腕上七寸陷者中。铜人。灸五壮。针三分。主热病汗不出。咳逆。肘臂厥痛。

屈伸难。手不及头。指不握。吐血。失音。咽肿痛。头痛。

列缺手太阴络。别走阳明。去腕侧上一寸五分。滑氏曰。以手交叉头食指末筋罅中。

铜人。手肘无力。半身不遂。掌中热。口噤不开。寒热疟。呕沫。咳嗽。善笑。纵唇口。健忘。

溺血。精出。阴茎痛。小便热。痫惊妄见。面目四肢痈肿。肩痹。胸背寒栗。少气不足以息。尸厥寒厥。交两手而瞀。实则胸背热。汗出。四肢暴肿。虚则胸背寒栗。少气不足以息。

素问云。实则手锐掌热。泻之。虚则欠KT。小便遗。补之。

按素问曰。直行者。谓之经。旁出者。谓之络。手太阴之支。从腕后直出次指内廉。出其端。是列缺为太阴别走阳明之络。人或有寸、关、尺三部脉不见。自列缺至阳脉见者。俗谓之反关脉。此经脉虚而络脉满。千金翼谓阳脉逆。反大于寸口三倍。惜叔和尚未之及。而况高阳生哉。

经渠寸口陷中。肺脉所行为经。金。素注。针三分。铜人。针二分。留三呼。禁灸。

灸伤出。暴痹喘促。心痛呕吐。

太渊(一名太泉避唐祖讳)掌后陷中。肺脉所注为俞。土。肺虚补之。难经曰。脉会太渊。曰。脉病治此。平旦寅时气血从此始。故曰寸口者。脉之大要会。手太阴之动脉也。铜人。

灸三壮。针一分。素注。针二分。留二呼。灸三壮。主胸痹逆气。善哕。呕饮食。咳嗽。烦冤不得眠。肺胀膨膨。臂内廉痛。目生白翳。眼赤筋眼痛。眼青转筋。乍寒乍热。缺盆中引痛。掌中热。数欠。肩背痛寒。喘不得息。噫气上逆。心痛脉涩。咳血呕血。振寒咽干。

狂言口。溺色变。卒遗失无度。

鱼际大指本节后内侧陷中。又云散脉中。肺脉所溜为荥火。铜人。针一分。留三呼。

明堂热头痛。咳嗽哕。伤寒汗不出。痹走胸背痛不得息。目眩。烦心少气。腹痛不下食。肘挛肢满。喉中干燥。寒栗鼓颔。咳引尻痛。溺血呕血。心痹悲恐。乳痈。东垣曰。胃气下溜。五脏气皆乱。在于肺者。取之手太阴鱼际。足少阴俞。

少商大指端内侧。去爪甲角如韭叶。白肉际宛宛中。肺脉所出为井。木。铜人。针一分。

心善呕。心下满。汗出而寒。咳逆。疟振寒。腹满。唾沫。唇干引饮。食不下。膨膨。

手挛指痛。掌热。寒栗鼓颔。喉中鸣。小儿乳蛾。唐、刺史成君绰忽颔肿大如升。喉中闭塞。水粒不下三日。甄权以三棱针刺之。微出血。立愈。泄藏热也。

按难经曰。诸井者。肌肉浅薄。不足为使也刺井者。当刺荥。甄权写井而疗喉痹。杜宝善类聚井穴。主治病证者。难经曰。井主心下满。又曰。春刺井。盖并行而不悖也。

或问素问注、铜人、明堂、千金诸书。于穴有宜针灸。有禁针灸。刺浅刺深。艾壮多寡不。当别用一主治穴以代之。若病势重急。倘非此穴不可疗。当用此一穴。若诸书皆禁针灸。则断不可用矣。针浅深。艾多少。则以素问十二经浅深刺法为主。诸书相参互用之。不可偏废也。经曰。春夏刺浅。秋冬刺深。肥人刺深。瘦人刺浅。故在春夏与瘦人。当从浅刺。

秋冬与肥人。当从深刺。又曰。陷下则灸之。陷下不甚者。灸当从少。陷下甚者。灸当从多。又寒凉之月。火气衰。灸当从多。温暑之月。火气旺。灸当从少。又肌肉浅薄穴。刺浅艾少。肌肉深浓穴。刺深艾多。又春与夏不同。秋与冬不同。肥瘦有适中者。有过肥而臃肿者。有太瘦而骨立者。以意消息。不可执一论也。又大人与小儿。刺浅深。艾多少不同。

又人头面及小儿宜毫针。艾炷如小麦也。

小肠腑图大肠重二斤十二两。长二丈一尺。广四寸。径一寸。当脐右。回十六曲。盛谷一斗。水七升半。大肠者。传道之官。变化出焉。大肠为白肠。〔俱素问〕五脏各有所。(句)腑皆相近。而心肺独去大肠、小肠远者何也。然。经言心荣肺卫。通行阳气。故居在上。大肠、小肠传阴气而下。故居在下。所以相去而远也。〔难经〕食下则肠实而胃虚。故曰实而不满。满而不实。

卷一上

手阳明大肠经

手阳明大肠经手阳明之脉。起于大指次指之端。循指上廉。出合谷两骨之间。上入两筋之中。

大指之次指。谓食指也。手阳明大肠经也。凡经脉之道。阴脉行手足之里。阳脉行手足之表、三间。以出合谷两骨之间。复上入阳两筋之中。

循臂上廉。入肘外廉。上循外前廉上肩。

自阳而上。循臂上廉之偏历、温溜、下廉、上廉、三里。入肘外廉之曲池。循外前廉。历肘、五里、臂。络会。上肩至肩穴也。

出骨之前廉。上出柱骨之会上。

肩端两骨间为骨。肩胛上际会处为天柱骨。出骨前廉。循巨骨穴。上出柱骨之会上。会于大椎。下入缺盆。络肺下膈。属大肠。

自大椎而下入缺盆。循足阳明经脉外。络绕肺脏。复下膈。当天枢之分。会属于大肠也其支别者。从缺盆上颈贯颊。入下齿缝中。

头茎为颈。耳以下曲处为颊。口前小者为齿。其支别者。自缺盆上行于颈。循天鼎、扶突。上贯于颊。入下齿缝中。

还出挟口。交人中。左之右。右之左。上挟鼻孔。

唇口上。鼻柱下。为人中。既入齿缝。复出夹两口吻。相交于人中之分。左脉之右。右脉之左。上挟鼻孔。循禾、迎香而终。以交于足阳明也。

是经气血俱多。卯时气血注此。受手太阴之交。凡二十穴。左右共四十穴。手之阴阳。

其受气之道近。其气之来疾。刺深无过二分。其留无过一呼。过此者。则脱气。

商阳(一名绝阳)手大指次指内侧。去爪甲角如韭叶。手阳明大肠脉所出为井。金。铜人。灸颐颔肿。齿痛。恶寒。肩背急。相引缺盆中痛。目青盲。灸三壮。左取右。右取左。如食顷立已。

二间(一名间谷)食指本节前内侧陷中。手阳明大肠脉所溜为荥。水。大肠实泻之。铜人。

黄。口干口。急食不通。伤寒水结。东垣曰。气在于臂足取之。先去血脉。后深取阳明、少阴之荥俞二间、三间。

三间(一名少谷)食指本节后内侧陷中。手阳明大肠脉所注为俞。木。铜人。针三分。

留三。气喘。目急痛。吐舌。戾颈。喜惊。多唾。急食不通。伤寒气热。身寒结水。

合谷(一名虎口)手大指次指岐骨间陷中。手阳明大肠脉所过为原。虚实皆拔之。铜人。针不止。热病汗不出。目视不明。生白翳。头痛。下齿龋。耳聋。喉痹。面肿。唇吻不收。喑不能言。口噤不开。偏风。风疹痂疥。偏正头痛。腰脊内引痛。小儿单乳蛾。按合谷妇人妊娠。可泻不可补。补即堕胎。详见足太阴脾经三阴交下。

阳(一名中魁)腕中上侧两筋间陷中。手阳明大肠脉所行为经。火。铜人。针三分。

留七疾。寒咳。呕沫。喉痹。耳鸣耳聋。惊掣肘臂不举。痂疥。

偏历腕中后三寸。手阳明络脉。别走太阴。铜人。针三分。留七呼。灸三壮。明下。

灸五风汗不出。利小便。实则龋聋。泻之。虚则齿寒痹鬲。补之。

温溜(一名逆注一名池头)腕后大士五寸。小士六寸。明堂。在腕后五寸六寸间。铜人。

。风逆四肢肿。吐舌口舌痛。喉痹。

下廉辅骨下。去上廉一寸。辅锐肉分外。铜人。斜针五分。留二呼。灸三壮。主飧泄。劳。癖。腹痛若刀刺不可忍。飧泄。腹胁痛满。狂走。侠脐痛。食不化。喘息不能行。唇干涎出。乳痈。

上廉三里下一寸。其分独抵阳明之会外。铜人。斜针五分。灸五壮。主小便难、黄赤。肠鸣。胸痛。偏风半身不遂。骨髓冷。手足不仁。喘息。大肠气。脑风头痛。

三里(一名手三里)曲池下二寸。按之肉起。锐肉之端。铜人。灸三壮。针二分。主霍乱遗失。失音。齿痛。颊颔肿。瘰。手臂不仁。肘挛不伸。中风口。手足不随。

曲池肘外辅骨。屈肘两骨之中。以手拱胸取之。手阳明大肠脉所入为合。土。素注。

针五余日。更灸止二百。主绕踝风。手臂红肿。肘中痛。偏风半身不遂。恶风邪气。泣出。喜忘。风瘾疹。喉痹不能言。胸中烦满。臂膊疼痛。筋缓捉物不得。挽弓不开。屈伸难。风痹。

