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证论》·[卷六] 痨瘵
痨瘵之证。咯血痰嗽。遗精泄泻。潮热盗汗。瘦削疲倦。梦与鬼交。或梦亡先。喜见人过。常怀忿怨。平旦病减。
午后病增。发热心烦。口燥鼻干。脸红唇赤。骨蒸肺痿。咽痛失音。若泻不止。则不治矣。其原得于酒色损伤。
以及失血之后。瘀血郁热。化生痨虫。蚀人脏腑之精血。变生诸般怪证。病患死后。虫气传染家人。名曰传尸。又名尸疰。谓其自上注下。见证与前死之人相似故也。辨虫之法。或腹中有块。或脑后两边有小结核。
或用乳香熏手背。以帛覆手心。良久手上出毛长寸许。白黄者可治。红者稍难。青黑者死。若熏手无毛。非痨虫证也。又或用真安息香。烧烟吸之。不嗽者非传尸。烟入即嗽。真传尸也。痨虫之形。或似蜣螂。或似红丝马尾。或似虾蟆鼠。或似鞠面。或有足无头。或有头无足。或化精血归于元气之内。若传至三人者。其虫灵怪不可治。凡用药治虫。勿令病者知之。恐虫觉悟。难取效也。
夫痨虫何由而生哉。木必先腐。而后虫生之。人身亦必先有瘀血。虚热郁蒸。乃生痨虫。虫者。风木之气所化。人身肝主风。木又主藏血。肝脏之血。若有瘀积。是犹木之先腐也。于是肝脏之风气。郁遏蒸煽。将瘀血化生为虫。既化为虫。即从虫治之。宜天灵盖散治之。然天灵盖不易得。且不宜用。可用虎头骨代。或金蟾丸亦可。余每用干漆明雄川椒楝根皮白颈蚯蚓升麻郁金。共为末。白汤五更时服。其虫不吐即下。义固取于杀虫。而尤在干漆郁金。兼治瘀血。以痨虫是瘀血所化。杀虫是治其标。去瘀是治其本也。诸书但言杀虫。而不知虫之所自生。宜乎未得其治也。吾为指出。痨虫是瘀血所化。治瘀血是治其本也。辨证录用移尸灭怪汤。治痨虫传尸。方以去瘀为主。故效。
痨虫之生。由瘀血所化。而痨虫既生。蚀人精血。人之正气。日以消耗。不治其虚。但杀其虫。病终不能愈也。
月华丸主之。义取补虚。而去瘀杀虫兼施。其治乃万全之策。鳗鱼肉常食亦佳。或鳗鱼骨鳖甲知母山茱萸柴胡当归青黛桃枭为丸。人参汤下。亦攻补兼行之术。
又凡湿热积痰。皆能生虫。与小儿疳虫无异。用金蟾丸即愈。不比血化之虫。灵怪难治也。
既杀虫后。但当滋补其虚。阴虚者十居八九。琼玉膏主之。加黄柏知母紫河车更佳。阳虚者。十之二三。六君子汤主之。
[卷六]咳嗽
杂病咳嗽。另有方书可查。未及备论。兹所论者。虚痨失血之咳嗽也。失血家。十有九咳。所以然者。肺为华盖。肺中常有津液。则肺叶腴润。覆垂向下。将气敛抑。使其气下行。气下则津液随之而降。是以水津四布。
水道通调。肝气不逆。肾气不浮。自无咳嗽之病矣。血者火化之阴汁。津者气化之水液。二者本相济相养。
水不济火。则血伤。血不养气。则水竭。水竭则津不润。肺血伤。则火来克金。金被火克。不能行其制节。于是在下之气。始得逆上。气既逆上。则水津不能随气下布。凝结为痰。在下之水邪。又得随气而升泛为水饮。
皆致咳嗽。吾于咳血门已详论之。兹复条列如下。以便查核。
一肺脏津虚。火气乘之。致成燥咳。气呛痰涩。或带血丝。久成肺痿。清燥救肺汤治之。
一痰火凝结。咳逆发渴。喉中痰滞者。由于津液不散。阻塞气道。治宜清利其痰。滋养其津。紫菀散主之。
一水饮冲肺。咳逆倚息。不得卧者。由于失血之人。肝经风火太盛。激动其水。上冲肺。卧则肺叶张。水饮愈冲。是以不得卧息。葶苈大枣泻肺汤治之。吾每用二陈汤治饮。加苏子柴胡白芥子黄芩石膏杏仁荆芥薄荷枇杷叶。风火兼治。尤效。此与杂病咳嗽。因寒动水者有异。因寒动水。以致水饮冲肺者。宜小青龙及真武汤。血证咳嗽。多是内动风火。激水而上。青龙真武等。又其所忌。医者辨之。
夫虚痨咳嗽。原于火克金。水乘肺。而切究其故。则病皆在于胃。胃为水谷之海。化生津血。血不足则火旺。
津不生则肺燥。水气不化。则饮邪上干。治胃火。宜白虎汤。加生地百合五味子。或玉女煎。治胃痰。宜滚痰丸。指迷茯苓丸。轻者用豁痰丸。治胃中水饮。宜二陈汤。加苏子白芥子防己枳壳杏仁生姜。若水饮挟火者。加柴胡黄芩当归白芍。
内经云。五脏六腑。皆有咳嗽。而无不聚于胃关于肺。上条分肺胃。治已详。兹有一方。可以统治肺胃者。则莫如小柴胡汤。肺火盛。加麦冬。心火盛。加黄连当归。肝火盛。加当归胡黄连。黄昏咳嗽。为火浮于肺。加五倍子五味子以敛之。五更咳嗽。为食积之火。至寅时流入肺经。加莱菔子。痰凝气滞者。加栝蒌霜旋复花杏仁桔梗射干川贝母。水饮上冲者。加葶苈子桑白皮细辛五味子。有寒加干姜云茯苓。若兼外感。发热恶寒。鼻塞头痛。而咳嗽者。宜小柴胡汤。加荆芥紫苏杏仁薄荷。盖小柴胡能通水津。散郁火。升清降浊。左宜右有。加减合法。则曲尽其妙。
又有痰血作咳。其证咳逆倚息。而不能卧。与水饮冲肺之证相似。盖人身气道。不可有塞滞。内有瘀血。则阻碍气道。不得升降。是以壅而为咳。气壅即水壅。气即是水故也。水壅即为痰饮。痰饮为瘀血所阻。则益冲犯肺经。坐立则肺覆。瘀血亦下坠。其气道尚无大碍。故咳亦不甚。卧则瘀血翻转。更为阻塞。肺叶又张。
愈难敛戢。是以倚息不得卧也。若仍照水饮冲肺。用葶苈大枣汤。是得治饮之法。而未得治瘀之法矣。须知痰水之壅。由瘀血使然。但去瘀血。则痰水自消。宜代抵当丸。加云茯苓法半夏。轻则用血府逐瘀汤。加葶苈苏子。又有咳嗽侧卧一边。翻身则咳益甚者。诸书皆言侧卧一边。乃失血咳嗽不治之证。而不知仍是瘀血为病。盖瘀血偏着一边。以一边气道通。一边气道塞。气道通之半边。可以侧卧。气道塞之半边。侧卧则更闭塞。是以翻身。则愈加咳逆也。宜血府逐瘀汤。加杏仁五味子主之。侧卧左边者。以左边有瘀血。
故不得右卧也。右卧则瘀血翻动。益加壅塞。宜加青皮鳖甲莪术。以去左边之瘀血。侧卧右边者。以右边有瘀血。故不得左卧也。宜加郁金桑皮姜黄。以去右边之瘀血。凡此瘀血咳嗽之证。诸书少言及者。朱丹溪略引其端。亦未申明。吾于临证有悟。不惜大声疾呼者。正欲起死人而肉白骨。岂敢秘而不传哉。
又有冲气咳逆者。以冲脉起于血海。循行而上丽于阳明。血海受伤。则冲脉气逆。上合阳明。而为火逆燥咳之证。麦门冬汤主之。玉女煎亦治之。二方皆从阳明。以抑冲气之颠。使不逆也。
又有冲气挟肝经相火。上乘肺金者。其证目眩口苦。呛咳数十声不止。咳牵小腹作痛。发热颊赤。宜四物汤。合左金丸。再加人尿猪胆汁牡蛎五味治之。盖血室为肝之所司。冲脉起于血室。故肝经之火。得缘冲气而上。小柴胡汤。加五味子青皮龙骨牡蛎丹皮地骨皮亦治之。重者加胡黄连。
冲脉本属肝经。然其标在阳明。而其根则在于肾。盖冲脉起胞中。而肾气即寄在胞中。肾中之气。上于肺而为呼吸。亦借冲脉之路。以上循入肺。是以脐旁冲脉之穴。谓之气冲。内经又明言冲为气冲。冲脉之与肾经交合者如是。是以冲脉每挟肾中之虚火。上逆而咳。喘促咽干。两颧发赤。宜猪苓汤。加五味子知母牛膝黄柏熟地龟板。或麦味地黄汤以安之。三才汤。加铁落以镇之。或大补阴丸。合磁朱丸。加五味以吸冲气。使归于肾。则不咳逆矣。又有胞中之水内动。冲气挟水上逆而咳者。其证上热下寒。龙雷火升。面赤浮肿。头晕咽痛。发热心悸。大便反滑。腰痛遗溺。桂苓甘草五味汤治之。肾气丸亦治之。参看吐血咳血门更详。
咳嗽之病。其标在肺。其本在肾。血家咳嗽。尤多生于肾虚。肾者气之根也。肾经阴虚。则阳无所附。气不归根。故浮喘咳逆。宜三才汤。加五味子沉香。陈修园用二加龙骨牡蛎汤。加阿胶麦冬五味子。其附子须少用。只作引导耳。余每用知柏地黄汤。少加五味子肉桂。以为报使。常服都气丸亦佳。又有肾经阳虚。不能化水。腰痛便短。气喘咳逆者。肾气丸。加五味治之。更有肾水上泛。脾土不制。而为水饮咳嗽者。乃属五饮杂病。非失血家应有之证。自有各书可查。兹不赘及。
[卷六]发热
吐血家脉静身凉。不药可愈。以阴虽亏而阳犹不亢。阴与阳尚得其和。故易愈也。或身有微热。皮毛似汗。
此为阳来求阴。水来就血。亦可自愈。所谓发热者。与身有微热不同。
失血家阳气郁于血分之中。则身热郁冒。但头汗出。身热者。火闭于内。而不得达于外故也。但头汗出者。
火性炎上。外有所束。则火不能四达。故愈炎上。而头汗也。治法宜解其郁。使遍身微汗。则气达于外。而阳不乘阴。热止血亦治矣。此如盛暑遏热。得汗而解。小柴胡汤主之。
又有瘀血发热者。瘀血在肌肉。则翕翕发热。证象白虎。口渴心烦。肢体刺痛。宜当归补血汤。合甲己化土汤。加桃仁红花柴胡防风知母石膏。血府逐瘀汤亦治之。瘀血在肌腠。则寒热往来。以肌腠为半表半里。
内阴外阳。互相胜复也。宜小柴胡汤。加当归白芍丹皮桃仁荆芥红花治之。桃奴散。加黄芩柴胡亦治之。
瘀血在腑。则血室主之。证见日晡潮热。昼日明了。暮则谵语。以冲为血海。其脉丽于阳明。故有阳明燥热之证。桃仁承气汤治之。小柴胡汤。加桃仁丹皮白芍亦治之。瘀血在脏。则肝主之。以肝司血故也。证见骨蒸痨热。手足心烧。眼目青黑。毛发摧折。世以为难治之证。而不知热血在肝脏使然。宜柴胡清骨散。加桃仁琥珀干漆丹皮治之。
以上所论。皆属血家发热之实证也。又有发热之虚证。分血虚水虚两类。另条如左。
血虚者。发热汗出。以血不配气。则气盛而外泄也。或夜则发热。以夜主血分故也。或寅卯时即发热。以寅卯属少阳。肝血既虚。则少阳之相火。当寅卯旺时而发热。地骨皮散。加柴胡青蒿胡黄连云茯苓甘草治之。又或胞中之火。因血不足。上合阳明燥气。日晡潮热者。犀角地黄汤治之。
水虚者。水为气之所化。水津不足。则气热。皮毛枯燥。口咽生疮。遗精淋秘。午后发热。大补阴丸。以补水济火。或清燥救肺汤。从肺胃以生水津。水足以濡血。则阳气不亢。燥热自除。五蒸汤亦统治之。
复有阴虚于内。阳浮于外。而发热者。须大补其阴。而复纳其阳。故产后发热。用四物汤。加黑姜。失血发热。
亦可用之。火重者。再加芩连。若肾阴不足。真阳外浮。发热喘促者。是为阴不恋阳。阳不入阴。宜从阴引阳。
用二加龙骨汤。加五味子麦门冬阿胶。或三才汤。加盐炒肉桂少许。桑叶云苓白芍冬虫夏草山茱萸牛膝五味子知母沉香龟板。此外又有食积发热者。手足心腹热。胸满哕呃。大便不调。日晡及夜发烦。宜枳壳浓朴大黄。消去之。则不壅热矣。勿谓虚人无实证也。
[卷六]厥冷
杂病四肢厥冷。为脾肾阳虚。不能达于四末。四逆汤主之。若失血之人。而亦间有发厥者。则多是热邪内陷。伏匿在里。外见假寒。身如冷水。目昏神暗。脉伏不见。或冷一阵。反而发热。或厥数日。反发热数日。其厥多热少者。是阳极似阴。热之至也。厥少热深者。是伏热犹得发泄。热尚浅也。此即伤寒论厥阴篇。所谓热深厥亦深。热微厥亦微是矣。盖厥阴肝经。内寄胆火。病则火伏阴中。而为厥。火出阳分则反热。发热固是火甚。发厥则火伏于内。而更盛矣。先宜治其伏火。使火得发。转厥为热。次乃更清其热。斯可愈耳。若误认为杂病发厥。而用热药。是促其命也。其辨法。杂病之厥。吐利不止。脉脱气微。有寒无热。伏火之厥。则厥后微露热形。口不和。便不溏。小便不清。心中疼热。烦躁不宁。恶明喜暗。渴欲得饮。吐衄随厥而发。皆现真热假寒之象。先以清化汤。合升降散。攻其伏热。或当归芦荟丸攻之。次以五蒸汤清之。厥止热不退者。再用大补阴丸。地黄汤。以滋阴。发厥之证。又有寒闭于外。而火不得发者。用仲景四逆散。加荆芥黄连枯芩。审其阳陷于内。而不出者。白头翁汤。以清达之。升阳散火汤。以温发之。二方酌宜而行。
血家发热。固多是真热假寒。然亦有真寒者。去血太多。气随血泄。以致中气虚而不旺。元气损而不足。四肢厥冷。不思饮食。大便溏泻。此乃虚则生寒之证。法宜温补。十全大补汤。参附汤。养荣汤。随宜用之。
[卷六]寒热
发热恶寒。多是外感伤其荣卫。伤荣则寒。伤卫则热。平人治法。须用麻桂发散。失血皆阴血大亏。不可再汗。以耗其气分之水液。只可用小柴胡汤。加荆芥防风紫苏杏仁薄荷前胡葛根等。以和散之。免犯仲景血家忌汗之戒也。若不关外感。系本身荣卫不和。发为寒热。似疟非疟者。不可作疟治之。只用小柴胡。或逍遥散。和其荣卫而愈。又有瘀血作寒热者。其身必有刺痛之处。血府逐瘀汤治之。此与杂病寒热有异。
医者须知。
[卷六]出汗
汗者。气分之水也。血虚则气热。故蒸发其水。而出为汗。但头汗出。身不得汗者。乃阳气内郁。冒于下而为汗。以小柴胡汤。解其郁。则通身得汗而愈。蒸蒸汗出者。乃血虚气盛。沸溢为汗。宜用白虎汤。加当归蒲黄蝉蜕治之。手足汗出者。以胃中或有瘀血食积。四肢为中州之应。火热中结。故应手足汗出也。宜玉烛散。加枳壳浓朴以攻之。结去而汗自止矣。睡中盗汗者。睡则气归血分。血不足则气无所归。故气泄而汗出。宜当归六黄汤治之。或地骨皮散。加枣仁知母茯苓五味子黄黄柏。
以上所论。皆失血家阴血内虚。阳气遏发之病。亦有阴阳两虚。自汗盗汗者。宜归脾汤加麦冬五味子。或当归六黄汤加附子。
