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问灵枢类纂约注》·卷下

脉要第四

【素】人一呼脉再动。一吸脉亦再动。呼吸定息。脉五动。闰以太息。命曰平人。(灵枢脉度。五十营等篇。人身脉长一十六丈二尺。一呼脉行三寸。一吸脉行三寸。昼夜一万三千五百息。气行五十营。漏水下百刻。凡行八百一十丈。

即一十六丈二尺。而积之也。难经曰。呼出心与肺。吸入肾与肝。呼吸之间。脾受谷味也。其脉在中。是五动亦以应五脏也。)平人者。不病也。常以不病调病患。医不病。故为病患平息以调之为法。人一呼脉一动。一吸脉一动。曰少气。

(脉诀以为败脉。难经以为离经脉。正气衰也。)人一呼脉三动。一吸脉三动而躁。(躁动。脉诀为数脉。)尺热曰病温。

(尺为阴位。寸为阳位。阴阳俱热。故为病温。)尺不热。脉滑曰病风。脉涩曰痹。(滑为阳盛。涩为血少。)人一呼。脉四动以上曰死。(一息八至。脉诀以为脱脉。难经以为夺精脉。四动以上。则九至矣。为死脉。)脉绝不至曰死。乍疏乍数曰死。平人之常气禀于胃。胃者。平人之常气也。人无胃气曰逆。逆者死。春胃微弦曰平。弦多胃少曰肝病。但弦无胃曰死。胃而有毛曰秋病。(毛为肺脉。为金克木。)毛甚曰今病。(即病。)藏真散于肝。肝藏筋膜之气也。夏胃微钩曰平。钩多胃少曰心病。但钩无胃曰死。胃而有石曰冬病。(水克火。)石甚曰今病。藏真通于心。心藏血脉之气也。长夏胃微(音软。)弱曰平。弱多胃少曰脾病。但代无胃曰死。(动而中止曰代。)弱有石曰冬病。(为水反侮土。次其胜克。当作弦脉。)弱甚曰今病。藏真濡于脾。脾藏肌肉之气也。秋胃微毛曰平。毛多胃少曰肺病。但毛无胃曰死。毛而有弦曰春病。(为木反侮金。吴注。虽曰我克者为微邪。然木气泄。至春无以生荣。故病。次其胜克。当为钩脉。)弦甚曰今病。藏真高于肺。以行营卫阴阳也。(肺为傅相。营卫阴阳。皆赖之以分布。)冬胃微石曰平。石多胃少曰肾病。但石无胃曰死。石而有钩曰夏病。(为火反侮水。次其胜克。钩当云弱。)钩甚曰今病。藏真下于肾。肾藏骨髓之气也。夫平心脉来。累累如连珠。如循琅。(美玉。)曰心平。夏以胃气为本。病心脉来。喘喘连属。(喘喘。则有不足之意。)

其中微曲。曰心病。死心脉来。前曲后居。(停滞。)如操带钩。曰心死。平肺脉来。厌厌聂聂。如落榆荚。曰肺平。秋以胃气为本。病肺脉来。不上不下。如循鸡羽。曰肺病。(王注。中坚旁虚。吴注。涩难。)死肺脉来。如物之浮。如风吹毛。曰肺死。平肝脉来。弱招招。如揭长竿末梢。曰肝平。(长而。)春以胃气为本。病肝脉来。盈实而滑。如循长竿。曰肝病。(长而不。)死肝脉来。急益劲。如张新弓弦。曰肝死。平脾脉来。和柔相离。如鸡践地。曰脾平。长夏以胃气为本。病脾脉来。实而盈数。如鸡举足。曰脾病。(践地形。其轻缓。举足形。其拳实。)死脾脉来。锐坚如乌之喙。如鸟之距。如屋之漏。如水之流。曰脾死。平肾脉来。喘喘累累如钩。按之而坚。曰肾平。(冬为石脉。坚亦石意也。钩为心脉。坚中带钩。为水火阴阳相济。)冬以胃气为本。病肾脉来如引葛。按之益坚。曰肾病。死肾脉来。发如夺索。辟辟如弹石。曰肾死。(平人气象论)