肘细无力。伤寒余热不尽。皮肤干燥。螈癫疾。举体痛痒如虫啮。皮脱作疮。皮肤痂疥。

妇人经脉不通。

肘肘大骨外廉陷中。铜人。灸三壮。针三分。主风劳嗜卧。臂痛不举。肩重腋急。

肘臂麻木不仁。

五里肘上三寸。行向里大脉中央。铜人。灸十壮。素问。大禁针。主风劳惊恐。吐血咳嗽。肘臂痛。嗜卧。四肢不得动。心下胀满。上气。身黄。时有微热。瘰。

臂肘上七寸肉端。肩下一寸。两筋两骨罅陷宛宛中。平手取之。手阳明络。

手足太过三五分。主臂细无力。臂痛不得向头。瘰。颈项拘急。

肩(一名中肩井一名扁骨)膊骨头肩端上。两骨罅间陷者宛宛中。举臂取之。有空。足臂细。若风病。筋骨无力。久不瘥。灸不畏细。刺即泄肩臂热气。明堂。针八分。留三呼。

泻五吸。灸不及针。以平手取其穴。灸七壮增至二七。素注。针一寸。灸五壮。又云针六分。留六呼。主中风手足不随。偏风风痪风风病。半身不遂。热风肩中热。头不可回顾。肩臂疼痛。臂无力。手不可向头。挛急。风热瘾疹。颜色枯焦。劳气泄精。伤寒热不已。四肢热。诸瘿气。唐、鲁州刺史厍狄钦风痹。不得挽弓。甄权使钦彀弓矢向堋立。针肩。针进即可射。

巨骨肩尖端上行。两叉骨罅间陷中。手阳明、阳跷之会。铜人。灸五壮。针一寸半。

明堂正卧。明下。灸三壮。主惊痫。破心吐血。臂膊痛。胸中有瘀血。肩臂不得屈伸。

天鼎颈缺盆上。直扶突后一寸。素注。针四分。铜人。灸三壮。针三分。明堂。灸七壮。主喉痹嗌肿。不得息。饮食不下。喉鸣。

扶突(一名水穴)气舍上一寸五分。在颈当曲颊下一寸。人迎后一寸五分。仰而取之。

铜人哽。

禾(一名长颊)鼻孔下。侠水沟旁五分。铜人。针三分。灸三壮。主尸厥及口不可开。鼻疮息肉。鼻塞不闻香臭。鼽衄。

迎香禾上一寸。鼻下孔旁五分。手阳明、足阳明之会。铜人。针三分。留三呼。不宜灸多涕。鼽衄有疮。鼻有息肉。

胃腑图胃重二斤一两。大一尺五寸。长二尺六寸。径五寸。纡曲屈伸。盛谷二斗。水一斗五升。胃六腑之大原也。是以五脏六腑之气味。皆出于胃。

水谷入口。则胃实而肠虚。

食气入胃。散精于肝。淫气于筋。

食气入胃。浊气归心。淫精于脉。脉气流经。经气归于肺。肺朝百脉。输精于皮毛。毛脉合精。行气于腑。腑精神明。留于四脏。气归于权衡。权衡以平。气口成寸。以决死生。

饮食入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合于四时五脏阴阳。揆度以为常也。

人胃中常有留谷二斗。(古斗非今之比。斤两尺寸亦然。)水一斗五升。故平人日再至圊。一行二升半。日行五升。七日。五七三斗五升而水谷尽矣。故平人不食。七日死也。

东垣曰。饮食劳倦。内伤脾胃。则胃脘之阳。不能升举。并心肺之气。陷入中焦。用补中益胃热善消。脾病不化也。又曰。脾胃不和。九窍不通。

卷一上

足阳明胃经

足阳明胃经足阳明之脉。起于鼻。交中。旁约太阳之脉。下循鼻外。上入齿中。还出挟口。环唇。下交承浆。

、鼻茎也。鼻山根为。足阳明起于鼻两旁迎香穴。由是而上。左右相交于中。过睛明右相交于承浆之分也。

却循颐后下廉。出大迎。循颊车。上耳前。过客主人。循发际。至额颅。

腮下为颔。颔中为颐。囟前为发际。发际前为额颅。自承浆却循颐后下廉。出大迎。循颊车其支别者。从大迎前下人迎。循喉咙。入缺盆。下膈。属胃络脾。

胸两傍高处为膺。膺上横骨为巨骨。巨骨上陷中为缺盆。其支别者。从大迎前下人迎。

循其直行者。从缺盆下乳内廉。下挟脐。入气冲中。

直行者。从缺盆而下。下乳内廉。循气户、库房、屋翳、膺窗、乳中、乳根、不容、承满、。

其支者。起胃下口。循腹里。下至气冲中而合。

胃下口。下脘之分。难经云。太仓下口。为幽门者是也。自属胃处。起胃下口。循腹里。过足少阴肓俞之外。本经之里。下至气冲中。与前之入气冲者合。

以下髀关。抵伏兔。下入膝膑中。下循外廉。下足跗。入中指外间。(、户当切。)

抵、至也。股外为髀。髀前膝上起肉处为伏兔。伏兔后交文为髀关。挟膝解中为膑。胫骨为。下循跗之冲阳、陷谷。入中指外间之内庭。至历兑而终也。

其支者。下膝三寸而别。以下入中指外间。

此支自膝下三寸。循三里穴之外别下。历上廉、条口、下廉、丰隆、解、冲阳、陷谷。以至内庭、厉兑而合也。

其支者。别跗上。入大指间。出其端。

此支自跗上冲阳穴别行。入大指间。斜出足厥阴行间穴之外。循大指下出其端。以交于足太五脏六腑之海也。其脉大。血多气盛。壮热。不深不散。不留不泻。刺深六分。留六呼。

承泣目下七分。直瞳子陷中。阳跷脉、任脉、胃脉之会。铜人。灸三壮。禁针。针之令人见物。资生云。当不灸不针。东垣曰。魏邦彦夫人目翳。自下侵上者。自阳明来也。主目冷泪出。上观。瞳子痒。远视KTKT。昏夜无见。目动。与项口相引。口眼斜。口不能言。

面叶叶牵动。眼赤痛。耳鸣耳聋。

四白目下一寸。直瞳子。令病患正视取之。素注。针四分。甲乙、铜人。灸七壮。针三分肤翳。口眼不能言。

巨侠鼻孔旁八分。直瞳子。平水沟。跷脉、足阳明之会。铜人。针三分。得气即泻。灸肤白膜。翳覆瞳子。面风鼻肿。痈痛。招摇视瞻。香港脚膝肿。

地仓侠口吻旁四分外。如近下有脉微动。手足阳明、任、跷脉之会。铜人。针三分。

明堂转。灸承浆七七壮即愈。主偏风口。目不得闭。脚肿。失音不语。饮水不收。水浆漏落。眼动不止。瞳子痒。远视KTKT。昏夜无见。病左治右。病右治左。宜频针灸。以取尽风气。口眼斜者。以正为度。

大迎曲颔前一寸三分骨陷中动脉。又以口下当两肩是穴。素注。针三分。留七呼。灸三壮言。目痛不得闭。

颊车(一名机关一名曲牙)耳下曲颊端近前陷中。开口有空。铜人。针四分。得气即泻。

关痛。颔颊肿。牙不可嚼物。颈强不得回顾。口眼。

下关客主人下。耳前动脉下廉。合口有空。开口则闭。闭口有穴。足阳明、少阳之会。素刺之则欠不能KT。耳中有干聍摘之。不得灸。主失欠。牙车脱臼。目眩齿痛。偏风口眼斜。耳鸣耳聋。耳痛脓汁出。

头维额角入发际。本神旁一寸五分。神庭旁四寸五分。足少阳、阳明二脉之会。铜人。针人迎(一名五会)颈大脉动应手。侠结喉两旁一寸五分。仰而取之。以候五脏气。足阳明、口。铜人。禁针。明堂。针四分。素注。刺过深杀人。主吐逆霍乱。胸中满。喘呼不得息。

咽喉痈肿。瘰。

水突(一名水门)颈大筋前。直人迎下。气舍上。铜人。针三分。灸三壮。主咳逆上气。咽喉痈肿。呼吸短气。喘息不得卧。

气舍颈直人迎下。侠天突陷中。铜人。灸五壮。针三分。主咳逆上气。肩肿不得顾。

喉痹哽噎。咽肿不消。食饮不下。瘿瘤。

缺盆(一名天盖)肩下横骨陷中。铜人。灸三壮。针三分。素注。针二分。留七呼。不宜太喉痹。汗出寒热。缺盆中肿。外则生。胸中热满。伤寒胸中热不已。

气户巨骨下。俞府两旁各二寸陷中。仰而取之。去中行各四寸。去膺窗四寸八分。铜人。

库房气户下一寸六分陷中。去中行各四寸。仰而取之。铜人。灸五壮。针三分。主胸胁满。咳逆上气。呼吸不至息。唾脓血浊沫。

屋翳库房下一寸六分陷中。气户下三寸二分。去中行各四寸。巨骨下四寸八分。仰而取之皮肤痛不可近衣。淫泺。螈不仁。

膺窗屋翳下一寸六分陷中。去中行各四寸。铜人。针四分。灸五壮。主胸满短气不得卧。肠鸣注泄。乳痈寒热。

乳中当乳中是。铜人。微刺三分。禁灸。灸则不幸生蚀疮。疮中有脓血清汁可治。疮中有厥阴肝所属。乳(去声)子之母。不知调养。忿怒所逆。郁闷所遏。浓味所酿。以致厥阴之气不行。窍不得通。汁不得出。阳明之血沸腾。热甚化脓。亦有所乳之子。膈有滞痰。口气热。含乳而睡。热气所吹。遂生结核。初起时。便须忍痛揉令稍软。吮令汁透。自可消散。