又有大汗亡阳者。在杂病亡阳。则单属阳虚。失血家大汗亡阳。则兼是阴虚。阳无所附。非大剂参附汤。不能回阳。继用独参汤养之而愈。
此论血家出汗。与杂证出汗有别。参看汗血发热门更详。
[卷六]发渴
血虚则发渴。有瘀血则发渴。水虚亦发渴。
血虚发渴者。血为阴。气为阳。血少则气多。阳亢无阴汁以濡之。故欲饮水也。法宜补血。血足则气不热矣。
圣愈汤。加天冬花粉治之。或当归补血汤。加花粉苎麻根玉竹麦冬。
瘀血发渴者。以津液之生。其根出于肾水。水与血。交会转运。皆在胞中。胞中有瘀血。则气为血阻。不得上升。水津因不能随气上布。但去下焦之瘀。则水津上布。而渴自止。小柴胡。加丹皮桃仁治之。血府逐瘀汤亦治之。挟热蓄血者。桃仁承气汤治之。夹寒瘀滞者。温经汤治之。
水虚发渴者。以肺胃之水津不足。是以引水自救。水津虽由水谷所化。而其气实发源于肾中。肾中天癸之水。至于胞中。循气冲。随呼吸。而上于肺部。肺金司之。布达其气。是以水津四布。口舌胃咽。皆有津液。而不渴也。若肾中之水不足。则不能升达上焦。是以渴欲引水。宜启下焦之阴。以滋津液。地黄汤加人参麦冬诃子。或左归饮加儿茶人参玉竹。三才汤加知母治之。夫水津虽生于肾。而实布于肺。又有肾中之水津本足。而肺金郁滞。不能散布。以致水结为痰。咽干口渴。宜小柴胡汤。通上焦之滞。使肺气通调。则水津四布矣。又曰。津液虽生于肾。布于肺。而实赖胃中水谷以滋其化源。胃中燥结。则津不生。三一承气汤治之。胃中蕴热。则津不生。玉泉散治之。胃经肌热。则津液被灼。人参白虎汤治之。胃中虚热。则津不生。麦冬养荣汤治之。
上分三条。皆失血多有之证。与杂病消渴水停不化。津气不升者不同。参看可也。水停不化。当用五苓真武等汤。
[卷六]心烦
烦者。心不安也。心为火脏。化生血液。转赖血液以养其火。故心字篆文。即是倒火。火降则心宁也。失血家亡血过多。心火失其滋养。故多发烦。火太甚者。舌上黑苔。夜不能寐。黄连阿胶汤主之。心中懊者。以火不得宣。故郁而不乐也。宜栀子豉汤。加连翘桔梗大力生地远志黄连草梢治之。若火不甚。而血太虚者。
心中了戾不得。是为虚烦。归脾汤加朱砂麦冬炒栀子治之。逍遥散加龙骨枣仁亦治之。仲景酸枣仁汤。
尤为治烦要药。若烦而兼躁。手足妄动。此为虚中夹实。内有燥屎。必见二便不调。发热口渴。脉数有力等证。在伤寒为承气证。在失血家。须兼顾其虚。宜玉烛散。或用玉女煎加元明粉。烦躁之极。循衣摸床。小便利者。阴尚未尽。犹可救一二。小便不利。死不治矣。此与阴躁不同。阴躁不烦而但躁。且必现阴寒可据之证。须细辨之。
又有产后血虚。心烦短气者。虽同是心烦。然产血下行。气多虚脱。其血之虚。皆由于气虚。故心烦而必兼短气。宜归脾汤。当归补血汤。养荣汤等。以补气者生血。而心烦自愈。至吐血家。则其气上逆。多是气实血虚。证见心烦。尤血不养心之甚者也。若再补其气。则气益甚。而血益虚。心愈不得其安矣。治宜补血清火。
朱砂安神丸治之。须参看卧寐怔忡惊悸门。
[卷六]卧寐
(附梦寐)卧者。身着席。头就枕之谓也。寐者。神返舍。息归根之谓也。不得卧寐之证。杂病犹少。失血家往往有之。
不得卧有二证。一是胃病。一是肺病。
胃病不得卧者。阴虚则邪并于阳。烦躁不卧。此与伤寒论阳明篇。微热喘冒。不得卧者。为胃有燥屎之义同。三一承气汤治之。若无燥结。但系烦热者。竹叶石膏汤。白虎汤治之。兼理血分。则宜用玉烛散。玉女煎。
又有胃中宿食。胀闷不得卧者。越鞠丸加山楂麦芽莱菔子。盖阳明主阖。和其胃气。使得还其主阖之令。
斯能卧矣。
肺病不得卧者。肺为华盖。立则叶垂。卧则叶张。水饮冲肺。面目浮肿。咳逆倚息。卧则肺叶举而气益上。故咳而不得卧。葶苈大枣泻肺汤。攻去其水。则得卧矣。或二陈汤加干姜细辛五味子。温利水饮亦可。若是火逆之气。挟痰上冲者。则又宜水火兼泻。痰甚者。消化丸主之。火甚者。滚痰丸主之。平剂则宜二陈汤。加柴胡栝蒌黄芩旋复花杏仁姜汁竹沥。保和汤亦治之。若无痰饮。但是火气上冲者。其人昼日不咳。卧则咳逆。气不得息。乃肺痿叶焦。卧则肺叶翘举。气随上冲。咳呛不已。宜清燥救肺汤。加生地黄栝蒌根百合五味子以敛之。再加钟乳石以镇降之。且肺之津生于肾中。如肾水不能上济上焦。冲气逆上。咳不得卧者。当从肾治之。六味丸。加参麦散。再加牛膝。以引气下行。加磁石。以吸金气。使归于根。
不寐之证有二。一是心病。一是肝病。
心病不寐者。心藏神。血虚火妄动。则神不安。烦而不寐。仲景黄连阿胶汤主之。阴虚痰扰。神不安者。猪苓汤治之。一清火。一利水。盖以心神不安。非痰即火。余每用朱砂安神丸。加茯苓琥珀。或用天王补心丹。
肝病不寐者。肝藏魂。人寤则魂游于目。寐则魂返于肝。若阳浮于外。魂不入肝。则不寐。其证并不烦躁。清睡而不得寐。宜敛其阳魂。使入于肝。二加龙骨汤。加五味子枣仁阿胶治之。又或肝经有痰。扰其魂而不得寐者。温胆汤。加枣仁治之。肝经有火。多梦难寐者。酸枣仁汤治之。或滑氏补肝散。去独活。加巴戟。四物汤。加法夏枣仁冬虫夏草龙骨夜合皮。亦佳。
又按魂虽藏于肝。于昼游于目。目在面部。乃肺胃之所司。肺胃之气。扰而不静。亦能格魂于外。使不得返也。宜生地黄百合麦冬知母枳壳五味子白芍甘草枣仁天花粉茯苓治之。人参清肺汤。亦治之。又有虚悸恐怖不寐之证。仁熟散治之。思虑终夜不寐者。归脾汤加五味治之。须参看怔忡烦悸门。
又有昏沉多睡之证。在杂病为邪入阴分。在失血虚痨。乃血脱之后。元气不支。是以昏睡。如汗出气喘。危急之候也。参附汤救之。寤属阳。故不寤为阳虚。人参养荣汤。亦治之。若身体沉重。倦怠嗜卧者。乃脾经有湿。平胃散。加猪苓泽泻治之。六君子汤。加防己薏苡仁。补中益气汤亦治之。此论多睡。多是阳虚。然亦有胆经火甚。而多昏睡者。龙胆泻肝汤治之。
梦乃魂魄役物。恍有所见之故也。魂为病。则梦女子花草神仙欢喜之事。酸枣仁汤治之。魄为病。则梦惊怪鬼物争斗之事。人参清肺汤加琥珀治之。梦中所见。即是魂魄。魂善魄恶。故魂梦多善。魄梦多恶。然魂魄之所主者。神也。故安神为治梦要诀。益气安神汤治之。又有痨虫生梦。照痨虫法治之。又有梦而遗精。详遗精门。
再按。睡而恶明喜暗者。火邪也。侧卧不得转身者。少阳之枢机不利也。侧卧一边者。详咳嗽门。
[卷六]喘息
人不喘息。则气平静。血何由随之吐出哉。故失血家。未有不喘息者。有实喘。有虚喘。实喘之证有二。一是郁闭。一是奔迫。郁闭者。气不达于外。而壅郁于内也。失血家阳来乘阴。此证为多。伤寒喘息者。用麻桂发之。血家忌汗。又忌升发以动其血。与伤寒开郁闭之法不同。宜小柴胡汤加杏仁。以转枢外达。使腠理通。
荣卫和。斯达气于外。不壅于内而为喘矣。如果有外感闭束。不得不疏解者。宜香苏饮。加杏仁枯芩甘草。
或千金麦门冬汤。借麻黄以解外。而兼用清里之药。不致过汗亡阴。乃为调剂得宜。奔迫者。上气喘息。由于气盛于下。而逆于上。失血家火盛逼血。往往其气粗贲。宜大泻其火。火平则气平。用浓朴枳壳大黄。使地道通。气下泻。则不上逆矣。若内有瘀血。气道阻塞。不得升降而喘者。亦宜上三味。加当归白芍桃仁丹皮治之。若是痰气阻塞者。清化丸主之。若小便闭者。下窍塞。故上窍壅也。宜五淋散。加防己杏仁桑白皮葶苈子。
虚喘亦有二证。一是肺虚。一是肾虚。肺虚作喘者。以肺居上焦。制节五脏。开窍于鼻。以通外气。以敛内气。
血虚则火盛津伤。肺叶痿而不下垂。故气不得降。喘息鼻张。甚则鼻敞若无关阑。乃肺痿之重证也。生津补肺。宜清燥救肺汤。兼治郁火痰滞者。宜保和汤。或太平丸。吾谓肺叶下坠。宜兼用镇敛之法。三才汤合生脉散。再加百合五倍子白芨花粉杏仁川贝母钟乳石治之。又有喘息由于鼻窒不通者。以肺中之火郁闭鼻管。故气并于口而为喘也。太平丸。加麝香。即是上通鼻窍之妙药。与伤寒鼻塞有异。毋误治也。
肾虚喘息者。以气之根原于肾。失血家。火甚水枯。不能化气。是以气短而喘。咳逆喘息。颊赤咽干。宜大补阴丸。加牛膝五味以潜降之。若是阴虚。阳无所附。气不归根者。地黄汤合生脉散。加磁石牛膝沉香。以滋纳之。若小水不化。兼腰痛者。乃是肾中之阳。不能化气。宜肾气丸治之。参附汤。加五味茯苓亦可。
上系肺肾分治之法。如欲兼而治之。即从诸方化裁可也。此外如苏子降气汤。四磨汤。皆肺肾兼治。但未能照顾血证。用者须知加减。
又曰。中宫虚则气少。人参主之。中宫实则气粗。大黄主之。
[卷六]呃哕
久病闻呃为胃绝。须审脉证断之。不得但据呃逆。遂断其死也。失血家气不顺利。多有呃逆。新病形实者。
为伏热攻发。火性炎上。气逆而呃。清热导气。宜三物汤。或柴胡梅连散。加枳壳槟榔。若膈间有痰闭滞者。
宜滚痰丸。指迷茯苓丸。又有瘀血阻滞。而发呃者。必见刺痛逆满之证。大柴胡汤。加桃仁丹皮苏木治之。
血府逐瘀汤亦治之。若久病发呃。形虚气弱者。为胃中空虚。客气动膈。所谓客即痰火气也。治痰气宜旋复代赭石汤。或二陈汤。加丁香枳壳。治火气。宜玉女煎。加旋复花赭石柿蒂。或用梅连散。加柿蒂枳壳五味子。俗治呃逆但用丁香柿蒂。丁香性温降痰。柿蒂性寒清火。二物骑墙之见。故多不效。须分寒热用之。
哕者。吐气也。血家气盛。此证最多。其治法与呃逆同。惟有伤食。胃中壅塞。而发哕者。宜越鞠丸。加旋复花枳壳莱菔子。
以上皆治胃之法。而心气不舒。亦有发呃哕者。常见人有抑郁。心气不畅。则胸中喉间。常如有物哽塞。时发哕呃。不得快利。治法当清其心。调其气。宜二陈汤。加黄连连翘牛蒡子桔梗栝蒌霜当归川贝母治之。
余详痰饮门。
[卷六]痰饮
痰饮之证。已详于咳血咯血咳嗽诸条。兹因失血诸人。无不兼痰饮者。故更言之。不惮烦复。
痰饮者。水之所聚也。人身饮食之水。由口入。由膀胱出。肺气布散之。脾气渗利之。肾气蒸化之。是以泻而不留也。此水不留。则无饮邪矣。人身津液之水。生于肾中。寄居胞室。随气而上。布于肺经。是为津液。津液散布。则不凝结而为痰矣。
上焦血虚火盛。则炼结津液。凝聚成痰。肺为之枯。咳逆发热。稠粘滞塞。此由血虚不能养心。则心火亢甚。
克制肺金。津液不得散布。因凝结而为痰也。豁痰丸治之。二陈汤加黄连黄芩柴胡栝蒌霜亦治之。玉女煎加茯苓白前旋复花。或保和丸。以滋肺。胃为燥土。燥气甚。则津结为痰。指迷茯苓丸主之。顽痰壅塞者。
滚痰丸治之。
痰粘喉中哽塞不下者。名梅核气证。仲景用七气汤。理气除痰。血家病此。多兼郁火。宜指迷茯苓丸。加甘草桔梗紫苏香附旋复花薄荷射干栝蒌霜牛蒡。余按咽中乃少阴脉所绕。心经火甚。往往结聚成痰。发为梅核。宜甘桔汤。加射干山栀子茯神连翘薄荷。再用半夏一大枚切片。醋煮三沸。去半夏。入麝香少许。
冲前药服。又冲脉亦挟咽中。若是冲气上逆。壅于咽中。而为梅核。必见颊赤气喘等证。审其挟水饮而上者。桂苓甘草五味汤治之。审其挟痰火而上者。猪苓汤。加梅粉栝蒌霜旋复花治之。
夫痰为津液所凝。而津液之生原于肾。下焦血虚气热。津液不升。火沸为痰猪苓汤。地黄汤。加川贝母五味子麦冬旋复花款冬花海蛤粉牛膝白前龙骨牡蛎黄柏知母等药。
饮由水气停蓄。其责在于膀胱。若膀胱之水。因寒上泛。胸腹漉漉有声。喉中潮响。咳嗽哮吼等。此为土不治水。肺受其惫。通用二陈汤治之。六君子汤。真武汤。小青龙汤。治之。
按失血之人。由于阴虚火旺。少病寒饮者。即或咳吐涎水。审其脉滑数心烦热者。仍是火盛水溢。火逆之至。是以水逆之甚也。其治法清火泻水。兼而行之。宜葶苈大枣泻肺汤。消化丸。及二陈汤。加芩连柴胡白前根。参看咳嗽诸条乃详。
[卷六]痞满
(积聚瘕)心下为阳明之部分。乃心火宣布其化之地。君火之气。化血下行。随冲脉以藏于肝。即从心下而起。肾水之阳。化气上行。随冲脉以交于肺。由肺散布以达肌肤。亦从心下而出。盖此地为阳明中土。乃水火血气。
上下往来之都会也。火降血下。气升水布。则此地廓然。设若火不降。则血不下。而滞于此矣。设若气不布。
则水不散。而结于此矣。观伤寒论。治心下痞满之证。用泻心汤以泻火。用十枣汤以泻水。甘草泻心汤。生姜泻心汤。水火兼泻。五苓散解水结。柴胡汤解火结。可知此地须水升火降。斯为既济之形。设上火下水。
阻于中宫。遂成天地否象。故名曰痞。血家火浮于上。与水不交。往往见痞满之象。审系火气不得下降者。
泻心汤治之。或加生附子。以开其痞。审系膀胱水中之阳。逆于心下。不得外出者。以小柴胡汤。转其枢机。
而水火皆通达矣。如水火交结。轻者为结胸。小陷胸汤主之。重者为陷胸。大陷胸汤治之。若单是水气结聚者。二陈汤。枳术丸治之。今医但知停食痞满。而不知痞满之证。不一而足。此外尚有胸痹等证。皆未论列。兹所论者。乃失血家间有之证也。凡遇以上诸证。再能酌加当归地黄川芎赤芍丹皮等。以照顾血证。斯为面面俱到。