【素】春脉如弦。春脉者肝也。东方木也。万物之所以始生也。故其气来弱。轻虚而滑。端直以长。故曰弦。反此者病。其气来实而强。此谓太过。病在外。其气来不实而微。此谓不及。病在中。(有余为外感。不足为内伤。)太过则令人善忘。(当作善怒。气交变大论。木太过则忽忽善怒。)忽忽眩冒而巅疾。(眩。目转也。冒。瞀闷也。厥阴与督脉会于巅。)其不及则令人胸痛引背。(金匮曰。胸痛引背。阳虚而阴弦也。)下则两胁满。(肝脉贯膈。布胁肋。)夏脉如钩。夏脉者心也。南方火也。万物之所以盛长也。故其气来盛去衰。故曰钩。反此者病。其气来盛去亦盛。此谓太过。

病在外。其气来不盛。去反盛。此谓不及。病在中。太过则令人身热而肤痛。为浸淫。(阳有余。故身热。热不得越。故肤痛。浸淫。蒸热不已也。)其不及。则令人烦心。(不足故内烦。)上见咳唾。下为气泄。(心脉上肺。故咳唾。络小肠。

故气泄。)秋脉如浮。秋脉者肺也。西方金也。万物之所以收成也。故其气来轻虚以浮。来急去散。故曰浮。反此者病。

其气来毛。而中央坚。两旁虚。此谓太过。病在外。其气来毛而微。此谓不及。病在中。太过则令人逆气而背痛。(肺系属背。)愠愠然。其不及。则令人喘。呼吸少气而咳。上气见血。(咳血。)下闻病音。(呻吟。)冬脉如营。(有营守乎中之象。)冬脉者肾也。北方水也。万物之所以合藏也。故其气来沉以搏。故曰营。反此者病。其气来如弹石者。此谓太过。

病在外。其去如数者。(数疾。)此谓不及。病在中。太过则令人解。(寒不寒。热不热。弱不弱。壮不壮。)脊脉痛。

(肾脉贯脊。)而少气不欲言。(吴注。人之声音。修长为出于肾。)其不及。则令人心悬如病饥。(肾水不能济心火。)中清。

(挟脊两旁空软处名。清。冷也。肾外当。)脊中痛。少腹满。小便变。(络膀胱。)脾脉者土也。孤脏以灌四旁者也。

(不主四时。故云孤脏。脾位中央。故灌四脏。)善者不可得见。恶者可见。(脾有功于四脏。善则四脏之善。脾病则四脏亦病矣。)其来如水之流者。此谓太过。病在外。如乌之喙者。此谓不及。病在中。太过则令人四肢不举。(脾主四肢。

湿胜故不举。)其不及。则令人九窍不通。(不能灌溉五脏。故九窍不通。)名曰重强。(藏气皆不和顺。)真肝脉至。(即真藏脉。)中外急如循刀刃。责责然如按琴瑟弦。色青白不泽。毛折乃死。(卫气败绝。)真心脉至。坚而搏。如循薏苡子。

累累然。色赤黑不泽。毛折乃死。真肺脉至。大而虚。如以毛羽中人肤。色白赤不泽。毛折乃死。真肾脉至。搏而绝。

如指弹石。辟辟然。色黑黄不泽。毛折乃死。真脾脉至。弱而乍数乍疏。色黄青不泽。毛折乃死。见真藏曰死。何也。

五脏者。皆禀气于胃。胃者五脏之本也。脏气者。不能自致于手太阴。(肺。)必因于胃气。乃至于手太阴也。(脉必先会于手太阴。而后能行于诸经。)故五脏各以其时自为。而至于手太阴也。(弦钩毛石等。因时各为其状。而至于手太阴寸部。所谓肺朝百脉也。)故邪气胜者。精气衰也。故病甚者。胃气不能与之俱至于手太阴。故真藏之气独见。独见者。病胜藏也。故曰死。(玉机真藏论。)