失此不治。必成痈疖。若加以艾火两三壮。其效尤捷。粗工便用针刀。卒惹拙病。若不得夫与舅姑。忧怒郁闷。脾气消阻。肝气横逆。遂成结核如棋子。不痛不痒。十数年后为疮陷。

名曰奶岩。以此疮形如嵌凹。似岩穴也。不可治矣。若于始生之际。便能消息病根。使心清神安。然后施治。亦有可安之理。

乳根乳中下一寸六分陷中。去中行各四寸。仰而取之。铜人。灸五壮。针三分。素注。针不可按。咳逆。霍乱转筋。四厥。

不容幽门旁。相去各一寸五分。去中行任脉各三寸。上脘两旁各一寸。直四肋间。铜人。

背相引。不可咳。咳则引肩痛。嗽喘疝瘕。不嗜食。腹虚鸣。呕吐痰癖。

承满不容下一寸。去中行各三寸。铜人。针三分。灸五壮。明堂。三壮。主肠鸣腹胀。上气喘逆。食饮不下。肩息唾血。

梁门承满下一寸。去中行各三寸。铜人。针二分。灸五壮。主胁下积气。食饮不思。

大肠滑泄。完谷不化。

关门梁门下一寸。去中行各三寸。铜人。针八分。灸五壮。主善满积气。肠鸣卒痛。

泄利。不欲食。腹中气走。侠脐急痛。身肿。痰疟振寒。遗溺。

太乙关门下一寸。去中行各三寸。铜人。灸五壮。针八分。主心烦。癫狂吐舌。

滑肉门太乙下一寸。下侠脐下一寸至天枢。去中行各三寸。铜人。灸五壮。针八分。

主癫狂。呕逆。吐血。重舌舌强。

天枢(一名长一名谷门)去肓俞半寸。侠脐中两傍各二寸陷中。大肠之募。铜人。

灸五七呼。主奔豚。泄泻。胀疝。赤白痢水痢不止。食不下。水肿腹胀肠鸣。上气冲胸。不能久立。久积冷气。绕脐切痛。时上冲心。烦满呕吐。霍乱。冬月感寒泄利。疟寒热。狂言。伤寒饮水过多。腹胀气喘。妇人女子瘕。血结成块。漏下赤白。月事不时。

外陵天枢下一寸。去中行各二寸。素注一寸半。铜人。灸五壮。针三分。素注。针八分。主腹痛。心下如悬。下引脐痛。

大巨外陵下一寸。天枢下二寸。素注一寸。去中行各二寸。素注作一寸半。铜人。针五分。灸五壮。素注。针八分。主小腹胀满。烦渴。小便难。疝。偏枯。四肢不收。惊悸不眠。水道大巨下二寸。素注三寸。去中行各二寸。铜人。灸五壮。针三分半。素注。针二分半。主肩背酸疼。三焦、膀胱、肾中热气。妇人小腹胀满。痛引阴中。月水至。则腰背痛。胞中瘕。子门寒。大小便不通。

归来水道下二寸。素注三寸。去中行各二寸。铜人。灸五壮。针五分。素注。针八分。主奔豚。卵上入腹。引茎中痛。妇人血脏积冷。

气冲(一名气街)归来下。素注。腹下侠脐相去四寸。鼠鼷上一寸。动脉应手宛宛中。

冲脉呼。气至即泻。灸三壮。主腹满不得正卧。疝。大肠中热。身热腹痛。大气石水。阴痿茎痛。两丸骞痛。小腹奔豚。腹有逆气上攻心。腹胀满。上抢心。痛不得息。腰痛不得俯仰。

淫泺。伤寒胃中热。妇人无子。小腹痛。月水不利。妊娠子上冲心。产难。包衣不出。东垣曰。脾胃虚弱。感湿成痿。汗大泄。妨食。三里、气街以三棱针出血。又曰。吐血多不愈。

以三棱针于气街出血立愈。

髀关膝上伏兔后交分中。铜人。针六分。灸三壮。主腰痛。足麻木。膝寒不仁。痿痹。股内筋络急。不屈伸。小腹引喉痛。

伏兔膝上六寸起肉。正跪坐而取之。一云。膝盖上七寸。以左右各三指按捺。上有肉起如膝冷不得温。风劳痹逆。狂邪。手挛缩。身瘾疹。腹胀少气。头重香港脚。妇人八部诸疾。

阴市(一名阴鼎)膝上三寸。伏兔下陷中。拜而取之。铜人。针三分。禁灸。明堂。灸三壮以下伏兔上寒。消渴。

梁丘膝上二寸两筋间。铜人。灸三壮。针三分。明堂。针五分。主膝脚腰痛。冷痹不仁。难跪。不可屈伸。足寒。大惊。乳肿痛。

犊鼻膝膑下。骨上。侠解大筋陷中。形如牛鼻。故名。素注。针六分。铜人。针三分。

可治。不溃可治。若犊鼻坚硬。不便攻。先洗熨。微刺之愈。

三里膝下三寸。骨外廉大筋内宛宛中。两筋肉分间。举足取之。极重按之。则趺上动脉人。灸三壮。针五分。明堂。针八分。留十呼。泻七吸。日灸七壮止百壮。素注。刺一寸。

千金。灸五百壮。少亦一二百壮。主胃中寒。心腹胀满。肠鸣。脏气虚惫。真气不足。腹痛食不下。大便不通。心闷不已。卒心痛。腹有逆气上攻。腰痛不得俯仰。小肠气。水气蛊毒。鬼击。癖。四肢满。膝酸痛。目不明。产妇血晕。不省人事。秦承祖云。诸病皆治。

华佗云。主五劳羸瘦。七伤虚乏。胸中瘀血。乳痈。千金翼云。主腹中寒。胀满。肠中雷鸣。气上冲胸。喘不能久立。腹痛。胸腹中瘀血。小腹胀皮肿。阴气不足。小腹坚。伤寒热不已。热病汗不出。喜呕口苦。壮热。身反折。口噤鼓颔。肿痛不可回顾。顾而有所见。喜悲上下求之。口。乳肿。喉痹不能言。胃气不足。久泄利。食不化。胁下支满。不能久立。

膝痿寒热。中消谷苦饥。腹热身烦。狂言。乳痈。喜噫。恶闻食臭。狂歌妄笑。恐怒大骂。

霍乱。遗失失气。阳厥。凄凄恶寒。头眩。小便不利。喜哕。香港脚。外台秘要云。人年三十以上。若不灸三里。令人气上冲目。东垣曰。饮食失节。及劳役形质。阴火乘于坤土之中。

致谷气、荣气、清气、胃气、元气不得上升。滋于六腑之阳气。是五阳之气。先绝于外。外者天也。下流入于坤土阴火之中。皆由喜、怒、悲、忧、恐为五贼所伤。而后胃气不行。劳役饮食不节。继之则元气乃伤。当于胃合三里穴中推而扬之。以伸元气。又曰。气在于肠胃者。取之足太阴、阳明。不下者。取之三里。又曰。气逆霍乱者。取三里。气下乃止。不下复治。又曰。胃病者。胃脘当心而痛。上支两胁。鬲噎不通。饮食不下。取三里以补之。脾胃虚弱。感湿成痿。汗大泄。妨食。三里、气街以三棱针出血。若汗不减不止者。于三里穴下三寸上廉出血。禁酒湿面。又曰。六淫客邪。及上热下寒。筋骨皮肉血脉之病。错取于胃之合(三里)大危。又曰。有人年少气弱。常于三里、气海灸之。节次约五七十壮。至年老热厥头痛。虽大寒犹喜风寒。痛愈恶暖处及烟火。皆灸之过也。

巨虚上廉(一名上巨虚)三里下三寸。举足取之。足阳明胃合手阳明大肠。铜人。灸三壮。

偏风香港脚。腰腿手足不仁。脚胫酸痛。屈伸难。不能久立。风水膝肿。骨髓冷疼。大肠冷。

食不化。飧泄。劳瘵。夹脐腹胁痛。肠中切痛雷鸣。气上冲胸。喘息不能行。不能久立。

伤条口下廉上一寸。举足取之。铜人。针五分。明堂。八分。灸三壮。主足麻木。风气。足下热。不能久立。足寒膝痛。胫寒湿痹。脚痛肿。转筋。足缓不收。

巨虚下廉(一名下巨虚)上廉下三寸。蹲地举足取之。足阳明胃与手太阳小肠合。铜人。针足。面无颜色。偏风腿痿。足不履地。热风冷痹不遂。风湿痹。喉痹。香港脚不足、沉重。唇干涎出不觉。不得汗出。毛发焦肉脱。伤寒胃中热。不嗜食。泄脓血。胸胁小腹控睾而痛。