又有积聚之证。或横亘心下。或盘踞腹中。此非凝痰。即是里血。通以化滞丸主之。凝痰用清茶送下。里血用醋酒送下。无论脐上脐下。左右兼治。又凡在脐下。多是血积抵当丸治之。
又有瘕见于脐下。或见或没。为瘕。常见不没为。宜肠下逐瘀汤。抵当丸。瘕宜橘核丸。
按痞满者。胸膈间病。积聚者大腹之病。瘕者下焦之病。统以真人化铁汤。加吴萸治之。统以逍遥散和之。另详瘀血门。
[卷六]肿胀
肿胀者。水病也。气病也。失血家往往水肿气肿。抑又何哉。盖以血之与气。水之与火。互相倚伏。是二是一。
吾于水火血气论。及调经去痰诸条。已言之。兹复不惮烦劳曰。气即水也。血中有气。即有水。故肌肉中有汗。口鼻中有津。胞中有水。是水与血。原并行不悖。失血家。其血既病。则亦累及于水。水蓄胞中。则为尿结。
水淫脾胃。则为胀满。水浸皮肤。则为水肿。治法。皮肤水肿者。宜从肺治之。以肺主皮毛故也。肺为水之上原。肺气行则水行。宜泻白散。加杏仁桔梗紫苏茯苓。五皮饮亦治之。大腹胀满者。宜从脾治之。补土利水。
则水行而土敦。胃苓汤主之。六君子汤。加苡仁防己亦主之。胞中水结。小腹胀满者。五苓散治之。猪苓汤亦治之。诸水又皆肾之所主。肾气化。则上下内外之水俱化。宜六味地黄丸。
以上所举之方。皆平剂也。医者又须审别阴阳。随加寒热之品。乃能奏效。审其口渴溺赤。喜凉脉数者。为阳水。则知柏芩连山栀石膏天冬麦冬。可加入。审其口和溺清。喜热脉濡。为阴水。则桂附干姜吴萸细辛。
可加入。失血家阳水居多。阴水最少。医者须临时细审。
又有瘀血流注。亦发肿胀者。乃血变成水之证。此如女子胞水之变血。男子胞血之变精。疮科血积之变脓也。血既变水。即从水治之。宜照上所举诸方。分寒热加减。再加琥珀三七当归川芎桃奴蒲黄。以兼理其血。斯水与血源流俱治矣。古称妇人错经而肿者。为水化为血。名曰水分。经水闭绝而肿者。为血化为水。名曰血分。其实治法。总宜从水治之。方证加减。举不外此也。观于妇人水分血分之说。则知血家所以多肿胀者。亦是水分血分之病也。此与杂证水肿有别。勿妄用舟车丸。及消水圣愈汤等。另详血臌门。
[卷六]怔忡
俗名心跳。心为火脏。无血以养之。则火气冲动。是以心跳。安神丸清之。归脾汤加麦冬五味子以补之。凡思虑过度。及失血家去血过多者。乃有此虚证。否则多挟痰瘀。宜细辨之。
心中有痰者。痰入心中。阻其心气。是以心跳动不安。宜指迷茯苓丸。加远志菖蒲黄连川贝母枣仁当归治之。朱砂安神丸。加龙骨远志金箔牛黄麝香治之。
又有胃火强梁。上攻于心。而跳跃者。其心下如筑墙然。听之有声。以手按其心下。复有气来抵拒。此为心下有动气。治宜大泻心胃之火。火平则气平也。泻心汤主之。或玉女煎加枳壳浓朴代赭石旋复花以降之。再加郁金莪术以攻之。使血气火三者皆平。自不强梁矣。
[卷六]惊悸
悸者。惧怯之谓。心为君火。君火宣明。则不忧不惧。何悸之有。心火不足。则气虚而悸。血不养心。则神浮而悸。仲景建中汤。治心气虚悸。炙甘草汤。治心血不足而悸。今则以养荣汤代建中。以归脾汤代炙甘草。一治气虚。一治血虚。又有饮邪上干。水气凌心。火畏水克而悸者。苓桂术甘汤治之。失血家多是气血虚悸。
水气凌心者绝少。又曰正虚者。邪必凑之。凡是怔忡惊悸健忘恍惚。一切多是痰火沃心。扰其神明所致。
统用金箔镇心丸主之。
惊者。猝然恐惕之谓。肝与胆连。司相火。君火虚则悸。相火虚则惊。盖人之胆壮则不惊。胆气不壮。故发惊惕。桂枝龙骨牡蛎甘草汤治之。恐畏不敢独卧者。虚之甚也。仁熟散治之。又凡胆经有痰。则胆火上越。此胆气不得内守。所以惊也。温胆汤。加龙骨牛黄枣仁琥珀柴胡白芍治之。复有阳明火盛。恶闻人声。闻木音则惊者。此内经所谓气并于阳。故发惊狂者也。乃肝胆木火脾土。法宜大泻阳明之火。大柴胡汤治之。
当归芦荟丸亦治之。血家病惊。多是阳明火盛。病虚惊者。亦复不少。用以上诸方。须兼顾血证。以尽其化裁。勿执桂甘龙牡等汤。而不知宜忌也。
[卷六]健忘
健忘者。适然而忘其事。尽心力思量不来。凡所言行。往往不知首尾。病主心脾二经。盖心之官则思。脾之官亦主思。此由思虑过多。心血耗散。而神不守舍。脾气衰惫。而意不强。二者皆令人猝然忘事也。治法必先养其心血。理其脾气。以凝神定志之剂补之。亦当处以幽闲之地。使绝其思虑。则日渐以安也。归脾汤主之。若心经火旺者。是火邪扰其心神。治宜清火宁心。天王补心丹治之。亦有痰沉留于心包。沃塞心窍。
以致精神恍惚。凡事多不记忆者。宜温胆汤合金箔镇心丸治之。朱砂安神丸。加龙骨远志菖蒲茯神炒黄丹。亦治之。失血家心脾血虚。每易动痰生火。健忘之证尤多。又凡心有瘀血。亦令健忘。内经所谓血在下如狂。血在上喜忘是也。夫人之所以不忘者。神清故也。神为何物。即心中数点血液。湛然朗润。故能照物以为明。血在上。则浊蔽而不明矣。凡失血家猝得健忘者。每有瘀血。血府逐瘀汤。加郁金菖蒲。或朱砂安神丸。加桃仁丹皮郁金远志。
[卷六]恍惚
(癫狂见鬼)大病伤寒之后。欲食不食。欲卧不卧。欲行不行。精神恍惚。若有鬼神附其体中者。名曰百合病。谓百脉一宗。合致其病。肺主百脉。肺魄不宁。故病如此。诸多恍惚。未尽名状。必见溺赤脉数之证。乃肺金受克之验也。仲景用生地百合滑石治之。此专言杂病余邪为患者也。失血家阴脉受伤。凡是恍惚不宁。皆百合病之类。总宜清金定魄为主。清燥救肺汤。加百合茯神琥珀滑石生地金箔治之。地魄汤亦治之。或琼玉膏。
加龙骨羚羊角百合。或人参清肺汤。加百合滑石。
大凡夜梦不宁者。魂不安也。魂为阳。夜则魂藏而不用。魂不能藏。故夜梦不宁。寤时恍惚者。魄不安也。魄为阴。寤时而阴气不足。故恍惚不定。治魂以肝为主。治魄以肺为主。二者对勘自明。然恍惚惊悸惑乱怔忡癫狂。皆是神不清明之证。人身有魂魄。而所以主是魂魄者。则神也。故凡诸证。总以安神为主。安神丸。
金箔镇心丸治之。
语言错乱为癫。多由丧心失魄。痰迷心窍所致。统以金箔镇心丸治之。怒骂飞走为狂。由于火邪逼迫。心神迷乱。四肢躁扰。滚痰丸治之。
见鬼者。癫狂之类也。阳明病。胃有燥屎。则目中见鬼。宜三一承气汤下之。失血家瘀血在内。亦谵语见鬼。
以其同为实邪。故俱能扰目之明也。桃仁承气汤治之。
[卷六]晕痛
伤寒杂病。头晕痛者。风寒也。血家晕痛。则多是痰火。误用发散药。鲜不增剧。
痰气上攻。头目沉重昏花。兀兀欲吐。首如裹物。右手脉实。阴雨增痛。是痰候也。二陈汤。加防风川芎黄芩薄荷细辛石膏治之。病重者。消化丹治之。
火逆晕痛者。烦渴引饮。见火增剧。掉头更痛。口苦嗌干。溺赤便闭。左手脉数。是火症也。大柴胡汤治之。当归芦荟丸亦治之。轻则小柴胡汤加菊花。
以上所论。皆晕痛之实证。又有晕痛之虚证。须分晕与痛之两门。而后施治有别也。肝虚则头晕。内经云。
诸风掉眩。皆属于肝。肝血不足。则生风。风主动。故掉眩。失血之人。血虚生风者多。逍遥散。加川芎青葙子夏枯草治之。或但滋肝脏。以为息风之本。左归饮。加牛膝巴戟天杭菊花细辛枸杞。肾虚则头痛。内经所谓头痛巅疾。下虚上实。过在少阴是也。六味地黄丸。加细辛葱白麝香治之。若是肾厥头痛。乃肾中浊阴上逆于头。上实下虚。手足厥冷。宜肾气丸。加细辛葱白。此证之痛。连齿入脑。与寻常微痛者不同。血家头痛。似此者少。宜用六味丸者多。
又曰。头晕痛虽是两病。失血之人。往往兼见二证。由于血虚。则风动而眩。火动而晕。吾谓不分晕痛。亦不分治肝治肾。总以四物汤。加元参枸杞肉苁蓉玉竹天麻细辛知母黄柏山茱萸牛膝。
[卷六]眼目
(目黄出火见鬼昏花目珠红)眼为肝窍。又阳明脉络所绕。故其为病。皆肝胃两经之咎。
眼珠黄者。在胃经属湿热。甚则通身皆黄。小便必然不利。宜五苓散。加茵陈栀子秦皮黄柏知母治之。在肝经是瘀热。仲景云。衄家目黄者。衄未止。是血中有热故也。凡是血热者。其目多黄。四物汤。加柴胡黄芩丹皮苏木茵陈红花治之。目珠红亦是瘀血。治与上同。
目中出火者。一是胃火亢甚。必兼口渴身热等证。犀角地黄汤。加石膏天花粉金银花枳壳治之。一是肝火外越。必兼口苦耳鸣等证。当归芦荟丸治之。目中见鬼者。一是胃有燥屎。目神昏花。三一承气汤治之。
一是肝经血室。蓄有瘀热。夜则谵语。大柴胡汤。加桃仁牡丹皮治之。
目运者。肝之风火也。观羊角风可悟。宜小柴胡汤。加当归白芍防风菊花治之。眼花者。肾之阴虚。瞳神属肾。客热犯之。时见黑花。或成五色。宜地黄汤。加枸杞朱砂磁石肉苁蓉石决明元参知母细辛治之。
又有阳虚。血大吐后。目光散大。不能见者。必小便多也。宜肾气丸。
以上所举。皆血家间有之病。其余目疾。非血家兼有者。不赘。
[卷六]耳病
陈修园曰。肾开窍于耳。而肾脉却不上头。肾与心交。假道于心腑小肠之脉。以入耳中。名曰听宫。为司听之神所居。其形如珠。皮膜包裹真水。若真水破。而耳立聋。有为大声所震而聋者。皮膜破也。或聋或不聋者。心肾不交也。宜磁朱丸。以交心肾。有先耳鸣而后聋者。肾虚不能闭藏阴气。窒塞于阳窍也。宜六味丸去丹皮。加磁石五味龟板。令阴气自盛于本宫。不触于阳窍而愈。若外感暴聋。总不外少阳一经。足少阳胆脉绕耳叶。手少阳三焦脉入于耳。邪气壅塞。听宫为其所掩。宜逍遥散。去白术。加黄芩半夏生姜竹黄羚羊角玉竹治之。风火交煽。宜防风通圣散。肝火炽甚。宜当归芦荟丸。尺脉弱者。宜桂附地黄丸。尺脉数者。宜大补阴丸。俱加磁石菖蒲肉苁蓉。神而明之。存乎其人。非笔楮所能尽。
按上陈修园说最明。但又有久病之人。以及产妇。中宫大虚。不能堵塞肝肾之气。以致虚火上冲。而发耳鸣者。虽系胆与肾中之火。却要填补脾胃。以堵塞之。归脾汤。加柴胡山栀子鱼鳔莲子五味治之。四君子汤。加莲米芡实薏苡仁黄精白芍淮山药。亦治之。
[卷六]口舌
五脏六腑。皆秉气于胃。五脏六腑之气。亦皆发见于胃。口者。胃之门户。故五脏六腑之气。皆见于此。口苦是胆热。小柴胡汤。加黄连治之。口甘是脾热。甲己化土汤。加天花粉茵陈蒿炒栀子茯苓枳壳浓朴黄芩石膏治之。口酸是湿热。观炎天羹肉过夜则酸。便知酸是湿热所化。葛根黄连黄芩汤。加防己茵陈木通滑石花粉云苓治之。或苍术黄柏黄连吴茱萸亦治之。口咸是脾湿。润下作咸。脾不化水。故咸也。二陈汤。
加旋复花藿香白芍檀香吴茱萸治之。胃苓汤亦治之。或六味地黄汤。加旋复花牛膝白前根。从肾中化水。纳之下行。以隔治之。口淡是胃虚。六君子汤。随寒热加减治之。口涩是风热。通圣散。去芒硝大黄治之。
口麻是血虚。圣愈汤。加薄荷治之。口臭是食积之火。平胃散。加山楂神曲麦芽黄芩石膏治之。口中糜烂。
是膀胱遗热于小肠。热气不得下泄。故糜及于口。导赤散。加天花粉天门冬麦门冬金银花灯心车前子栀子治之。喉腥是肺火痰滞。泻白散。合甘桔汤。再加射干马兜铃黄芩杏仁川贝母天冬麦冬百合栝蒌霜治之。总而论之。口乃胃之门户。总以治胃为主。宜分舌热。用甘露饮平胃散。加减治之。
舌为心之苗。而居口中。脏腑之气。发见于口者。多着于舌。故即舌苔。可以诊知脏腑诸病。伤寒邪在表者。
舌无苔。在半表半里者。舌乃有苔。入里则苔结矣。故凡有苔。皆系内证。苔白为湿热。小柴胡汤。加花粉石膏滑石木通治之。苔黄为燥热。犀角地黄汤。加知母石膏天花粉大黄枳壳治之。黑苔芒刺为实热。大承气汤治之。若苔黑而舌滑润者。乃水极似火。真寒假热之证。四逆汤。加猪胆汁人尿葱白治之。血家虚火。
又宜地黄汤。加肉桂牛膝五味子龙骨。以引导之。
又凡舌肿舌裂。痛疮等证。均是心脾火毒。泻心汤治之。大清凉散亦治之。若舌根木强。或舌短缩者。皆是少阴经风邪内动。阴火上腾之候。地黄饮子。加羚羊角治之。
上所论口舌诸证。血家间亦有之。要宜以血证为主。参以上各法。斯为本末兼权之术。
[卷六]咽喉
咽喉为肺之关。胃之门。少阴心脉之所络。肝经冲脉之所夹。凡此四经。皆血之所司也。故失血家。往往有咽痛之证。凡咽痛而声不清利者。为肺火。肺主气。气管中痛。故声不清利。甘桔汤。加马兜铃黄芩杏仁川贝母黄连麦冬百合薄荷治之。凡咽痛而饮食不利者。胃火也。胃上口为食管。食管痛。故饮食不利。白虎汤加金银花大黄桔梗枳壳治之。咽喉作痛。而上气颊赤者。肝经冲脉逆上之火也。宜玉女煎。加旋复花射干。再用盐炒安桂少许。以引火下行。喉中塞肿。及溃烂。皆为少阴心经之火。宜泻心汤。加山豆根牛蒡子桔梗甘草薄荷细辛胆南星牛黄治之。肿塞者。外用人爪甲鸡内金急性子。全蝎合巴豆炒过。去巴豆。
再加火硝硼砂冰片。胆矾青黛黄连枯矾吹上。吐痰血即愈。溃烂者。外用雄黄黄连珍珠桑螵蛸寒水石牛黄硼砂麝香吹之。又有梅核证。在痰饮门参看。
再按血家咽痛。多是肺胃虚火。及冲脉火逆。吾于咳嗽诸条。言之甚详。痨虫蚀咽。见声音门。宜参汇。
[卷六]声音
失血家初病失音。多是风火。声音者。肺之所主。肺金清朗。则声音显明。失血家。肺金阴虚。为火所克。肺窍不通。鼻塞声闭。若系外感闭其气者。宜小柴胡汤。加杏仁桔梗荆芥薄荷治之。若是肺中实热。壅遏其窍。