【素】脉有阴阳。知阳者知阴。知阴者知阳。(王注。深知则备议其变易。)凡阳有五。五五二十五阳。(阳。阳和之脉也。五脏心肝脾肺肾。形为弦钩毛石五脉。当旺之时。各形本脉。一脉之中。又各兼五脉。无过不及者。皆为阳脉也。)所谓阴者。真藏也。见则为败。败必死也。(真藏。即前真肝脉至之类。藏者。藏也。藏真。见而不藏。全失阳和之气。为阴脉也。)所谓阳者。胃脘之阳也。(有胃气。则脉和缓。为阳脉。无胃气。则为阴脉。王注。解作人迎胃脉。

在结喉旁动脉应手处。左小常以候藏。右大常以候府。于经文似觉欠贯。)别于阳者。(脉虽病而有胃气者。)知病处也。

(某脉不和。则知病在某处。)别于阴者。(真藏阴脉。)知死生之期。(阴阳生克。推而知之。)(阴阳别论)

【素】脉从阴阳。病易已。脉逆阴阳。病难已。(左人迎为阳。春夏洪大为顺。沉细为逆。右气口为阴。秋冬沉细为顺。洪大为逆。男子左大为顺。女子右大为顺。凡外感症。阳病见阳脉为顺。阳病见阴脉为逆。阴病见阳脉亦为顺。内伤症阳病见阳脉为顺。阳病见阴脉为逆。阴病见阴脉为顺。阴病见阳脉亦为逆也。)脉得四时之顺。曰病无他。(如春弦夏钩等是也。)脉反四时。及不间藏。曰难已。(春得肺脉。夏得肾脉。为反四时。间藏。如肝病乘土。当传脾。乃不传脾而传心。则间其所胜之藏。而传于所生之藏矣。难经所谓间藏者生是也。)脉有逆从。四时未有藏形。(当旺之时。本脏之脉未至。)春夏而脉瘦。(玉机真藏论作沉涩。)秋冬而脉浮大。命曰逆四时也。风热而脉静。(伤风热者。脉宜浮大。)

泄而脱血。脉实。(脉宜沉细。而反实大。)病在中。脉虚。(内伤病而脉无力。)病在外。脉涩坚者。(外感病。脉宜浮滑。

而反涩坚。)皆难治。(按玉机真藏论。病在中脉实坚。病在外。脉不实坚者。皆难治与此相反。新校正云。此得而彼误。)

命曰反四时也。(与反四时者相类。)(平人气象论)

【素】五邪所见。春得秋脉。夏得冬脉。长夏得春脉。秋得夏脉。冬得长夏脉。(皆五行相克。)名曰阴出之阳。病善怒。不治。(新校正。阴出之阳。病善怒。疑错简。吴注云。谓真藏阴脉。出于阳和脉之上。再加善怒。则东方生生之本亡矣。)(宣明五气论)

【素】春不沉。夏不弦。冬不涩。秋不数。是谓四塞。(吴注。言脉虽待时而至。亦不可绝类而至。若春至而全无冬脉。夏至而全无春脉。已虽专旺。而早绝其母气。是五脏不相贯通也。)参见曰病。复见曰病。未去而去曰病。去而不去曰病。(吴注。一部而参见诸部。此乘侮交至也。既见于本部。复见于他部。此淫气太过也。未去而去。为本气不足。来气有余。去而不去。为本气有余。来气不足。王注。复见谓再见。已衰。已死之气也。)(至真要大论)

【灵】经脉为里。(如手太阴肺经。自中府至少商。乃直行于经隧之里者也。)支而横者为络。(如肺经之列缺穴。横行于手阳明大肠经者。为络脉也。)络之别者为孙。(络之歧者。犹子又生孙也。)(脉度)

【灵】经脉者。常不可见也。其虚实也。以气口知之。(十二经脉伏行分肉之间。深而不见。必诊气口寸脉。然后知其虚实。故诊脉者。必以气口为主也。)脉之见者。皆络脉也。(络脉如肺列缺。大肠偏历之类。其脉常动。不必于气口知之。)凡诊络脉。脉色青。则寒且痛。赤则有热。胃中寒。手鱼之络多青矣。(手大指下。肉高起者为鱼。)胃中有热。

鱼际络赤。(鱼际亦肺经穴。)其暴黑者。留久痹也。其有赤有黑有青者。寒热气也。其青短者。少气也。(经脉)

【素】气口何以独为五脏主。(气

点击展开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