时窘之后。当耳前热。若寒甚。若独肩上热甚。及小指次指之间热痛暴惊狂。言语非常。女子乳痈。足跗不收。跟痛。

丰隆外踝上八寸。下外廉陷中。足阳明络别走太阴。铜人。针三分。灸三壮。明下。七四肢肿。足清身寒湿。喉痹不能言。登高而歌。弃衣而走。见鬼。好笑。气逆则喉痹卒喑。

实则癫狂。泻之。虚则足不收。胫枯。补之。

解冲阳后一寸五分。腕上陷中。足大指次指直上。跗上陷者宛宛中。足阳明胃脉所行为。大便下重。惊。膝股肿。转筋目眩。头痛癫疾。烦心悲泣。霍乱。头风。面赤目赤。

眉攒疼不可忍。

冲阳足跗上五寸。去陷谷三寸骨间动脉。足阳明胃脉所过为原。胃虚实皆拔之。素注。针。跗肿。齿龋。发寒热。腹坚大。不嗜食。伤寒病振寒而欠。久狂。登高而歌。弃衣而走。

足缓履不收。身前痛。

陷谷足大指次指外间。本节后陷中。去内庭二寸。足阳明胃脉所注为俞。木。素注。

针五。东垣曰。气在于臂。足取之。先去血脉。后取其阳明、少阴之荥俞内庭、陷谷深取之。

内庭足大指次指外间陷中。足阳明胃脉所溜为荥。水。铜人。灸三壮。针三分。留十呼。

。疟不嗜食。脑皮肤痛。鼻衄不止。伤寒手足逆冷。汗不出。赤白痢。仲景曰。太阳若欲作再经者。针足阳明。使不传则愈。

厉兑足大指次指之端。去爪甲角如韭叶。足阳明胃脉所出为井。金。胃实泻之。铜人。针寒疟不嗜食。面肿。足寒。喉痹。上齿龋。恶寒鼻不利。多惊好卧。狂欲登高而歌。弃衣而走。黄胆鼽衄。口唇胗。颈肿。膝膑肿痛。循胸乳气街股伏兔外廉足跗上痛。消谷善饥。溺黄。

脾脏图脾重二斤三两。扁广三寸。长五寸。有散膏半斤。居脊之第十二椎。掩乎太仓。(胃)主裹血。温五脏。

中央黄色。入通于脾。开窍于口。藏精于脾。故病在舌本。其味甘。其类土。其畜牛。

其谷中央生湿。湿生土。土生甘。甘生脾。脾生肉。肉生肺。脾主口。其在天为湿。在地为土。

。在志为思。思伤脾。怒胜思。湿伤肉。风胜湿。甘伤肉。酸胜甘。

脾之合肉也。其荣唇也。其主肝也。脾胃者。仓廪之官。五味出焉。

脾者。仓廪之本。营之居也。其华在唇四白。其充在肌。此至阴之类。通于土气。(从滑氏改正)脾者。土也。孤脏以灌四旁。

脾主四肢。为胃行其津液。(丹溪曰。脾具坤静之德。而有干健之用。易牝马地类行地无强之意。)

脾主治中央。常以四时长四脏。各十八日寄治。不独主于时也。

脾气通于口。口和则知谷味矣。

脾气虚。则梦饮食不足。得其时。则梦筑垣墙盖屋。(长夏及四季)

脾色黄。欲如罗裹雄黄。不欲如黄土。(一云枳实)

脾气绝。则脉不荣其唇口。唇者。肌肉之本也。脉不荣。则肌肉不滑泽。肌肉不滑泽。

则肉满。肉满则唇反。唇反则肉先死。甲日笃。乙日死。

卷一上

足太阴脾经

足太阴脾经足太阴之脉。起于大指之端。循指内侧白肉际。过核骨后。上内踝前廉。

核骨。一作核骨。俗云孤拐骨是也。足跟后两旁起骨为踝骨。足太阴起大指之端隐白穴。受廉之三阴交也。

上内。循骨后。交出厥阴之前。(、示兖切。)

、腓肠也。由三阴交上内。循骨后之漏谷。上行二寸。交出足厥阴经之前。至地机、阴陵泉。

上循膝股内前廉入腹。属脾络胃。

髀内为股。脐上下为腹。自阴陵泉上循膝股内前廉之血海、箕门。迤逦入腹。经冲门、府舍至中脘、下脘之际。以属脾络胃也。

上膈挟咽。连舌本。散舌下。

咽、所以咽物者。居喉之前。至胃长一尺六寸为胃系也。舌本。舌根也。由腹哀上膈。

循食之里。挟喉连舌本。散舌下而终焉。

其支别者。复从胃别上膈。注心中。

此支由腹哀别行。再从胃部中脘穴之外上膈。注于膻中之里。心之分。以交于手少阴。

此经多气少血。巳时气血注此。凡二十一穴。左右共四十二穴。

隐白足大指端内侧。去爪甲角如韭叶。脾脉所出为井。木。素注。针一分。留三呼。

铜人卒尸厥不识人。足寒不能温。妇人月事过时不止。小儿客忤。慢惊风。

大都足大指本节后内侧陷中。骨缝赤白肉际。脾脉所溜为荥。火。脾虚补之。铜人。

针三逆。目眩。腰痛不可俯仰。绕踝风。胃心痛。腹胀胸满。心蛔痛。小儿客忤。

太白足大指内侧。内踝前核骨下陷中。脾脉所注为俞。土。铜人。针三分。灸三壮。

主身股酸转筋。身重骨痛。胃心痛。腹胀胸满。心痛脉缓。

公孙足大指本节后一寸。内踝前。脾之络脉。别走阳明胃经。铜人。针四分。灸三壮。主多饮胆虚。厥气上逆则霍乱。实则肠中切痛。泻之。虚则鼓胀。补之。

商丘足内踝骨下微前陷中。脾脉所行为经。金。脾实泻之。铜人。灸三壮。针三分。

主腹痫。寒热好呕。阴股内痛。气痈。狐疝走上下。引小腹痛。不可俯仰。脾积痞气。黄胆。

舌本强痛。胃脘痛。腹胀。寒疟。溏瘕泄水下。面黄。善思。善味。食不消。体重节痛。怠惰嗜卧。妇人绝子。小儿慢风。

三阴交内踝上三寸骨下陷中。足太阴、少阴、厥阴之交会。铜人。针三分。灸三壮。

主脾。膝内廉痛。小便不利。阴茎痛。足痿不能行。疝气。小便遗失。胆虚。食后吐水。梦遗失精。霍乱手足逆冷。失欠颊车蹉开。张口不合。男子阴茎痛。元脏发动。脐下痛不可忍。小儿客忤。妇人临经行房羸瘦。瘕。漏血不止。月水不止。妊娠胎动。横生。产后恶露不行。去血过多。血崩晕。不省人事。如经脉闭塞不通。泻之立通。经脉虚耗不行者。补之。经脉益盛则通。

按宋太子出苑。逢妊妇。诊曰。女。徐文伯曰。一男一女。太子性急欲视。文伯泻三阴交。

、补合谷而堕胎。今独不可补三阴交、泻合谷而安胎乎。盖三阴交肾、肝、脾三脉之交会。

主阴血。血当补不当泻。合谷为大肠之原。大肠为肺之腑。主气。当泻不当补。文伯泻三阴交以补合谷。是血衰气旺也。今补三阴交泻合谷。是血旺气衰矣。故刘元宾亦曰。血衰气王定无妊。血王气衰应有体。

漏谷(一名太阴络)内踝上六寸。骨下陷中。铜人。针三分。灸三壮。主肠鸣。强欠。心悲。逆气。腹胀满急。癖冷气。食饮不为肌肤。膝痹足不能行。

地机(一名脾舍)膝下五寸。膝内侧辅骨下陷中。伸足取之。足太阴。别走上一寸有空。

精不足。女子瘕。按之如汤沃股内至膝。

阴陵泉膝下内侧辅骨下陷中。伸足取之。或曲膝取之。与阳陵泉穴相对。足太阴脾脉所入俯仰。霍乱。疝瘕。遗尿失禁不自知。小便不利。气淋。寒热不节。阴痛。胸中热。暴泄飧泄。

血海膝膑上内廉白肉际二寸半。铜人。针五分。灸三壮。主气逆腹胀。女子漏下恶血。月劳伤形体。或素有气不足。灸太阴脾经七壮。

箕门鱼腹上越筋间。阴股内动脉应手。一云。股上起筋间。铜人。灸三壮。主淋小便不通。遗溺。鼠鼷肿痛。

冲门(一名上慈宫)去大横五寸。府舍下。横骨两端约纹中动脉。去腹中行四寸半。铜人。

得息。

府舍腹结下三寸。去腹中行各四寸半。足厥阴、太阴、阴维之会。三脉上下一一入腹。络。痹疼。腹满上抢心。积聚。霍乱。

腹结(一名阳窟)十四经发挥云。大横下一寸三分。去腹中行四寸半。铜人。针七分。

灸五壮。主咳逆。脐痛。腹寒泻利。心痛。

大横腹哀下三寸五分。直脐旁二寸五分。去腹中行四寸半。足太阴、阴维之会。铜人。针七分。灸三壮。主大风逆气。多寒善悲。四肢不可举动。多汗洞痢。

腹哀日月下一寸五分。去腹中行四寸半。足太阴、阴维之会。铜人。针三分。主寒中食不化。大便脓血。

食窦天下一寸六分。举臂取之。铜人。针四分。灸五壮。主胸胁支满。鬲间雷鸣。

常有水声。鬲痛。

天胸乡下一寸六分陷中。仰而取之。铜人。针四分。灸五壮。主胸中满痛。咳逆上气。喉中作声。妇人乳肿。痈。

胸乡周荣下一寸六分陷中。仰而取之。铜人。针四分。灸五壮。主胸胁支满。引胸背痛不得卧。转侧难。

周荣中府下一寸六分。仰而取之。铜人。针四分。灸五壮。主胸胁满不得俯仰。食不下。喜饮。咳唾稠脓。咳逆。多淫。(淫恐作唾。)