而声音闭者。人参泻肺汤治之。又有津液干枯。肺痿叶焦。声音嘶小者。乃失血之虚弱证。人参清肺汤。清燥救肺汤治之。常用白蜜川贝母人参胡桃百合蒸服。又有痨虫。居于肺间。啮坏肺脏。金蚀不鸣。喉中痒咳喘热难已。此为痨瘵难治之证。宜百部人参明雄獭爪白芨百合蚕砂麝香桔梗甘草獭肝鳗鱼骨治之。又凡痨瘵。而咽喉破烂者。均在不治。总宜上方。外用珍珠人参牛黄明雄吹之。
夫声音者。气所从出也。气根于肾。故声音之出。实由肾生。气不归元。则咳愈甚。气愈乏。而声愈干。宜以都气丸主之。加人参沉香诃子。肾气丸亦治之。
[卷六]腹痛
血家腹痛。多是瘀血。另详瘀血门。然亦有气痛者。以失血之人。气先不和。是以血不平而吐衄。但血家气痛。与杂病气痛有别。杂病气痛。则痛之甚。血家气痛。不甚。但觉胸腹之中。不得和畅。有郁滞结聚之形。宜逍遥散。加姜黄香附子槟榔天台乌药治之。再参瘀血痞满门更详。
[卷六]痹痛
身体不仁。四肢疼痛。今名痛风。古曰痹证。虚人感受外风。客于脉分。则为血痹。仲景用黄五物汤。以桂枝入血分。行风最效。失血家血脉既虚。往往感受外风。发为痹痛。或游走不定。或滞着一处。宜黄五物汤。重加当归丹皮红花。如血虚火旺之人。风中兼火。外见痹证。内见便短脉数口渴等证。则不宜桂枝之辛温。宜四物汤加防风柴胡黄芩丹皮血通秦艽续断羚羊角桑寄生玉竹麦冬治之。血虚生风。往往而然。当归红花荆芥。酒水煎服。瘀血窜走四肢。亦发疼痛。证似血痹。惟瘀血之痛。多如锥刺。脉不浮不拘急。
此略不同。另详瘀血门。
又有周痹香港脚。痰湿走注者。皆系杂证。此不具论。
[卷六]痿废
痿者。足废不能行之谓。分五痿治之。心气热则脉痿。筋纵而不任地。天王补心丹。加丹皮治之。肝气热为筋痿。则筋急而挛。四物汤加羚羊角续断山茱萸黄柏地骨皮治之。脾气热为肉痿。胃干而渴。肌肉不仁。
四物汤加人参山药黄芩黄柏泽泻云苓治之。肾气热则骨痿。腰脊不举。地黄汤。及大补阴丸治之。肺气热则津痿。不能灌溉于足。疲乏不行。清燥救肺汤治之。以上治法。虽分五脏。而总系阴虚热灼。筋骨不用之所致。欲热之退。莫如滋阴。欲阴之生。莫如独取阳明。阳明者。五脏六腑之海。主润宗筋。宗筋主束骨而利机关。阳明虚则宗筋纵。带脉不引。故足痿不用也。宜琼玉膏。加玉竹石膏石斛花粉珍珠竹茹治之。
玉女煎。加犀角亦治之。然痿废之原。虽在于胃。而其病之发见。则在于筋骨。凡虎骨龟板鹿筋猪脊髓牛骨髓狗脊骨碎补牛膝苡仁枸杞子菟丝子续断。皆可加入。以为向导。
痿证与香港脚有异。切不可误用风药。
[卷六]遗精
世谓上吐血。下遗精。其病不治。谓其上逆下竭。立见消耗也。然病此者。但未沉久。犹可图治。盖遗精失血。
虽是两病。其实一而已矣。精者肾中阳气所化。乃天一所生之癸水也。女子十四。则癸水至于胞中。而冲任两脉即通。将心火所化之血。转输入胞。与癸水交合。水从血化。是为月信。男子十六。则癸水亦至于胞中。而冲任两脉。亦输血入胞。与癸水合。血从水化。是谓之精。胞者精之舍。即血之室也。吐衄者。是胞中血分之病。遗精者。是胞中水分之病。血与水。上下内外。皆相济而行。吾已言之屡矣。故病血者。未尝不病水。
病水者。亦未尝不病血也。是以吐血。多兼痰饮。血亦变水肿。淋秘亦有下鲜血者。以血与水原相倚伏耳。
精者水之所化。遗精者。水病也。而又吐衄。是血亦病也。先吐血而后遗精。是血病。累及于水。先遗精而后吐血。是水病累及于血。治法无论先后。总以治肝为主。胞宫乃肝之所司。精与血。皆藏于此。治血者必治胞。治精者亦必治胞。胞为肝所司。故皆以治肝为主。肝寄相火。气主疏泄。火炽气盛。则上吐血而下遗精。
地骨皮散。加柴胡胡黄连知母黄柏牡蛎龙骨茯苓蒲黄血余治之。丹栀逍遥散。加阿胶龙骨牡蛎蒲黄以平之。吐血甚而遗精轻者。以治吐血为主。生地黄散。加金樱子牡蛎治之。遗精甚而吐血轻者。以遗精为主。地黄汤。加血余龙骨牡蛎治之。
仲景治遗精。有用天雄附子法。肾气不纳。心火不下交于肾。有用肉桂法。皆阳虚之证也。若失血家。则多是火遗。即心肾不交。亦是水不济火。其为梦遗。十之八九。盖肝经火旺。则魂不内守。恍惚有见。亦有无梦而遗。仍属相火之甚者。火甚则神不清。是以昏沉迷闷。不觉精之走失。比较有梦而遗者。其火更甚。毋得误认为阳虚之证也。大补阴丸。加生枣仁牡蛎龙骨茯神治之。若气不摄精者。其人必见虚寒之状。不徒以有梦无梦为别也。
[卷六]淋浊
淋者小便短数。淋沥不通之谓也。单病此者。自有诸书可考。血家病此。特其兼见者耳。然二便为消息之门户。若一闭塞。则上中焦不得消息。故伤寒论。有言急下者。有言当利其小便者。有言有小便则生。无小便死者。无一不吃紧于此。此水病也。水与血相为倚伏。吾已言之屡屡。单病血。不病水者易愈。以水调。则其血虽病。犹有水以濡之也。若病血。而又累及于水。则上而喘咳。外而肿热。下而淋浊。均不能免。水病则无以濡血。而血证亦因以难愈矣。吾于尿血肿咳诸条。已详言之。可以参看。
血家病淋。多是肺痿。肺主制节。下调水道。肺则津液不流。气不得下。而制节不达于州都。是以小便不利。
宜生地百合天花粉知母杏仁桑白皮滑石桔梗猪苓阿胶甘草梢治之。
血家血虚火旺。心遗热于小肠。不能泌别清浊。则小便赤短淋沥。导赤饮。加炒栀子车前子黄连白芍灯心。
脾土不化。亦能壅湿。使小水不利。五苓散治之。湿中挟热者。去桂尖。加茵陈蒿防己黄柏炒栀子。
前阴属肝。肝火怒动。茎中不利。甚则割痛。或兼血淋。宜龙胆泻肝汤。加肉苁蓉。或地黄汤。加肉苁蓉黄柏车前子治之。若血淋。则加地榆蒲黄。
肾为水脏。膀胱为水府。肾中阴虚。水源枯竭。则小便不化。知柏地黄汤。少加肉桂以反佐之。若是阳虚不能化水者。金匮肾气丸治之。
以上分别脏腑施治。即三焦为决渎之义也。陈修园用五淋散。统治三焦。吾谓不如分别中下。而又各区脏腑以施治。尤为精细。
浊者小水不清。或白或黄。或青或赤。此如暑天。洪水泥潦之类。乃湿热为之也。湿甚用胃苓汤。加黄芩黄连黄柏白术治之。热甚用茵陈蒿栀子黄柏秦皮木通车前子防己甘草梢治之。
又有败精为浊者。或由思淫不遂。或由淫而精停。宜萆厘清饮。加鹿角屑桑螵蛸白芍肉苁蓉治之。
又有中气虚弱。小便滴在地上。即变色者。宜六君子归脾汤治之。
[卷六]便闭
二便皆脾胃之出路。小便是清道属气。大肠是浊道属血。失血家。血虚便燥。尤其应得。四物汤加麻仁主之。血燥者加桃仁川军。气燥者加杏仁枳壳。风燥者加皂角白芷防风。火燥者宜加枳壳浓朴大黄芒硝。
大肠乃胃之关门。胃为燥土。若胃有燥屎而不下者。其责不在大肠。而在胃。其证口渴。手足潮热。或发谵语。三一承气汤下之。或四物汤加麻仁枳壳浓朴大黄以滋降之。
又小便数而不禁。大便反闭者。名为脾约。谓脾津下泄。无以润肠故也。仲景用脾约丸治之。丹溪谓宜清肺燥。肺清则小水有制。而脾得灌溉。宜用清燥救肺汤治之。
肾开窍于二阴。肾虚阴不足。无以润肠者。宜左归饮。加黑芝麻肉苁蓉治之。
肺与大肠相表里。肺遗热于大肠则便结。肺津不润则便结。肺气不降则便结。肺遗热者。人参泻肺汤治之。肺津不润者。清燥救肺汤治之。肺气不降者。清燥救肺汤。合四磨汤。再重加杏仁。或少加葶苈子治之。
与便血条。合看自明。
此外又有瘀血闭结之证。或失血之后。血积未去。或跌打损伤。内有瘀血。停积不行。大便闭结。或时通利。
仍不多下。所下之粪。又带黑色。腹中时时刺痛。口渴发热。脉带涩象。宜用桃仁承气汤治之。或失笑散加杏仁桃仁当归白芍。
[卷六]泻泄
失血虚痨。最忌泄泻。以脾胃败坏。不能任药。且少纳谷。胃气将绝故也。杂病泄泻。用参术姜苓。应手取效。
此则姜术补胃。转伤其阴。下咽之后。立见喘热。竟成枯骨矣。然使用滋阴之药。则脾已泻泄。益阴则愈动其泻。势必土崩不救矣。病至此者。吾莫如之何也已。拟用黄土汤。作调停之计。效否不敢必也。
以上所论。乃虚极胃将绝之泻也。如非胃气将绝之泻。盒饭按证治之。毋得语断其死。以恐骇病患。
湿泻者。如水倾下。肠鸣身重。其腹不痛。胃苓汤主之。
风泄者。大便不聚。或带清血。八珍汤。加粉葛根丹皮防风白芷。
寒泄者。腹中切痛。雷鸣鸭溏。下利清白色。附子理中汤主之。六君子汤加姜附亦治之。
暑泄者。烦渴尿赤。暴泻如水。越鞠丸。加竹茹粉葛根连翘车前子牛蒡子白芍黄连扁豆枳壳浓朴生姜藿香。
飧泄者。米谷不化。香砂六君子治之。此与暴注完谷。为肺气迫下者不同。暴注则水与谷。食入即下为热迫。三一承气汤。
食积泄者。泻后痛减。臭如抱坏鸡子。噫气作酸。失血虚人。停食作泻者尤多。宜逍遥散。或小柴胡汤。加山楂神曲麦芽莱菔子治之。越鞠丸。平胃散皆治之。
又有泄血泄痢者。另详便血门。
又有肾泄。五更作泄。一名晨泄。乃色欲过度。足冷气虚所致。宜四君子汤。加熟地黄枸杞子菟丝子巴戟天杜仲破故纸肉豆蔻五味子山茱萸治之。猪肾一枚。加故纸小茴香青盐烧服亦可。
[卷六]饮食
水谷入胃。其浊者为渣滓。下出幽门。达大小肠。而为粪。以出于谷道。其清者。倏然而化。根据脾气而上升于肺。其至清而至精者。由肺而灌溉乎四体。为汗液津唾。助血脉。益气力。为生生不息之运用也。其清中之浊者。下入膀胱而为溺。此虞天民医学正传所论。其言水谷消化之道甚明。故全录之。凡食不化者。责之于脾。六君子汤主之。水不化者。责之于肺。二陈汤。加防己桑皮桔梗木通治之。消渴者肺火也。甘露饮加花粉治之。消谷者胃火也。白虎汤。加黄连人参枳壳浓朴生地黄治之。饮一溲二。为下消。肾虚也。肾气丸主之。食入即吐。为火逆。泻心汤加生姜竹沥治之。但用水漱口。而不欲饮者。多是经脉中有瘀血。宜四物汤。加红花血通干漆冰片葱白桃仁治之。食入良久。翻胃吐出。或不化而飧泄者。为脾不磨食。六君子汤。
加肉豆蔻破故纸吴茱萸五味子治之。
夫人之所以能化食思食者。全赖胃中之津液。吾于总论已详言之。有津液则能化食。能纳食。无津液则食停不化。观停食病。食入反吐。粪如羊屎。可知无津液则食不能化之故矣。观噤口痢。咽干津竭。食不得下。可知无津液则食不能纳之故矣。痢证噤口者。另详便血门。膈食不化。以及血虚津枯。不思饮食者。宜用左归饮。加天花粉人参玉竹党参莲米白芍芝麻治之。
一凡平人内伤饮食。多是中寒洞泄。治宜理中汤。平胃散。以温燥之。若失血之人。内伤饮食。则反多壅实生热之证。往往手足潮热。口干气逆。冲脉作咳。若用温燥之药。不惟饮食不化。且更加壅热矣。用小柴胡汤。加枳壳浓朴大黄。轻则加莱菔子麦芽。越鞠丸加减亦治之。
[卷六]感冒
血家最忌感冒。以阴血受伤。不可发汗故也。然血家又易感冒。以人身卫外之气。生于太阳膀胱。而散布于肺。血家肺阴不足。壮火食气。不能散达于外。故卫气虚索。易召外邪。偶有感冒。即为头痛寒热身痛等证。若照常人治法。而用麻桂羌独。愈伤肺津。肺气益束而不能达。不惟涸血分之阴。愈以助气分之邪矣。
治惟和解一法。为能补正祛邪。宜先生其津。使津足而火不食气。则肺气能达于皮毛。而卫气充矣。次宜疏理其气。使血分和。则不留邪为患。而外邪自解矣。宜小柴胡汤。加杏仁荆芥防风紫苏主之。口渴加花粉。去半夏。身痛加粉葛根。内动痰火者。再加茯苓旋复花。内动寒水者。另用苏子降气汤治之。
外感风寒。客于肺中。外证已退。久咳不愈者。失血家往往有之。宜千金麦门冬汤。其麻黄捣茸。蜜炙。变峻为缓。以搜陈寒。寒客肺中。久则变而为热。故用此方。或小柴胡加苏子薄荷细辛。亦与麦门冬汤仿佛。
感冒甚重。传变为热者。宜照伤寒法治之。清热攻里。可以任量。惟失血家。不得轻用吐法。戒之。
失血之人。有状似感冒。而实非感冒者。由于肺痿气虚。时时洒淅恶寒。鼻塞流清涕。乃金被火克。内壅外闭。卫气不布之故。只宜清养肺金。毋得妄用发散。以张火焰也。太平丸补散兼行以治之。千金麦门冬汤。
小柴胡汤皆宜。小柴胡汤通上焦之津液。以调和荣卫。尤平稳而神奇。
[卷六]痉掣
(拘急)痉者角弓反张。掣者手足抽扯。拘急者头勾足局。肘膝相构。伤寒中风。凡遇此等。分三面治之。失血家亦宜分三面施治。而用药略有不同。眉列如左。
角弓反张者。太阳经病也。无汗用葛根汤。有汗用桂枝加葛根汤。血家病此。多是血燥生风。筋灼而挛。麻桂皆其所忌。前方不中与也。宜四物汤。加葛根防风荆芥独活羚羊角桑寄生续断杏仁治之。
手足抽掣。口目斜引者。少阳经病也。伤寒中风。用大秦艽汤。此方风药虽多。尚兼滋补。血家病此。亦可借用。再加阿胶羚羊角人参天花粉。以柔润熄风。则与血家更宜。而前拘急属阳明经。伤寒中风。得此者。三一承气汤治之。血家得此为阳明津液大虚。筋为之缩。法宜大生津液。玉女煎。加天花粉玉竹葛根竹茹人参麦门冬白芍枳壳治之。
又曰。肝主筋。肝病则惊骇。筋挛。今且不必缕分。总以治肝为主。四物汤。加羚羊角酸枣仁木瓜荆芥黄芩治之。
