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灸法秘传》·太乙神针

背面穴道证治

(图见前)

大椎穴(第三节颈骨下第一节上间。督脉)。凡劳疾遍身发热、诸疟、针此穴。

身柱穴(大椎穴下三节骨下间。督脉)。凡脊膂强痛、咳吐、螈、发热,针此穴。

命门穴(十四节骨下间。督脉)。凡腰腹引痛、头疼如破、里急、螈,针此穴。

肺俞穴(三椎骨下,两旁各开二寸。足太阳)。凡传尸骨蒸、肺痿、吐血、咳嗽、气喘,针两穴。

风池穴(耳后陷中,按之引耳内。足少阳)。凡耳聋虚鸣、脱颔、口噤、颊痛、牙疼并肿,针两穴。

膏肓穴(四椎节下两旁各开三寸五分。足太阳)。凡劳伤虚损、肺痿、咯血、咳嗽吐痰、寒热、四肢无力,针两穴。

脾俞穴(十一椎节下,两旁各开二寸。足太阳)。凡诸般黄胆、四肢不收、痹痛、膈疼、泄痢、翻胃、积聚、疾疟,针两穴。

肾俞穴(十四椎节下,两旁各开二寸。足太阳)。凡腰痛如折、便血、出精、阴痛、身热、耳聋、目KT、膝挛、足寒,针两穴。

环跳穴(在髀枢中,侧卧屈上足、伸下足取之。大腿曰股,股上曰髀,楗骨之下、大腿之上、两骨合缝之所曰髀枢,当环跳穴处也)。楗,健,上声。足少阳。凡中风、中痰、半身不遂、腰胯强直、股痛引肋、不得转身,针两穴。

会阳穴(尾尻骨两旁,各开二寸。足太阳)。凡痔疮、肠、两肾尖痛、久泻、久痢、阴汗湿痒、脱肛,针两穴。

足三里穴(膝下三寸外廉,以手掌按膝头,中指尖到处,股外旁也。足阳明)。凡翻胃、气膈、肠鸣膨胀、癖、胸胃畜血、咳嗽稠痰、足痿失屐,针两穴。

太乙神针

太乙神针正面背面穴道诗

看穴先准鼻当中,上入发际三穴,神庭(入发)五分上星(入发)倍,(一寸)百会(入发)五寸旋毛宫(三穴俱督脉)。天突(在)结喉(下)二寸陷(中),三脘(音管,胃上中下)脐上量(平声)以通,上脘五寸中渐减,中四下二勿朦胧。气海脐下寸余五,关元(即丹田)两股(三寸)足函容,再下又加其一寸,穴称中极当中穷(七穴俱任脉)。

左右两旁共临泣,(足少阳从)目中直上入发五十厘,两客主人(足少阳)耳前骨,开口即空而便知。期门(足厥阴在)

乳下第二肋,疼骨之端试揣之。天枢(足阳明)以脐为则子,两旁二寸各开驰。肩肩端两骨缝,肘弯有穴视茫微,肘弯横纹尖尽处。(必须)屈手按胸(乃)见(纹尖之)曲池。曲池之下手三里(三穴俱手阳明,曲池相去)二寸锐肉端头视(次平声)。正坐垂手两股间,中指尖处风市(上声,足少阳)归。内庭(足阳明)乃在两足指,次三歧骨陷中耳。大指次指动中间,谓之行间须载记。再若大指去爪(甲如)韭(叶许),从三毛中大敦(二穴俱是厥阴)是。大椎以上(有二骨为)项二骨,大椎(自项骨算起,大椎当第三)以下(为)脊(骨)第一,第三节下体柱名,十四节下命门(三穴具督脉)地。风池(足少阳)耳后(寸半)陷中存,按之(则)引耳(内)知的实。肺俞(在两饭匙骨缝中)脾俞肾俞(三穴俱足太阳)场,脊骨各开二寸切,(言不移,脊骨)第三(椎下)为肺十一脾,十四又将肾俞列。四椎节下号膏肓(足太阳,)各开三寸五分疆。环跳(音条,足少阳)正在髀枢处,务要侧身眠在床,伸其下足屈上足,(以)取之乃可识其乡。尻骨两边各(开)二寸,问讯穴名曰会阳(阴,足太阳)。膝下三寸外廉畔,足三里(足阳明)与手殊方,掌按膝头中指(尖)尽(处),诲人认法剧精详。穴道取寸法折衷,男左女右手指中,中指第一第二节,相距即寸于此逢。

按穴治病,针无不愈。方自范毓HT而后,王大德、沈士元、周雍和诸人皆用之,实予人以易从,切勿以其浅近而忽之也。此法及诗,自古今医诗集中录出。刘国光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