大包渊液下三寸。布胸胁中。出九肋间。脾之大络。总统阴阳诸络。由脾灌溉五脏。

铜人。灸三壮。针三分。主胸胁中痛。喘气。实则身尽痛。泻之。虚则百节尽皆纵。补之。

心脏之图心重一十二两。附着于脊之第五椎。居肺下膈上。中有七孔三毛。(一云。惟上智之人有之。)形如未敷莲花。

南方赤色。入通于心。开窍于耳。(当言舌。舌非窍。故言耳。)藏精于心。故病在五脏。其数七。其臭焦。其味苦。其声言。其液汗。

南方生热。热生火。火生苦。苦生心。心生血。血生脾。心主舌。其在天为热。在地为火。

。在志为喜。喜伤心。恐胜喜。苦伤气。咸胜苦。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

心者。生之本。神之变也。其华在面。其充在血脉。为阳中之太阳。通于夏气。心之合脉也同梦燔灼。(夏三月)心色赤。欲如帛裹朱。不欲如赭。〔素问〕五脏俱等。而肺独在膈上者何也。然。心者血。肺者气。血为荣。气为卫。相随上下。

谓之荣卫。通行经络。荣周于身。故令心肺在膈上也。

陈氏曰。心肺能以血气生育人身。则此身之父母也。父母之尊。理当居上。故曰。膈膜之上。血先死。壬日笃。癸日死。

卷一上

手少阴心经

手少阴心经手少阴之脉。起于心中。出属心系。下膈络小肠。

心系有二。一则上与肺相通而入肺两大叶间。一则由肺叶而下。曲折向后。并脊里细络相连心。循任脉之外。属心系。下膈。当脐上二寸之分络小肠。

其支者。从心系上挟咽。系目。

支者。从心系出任脉之外。上行而挟咽系目也。

其直者。复从心系。却上肺。出腋下。

直者。得从心系直上。至肺脏之分。出循腋下。抵极泉也。穴在臂内腋下筋间。动脉入胸。

下循内后廉。行太阴、心主之后。下肘内廉。

自极泉下循内后廉。行太阴、心主两经之后。历青灵穴。下肘内廉。抵少海。

循臂内后廉。抵掌后兑骨之端。入掌内廉。循小指之内。出其端。

腕下踝为兑骨。自少海而下。循臂内后廉。历灵道、通里。至掌后兑骨之端。经阴、神门尊于他脏。故其交经授受。不假支别云。

此经多血少气。午时气血注此。受足太阴之交。凡九穴。左右共一十八穴。

极泉臂内腋下筋间。动脉入胸。铜人。针三分。灸七壮。主臂肘厥寒。四肢厥。心痛。干呕烦满。胁痛悲愁。

青灵肘上三寸。伸肘举臂取之。铜人。灸七壮。明堂。三壮。主目黄。头痛振寒。胁痛。肩臂不举。不能带衣。

少海(一名曲节)肘内廉节后。大骨外。去肘端五分。屈肘向头得之。心脉所入为合。

水。

灸。素注。灸五壮。资生云。数说不同。要之非大急不灸。主寒热。齿龋痛。目眩发狂。呕吐涎沫。项不得回顾。肘挛。腋胁下痛。四肢不得举。脑风头痛。气逆噫哕。瘰。心疼。

手颤。健忘。

灵道掌后一寸五分。心脉所行为经。金。铜人。针三分。灸三壮。主心痛。干呕。悲恐。相引螈。肘挛。暴喑不能言。

通里腕后一寸陷中。手少阴心脉之络。别走太阳小肠经。铜人。针三分。灸三壮。明堂。

目痛。心悸。肘臂痛。苦呕。喉痹。少气。遗溺。妇人经血过多。崩中。实则支满鬲肿。

泻之。虚则不能言。补之。

阴掌后脉中。去腕五分。铜人。针三分。灸七壮。主鼻衄。吐血。洒淅畏寒。厥逆气惊。心痛。

神门(一名锐中一名中都)掌后锐骨端陷中。手少阴心脉所注为俞。土。心实泻之。

铜人痛数噫。恐悸。少气不足。手臂寒。面赤喜笑。掌中热而哕。目黄胁痛。喘逆身热。狂悲笑。呕血吐血。振寒上气。遗溺。失音。心性痴呆。健忘。心积伏梁。大小人五痫。东垣曰。

胃气下溜。五脏气皆乱。其为病互相出见。气在于心者。取之手少阴之俞神门。大陵同精导气。以复其本位。灵枢经曰。少阴无俞。心不病乎。其外经病而脏不病。故独取其经。于掌后锐骨之端。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精神之所舍。其脏坚固。邪不能容。容邪则身死。故诸邪皆在心之包络。包络者。心主之脉也。

少府小指本节后骨缝陷中。直劳宫。手少阴心脉所溜为荥。火。铜人。针二分。灸七壮。

久不愈。振寒阴挺出。阴痛阴痒。遗尿。偏坠。小便不利。太息。

少冲(一名经始)手小指内廉端。去爪甲角如韭叶。手少阴心脉所出为井。木。

心虚补之。

心痛。痰冷。少气。悲恐善惊。太息。烦满。掌中热。胁痛胸中痛。口中热。咽中酸。乍寒乍热。手挛不伸。引肘腋痛。悲惊。东垣曰。一富者前阴臊臭。求先师(张洁古也)治之。曰。夫前阴足厥阴之脉络循阴器。出其挺末。凡臭者。心之所主。散入五方为五臭。入肝为臊。此其一也。当于肝经泻行间。是治其本。后于心经中泻少冲。是治其标。

大肠脏之图小肠重二斤十四两。长三丈二尺。广二寸半。径八分分之少半。左回叠积十六曲。盛谷二斗口。小肠下口也。至是而泌别清浊。水液入膀胱。滓秽入大肠。小肠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小肠为赤肠。食下则肠实而胃虚。(以此推之。则知糟粕下于大肠。小肠亦虚矣。)

卷一上

手太阳小肠经

手太阳小肠经手太阳之脉。起于小指之端。循手外侧上腕。出踝中。

臂骨尽处为腕。腕下兑骨为踝。本经起小指端少泽穴。由是循手外侧之前谷、后。上腕出踝中。历腕骨、阳谷、养老穴也。

直上循臂骨下廉。出肘内侧两骨之间。上循外后廉。出肩解。绕肩胛。交肩上。

脊两傍为膂。膂上两角为肩解。肩解下成片骨为肩胛。自养老穴直上。循臂骨下廉支正穴。

宗、秉风、曲垣、肩外俞、肩中俞诸穴。乃上会大椎。因左右相交于两肩之上。

入缺盆络心。循咽下膈。抵胃属小肠。

自交肩上入缺盆。循肩向腋下行。当膻中之分络心。循胃系下膈。过上脘抵胃。下行任脉之外。当脐上二寸之分属小肠。

其支者。从缺盆贯颈上颊。至目锐。却入耳中。

目外角为锐。支者。别从缺盆循颈之天窗、天容。上颊抵颧。上至目锐。过童子。却入耳中。循听宫而终也。

其支别者。别循颊上。(音拙)抵鼻至目内。

目下为。目大角为内。其支者。别循颊上。抵鼻至目内睛明穴。以交于足太阳也。

此经多血少气。未时气血注此。受手少阴之交。凡一十九穴。左右共三十八穴。

少泽(一名小吉)手小指端外侧。去爪甲角下一分陷中。手太阳小肠脉所出为井。金。

素注螈。咳嗽口中涎唾。颈项急。不可顾。目生肤翳覆瞳子。头痛。

前谷手小指外侧。本节前陷中。手太阳小肠脉所溜为荥。水。铜人。针一分。留三呼。灸塞不利。咳嗽吐衄。臂痛不得举。妇人产后无乳。

后手小指外侧。本节后陷中。捏拳取之。手太阳小肠脉所注为俞。木。小肠虚。补之。

顾。癫疾。臂肘挛急。痂疥。

腕骨手外侧腕前。起骨下陷中。手太阳小肠脉所过为原。小肠虚实皆拔之。铜人。针三分。留三呼。灸三壮。主热病汗不出。胁下痛。不得息。颈颔肿。寒热耳鸣。目冷泪生翳。狂惕。偏枯。肘不得屈伸。疟头痛。烦闷惊风螈。五指掣。头痛。

阳谷手外侧腕中。锐骨下陷中。手太阳小肠脉所行为经。火。素注。灸三壮。针二分。留。臂外侧痛不举。吐舌。戾颈。妄言。左右顾。目眩。小儿螈。舌强不嗍乳。

养老手踝骨前上。一云。腕骨后一寸陷中。铜人。针三分。灸三壮。主肩臂酸疼。肩欲折。臂如拔。手不能自上下。目视不明。

支正腕后五寸。手太阳络脉。别走少阴。铜人。针三分。灸三壮。明堂。灸五壮。主风虚喜渴。强项。疣目。实则节弛肘废。泻之。虚则生疣小如指。痂疥。补之。

小海肘内大骨外。去肘端五分陷中。屈手向头取之。手太阳小肠脉所入为合。土。小肠实项痛。疡肿振寒。肘腋痛肿。小腹痛。痫发羊鸣。戾颈。螈狂走。颔肿不可回顾。肩似拔。似折。耳聋目黄。颊肿。