此乃血家发痉之治法。非通治诸痉之法。读者须知。
[卷六]暑疫
暑者。湿热合气之谓也。热蒸则湿动。湿郁则热遏。湿热合化。是为暑气。月令所谓土润溽暑。此之谓矣。热甚则心烦口渴。脉数溺赤。湿甚则泄痢肿满。喘急闭闷。病状不一。总系热湿二气而已。血家阴虚湿热之邪。尤易感受。宜统以大清凉饮治之。湿甚者。再加防己。虽不能尽暑之治法。然本此方以推展之。可以得变通之妙。
又有阴暑。实非暑也。乃夏月伏阴内动之寒症。毋循名而失实。疫者四时不正恶戾臭秽之气。触人为病。
病气又能传染。是名曰疫。沉冬则无。夏秋常有。其气触人。皆从口鼻而入。内伏脏腑之中。发作则壮热头痛。变疟动痢。狂躁肿急。不一其形。虽有外证。不得发表。但解其里。则表气自和。清温败毒饮。加酒大黄治之。血家阴虚。疫邪易发。故并言之。另有瘟疫专书。详明者多。宜细查阅。此第举其大意耳。
[卷六]食复
失血家。胃气清和。津液自生。火自降。痰自顺。而病亦自愈矣。若伤饮食。则中宫壅滞。气与火不得顺利。上冲于肺。则为咳嗽。外蒸肌肉则发热。内郁于心则为烦。由是血不得宁。因之复发。名为食复。宜甲己化土汤。加枳壳浓朴炒栀子麦芽为主。咳者加紫菀麦冬五味子杏仁。发热者加石膏知母。心烦者加黄连当归。腹痛者加酒大黄。已动血者。加桃仁苏木。或用逍遥散。照上加减法。亦调和胃气善方。小柴胡汤亦可。
仲景治食复。言有宿食者。皆主芍药大黄。义取二物力能推荡。盖宿食不去。不独阻新食之进。且伤气壅邪。转生诸疾。故主大黄以速去之。以免伤其正气。胜查麴之功千万。医者须知此理。临证庶有胆识。
夫失血之人。所以易于停食者。多是胃中有热。贪多饮食。既食之后。脾津枯少。不能糜烂消化。是以易于停食。宜四君子汤加黄精山药玉竹天花粉麦芽白芍生地黄枸杞子当归麦冬山楂莱菔汁煎服。此等治法。但读东垣脾胃论者。断不能知。
[卷六]劳复
(怒复)静则气平而生阴。动则气躁而生阳。烦热喘咳。随之而作。失血病。因劳动而复发者。十之五六。亟宜调息瞑目。以收敛浮动之气。使阴生阳秘。而血乃不复动矣。人参固本汤。加蒲黄苏木治之。烦热甚者。宜用地骨皮散。加炒栀子蒲黄。喘咳甚者。宜人参清肺汤治之。或三才汤。加五味子云茯苓沉香甘草。清燥救肺汤亦治之。血复止后。多饮独参汤。熟睡以息之。
怒复者。怒气伤肝。相火暴发。而血因奋兴。当归芦荟丸以泻之。龙胆泻肝汤以清之。丹栀逍遥散以和之。
小柴胡汤。加牡蛎青皮以抑之。血潮不止者。泻心汤。加当归白芍沉香香附子降真香以止之。十灰散。用香附子槟榔童便醋调服以止之。去血过多。则阴愈伤。阳愈亢。怒气愈不能平。宜当归人参沉香香附子生地黄五味子。以大补之。少与之食。以消息之。
总之。失血之人。戒劳更能戒怒。医学考辨。有戒怒诗云。病家误。戒忿怒。忿怒无非些小故。血随气上不循经。犹如轻车就熟路。吾临血证多矣。每有十剂之功。败于一怒。病家自误。医士徒劳。堪发一叹。
[卷六]时复
时复者。谓血家春夏得病。至次年春夏复发。秋冬得病。至次年秋冬。其病复发。值其时而仍病。故曰时复。
夫人身五脏六腑。与天之气运。呼吸相通。原是一体。故天之阴阳。能构人之疾病。其实非天病患也。乃人身气血先有偏盛。故感天气之偏盛。而病遂作焉。
血家病得于春者。乃肝经血虚火旺。春木之气。内通于肝。肝经感木气。而风动火发。故值春时。旧病复作。
其已发吐血者。宜地骨皮饮。加蒲黄黄芩龙胆草杏仁柴胡荆芥。醋炒大黄治之。尚未发作者。须服五味逍遥散。加牡蛎阿胶龙骨香附子五味子。或用左归饮。加阿胶龟板牡蛎五味子。以滋养之。使肝肾阴足。
则火伏而不动矣。凡冬日春时。得血病者。均宜用此法。以养肝肾。使阳气封谧而不泄。斯病不发矣。又凡肝经火动者。必先有热蒸口苦。魂梦不宁诸证。柴胡清骨散亦治之。
失血之病。得于夏者。乃心经火旺。次逢夏月复发。宜泻心汤。加丹皮蒲黄生地黄木通甘草梢降香牛膝。
其未发时。若见烦热。即宜预服生地黄散。以遏止之。或天王补心丹以养之。又按夏月暑盛。病多发于阳明。以阳明主燥热。暑热相合。故多属阳明。病在阳明者。口渴身热。烦躁便闭。恶闻人声。脉势洪大。以此为辨。其吐出之血。亦必甚多。宜犀角地黄汤。加葛根金银花知母蒲黄大黄枳壳。若尚未动血。初觉发热口渴者。玉女煎。加蝉蜕秦皮茵陈枳壳。或先服甘露饮。以养胃阴。免动燥气。
秋乃金令。肺气主之。凡失血家。至秋时皮毛收敛。未能秘密。往往外合风气。内壅热邪。发咳动血。尤为容易。病家医家。皆须善为调理。庶可补天再造也。若是秋时得病。是病本得于肺。次逢秋月。本脏不润。复发痿燥。而咳血者。清燥救肺汤。加生地蒲黄治之。人参清肺汤。加紫菀当归蒲黄亦可。葛可久太平丸。既滋肺阴。兼清风痰。尤治肺良方。若肺气郁而不布。卫阳不外达。津液不下降。皮毛洒淅。寒热作咳者。宜小柴胡。加荆芥防风桔梗杏仁蒲黄苏木栝蒌根麦冬桑皮陈皮枇杷叶治之。风寒客于肺中。久咳不止者。宜千金麦门冬汤。其麻黄捣茸炙过。以搜陈寒。或重用太平丸。重加薄荷。亦和散之法。
冬令属水。肾气主之。此时阴气坚凝。则阳气潜藏。龙雷不作。若阴气不足。则阳气不潜。况此时阳气皆入于内。人身阴虚者。既多内热。加以阳气入内。两热相合。致失冬令寒热之象。此与冬行夏令无异。是以火迫血动。而复发也。治法。宜滋肾阴。泄内热。使其阴凝阳秘。复成为大冬之令。斯病愈矣。已动血者。玉女煎。
加蒲黄丹皮苏木。继服大补阴丸。六味丸。以收功。乘其未发。先用麦味地黄汤滋之。火之不藏。如三冬不雪。腊月鸣雷。潜纳阳气。皆可加龙骨牡蛎。吾于冲脉言之甚详。须参看。
凡物有根者。逢时必发。失血何根。瘀血即其根也。故凡复发者。其中多伏瘀血。以及遇节气。遇阴雨。而即蒸热发动者。均是瘀血为病。宜血府逐瘀汤。加干漆桃奴治之。或用仲景大黄虫丸。少少与之。此理须知。方不为血证所瞒。
[卷六]房劳复
血之营运。听命于气。气乃先天肾水之中。一点生阳。静而复动。化生精血。若以房劳伤其精血。则水虚而火发。气动而血升。乌有病之不发乎。宜都气丸。加麦冬龟鹿胶治之。火盛者。大补阴丸。加鹿胶桑螵蛸治之。或加味虎潜丸。脾肾兼治。或三才汤。加桑螵蛸秋石海粉黄柏紫梢花治之。失血之人。以养息为第一。
若不忌房劳。是自促命期。于医何咎。
[卷六]附抱儿痨论
世谓妇人有胎。复得咳嗽发热骨蒸。或吐血。或梦交。名为抱儿痨。其胎不能孕满十月。或七八月。或五六月。胎便萎堕。儿不长成。其每坐产之后。不得盈月。定然废命。古书不见名论。俗医又无治法。世皆以死证目之。而死者果相接踵。良可哀也。夫妇人怀孕。其气血既结养胞胎。又加以病。再耗其气血。一身之气血无多。那堪两件消耗。是以其胎不能长养。而母被胎困。又受病侵。双斧伐枯树。不死何待。顾其受命之重。
诚如所云。而果得治法。何难起死回生哉。吾妻病此。亲手调治。竟得保全。始知抱儿痨之所以不起者。失治之咎耳。夫妇人血和。然后有子。血病于是胎病。治之之法。总视其证。有时以安胎为主。胎安则母自安。
有时以治病为主。病去则胎自固。据其见证。照病用药。自无不愈者也。大旨此病。世皆谓为极虚之证。而不知此病。多是实邪。何以言之。盖人身除肠胃中。皆不可有物塞碍。是以针砭刺穴。停住片时。即能堵塞其气。况胎乃块然一大物。塞于下部。则气实而喘。气逆而呕。气盛而为火。皆以其壅塞故也。夫人之怀孕。
不啻藏珍。而胎之病患。有如积块。是以怀孕之脉。沉分搏指。亦与下焦积块之脉相似。第积块攻而通之。
则实邪去而人安。胎则无攻通之法。是以不便施治。然有逆实之证。亦须消息。以补兼攻。斯不至留病为患。盖必摆脱一切拘禁。而后可救。皆不能救之死证。内经云。有故无殒也。则知不拘禁例。一意治病。为安胎最上之法。故抱儿痨。吐血逆满。不须顾胎。直宜凉血泄瘀。丹皮桃仁。所以不忌。瘀血既去。则不壅热。去旧生新。胎反得新血之养。若气逆火甚。非寻常杏仁枳壳枯芩等药所能治者。酒炒大黄。亦间可用。又凡此病。皆胎气壅于下部。反而上熏肺金。直当其气。故治抱儿痨以保养肺金。为第一要法。清燥救肺汤。紫菀散主之。痰凝气阻。咳逆不休者。豁痰丸治之。水饮冲肺。肺胀咳嗽。不得卧息者。葶苈大枣泻肺汤主之。
桔梗宁肺汤。补泻兼行。保和汤。多补少泻。皆宜酌用。此病发于胞中。其本在下。清理肺金。不过治标之法耳。然胎在下部。既不能攻治其本。则不得不重治其标。保助肺金。以敌病气。虽病气上熏。亦无碍也。且肺为华盖。位虽居上。而通调水道。下输膀胱。又主制节。下达大肠。肺调则大肠不滞。气得从大肠而泄。则胎虽阻之。而上熏之势。亦稍杀矣。肺调则小水通利。气得从小水而泄。则胞中之气。亦得从小水泄下。盖膀胱者。胞之室。膀胱畅。则胞气可借之得舒。而上熏之势。亦少杀矣。若大便燥结者。急宜用清燥救肺汤。加火麻仁白芍肉苁蓉枳壳浓朴当归治之。若小便不利者。急宜用清燥救肺汤。加草梢生地木通防己知母桑皮治之。且小便出膀胱。属太阳经。主皮毛。大便出大肠。属阳明经。主肌肉。二经调达。则肌肉皮毛之气。皆清理而不滞。自不发寒蒸热矣。第皮毛肌肉之属气分者。既可以免。而腠理之热。属血分者。并不关于二经。人身腠理之气。乃三焦所司。三焦属相火。内寄于肝胆。而下藏于胞室。今胞室既为胎所占。则相火上壅而为呕吐。失血者往往而然。相火之气。循经外达。壅于腠理。则生寒热。甚则骨蒸。推原其故。以胞室为胎所占。相火不得任意游行。是以壅遏。此时不能夺去其胎。只得清泄胞中之气。使相火有所泄。斯不与大壅耳。宜四物汤。加黄柏知母赤茯苓泽泻山萸肉甘草梢肉苁蓉。此是治胞室。以滋相火之本也。
外用小柴胡汤。以和其腠理。蒸热之甚者。可用清骨散以泻之。此是治少阳。以清相火之标也。是时胞宫不便重治。只合多清少阳。以重治其标。即不全愈。而亦杀其病气矣。如欲胞室腠理。面面兼治。则宜四物汤。合柴胡清骨散治之。夫抱儿痨之病。根虽在胞。而其受病。则在于肺。惟其肺金津虚。无以转输于下。是以胞中之水。皆得泛上而为病。无论咳热诸证。总宜大滋其肺。使肺津得调。肺气得降。则胞中之水火。虽欲上逆。而亦不为害。救肺汤。紫菀散。太平丸。保和汤。人参清肺汤。阿胶泻白散。可常服之。第胞宫之水火上逆。则病见肺。而水火之实。又实根于肾中。胞宫之相火。肾中之阳也。胞宫之阴水。天癸之水也。须极力滋补其肾。使水化则不为痰。阴足则不动火。此为正本清源之治。肾中阴虚。而火动者。则水结为痰。为咳为肿。为淋闭骨蒸。地黄汤。加杏仁五味子麦冬桑皮黄柏知母以清之。肾中阳虚不化水者。则水停为饮。
为咳为肿。为淋闭。清谷不化。宜地黄汤。加故纸杜仲艾叶附片台乌药沉香木通以温其阳。若肾中痰火上逆之至。喘咳不止。胎亦上逼。照上用六味地黄汤。加龙骨牡蛎钟乳石牛膝半夏五味子麦门冬川贝母治之。此坠降之药。各书俱云堕胎。然无病之胎。固忌此等。今既有肾气逆上之病。高者抑之。有病受坠而下之。乃适当其胎之正位。胎反其位。而不上逼。何堕之有。至于气逆之极。发动吐血。呕咳呃哕。诸般上逆之证。宜降气者。枳壳浓朴葶苈子槟榔。任量而施。宜降火者。酒大黄胡黄连知母黄柏龙胆草。随宜取用。亦所不妨。况乎胎中吐血。多原素有瘀血阻滞。胎气两不兼容。是以动血。欲去瘀血。凡桃仁丹皮五灵脂红花延胡索等。皆宜用之。若徒守拘禁。与养痈成患无异。医者果能破除俗见。而参透其所以然。于治抱儿痨。何难起死回生哉。
又曰。用药虽不必徒守拘禁。然亦须审病。中病而止。勿毫无顾忌。而不知轻重也。慎之。
产母之所以系胎者。带脉也。带脉解则胎坠矣。若见腰痛之证。则早用当归白术熟地淮山药杜仲故纸山萸肉龟胶黄柏黄知母菟丝子甘枸杞续断云茯苓治之。其余带脉治法。详经血产血门。产母既病抱儿痨。困惫之极。胎不能保。则亦无须存胎。但以安保产母为急。归芎汤。加人参糯米苎根阿胶。听其安可也。堕亦可也。胎既下后。但照正产。按法治之。去瘀生新。自无不愈。
再按抱儿痨。产前已大虚耗。一旦产后。必见危险之证。较之寻常正产。更宜预防。一汗出不止。独参汤救之。浮热脉大者。加附子。以引阳入阴。此虽胎前常病。火燥而至是。阳气欲脱。不得仍照火燥治法。四物汤。
加炮姜。亦是从阴引阳之法。皆可审用。一喘促为气脱之候。参附汤。加五味沉香治之。一血崩为血脱之候。归脾汤。加血余灰棕灰海螵蛸鱼胶治之。亦有怒动肝火。而血崩者。归脾汤。加柴胡栀子治之。此三危证。正产有之。病抱儿痨者。在所必有。医家病家。皆宜预防。
夫胎前属实热。产后属虚寒。平人大抵然也。至于病抱儿痨者。胎前之病。无一非热。至于产后。则不尽虚寒。盖胎前已病阴虚。而产后去血过多。其阴愈虚。发热发咳。尤属痿燥之极。若徒守产后宜温补之说。鲜不促命。宜左归饮。加阿胶天花粉百部人参麦门冬玉竹五味子治之。骨蒸咳逆者。团鱼丸治之。阴虚火动。挟水饮而上干者。四物汤。合二陈汤。再加柴胡黄芩姜汁竹沥竺黄胆南星金箔牛黄治之。其余杂证。