肩贞曲胛下两骨解间。肩后陷中。铜人。针五分。素注。针八分。灸三壮。主伤寒寒热。耳鸣耳聋。缺盆肩中热痛。风痹。手足麻木不举。

俞挟肩(手少阳穴)后大骨下。胛上廉陷中。举臂取之。手太阳、阳维、阳跷三经之会。铜人。针八分。灸三壮。主臂酸无力。肩痛引胛。寒热气肿颈痛。

天宗秉风后大骨下陷中。铜人。灸三壮。针五分。留六呼。主肩臂酸疼。肘外后廉痛。颊颔肿。

秉风天外肩上小后。举臂有空。手太阳、阳明、手少阳、足少阳四脉之会。铜人。灸五壮。针五分。主肩痛不能举。

曲垣肩中央曲胛陷中。按之应手痛。铜人。灸三壮。针五分。明堂。针九分。主肩痹热痛。气注肩胛拘急痛闷。

肩外俞肩胛上廉。去脊三寸陷中。铜人。针六分。灸三壮。明堂一壮。主肩胛痛。周痹寒至肘。

肩中俞肩胛内廉。去脊二寸陷中。素注。针六分。灸三壮。铜人。针三分。留七呼。

灸十壮。主咳嗽上气。唾血寒热。目视不明。

天窗(一名窗龙)颈大筋间前曲颊下。扶突后动脉应手陷中。铜人。灸三壮。针三分。

素注六分。主痔。颈痛。肩胛引项不得回顾。耳聋颊肿。齿噤中风。

天容耳下曲颊后。素注。灸三壮。主瘿颈项痈。不可回顾。不能言。胸痛胸满不得息。呕逆吐沫。齿噤。耳聋耳鸣。

颧面骨下廉。锐骨端陷中。手少阳、太阳之会。素注。针三分。铜人。针二分。

主口面赤。眼动不止。肿齿痛。

听会(一名多所闻)耳中珠子。大如赤小豆。手足少阳、手太阳三脉之会。铜人。针三分。

耳中嘈嘈蝉鸣。

膀胱图膀胱重九两二铢。纵广九寸。居肾之下。大肠之侧。小肠下口。乃膀胱上口。水液由是渗入焉。盛溺九升九合。

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

膀胱为黑肠。(从脏属北方色也)

王安道曰。或曰灵枢经云。水谷者。常并居胃中。成糟粕而俱下大肠。而成下焦。渗而俱下泄出也。杨介云。水谷自小肠盛受于阑门以分别也。其水则渗入于膀胱上口为溲便。详以上三说。则小便即泌别之水液。渗入膀胱以出者也。素问则曰。饮食入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则小便又似水饮精微之气上升。脾肺运化而后成者也。将何所司。将何所凭乎。余曰。凭夫理耳。且夫溲溺者。果何物耶。水而已矣。

水上升者。必有待于上升者为之先道。故素问又曰。膀胱者。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且水者气之子。气者水之母。气行则水行。气滞则水滞。或者又谓小便纯由泌别。不由运化。盖不明此理故也。虽然。膀胱固曰津液之府。至于受盛津液。则又有胞而居膀胱之中焉。故素问曰。胞移热于膀胱。灵枢曰。膀胱之胞。薄以濡。类纂曰。膀胱者。胞之室。且夫胞之居于膀胱也。有上口而无下口。津液既盛于胞。无由自出。必因乎气化而后能渐浸润于膀胱。

外积于胞下之空处。遂为溺。以出于前阴也。素问所谓膀胱津液藏焉者。盖举膀胱以该胞也。若曰胞下无空处。则人溺急时。至厕焉能即出乎。夫惟积满胞下空处而不可再容。故急。

急则至厕即出矣。或言胞有上口而无下口。或言胞上下皆有口。或言胞有小窍而为注泄之路。不亦妄欤。

卷一上

足太阳膀胱经

足太阳膀胱经足太阳膀胱之脉。起于目内。上额交巅上。

目大角为内。发际前为额。脑上为巅。巅、顶也。足太阳之脉。起目内睛明穴。上额循攒竹。过神庭。历曲差、五处、承光、通天。自通天斜行。左右相交于顶上百会也。

其支别者。从巅至耳上角。

支别者。从巅至百会。抵耳上角。过率谷、浮白、窍阴穴。所以散养于经脉也。

其直行者。从巅入络脑。还出别下项。

脑、头髓也。颈上为脑。脑后为项。此直行者。由通天穴循络却、玉枕。入络脑。复出下项。抵天柱也。

循肩膊内。挟脊抵腰中。入循膂。络肾属膀胱。

肩后之下为肩膊。椎骨为脊。尻上横骨为腰。挟脊为膂。自天柱而下。过大椎、陶道。

却循胃俞、三焦俞、肾俞、大肠俞、小肠俞、膀胱俞、中膂内俞、白环俞。由是抵腰中。入循膂。络肾。下属膀胱也。

其支别者。从腰中下贯臀。入中。

臀、尻也。挟腰骨两傍为机。机后为臀。腓肠上。膝后曲处为。其支别者。从腰中。循六椎节而下为腰监骨挟脊附着之处。其十七至二十。凡四椎为腰监骨所掩附。而八穴则挟脊第一二空云云也。会阳在尾骨两傍。则二十一椎乃复见而终焉。又按督脉当脊中起于长强骨所掩明矣。)会阳。下贯臀。至承扶、殷门、浮、委阳。入中之委中穴也。

其支别者。从膊内左右别。下贯胂。挟脊内。过髀枢。

膂肉曰胂。挟脊肉也。其支别者。为挟脊两傍第三行相去各三寸之诸穴。自天柱而下。

从膊仓、肓门、志室、胞肓、秩边。下历尻臀过髀枢也。股外为髀。楗骨之下为髀枢。

循髀外后廉。下合中。以下贯内。出外髁之后。循京骨。至小指外侧端。

、腓肠也。循髀外后廉。髀枢之里。承扶之外。一寸五分之间而下。与前之入中者相合金门。循京骨、束骨、通谷。至小指外侧端之至阴穴。以交于足少阴也。

此经多血少气。申时气血注此。受手太阳之交。凡六十三穴。左右共一百二十六穴。刺深五分。留六呼。

睛明(一名泪空)目内。明堂云。内头外一分宛宛中。手足太阳、足阳明、阴跷、阳跷五脉之会。铜人。针一寸半。留三呼。雀目者。可久留针。然后速出针。禁灸。明堂。针一分半。资生云。面部所针。浅者一分。深者四分。素注亦云一分。是铜人误以一分为一寸也。素注。针一分。留六呼。灸三壮。主目远视不明。恶风泪出。憎寒头痛。目眩。内赤痛。KTKT无见。痒。浮肤白翳。大攀睛肉侵睛。雀目。瞳子生障。小儿疳眼。

按东垣曰。刺太阳、阳明出血。则目愈明。盖此经多血少气。故目翳与赤痛从内起者。刺刺攒竹。卧针直抵睛明。不补不泻。而又久留针。非古人意也。

攒竹(一名始光一名员柱一名光明)两眉头少陷宛宛中。素注。针三分。留六呼。

灸三度刺。目大明。明堂。宜细三棱针三分出血。灸一壮。主目KTKT。视物不明。泪出目眩。瞳子痒。目瞢。眼中赤痛。及睑动不得卧。颊痛面痛。尸厥癫邪。神狂鬼魅。风眩。嚏。

曲差神庭旁一寸五分。入发际。铜人。针三分。灸三壮。主目不明。鼽衄鼻塞。鼻疮。心烦满。汗不出。头顶痛。项肿。身体烦热。

五处夹上星旁一寸五分。铜人。针三分。留七呼。灸三壮。明堂。灸五壮。主脊强反折。螈癫疾。头风热。目眩。目不明。目上戴不识人。

承光五处后一寸五分。又云一寸。铜人。针三分。禁灸。主风眩头风。呕吐心烦。鼻塞不利。目生白翳。

通天承光后一寸半。铜人。针三分。留七呼。灸三壮。主瘿气。鼻衄鼻疮。鼻窒。鼻多清涕。头旋。尸厥。口。喘息。项痛重。暂起僵仆。瘿瘤。

络却(一名强阳一名脑盖)通天后一寸五分。素注。刺三分。留五呼。铜人。灸三壮。主头旋耳鸣。狂走螈。恍惚不乐。腹胀。青盲内障。目无所见。

玉枕络却后一寸五分。又云七分。侠脑户旁一寸三分。起肉枕骨上。入发际二寸。铜人。

多汗。鼻窒不闻。

天柱侠项后发际。大筋外廉陷中。铜人。针五分。得气即泻。明堂。针二分。留三呼。泻鼻不知香臭。脑重如脱。项如拔。项强不可回顾。

大杼项后第一椎下。两旁相去脊中各一寸五分陷中。正坐取之。督脉别络。手足太阳、少针五分。灸七壮。明堂。禁灸。下经、素注。针三分。留七呼。灸三壮。资生云。非大急不灸。主膝痛不可屈伸。伤寒汗不出。腰脊痛。胸中郁郁。热甚不已。头风振寒。项强不可俯仰。疟头旋。劳气咳嗽。身热目眩。腹痛。僵仆不能久立。烦满里急。身不安。筋挛癫疾。身急。东垣曰。五脏气乱。在于头。取之天柱、大杼。不补不泻。以导气而已。