均照产科治法。自无不愈。兹所论者。乃抱儿痨。产后之治法。与正产略异。然亦第举其端。尚待医士扩而充之。
一凡治抱儿痨。必先熟吾书中。经血胎血产血诸门。而于各女科。又参酌。庶克有济。
一凡抱儿痨。须在初病时。即行调治。治或未愈。而用药不错。庶几产后可以治愈。如不知治法。则产后必亡。医家病家。两宜慎之。
以上所论抱儿痨治法。已具大略。而内中又或加外感。则虽照血家感冒之法。加减治之。或加内伤。则虽照血证饮食诸法。加减治之。或添怒气而病增。则宜照怒复条内所用诸药治之。或加房劳而病剧。则宜照房劳复条内所用诸药治之。法外有法。难以笔传。
卷七
仲景泻心汤
大黄(酒炒二钱)黄连(三钱)黄芩(四钱)心为君火。化生血液。是血即火之魄。火即血之魂。火升故血升。火降即血降也。知血生于火。火主于心。
则知泻心即是泻火。泻火即是止血。得力大黄一味。逆折而下。兼能破瘀逐陈。使不为患。此味今人多不敢用。不知气逆血升。得此猛降之药。以损阳和阴。真圣药也。且非徒下胃中之气而已。即外而经脉肌肤。凡属气逆于血分之中者。大黄之性。亦无不达。盖其气最盛。凡人身气血凝聚。彼皆能以其药气克而治之。使气之逆者。不敢不顺。今人不敢用。往往留邪为患。惜哉。方名泻心。乃仲景探源之治。能从此悟得血生于心。心即是火之义。于血证思过半矣。
十灰散
大蓟小蓟茅根棕皮侧柏大黄丹皮荷叶茜草栀子(各等分)上药烧存性为末。铺地出火气。童便酒水随引。黑为水之色。红见黑即止。水胜火之义也。故烧灰取黑。
得力全在山栀之清。大黄之降。火清气降。而血自宁。余药皆行血之品。只借以向导耳。吹鼻止衄。刃伤止血。皆可用之。
独参汤
人参(二两)浓煎细咽熟睡。取养胃之阴。安护其气。气不脱则血不奔矣。世以党参代之。并认为阳药。不知人参柔润甘寒。乃滋养中宫津液之药。人之真气。生于肾中。全赖水阴含之。出纳于肺。又赖水津以濡之。故肾中水阴足。则气足而呼吸细。肺中之水津足。则气足而喘息平。人参滋补中宫之津液。上布于肺。下输于肾。故肺肾之气。得所补益。世人不知气为水之所化。而以属阳。妄指参为阳药。幸陈修园力辨其诬。
而修园谓壮火食气。参泻壮火故补气。其说犹有隔膜。尚未识气即是水之理。吾于总论言之甚详。须知气即是水。而人参之真面乃见。
甘草干姜汤
甘草(三钱炙)干姜(二钱炮)五味子(一钱)甘草炙过。纯于补中。干姜变黑。兼能止血。二药辛甘合化。扶阳气以四达。血自营运而不滞矣。惟五味收敛肺气。使不上逆。以止气者止血。凡阳虚脾不摄血者。应手取效。但血系阴汁。血亏即是阴亏。刚燥之剂。往往忌用。必审其脉证。果系虚寒者。始可投此方。
四物汤
当归(四钱)生地(四钱)川芎(二钱)白芍(三钱)柯韵伯曰。心生血。肝藏血。故凡生血者。则究之于心。调血者。当求之于肝也。是方乃肝经调血之专剂。
非心经生血之主方也。当归和血。川芎活血。芍药敛血。地黄补血。四物具生长收藏之用。故能使荣气安行经邃。若血虚。加参。血结。加桃仁红花。血闭。加大黄芒硝。血寒加桂附。血热加芩连。欲行血去芍。
欲止血去芎。随宜加减。则不拘于四物矣。如遇血崩血晕等证。四物不能骤补。而反助其滑脱。又当补气生血。助阳生阴长之理。盖此方能补有形之血于平时。不能生无形之气于仓卒。能调阴中之血。而不能培真阴之本。韵伯此论。虽有不足于四物。然谓四物为肝经调血之专剂。则深知四物之长者矣。
盖肝主藏血。冲任血海。均属于肝。故调血者。舍四物不能为功。
白虎汤
石膏(一两)知母(五钱)甘草(二钱)粳米(一撮)四药甘寒。生胃阴。清胃火。阳明燥热得此。如金夕起。暑酷全消。故以秋金白虎名汤。乃仲景伤寒阳明之正方。借治血症。脉洪大发热口渴者。尤有捷效。
佛手散
(即归芎汤)当归(五钱)川芎(三钱)酒水各半煎服。辛以行气。温以行血。有汁能生血。二味为活血行血之要药。
失笑散
蒲黄(三钱)五灵脂(五钱)蒲生水中。花香行水。水即气也。水行则气行。气止则血止。故蒲黄能止刀伤之血。灵脂气味温行以行血。二者合用。大能行血也。
大柴胡汤
柴胡(三钱)半夏(三钱)白芍(三钱)黄芩(三钱)枳壳(二钱)大黄(钱半)生姜(三钱)大枣(三枚)黄芩一味。清表里之火。姜枣柴胡。使邪从表解。半夏白芍枳壳大黄。使邪从里解。乃表里两解之剂。而用里药较多。后之双解散。通圣散。皆从此套出。借治血症。或加表药。或加血药。可以随宜致用。
逍遥散
(加丹栀名丹栀逍遥散)柴胡(三钱)当归(四钱)白芍(三钱)白术(三钱)云苓(三钱)甘草(钱半)薄荷(一钱)煨姜(三钱)丹皮(三钱)栀子(二钱)此治肝经血虚。火旺郁郁不乐。方用白术茯苓。助土德以升木。当归白芍。益荣血以养肝。薄荷解热。甘草缓中。柴姜升发。木郁则达之。遂其曲直之性。故名之曰逍遥。如火甚血不和者。加丹皮山栀。清理心包。心包主火。与血为肝之子。为火之母。治心包之血。即是治肝之血。泻心包之火。即是泻肝之火。以子母同气故也。
当归芦荟汤
当归(一两)胆草(一两)芦荟(五钱)青黛(五钱)栀子(一两)黄连(一两)黄柏(一两)黄芩(一两)大黄(五钱)木香(二钱半)麝香(五分)旧用神曲糊丸。姜汤送下。借治血病。用酒丸。童便下。尤佳。人身惟肝火最横。每挟诸经之火。相持为害。
方用青黛芦荟胆草。直折本经之火。芩连栀柏大黄。分泻各经之火。火盛则气实。故以二香以行气。火盛则血虚。故君当归以补血。治肝火决裂者。惟此方最有力量。莫嫌其多泻少补也。
地黄汤
熟地(一两)山药(五钱)山萸肉(五钱)茯苓(三钱)丹皮(三钱)泽泻(三钱)陈修园谓。人之既生。以后天生先天。全赖中宫输精及肾。而后肾得补益。谓此方非补肾正药。然肾经水虚火旺者。实不可离。方取熟地以滋肾水。而又恐肝木盗水之气。故用山萸以养肝之阴。补子正以实母也。再用山药补脾土。启水津以给肾。用丹皮。清心胞。泻火邪。以安肾。庶几肾中之水。得以充足。特虑有形之水质不化。则无形之水津亦不能生。尤妙茯苓泽泻。化气利水。以泻为补。虽非生水之正药。
而实滋水之要药。
花蕊石散
花蕊石(为末每服三钱)男用酒调服。女用醋水服。瘀血化水而下。按此药独得一气之偏。神于化血。他药行血。皆能伤气。此独能使血自化。而气不伤。真去瘀妙品。
侧柏叶汤
侧柏叶(三钱)炮姜(钱半)艾叶(三钱)马通(二两)热气藏伏于阴分。逼血妄行不止。用姜艾宣发其热。使行阳分。则阴分之血。无所逼而守其经矣。柏叶属金。抑之使降。马为火畜。同气相求。导之使下。则余烬之瘀。一概蠲去。此为热伏阴分从治之法。乃久吐不止。一切寒温补泻。药几用尽。因变一法。以从治之。凡遇热症。用之须慎。若系寒凝血滞者。则无不宜。马通汁。即马粪泡水。无马通。以童便代之。
人参泻肺汤
人参(三钱)黄芩(三钱)栀子(三钱)枳壳(二钱)甘草(一钱)连翘(一钱)杏仁(三钱)桔梗(二钱)桑皮(三钱)大黄(一钱酒炒)薄荷(一钱)葶苈大枣泻肺汤。是泻肺中之水。此方是泻肺中之火。肺体属金。不自生火。皆由心火克之。胃火熏之也。故用栀子连翘。以泻心火。黄芩大黄。以泻胃火。肺为火郁。则皮毛洒淅。用薄荷以发之。肺金不清。则水道不调。用桑皮以泄之。火盛即是气盛。用枳桔杏仁以利之。而人参甘草。又补土生金以主持之。补泻兼行。调停尽善。实从葶苈大枣汤套出。变泻水为泻火之法。凡上焦血滞痰凝。因火所致者。均可随证加减。
甲己化土汤
白芍(五钱)甘草(三钱)杨西山失血大法。以此为主方。而极赞其妙。其实芍药入肝。归芎桃仁。善去旧血以生新血。佐黑姜炙草。引三味入于肺肝。生血利气。为产后之圣药。各书多改炙草为益母草。不知益母乃凉血利水之药。
此方取其化血。即能生血。如益母草。焉有生血之功。与方名相左。吾以为治红痢尿血。或可用之。若此方断不可用。
牛膝散
牛膝(三钱)川芎(钱半)蒲黄(三钱)丹皮(三钱)桂心(三钱)当归(四钱)当归川芎蒲黄丹皮。四药和血。桂枝辛温以行之。牛膝下走以引之。用治下焦瘀血。温通经脉。无不应验。方义亦浅而易见。
桃仁承气汤
桃仁(五钱)大黄(二钱)芒硝(三钱)桂枝(二钱)桂枝禀肝经木火之气。肝气亢者。见之即炽。肝气结者。遇之即行。故血证有宜有忌。此方取其辛散。合硝黄桃仁。直入下焦。破利结血瘀血去路。不外二便。硝黄引从大便出。而桂枝兼化小水。此又是一层意义。
小调经汤
当归(三钱)赤芍(三钱)没药(二钱)琥珀(二钱)桂枝(二钱)细辛(五分)麝香(少许)当归补血。赤芍行血。树脂似人之血。没药为树脂所结。故能治结血。琥珀乃树脂所化。故能化死血。四药专治瘀血。亦云备矣。而又恐不能内行外达也。故领以辛桂麝香。使药性无所不到。而内外上下。自无伏留之瘀血。所以不循经常者。多是瘀血阻滞。去瘀即是调经。
小柴胡汤
柴胡(八钱川产为真)黄芩(三钱)半夏(三钱)大枣(三枚)人参(二钱)甘草(一钱)生姜(二钱)此方乃达表和里。升清降浊之活剂。人身之表。腠理实营卫之枢机。人身之里。三焦实脏腑之总管。惟少阳内主三焦。外主腠理。论少阳之体。则为相火之气。根于胆腑。论少阳之用。则为清阳之气。寄在胃中。方取参枣甘草。以培养其胃。而用黄芩半夏。降其浊火。柴胡生姜。升其清阳。是以其气和畅。而腠理三焦。罔不调治。其有太阳之气。陷于胸前而不出者。亦用此方。以能清里和中。升达其气。则气不结而外解矣。有肺经郁火。大小便不利。亦用此者。以其宣通上焦。则津液不结。自能下行。肝经郁火。而亦用此。以能引肝气使之上达。则木不郁。且其中。兼有清降之品。故余火自除矣。其治热入血室诸病。则尤有深义。人身之血。乃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即随阳明所属冲任两脉。以下藏于肝。此方非肝胆脏腑中之药。乃从胃中清达肝胆之气者也。胃为生血之主。治胃中。是治血海之上源。血为肝之所司。肝气既得清达。则血分之郁自解。是正治法。即是隔治法。其灵妙有如此者。
犀角地黄汤
犀角(钱半)生地(五钱)白芍(三钱)丹皮(三钱)犀牛土属。而秉水精。地黄土色。而含水质。二物皆得水土之气。能滋胃阴。清胃火。乃治胃经血热之正药。然君火之主在心。故用丹皮以清心。相火所寄在肝。故用白芍以平肝。使君相二火。不凑集于胃。则胃自清而血安。
甘露饮
天门冬(三钱)麦门冬(三钱)生地黄(三钱)熟地黄(三钱)黄芩(三钱)枳壳(一钱)石斛(三钱)茵陈(三钱)甘草(一钱)枇杷叶(二片去毛)陈修园曰。胃为燥土。喜润而恶燥。喜降而恶升。故用二地二冬石斛甘草。润以补之。枇杷枳壳。降以顺之。若用连柏之苦。则增其燥。若用术之补。则虑其升。即有湿热。用一味黄芩以折之。一味茵陈以渗之足矣。盖以阳明之治。重在养津液。方中地冬等药。即猪苓汤用阿胶以育阴意也。茵陈芩枳。即猪苓汤用滑泽以除垢意也。
清燥救肺汤
人参(一钱)甘草(一钱)黑芝麻(一钱)石膏(二钱)阿胶(一钱)杏仁(一钱去皮尖)麦冬(二钱)枇杷叶(炙一片)冬桑叶(三钱)喻嘉言曰。诸气郁之属于肺者。属于肺之燥也。而古今治气郁之方。用辛香行气。绝无一方治肺之燥者。诸呕喘痿之属于上。亦属于肺之燥也。而古今治法。以痿呕属胃经。以喘属肺。是则呕与痿属之中下。而惟喘属上矣。所以亦无一方及于肺之燥也。即喘之属于肺者。非行气。即泄气。间有一二用润剂。又不得肯綮。今拟此方。名清燥救肺。大约以胃为主。胃土为肺金之母也。其天冬知母。能清金滋水。
以苦寒而不用。至苦寒降火之药。尤在所忌。盖肺金自至于燥。所存阴气不过一线。倘更以苦寒下其气。伤其胃。尚有生理乎。诚仿此增损。以救肺燥。变生诸证。庶克有济。
保和汤
甘草(二钱)阿胶(三钱)百合(三钱)知母(三钱)贝母(三钱)五味子(一钱)天冬(三钱)麦冬(三钱)桔梗(三钱)薄荷(一钱)饴糖(三钱)薏苡仁(三钱)马兜铃(二钱)肺经之津足。则痰火不生。而气冲和。若津不足。则痰凝火郁。痿咳交作。而气失其和矣。方用饴糖甘草阿胶。补胃以滋肺津。复加清火祛痰敛浮解郁之品。凡以保护肺金。使不失其和而已。葛可久此方。虽不及救肺汤之清纯。然彼以滋干为主。此以清火降痰为主。各方用意不同。无相诋訾。
麦门冬汤
麦冬(二两)半夏(六钱)人参(四钱)甘草(四钱)粳米(一盏)大枣(十二枚)参米甘枣四味。大建中气。大生津液。胃津上输于肺。肺清而火自平。肺调而气自顺。然未逆未上之火气。此固足以安之。而已逆已上之火气。又不可任其迟留也。故君麦冬以清火。佐半夏以利气。火气降。
则津液生。津液生而火气自降。又并行而不悖也。用治燥痰咳嗽。最为对症。以其润利肺胃。故亦治隔食。又有冲气上逆。挟痰血而干肺者。皆能治之。盖冲脉起于胞中。下通肝肾。实则丽于阳明。以输阳明之血。下入胞中。阳明之气顺。则冲气亦顺。胞中之血与水。皆返其宅。而不上逆矣。此方与小柴胡合看更明。小柴胡是从胃中引冲气上行。使火不下郁之法。此方是从胃中降冲气下行。使火不上干之法。
或去粳米加蜜。更滋润。
四磨汤
人参乌药槟榔沉香(各等分)上药磨水煎服。治上气喘急。取人参滋肺。以补母之气。取沉香入肾。以纳气之根。而后以槟榔乌药。从而治之。泻实补虚。洵为调纳逆气之妙法。盖肺为阳。而所以纳气下行者。全赖阴津。故用人参以生津。
肾为阴。而所以化气上行者。全赖真阳。故用沉香以固阳。为沉其水。故能直纳水中之阳也。
桂苓五味甘草汤
桂枝尖(三钱)云茯苓(四钱)炙甘草(二钱)五味子(一钱)此治肾中水气腾溢。阴火上冲。面赤咽痛。咳逆诸病。桂苓抑水下行。水行即是气行。然逆气非敛不降。
故以五味之酸敛其气。土浓则阴火自伏。故以甘草之甘补其中也。
苏子降气汤
苏子(三钱)半夏(二钱)当归(三钱)陈皮(二钱)前胡(二钱)浓朴(一钱)沉香(一钱)甘草(一钱)生姜(三片)气即水也。水凝则为痰。水泛则为饮。痰饮留滞。则气阻而为喘咳。苏子生姜半夏前胡陈皮。宣除痰饮。
痰饮去而气自顺矣。然气以血为家。喘则流荡而忘返。故用当归以补血。喘则气急。故用甘草以缓其急。出气者肺也。纳气者肾也。故用沉香之纳气入肾。或肉桂之引火归元为引导。
肾气丸
熟地黄(八钱)山萸肉(四钱)山药(四钱)云茯苓(四钱)泽泻(四钱)牡丹皮(五钱)川附片(三钱)肉桂(二钱)肾为水脏。而其中一点真阳。便是呼吸之母。水足阳秘。则呼吸细而津液调。如真阳不秘。水泛火逆。则用苓泽以行水饮。用地萸以滋水阴。用淮药入脾。以输水于肾。用丹皮入心。以清火安肾。得六味以滋肾。而肾水足矣。然水中一点真阳。又恐其不能生化也。故用附子肉桂以补之。若加牛膝。便具引火归元之功。若加知柏。又治上热下寒之法。如去桂附。加麦冬五味。则纯于滋阴。兼治肺金。
辛字润肺膏
羊肺(一具洗)杏仁(四钱)柿霜(五钱)真酥(五钱)真粉(三钱)白蜜(五钱)为末。搅匀入肺中。炖熟食。真粉即上白花粉。真酥即上色羊乳。如无以黑芝麻捣烂代之。方取肺与肺同气。而用诸润药。以滋补之。义最浅而易见。然方极有力可用。
琼玉膏
生地(一斤汁)白蜜(一斤)人参(八两)云苓(十二两)生地汁合白蜜入瓷瓶内。云苓人参为末。和匀。放水中煮三昼夜。悬井中昼夜。取起。仍煮半日。白汤化服。为润利肺经之妙剂。
生脉散
人参(三钱)麦门冬(三钱)五味子(七粒)人参生肺津。麦冬清肺火。五味敛肺气。合之酸甘化阴。以清润肺金。是清燥救肺汤之先声。
保元汤
人参(三钱)黄(三钱)黑枣(三钱)炙甘草(二钱)煨姜(三片)草与黑枣。大补中土。再加煨姜以温之。黄以鼓之。人参以滋之。总使土气冲和。上生肺金。肺阳布护。
阴翳自消。一切寒怯虚悸之症自除。此为温补肺阳法。与上滋肺阴法。为一寒一热之对子。
六君子汤
人参(三钱)白术(三钱)云苓(三钱)甘草(二钱)陈皮(三钱)半夏(三钱)四君子。补胃和中。加陈皮半夏以除痰气。肺之所以有痰饮者。皆胃中之水不行。故尔冲逆。治胃中即是治肺。
天王补心丹
当归(三钱)熟地黄(五钱)生地黄(三钱)远志(一钱)人参(三钱)丹参(三钱)天门冬(三钱)麦门冬(三钱)元参(三钱)桔梗(钱半)酸枣仁(三钱)柏子仁(三钱)云茯苓(三钱)五味子(一钱)陈修园曰。心字篆文。只是一倒火耳。火不欲炎上。故以生熟地补水。使水上交于心。以元参丹参二冬。
使火下交于肾。又佐参苓以和心气。当归以生心血。枣仁以安心神。远志以宣其滞。五味以收其散。更假桔梗之浮为向导。心得所养。而何有健忘怔忡津液干枯舌疮秘结之苦哉。
朱砂安神丸
朱砂(一钱)黄连(三钱)生地(三钱)当归(三钱)甘草(二钱)朱砂之重以镇怯。黄连之苦以清热。当归之辛以嘘血。更取甘草之甘。以制黄连之太过。地黄之润。以助当归所不及。合之养血清火。安镇心神。怔忡昏烦不寐之症。可以治之。
人参养荣汤
人参(三钱)黄(三钱炙)白术(三钱)甘草(钱半)当归(三钱)熟地(四钱)大枣(三钱)生姜(三片)远志(一钱)桂心(一钱)陈皮(二钱)白芍(三钱)云苓(三钱)五味子(一钱)此方即中焦取汁。奉心化赤以为血之义。参术草大枣。大补中焦。中焦谷化则汁益生。故加陈皮以化谷。中焦水停则谷不化。故加姜苓以别水。水谷既化。中焦之汁自生矣。再用归地多汁以引其汁。凡系妇人催乳。用此足矣。若必令其奉心化血。则宜芍味以敛之。使荣行脉中。而不外散。加桂心远志。启导心火。以助其化赤之令。补中者。开血之源也。导心者。化血之功也。敛脉者。成血之用也。此心火不足之治法。与炙甘草汤建中汤相近。
归脾汤
白术(三钱)黄(三钱)茯神(三钱)人参(三钱)远志(钱半)木香(一钱)甘草(二钱炙)枣仁(三钱)当归(三钱)桂圆(五枚去壳)心主生血。脾主统血。养荣汤。以治心为主。归脾汤。以治脾为主。心血生于脾。故养荣汤补脾以益心。脾土生于火。故归脾汤导心火以生脾。总使脾气充足。能摄血而不渗也。
养真汤
人参(三钱)白术(三钱)云苓(三钱)甘草(钱半)山药(三钱)莲米(三钱)麦冬(三钱)五味(八分)黄(三钱)白芍(三钱)煎去头煎。只服二三煎。取燥气尽去。遂成甘淡之味。盖土本无味。无味即为淡。淡即土之正味也。此方取淡以养脾。深得其旨。
小建中汤
桂枝(二钱)白芍(四钱)甘草(二钱)红枣(三枚生姜(三片)饴糖(一两)虚劳里急诸不足者。五脏阴精阳气俱不足也。故用姜桂辛温以生阳。用芍饴酸甘以生阴。大枣甘草纯甘以补中。使中宫创建。则阳气化而上行。阴气化而下降。细按此方。乃建胃滋脾。以阳生阴之法。归脾汤从此方重浊处套出。补中汤从此方轻清处套出。
正元汤
人参(附子汁煮)黄(川芎酒煮)山药(干姜煮)白术(陈皮煎)云苓(肉桂煮)甘草(乌药煮各等分)六药为末。盐汤下。取火烈之品。法平和之药。雄烈之味既去。诚为温补少火之驯剂。
白凤膏
平胃散(四两)人参(一两)茯苓(一两)上三味为末。纳枣内。入鸭腹中。陈酒煮烂。食鸭肉。将枣阴干。随用参汤白汤化服。鸭乃血肉之品。其性滋阴。酒为五谷之精。其性和阳。合诸药养脾胃。大收纯和之效。
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
桂枝(三钱)甘草(二钱)龙骨(三钱)牡蛎(三钱)肝寒魂怯。用辛温镇补之品。以扶肝而敛魂。心阳上越。肾阳下泄。此方皆可用之。
滑氏补肝散
枣仁(三钱)熟地(四钱)白术(三钱)当归(三钱)山茱萸(三钱)山药(三钱)川芎(一钱)木瓜(一钱)独活(一钱)五味子(五分)肝体阴而用阳。此以酸甘补肝体。以辛甘补肝用。加独活者。假风药以张其气也。欲其气之鼓荡者。则用独活。欲其气之温敛者。则用巴戟。欲其气之清平者。则用桑寄生。欲其气之疏达者。则用柴胡白头翁。诸药皆治风之品。轻重不同。在人用之得宜。
炙甘草汤
(一名复脉汤)人参(二钱)地黄(二两六钱)麦冬(八钱)阿胶(二钱)芝麻(五钱)炙草(四钱)大枣(三枚)桂枝(三钱)生姜(三钱)清酒(一两)此方为补血之大剂。乡先辈杨西山言。此方亟戒加减。惜未能言明其义。余按此方。即中焦受气取汁。
变化而赤。是为血之义。姜枣参草。中焦取汁。桂枝入心化气。变化而赤。然桂性辛烈能伤血。故重使生地麦冬芝麻。以清润之。使桂枝雄烈之气。变为柔和。生血而不伤血。又得阿胶潜伏血脉。使输于血海。
下藏于肝。合观此方。生血之源。导血之流。真补血之第一方。未可轻议加减也。时方养荣汤。亦从此套出。第养荣汤较温。此方多用生地麦冬。则变为平剂。专滋生血脉。若催乳则无须桂枝。若去桂加枣仁远志。则更不辛烈。若加丹皮桃仁。则能清心化血。加山栀。又是清心凉血之剂。加五味。则兼敛肺金。此虽加减。而仍不失仲景遗意。又何不可。
大补阴丸
熟地(八钱)知母(三钱)黄柏(三钱)龟板(四钱)苦寒之品。能大伐生气。亦能大培生气。盖阴虚火旺者。非此不足以泻火滋阴。夫人之生气。根于肾中。
此气全赖水阴含之。若水阴不足。则阳气亢烈。烦逆痿热。方用知柏折其亢。龟板潜其阳。熟地滋其阴。
阴足阳秘。而生气不泄矣。
四物汤
(为生血和血之通剂)生地(四钱)白芍(三钱)川芎(二钱)当归(三钱)
四君子汤
人参(三钱)白术(四钱)云苓(四钱)甘草(二钱)
异功散
即四君汤。加陈皮二钱。
八珍汤
即上二方合用也。气血双补之平剂。
十全大补汤
即八珍汤。加黄肉桂。为温补气血之大剂。
当归补血汤
黄(一两)当归(五钱)此方以气统血。气行则血行。外充皮肤。则盗汗身热自除。内摄脾元。则下血崩漏能止。
柴胡清骨散
柴胡(三钱)青蒿(三钱)秦艽(三钱)白芍(三钱)丹皮(三钱)地骨皮(三钱)鳖甲(三钱)知母(三钱)黄芩(二钱)甘草(一钱)童便(少许)胡黄连(一钱)肝为藏血之脏。又司相火。血足则火温而不烈。游行三焦。达于腠理。莫不得其温养之功。若血虚火旺。
内则烦渴淋闭。外则骨蒸汗出。皆肝经相火之为病也。方用丹皮知母枯芩黄连童便。大清相火。而又恐外有所郁。则火不能清也。故用柴胡青蒿秦艽。以达其郁。又恐内有所结。则火不能清也。故用白芍丹皮鳖甲。以破其结。佐甘草一味以和诸药。务使肝经之郁结解。而相火清。较逍遥散更优。
保命生地散
生地(五钱)熟地(三钱)枸杞(三钱)地骨皮(三钱)黄(四钱)白芍(三钱)甘草(二钱)黄芩(二钱)天门冬(三钱)方取黄甘草。入脾统血。余药清润肺肾。以治血之源流。或血止后。用此调养亦宜。
猪苓汤
猪苓(三钱)泽泻(三钱)云苓(三钱)滑石(三钱)阿胶(三钱)此方专主滋阴利水。凡肾经阴虚。水泛为痰者。用之立效。取阿胶润燥。滑石清热。合诸药皆滋降之品。
以成其祛痰之功。痰之根原于肾。制肺者治其标。治肾者治其本。
导赤散
生地黄(四钱)木通(二钱)甘草梢(三钱)竹叶心(三钱)季楚重曰。泻心汤用黄连。所以治实邪。责木之有余。泻子以清母也。导赤散用地黄。所以治虚邪。责水之不足。壮水以治火也。
麻黄人参芍药汤
麻黄(一钱)桂枝(三钱)黄(三钱)人参(三钱)炙草(一钱)当归(三钱)白芍(三钱)麦冬(三钱)五味子(一钱)麻黄桂枝。从外发表。黄草参。从内托里。使内犯之邪。皆从外出。自不至乘阴而吐衄矣。然既乱之血。
又不可以治也。故用当归白芍以和之。麦冬五味以清之。又按麻桂力能发表。表解而血自止。是善用麻桂之功。非麻桂自能止血也。况仲景于吐血衄血。皆忌发汗。用此方者。须审其的由外感。非此不解。
然后一投即应。设忌发汗而反汗之。又误用麻桂之过。麻桂亦不任咎也。
止嗽散
桔梗(三钱)荆芥(三钱)广紫菀(三钱)广百部(三钱)白前(三钱)陈皮(三钱)甘草(一钱)普明子制此方。并论注其妙。而未明指药之治法。余因即其注而增损之曰。肺体属金。畏火者也。遇热则咳。用紫菀百部以清热。金性刚燥。恶冷者也。遇寒则咳。用白前陈皮以治寒。且肺为娇脏。外主皮毛。
最易受邪。不行表散。则邪气流连而不解。故用荆芥以散表。肺有二窍。一在鼻。一在喉。鼻窍贵开而不贵闭。喉窍贵闭。不贵开。今鼻窍不通。则喉窍启而为咳。故用桔梗以开鼻窍。此方温润和平。不寒不热。
肺气安宁。
千金麦门冬汤
麦冬(三钱)桔梗(二钱)桑皮(三钱)半夏(二钱)生地(三钱)紫菀(三钱)竹茹(三钱)麻黄(一钱)五味(一钱)生姜(三片)甘草(一钱)风寒客于肺中。引痰生火。故用桔梗桑皮半夏生姜。以利除痰饮。用生地紫菀竹茹麦冬五味。以清敛火气。然陈寒不除。则痰火旋去而旋生。故以麻黄一味。搜剔陈寒。惟甘草则取调诸药而已。凡寒中包火。火中伏寒。皆能治之。
柴胡梅连散
柴胡(三钱)人参(三钱)黄芩(三钱)甘草(一钱)黄连(一钱)白芍(三钱)当归(三钱)柴胡汤。逍遥散。各半成方。而重在黄连一味。较二方尤擅清火之功。心者肝之子。黄连泻心。实则泻其子。
甘桔汤
甘草(三钱)桔梗(三钱)
葶苈大枣泻肺汤
葶苈(炒香捣三钱)大枣(擘破五枚)先圣用药。泻必兼补。故无弊。即如此两方。桔梗以开达肺气。凡咽痛肺痈排脓。皆生用之。而必君以甘草。以土生金。助其开达之势。葶苈苦寒。力能降泄肺中之气。火热壅肺。水饮冲肺。皆能随其实而泻之。
而必君以大枣。使邪去而正不伤。得此意者。可知配合之义。
保和丸
知母(三钱)贝母(三钱)天门冬(三钱)款冬花(三钱)天花粉(三钱)薏苡仁(三钱)五味子(一钱)甘草(一钱)马兜铃(三钱)生地黄(三钱)紫菀(三钱)百合(三钱)阿胶(三钱)当归(三钱)紫苏(二钱)薄荷(一钱)百部(三钱)饴糖(二两)生姜(三钱)此方药味虽多。而实以润肺清火为主。凡是虚劳咳血。皆肺中阴津不足。火热乘之使然。火壅于内。则皮毛固闭。洒淅而恶寒。易招外感。火盛则水津凝滞。胶结为痰。而气愈不得息。痿咳所以不愈也。方用饴胶地归百合百部甘草紫菀花粉款冬。大生津液以润肺。五味天冬知母。以清肺火。犹恐外寒闭之。