风门(一名热府)二椎下。两旁相去脊中各一寸五分。正坐取之。铜人。针五分。素注。三身热。上气短气。咳逆胸背痛。风劳呕吐。伤寒头项强。目瞑。胸中热。

肺俞第三椎下。两旁相去脊中各一寸五分。千金。对乳引绳度之。甄权。以搭手左取右。

。史记扁鹊传作输。犹委输经气。由此而输彼也。甲乙。针三分。留七呼。得气即泻。甄权。针五分。留七呼。灸百壮。明下。三壮。素问。刺中肺。三日死。其动为咳。又曰。五日死。主瘿气。黄胆。劳瘵。口舌干。劳热上气。腰脊强痛。寒热喘满。虚烦。传尸骨蒸。肺痿咳嗽。肉痛皮痒。呕吐。支满不嗜食。狂走欲自杀。背偻。肺中风。偃卧。胸满短气。瞀闷汗出。百毒病。食后吐水。小儿龟背。仲景曰。太阳与少阳并病。头项强痛。或眩冒。时如结胸。心下痞硬者。当刺太阳肺、肝。

按素问云。刺胸腹者。必避五脏。中肺者。三日死云云。铜人乃于背部各俞穴言之。则固矣。

厥阴俞(一名阙俞)四椎下。两旁相去脊中各一寸五分。正坐取之。铜人。针三分。灸七壮。主咳逆。牙痛心痛。胸满呕吐。留结烦闷。

或曰。脏腑皆有俞在背。独心包络无俞何也。曰。厥阴俞即心包络俞也。

心俞五椎下。两旁相去脊中各一寸五分。正坐取之。铜人。针三分。留七呼。得气即泻。

金言。中风心急。灸心俞百壮。当权其缓急可也。主偏风半身不遂。心气乱恍惚。心中风偃卧不得倾侧。闷乱冒绝。汗出唇赤。狂走发痫。语悲泣。胸闷乱。咳吐血。黄胆。鼻衄。目目昏。呕吐不下食。丹毒。遗精白浊。健忘。小儿心气不足。数岁不语。

鬲俞七椎下。两旁相去脊中各一寸五分。正坐取之。难经曰。血会鬲俞。疏曰。血病治此也主心痛周痹。吐食翻胃。骨蒸。四肢怠惰。嗜卧。癖。咳逆。呕吐。鬲胃寒痰。食饮不下。热病汗不出。身重常温。不能食。食则心痛。身痛胪胀。胁腹满。自汗盗汗。

肝俞九椎下。两旁相去脊中各一寸五分。正坐取之。经曰。东风伤于春。病在肝俞。

铜人黄胆。鼻酸。热病后目暗泪出。目眩。气短咳血。目上视。咳逆。口干。寒疝。筋寒。热痉折。目上视。目眩。眉头痛。惊狂。鼽衄。起则目KTKT。生白翳。咳引胸中痛。寒疝小腹痛。唾血短气。热病瘥后食五辛。目暗。肝中风。踞坐不得低头。绕两目连额上色微青。积聚痞痛。

胆俞十椎下。两旁相去脊中各一寸五分。正坐取之。铜人。针五分。留七呼。灸三壮。明腹胀。口苦舌干咽痛。干呕吐。骨蒸劳热。食不下。目黄。

按资生经所载。崔知悌平取四花穴。上二穴是鬲俞。下二穴是胆俞。四穴主血。故取此以治劳瘵。后世误以四花为斜取。非也。

脾俞十一椎下。两旁相去脊中各一寸五分。正坐取之。铜人。针三分。留七呼。灸三壮。

。癖积聚。胁下满。泄利。痰疟寒热。水肿气胀引脊痛。黄胆。善欠。不嗜食。

胃俞十二椎下。两旁相去脊中各一寸五分。正坐取之。铜人。针三分。留七呼。灸随年为目不明。腹痛。胸胁支满。脊痛筋挛。小儿羸瘦。不生肌肤。东垣曰。中湿者。治在胃俞。

三焦俞十三椎下。两旁相去脊中各一寸五分。正坐取之。铜人。针五分。留七呼。灸三壮背急。腰脊强。不得俯仰。水谷不化。泄注下利。腹胀肠鸣。目眩头痛。

肾俞十四椎下。两旁相去脊中各一寸五分。与脐平。正坐取之。欲知背俞。先度其两乳间。两隅在下。当其下隅者。肺之俞也。复下一度。心之俞也。复下一度。左角肝之俞也。右角脾之俞也。复下一度。肾之俞也。铜人。针三分。留七呼。灸以年为壮。明堂。灸三壮。

素问。刺中肾。六日死。其动为嚏。又曰。五日死。主虚劳羸瘦。耳聋肾虚。水藏久冷。心腹满胀急。两胁满引小腹急痛。胀热。小便淋。目视KTKT。少气。溺血。小便浊。出精梦泄。肾中风。踞坐而腰痛。消渴。五劳七伤。虚惫。脚膝拘急。腰寒如水。头重身热。振栗。食多羸瘦。面黄黑。肠鸣。膝中四肢淫泺。洞泄食不化。身肿如水。女人积冷气成劳。乘经交接羸瘦。寒热往来。

大肠俞十六椎下。两旁相去脊中各一寸五分。伏取之。铜人。针三分。留六呼。灸三壮。

风而鸣。大肠灌沸。肠癖。泄利白痢。食不化。小腹绞痛。大小便难。东垣云。中燥治在大肠俞。

小肠俞十八椎下。两旁相去脊中各一寸五分。伏而取之。铜人。针三分。留六呼。灸三壮。五色赤痢下重。肿痛。脚肿。五痔。头痛。虚乏消渴。口干不可忍。妇人带下。东垣云。

中暑治在小肠俞。

膀胱俞十九椎下。两旁相去脊中各一寸五分。伏取之。铜人。针三分。留六呼。灸三壮。

满。大便难。泄利腹痛。脚膝无力。女子瘕聚。

中膂内俞(一名脊内俞)二十椎下。两旁相去脊中各一寸五分。侠脊胂起肉。伏取之。

铜人灸。主肾虚消渴。腰脊强不得俯仰。肠冷赤白痢。疝痛。汗不出。腹胀胁痛。

白环俞二十一椎下。两旁相去脊中各一寸五分。伏取之。一云。挺伏地。端身两手相重堂云。灸三壮。主手足不仁。腰脊痛。疝痛。大小便不利。腰髋疼。脚膝不遂。温疟。腰脊冷疼。不得久卧。劳损虚风。腰背不便。筋挛痹缩。虚热闭塞。

上第一空腰踝下一寸。侠脊陷中。足太阳、少阳之络。铜人。针三分。灸七壮。主大小起跪。甄权针上、环跳、阳陵泉、巨虚下廉。即能起跪。八总治腰痛。

次第二空侠脊陷中。铜人。针三分。灸七壮。主大小便不利。腰痛不得转摇。背腠寒。小便赤。心下坚胀。疝气下坠。足清不仁。阴气痛。肠鸣注泄。偏风。妇人赤白淋。

中三空侠脊陷中。足厥阴、少阳所结之会。铜人。针二分。留十呼。灸三壮。主大小便不利。腹胀下利。五劳七伤六极。大便难。小便淋沥。飧泄。妇人带下。月事不调。

下四空侠脊陷中。铜人。针二分。留十呼。灸三壮。主大小便不利。肠鸣注泻。寒湿内伤。大便下血。腰不得转。痛引卵。女子下苍汁不禁。中痛引小肠急痛。

会阳(一名利机)阴尾尻骨两旁。铜人。针八分。灸五壮。主腹寒。热气冷气。泄泻。

久痔。肠癖下血。阳气虚乏。阴汗湿。

承扶(一名肉一名阴关一名皮部)尻臀下。股阴上纹中。又云。尻臀下陷纹中。

铜殷门肉下六寸。铜人。针七分。主腰脊不可俯仰。举重恶血泄注。外股肿。

浮委阳上一寸。展膝得之。铜人。针五分。灸三壮。主霍乱转筋。小肠热。大肠结。胫外经筋急。髀枢不仁。小便热。大便坚。

委阳承扶下一尺六寸。屈身取之。足太阳之前。少阳之后。出于中外廉两筋间。三焦下便。螈癫疾。小腹坚。伤寒热甚。

委中(一名血)中央约纹动脉陷中。令人面挺伏地卧取之。足太阳膀胱脉所入为合。土。刺中大脉。令人仆脱色。主膝痛及拇指。腰侠脊沉沉然。遗溺。腰重不能举体。小腹坚满。风痹。髀枢痛。可出血。痼疹皆愈。伤寒四肢热。热病汗不出。取其经血立愈。委中者。血也。大风发眉堕落。刺之出血。

附分二椎下。附项内廉。两旁相去脊中各三寸。正坐取之。手足太阳之会。铜人。针三分。素注。刺八分。灸五壮。主肘不仁。肩背拘急。风冷客于腠理。颈痛不得回顾。

魄户直附分下。三椎下。两旁相去脊中行各三寸。正坐取之。铜人。针五分。得气即泻。

不得回顾。喘息咳逆。呕吐烦满。

膏肓俞四椎下。近五椎上。两旁相去脊中各三寸。正坐曲脊。伸两手。以臂着膝前。

令端直。手大指与膝头齐。以物支肘。毋令摇动取之。铜人。灸百壮。多至五百壮。当觉砻砻然似水流之状。亦当有所下。若无停痰宿饮。则无所下也。如病患已困。不能正坐。当令侧卧。挽上臂。令取穴灸之。又当灸脐下气海、丹田、关元、中极四穴中取一穴。又灸足三里以引火气。实下。主无所不疗。羸瘦虚损。传尸骨蒸。梦中失精。上气咳逆。发狂健忘。痰病。左传。成公十年。晋侯有疾。求医于秦。秦使医缓(秦医名缓)为之。未至。公梦疾为二竖子曰。彼良医也。惧伤我。焉逃之。其一曰。居肓之上。膏之下。若我何。医至曰。疾不可为也。在肓之上。膏之下。攻之不可。达之不及。药不至焉。不可为也。公曰。良医也。浓为之礼而归之。孙思邈曰。时人拙。不能得此穴。所以宿难遣。若能用心方便。求得灸之。无疾不愈矣。

按先儒谓左氏失之诬。其所载固未足信。而思邈所讥。恐未中理。何者。如使天下无不可医之论有为而发也。又按肓、鬲也。心下为膏。又曰。凝者为脂。释者为膏。又曰。膏、连心脂膏也。

杨文懿文集云。周官论医事。以十全为上。失一二三为次之。十失四为下。吾尝疑之。

夫疾者三四。则皆失之矣。果孰为上下乎。

神堂五椎下。两旁相去脊中各三寸陷中。正坐取之。铜人。针三分。灸五壮。明堂。

灸肩膊内廉。侠六椎下。两旁相去脊中各三寸。正坐取之。以手重按病患。言应手风汗不出。劳损不得卧。温疟寒疟。背闷气满。腹胀气眩。胸中痛引腰背。腋拘胁痛。目眩目痛。鼻衄喘逆。臂膊内廉痛。不得俯仰。小儿食时头痛。五心热。

鬲关七椎下。两旁相去脊中行各三寸陷中。正坐开肩取之。铜人。针五分。灸三壮。

主背痛恶寒。脊强俯仰难。食饮不下。呕哕多涎唾。胸中噎闷。大便不节。小便黄。

魂门九椎下。两旁相去脊中各三寸陷中。正坐取之。外台云十椎下。铜人。针五分。

灸三壮。主尸厥走疰。胸背连心痛。食饮不下。腹中雷鸣。大便不节。小便赤黄。

阳纲十椎下两旁相去脊中行各三寸。正坐开肩取之。外台云十一椎下。铜人。针五分。灸。不嗜食。怠惰。

意舍十一椎下。两旁相去脊中各三寸。正坐取之。外台云九椎下。铜人。针五分。灸五十胀。大便滑泄。小便赤黄。背痛恶风寒。食饮不下。呕吐。消渴。身热目黄。

胃仓十二椎下。两旁相去脊中各三寸。正坐取之。铜人。针五分。灸五十壮。甲乙。

三壮。主腹满虚胀。水肿。食饮不下。恶寒。背脊痛。不得俯仰。

肓门十三椎下。两旁相去脊中行各三寸陷中叉肋间。与鸠尾相直。正坐取之。铜人。

灸三十壮。针五分。又云。灸二壮。主心下痛。大便坚。妇人乳疾。

志室十四椎下。两旁相去脊中行各三寸陷中。正坐取之。铜人。针五分。灸三壮。明堂。

逆。两胁急痛。霍乱。

胞肓十九椎下。两旁相去脊中行各三寸陷中。伏而取之。铜人。针五分。灸五七壮。

明堂肿。

秩边二十椎下。两旁相去脊中行各三寸陷中。伏取之。铜人。针五分。明堂。灸三壮。针三分。主五痔发肿。小便赤。腰痛。

或曰。太阳膀胱行背第二行。自大杼至白环俞十七穴。云第几椎下。两旁相去各一寸半。第不应。太近椎也。曰旁者。指第二第三行穴。皆在脊之旁也。按滑氏云。自大杼至白环诸穴。并第二行相去脊中各一寸五分。歌云。自从大杼至白环。相去脊中三寸间。夫既曰脊中。则自脊骨中间量取。而非骨外量取明矣。又按背部穴共五行。督脉在中。太阳经四行在两旁。其穴又皆揣摩脊骨。各开取之。如瘦人骨露易取。肥人脊隐难摸。取穴多不得其真。须先将瘦人量取定。将瘦人同身尺寸。自某处起至本处是穴。然后将肥人同身尺寸若干。亦自某处起量至某处是穴。假如取膏肓穴。先将瘦人揣摸。得四椎下五椎上。用墨点记。却将稻秆心一条。自结喉下围转到墨点处。截断稻秆两头。用瘦人中指两文角寸法。量得此稻秆二十一寸强。又别将稻秆一条。量取肥人中指节两文头寸法。二十一寸强截断。自肥人结喉下围量至稻秆并头尽处。用墨点记。即是膏肓矣。余仿此。或曰。素问论五脏俞。灸之则可。

刺之则不可。故王焘亦以针能杀生人。不能起死人。取灸而不取针。盖亦有所据也。而铜人、明堂、千金诸书。于五脏俞穴。针灸并载何如。曰。按素问血气形志论及遗篇俱论脏俞刺法。以是知素问非成于一人之手也。如背俞止针三四分。汉书所载魏、樊阿得针法于华佗。其刺胸背。深入二三寸。巨阙、藏俞乃五寸。而病皆瘳。是又不以绳墨拘也。

合阳膝约纹中央下三寸。铜人。针六分。灸五壮。主腰脊强引腹痛。阴股热。酸肿。步履难。寒疝阴偏痛。女子崩中带下。

承筋(一名肠一名直肠)肠中央陷中。胫后从脚跟上七寸。铜人。灸三壮。禁针。明疮。胫痹不仁。酸。脚急跟痛。腰痛。鼻鼽衄。霍乱转筋。

承山(一名鱼腹一名肉柱一名伤山)兑肠下分肉间陷中。一云腿肚下分肉间。针经云。灸一壮。针七分。明堂。针八分。得气即泻。速出针。灸不及针。止七七壮。下经。灸五壮。主大便不通。转筋。痔肿。战栗不能立。香港脚。膝肿。胫酸脚跟痛。筋急痛。香港脚膝下肿。霍乱。急食不通。伤寒水结。

飞扬(一名厥阳)外踝骨上七寸。足太阳络脉。别走少阴。铜人。针三分。灸三壮。明堂。

能屈伸。目眩目痛。历节风。逆气。癫疾。寒疟。实则鼽窒。头背痛。泻之。虚则鼽衄。补之。

附阳外踝上三寸。太阳前。少阳后。筋骨之间。阳跷脉。素注。针六分。留七呼。

灸三。头重痛。时有寒热。四肢不举。

昆仑足外踝后跟骨上陷中。细脉动应手。足太阳膀胱脉所行为经。火。素注。针五分。留结。踝如裂。头痛肩背拘急。咳喘满。腰脊内引痛。伛偻。阴肿痛。目眩。目痛如脱。疟多汗。心痛与背相接。妇人字难。包衣不出。小儿发痫螈。东垣曰。针经云上气不足。脑为之不满。耳为之苦鸣。头为之倾。目为之瞑。中气不足。溲便为之变。肠为之苦鸣。下气不足。则为痿厥心。补足外踝。留之。

仆参(一名安邪)足跟骨下陷中。拱足得之。阳跷之本。铜人。针三分。灸七壮。明堂。三气膝肿。

申脉(即阳跷)外踝下五分陷中。容爪甲白肉际。阳跷脉所出。铜人。针三分。素注。

留七中。劳极。冷气逆气。腰髋冷痹。脚膝屈伸难。妇人血气痛。洁古曰。痫病昼发。灸阳跷。

金门(一名梁关)外踝下。申脉下一寸。足太阳。阳维别属。铜人。针一分。灸三壮。主霍乱转筋。尸厥癫痫。暴疝。膝酸。身战不能久立。小儿张口摇头。身反折。

京骨足外侧大骨下。赤白肉际陷中。按而得之。小指本节后。大骨名京骨。其穴在骨下。

。三壮。主头痛如破。腰痛不可屈伸。身后痛身侧痛。目内赤烂。白翳侠内起。目反白。目眩。发疟寒热。喜惊。不欲食。筋挛。足痛。髀枢痛。颈项强。腰背不可俯仰。伛偻。鼻鼽不止。心痛。

束骨足小指外侧本节后。赤白肉际陷中。足太阳脉所注为俞。木。膀胱实。泻之。铜人。

囟项痛。目眩身热。目黄泪出。肌肉动。项强不可回顾。目内赤烂。肠。泄。痔。疟。

癫狂。发背痈疽。背生疔疮。

通谷足小指外侧本节前陷中。足太阳脉所溜为荥水。铜人。针二分。留五呼。灸三壮。主头重目眩。善惊。引鼽衄。项痛。目KTKT。留饮胸满。食不化。失欠。东垣曰。胃气下溜。

五脏气乱。在于头。取天柱、大杼。不知。深取通谷、束骨。

至阴足小指外侧。去爪甲角如韭叶。足太阳脉所出为井。金。膀胱虚。补之。铜人。

针二分胁痛无常处。转筋。寒疟。汗不出。烦心。足下热。小便不利。失精。目痛。大痛。太阳根结篇云。太阳根于至阴。结于命门。命门者。目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