则火郁而不清。故佐以姜苏薄荷。以疏解其郁。痰饮滞之。则火阻而不降。故用贝母苡仁。以导利其滞。
郁解滞行。火清肺润。咳嗽愈而痿燥除。无论寒久变火。火郁似寒。诸症皆能治之。十药神书。载此方加减甚详。余谓此方药味已多。如再加减。便杂而无功。对证之方甚伙。何须执此一方。苦苦加减。便欲医尽诸病耶。为末。饴糖丸服。
泻肺丸
栝蒌霜(三钱)贝母(三钱)半夏(三钱)郁金(二钱)葶苈(三钱炒)杏仁(三钱)黄连(二钱)黄芩(三钱)大黄(钱半)甘草(一钱)肺部痰火血气壅滞不降。用此方解泄破下。力量最大。是从人参泻肺汤。葶苈大枣半夏泻心小结胸等汤。割取而成。又加郁金大破血分。药虽猛峻。然果遇实证。非此不克。
消化丸
礞石(三钱)明矾(二钱)牙皂(一钱)云苓(三钱)陈皮(一钱)枳壳(一钱)枳实(一钱)南星(一钱生)沉香(一钱)半夏(一钱生)薄荷(一钱)黄芩(二钱)神曲(二钱)姜汁(一钱)饴糖(三钱)为末。神曲姜汁为丸。卧时饴糖拌吞。仰卧则药流入肺。去痰除根。痰即水也。寒郁之。气阻之。火凝之。是以胶粘潮溢。而不能去也。此方以燥降坠利去水为主。而用薄荷以散寒。用黄芩以清火。尤妙。明矾入浊水而能清。牙皂入污垢而能去。二物合用。为涤除痰涎之妙品。诸药猛峻。故用饴糖以缓之。葛可久法。服后即服太平丸以补之。可知泻实。亦宜补虚。然遇实证。慎毋畏而不用也。
太平丸
天门冬(二钱)麦门冬(二钱)款冬花(二钱)知母(二钱)杏仁(二钱)熟地黄(三钱)生地黄(三钱)川黄连(一钱)当归(三钱)阿胶(二钱蛤粉炒)蒲黄(二钱)京墨(五分)桔梗(二钱)薄荷(一钱)麝香(少许)炼蜜为丸弹子大。食后。薄荷汤化下一丸。义取润肺清金。豁痰止血。诸药显而易见。惟黄连一味。是泻心之药。心者肺之贼。泻心即是清肺。乃隔治之法。麝香一味。是透窍之药。肺者气之窍。通窍即所以安肺。是从治法。仲景金匮。亦有上焦得通。津液得下之语。盖上焦通。则津液不凝为痰。下降而火亦随降。
葛可久制方。原未证诸仲景。而其义有可通。故引证之。第此方治肺。取滋利宣通。上焦虚枯滞涩者皆宜。若下焦阴虚。则大不宜。盖下焦之病宜敛藏。用宣通法。又其所忌。
二陈汤
半夏(三钱)陈皮(三钱)茯苓(三钱)甘草(二钱)此方为去除痰饮之通剂。痰之本。水也。茯苓治水。以治其本。痰之动。湿也。茯苓渗湿以镇其动。其余半夏降逆。陈皮顺气。甘草调中。皆取之以为茯苓之佐使耳。故仲景书。凡痰多者。俱加茯苓。呕者俱加半夏。今人不穷古训。以半夏为去痰专品。不知半夏非不去痰。而辛降之气最甚。究属降气之主。故凡用药。不可失其真面也。
紫菀散
紫菀(三钱)人参(二钱)知母(二钱)贝母(二钱)桔梗(二钱)茯苓(三钱)阿胶(二钱)五味(一钱)甘草(一钱)肺痿咳痰。取参草胶苑。以滋补肺阴。又用知母以清其火。五味以敛其气。桔梗贝母茯苓。以利其痰。火气痰三者俱顺。则肺愈受其益。此较保和汤。救肺汤。又在不清不浊之间。用方者随宜择取。
礞石滚痰丸
礞石(三钱)黄芩(三钱)大黄(三钱)沉香(三钱)痰者。水之所结也。肺胃火盛。煎灼其水。则凝而为瘀。与饮同主于水。而饮则动于寒。故清而不稠。痰则熬以火。故粘而难下。王隐君制此方。用黄芩清肺中无形之火。用大黄泻胃中实积之火。此治痰先清火。所以治其原也。然痰本水湿所成。故佐以礞石之悍燥以除水。痰之所留。气即阻而不利。故用沉香以速降之。二黄得礞石沉香。则能迅扫直攻老痰巢穴。浊垢之处。而不少留。此滚痰之所由名也。为末。
水丸。姜汤下。仰卧。忌饮食半日。若喉间粘壅。乃病药相拒。少顷药力到自愈。方虽猛峻。然顽痰变见诸怪证。非此不治。
旋复代赭石汤
人参(三钱)甘草(二钱)半夏(三钱)生姜(三钱)大枣(五枚)赭石(三钱)旋复花(三钱炙)此方治哕呃。人皆知之。而不知呃有数端。胃绝而呃不与焉。一火呃。宜用承气汤。一寒呃。宜理中汤。加丁香柿蒂。一瘀血滞呃。宜大柴胡。加桃仁丹皮。此方乃治痰饮作呃之剂。与诸呃有异。不得见呃即用此汤也。方取参草大枣以补中。而用生姜旋复以去痰饮。用半夏赭石以镇逆气。中气旺。则痰饮自消。
痰饮清。则气顺。气顺则呃止。治病者。贵求其本。斯方有效。不为古人所瞒。兼火者。可加麦冬枯芩。兼寒者。可加丁香柿蒂。痰多者。加茯苓。盖既得其真面。然后可议加减。
温胆汤
半夏(三钱)云苓(三钱)陈皮(二钱)甘草(钱半)竹茹(三钱)枳壳(钱半)二陈汤为安胃祛痰之剂。竹茹以清膈上之火。加枳壳以利膈上之气。总求痰气顺利。而胆自宁。温之实清之也。用治痰气呕逆为宜。
真武汤
白术(三钱)茯苓(三钱)白芍(三钱)生姜(三钱)附子(炮三钱)水饮者。肾之所主也。肾阳化水。则水下行而不泛上。故用附子入肾补阳。以为镇管水气之主。制水者土也。用苓术以防之。白芍苦降。从其类以泻之。生姜辛散。循其末而宣之。合之宣泻防制。水有所宰。而自不动矣。故取此方真武水神以名汤。
苓桂术甘汤
茯苓(五钱)桂枝(三钱)白术(五钱)甘草(三钱炙)甘草白术。填中宫以塞水。茯苓以利之。桂枝以化之。水不停而饮自除。治水气陵心大效。盖桂枝补心火。使下交于肾。茯苓利肾水。使不上陵心。其实茯苓是脾药。土能治水。则水不克火也。桂枝是肝药。化水者肝。为肾之子。实则泻其子。而肝又主疏泄。故有化水气之功。补心火者。虚则补其母。肝为心火之母。而桂又色赤入心也。发汗亦用桂枝。借木气之温。以散布外达也。其降冲逆。亦用桂枝者。以冲脉下属于肝。内通于肾。桂枝温肝气以引之。化肾水以泄之。凡下焦寒水攻发。冲阳上浮者。往往佐苓夏以收功。须知桂枝其色赤。其气温。纯得水火之气。助火化木。是其所长。如无寒水。而用之发热动血。阳盛则毙。仲景已有明戒。不可不凛。失血之家。尤宜慎用。或曰。仲景炙甘草汤。是补血药。而亦未尝忌用桂枝。何也。曰。此正仲景慎于用桂枝处。方义以中焦取汁。变赤为血。不得不用桂枝。助心火以化赤。然即恐桂枝伤血。故用桂极少。而用麦冬地黄极多。以柔济刚。用桂而能制桂。仲景如此之慎。可知失血家。
不可轻用桂也。
二加龙骨汤
龙骨(三钱)牡蛎(三钱)白薇(三钱)附子(钱半炮)白芍(三钱)甘草(一钱)大枣(三钱)生姜(三片)此方乃清散上焦。温补下焦之药。方用甘枣。从中宫以运上下。姜薇清散。使上焦之火不郁。附芍龙牡温敛。使下焦之火归根。合观其方。以温为正治。以清为反佐。真寒假热。虚阳上浮。为对证。陈修园极赞其妙。今人不察。往往误用。惜哉。
团鱼丸
川贝母知母前胡柴胡(各五钱)团鱼(重十二两)同煮。先取肉汁食之。次将药渣焙干为末。鱼骨煮汁。丸梧子大。麦冬汤下。团鱼乃甲虫之长。能破肝之结。肉亦带酸。入肝养阴。合清利痰火。疏理凝滞之品。凡肝经血郁气郁。火郁痰郁。以致骨蒸咳嗽者。
此丸力能治之。盖此丸以调肝者利肺。金木交和。则血气清宁。痨瘵不作。
月华丸
天门冬(三钱)麦门冬(三钱)生地黄(三钱)山药(二钱)百部(三钱)川贝母(三钱)云茯苓(五钱)白菊花(三钱)沙参(三钱)阿胶(三钱)三七(二钱)桑叶(三钱)獭肝(一具)獭肝随月变形。每月生一叶。正月则合为一叶。以其变化不测。而性又能杀虫。凡痨虫隐伏幻怪者。亦以此幻怪之物治之。乃自古相传之灵药。方名月华。实以此药命名。而虫所由生。则由于瘀血所变。故用三七以化瘀。血之所以化虫者。又由于痰热所蒸。故用余药润利。以清痰火。但取杀虫。则獭肝一味已足。但取消瘀。则三七一味已足。而必多其品物者。攻补兼行。标本兼治。乃为全胜之师也。
生化汤
当归(三钱)川芎(二钱)黑姜(一钱)桃仁(三钱)甘草(一钱)益母草(三钱)血瘀能化之。则所以生之也。产后多用。
止衄散
生地(五钱)白芍(三钱)黄(三钱炙)赤苓(三钱)当归(三钱)阿胶(二钱)生地凉血。当归和血。白芍降血。阿胶秉阿水潜行地中之性。能潜伏血脉。此最易见者也。妙在黄运气摄血。则血不外泄。赤苓渗水利气。则引血下行。但黄一味。气虚者得之。则鼓动充满。而血得所统矣。设气实者得之。以水济水。以涂附涂。益气横决。愈逼血妄行矣。此用方者。所以贵有加减。
生地黄散
生地(五钱)川芎(钱半)黄芩(三钱)侧柏叶(三钱)桔梗(二钱)栀子(二钱)蒲黄(三钱)阿胶(二钱)白茅根(三钱)丹皮(三钱)白芍(三钱)甘草(钱半)童便(一杯)莱菔汁(一杯)此方以治肝为主。以肝主血故也。而亦兼用心肺之药者。以心主火。治火必先治心。肺主气。降气必先清肺。为凉血止血之通剂。方义虽浅而易效。
地骨皮散
生地黄(三钱)当归(三钱)川芎(一钱)白芍(三钱)牡丹皮(三钱)地骨皮(三钱)柯韵伯曰。阴虚者阳凑之。故热。仲景言阴弱则发热。阳气陷入阴中。必发热。然当分三阴而治之。阳邪陷入太阴脾部。当补中益气汤。以升举之。清阳复位。而火自熄也。若陷入少阴肾部。当六味地黄丸。以对待之。壮水之主。而火自平也。陷入厥阴肝部。当地骨皮饮以凉补之。血有所藏。而火自安也。四物汤。
为肝家滋阴调血之剂。加地骨皮清志中之火以安肾。补其母也。加牡丹皮。清神中之火以凉心。泻其子也。二皮凉而不润。但清肝火。不伤脾胃。与四物加知柏之苦寒者不同。故逍遥散。治肝火之郁于本脏者也。木郁达之。顺其性也。地骨皮饮。治阳邪之陷于肝脏者也。客者除之。勿纵寇以遗患也。二者皆肝家得力之剂。
归脾汤
白术(三钱)黄(三钱)茯神(三钱)人参(三钱)远志(一钱)木香(一钱)枣仁(二钱)龙眼(三枚去壳)当归(四钱)炙草(二钱)
回龙汤
每自己小便。每去头尾接。用一碗乘热服。化血清火。自还神化。为血证妙药。与秋石不同。万勿服秋石。
卷八
玉女煎
熟地(五钱)石膏(三钱)知母(三钱)麦冬(三钱)牛膝(三钱)陈修园力辟此方之谬。然修园之所以短于血证者即此。可见夫血之总司在于胞室。而胞宫冲脉上属阳明。平人则阳明中宫化汁变血。随冲脉下输胞室。吐血之人。胞宫火动气逆。上合阳明。血随而溢。
咳嗽不休。多是冲阳上合阳明。而成此亢逆之证。方用石膏知母。以清阳明之热。用牛膝以折上逆之气。熟地以滋胞宫之阴。使阳明之燥平。冲脉之气息。亢逆之证乃愈矣。景岳制此方。曾未见及于此。修园又加贬斥。而王士雄以为可治阴虚胃火齿痛之证。皆不知此方之关冲脉。有如是之切妙也。麦门冬汤治冲逆。是降痰之剂。此方治冲逆。是降火之剂。
圣愈汤
即四物汤加黄人参。
参苏饮
人参(五钱)苏木(四钱)治吐衄产后。跌打损伤。瘀血干肺。鼻起烟煤。面目茄色。盖谓肺金气足。则制节下行。血不独不能犯肺脏。而亦不能犯肺之气分也。今不独干犯气分。瘀血上行。并真犯肺脏。血者肝木所司。金气将绝。木乃敢侮之。肺气已敝。血乃得乘之。方取苏木秉肝木之气。色赤味咸以破血。是治肝以去肺之贼。而急用人参生津。调肺以补气。使肺气一旺。则制节自行。而血不得犯之矣。
参附汤
人参(一两)附子(八钱)人之元气。生于肾而出于肺。肺阴不能制节。肾阳不能归根。则为喘脱之证。用附子入肾以补阳气之根。用人参入肺以济出气之主。二药相济。大补元气。气为水之阳。水即气之阴。人参是补气之阴。附子是补水之阳。知此。则知一切补气之法。
通脾泄胃汤
黄柏(三钱)元参(三钱)防风(三钱)大黄(一钱)知母(三钱)炒栀子(三钱)石膏(三钱)茺蔚(三钱)此方乃通治眼目外瘴之方。借治目衄亦宜。方取诸品清热泻火。使火不上熏。则目疾自除。而防风一味。独以去风者治火。火动风生。去风则火势自熄。茺蔚一味。又以利湿者清热。湿蒸热遏。利湿则热气自消。
通窍活血汤
赤芍(三钱)川芎(一钱)桃仁(三钱)红花(一钱)老葱(三钱)生姜(三片)大枣(三枚)麝香(少许)黄酒(一杯)大枣姜葱散达升腾。使行血之品。达于巅顶。彻于皮肤。而麝香一味。尤无所不到。以治巅顶胸背。皮肤孔窍中瘀血。诚有可取。王清任医林改错。论多粗舛。而观其一生所长。只善医瘀血。此汤亦从小调经套来。故可采。
防风通圣散
大黄(钱半)芒硝(三钱)防风(三钱)荆芥(二钱)麻黄(一钱)炒栀子(三钱)白芍(三钱)连翘(一钱)川芎(一钱)当归(三钱)甘草(一钱)桔梗(二钱)石膏(三钱)滑石(三钱)薄荷(一钱)黄芩(三钱)白术(三钱)吴鹤皋曰。防风麻黄。解表药也。风热之在皮肤者。得之由汗而泄。荆芥薄荷。清上药也。风热之在巅顶者。得之由鼻而泄。大黄芒硝。通利药也。风热之在肠胃者。得之由后而泄。滑石栀子。水道药也。风热之在决渎者。得之由溺而泄。风注于膈。肺胃受邪。石膏桔梗。清肺胃药也。而连翘黄芩。又所以祛诸经之游火。风之为患。肝木主之。川芎归芍。和肝血也。而甘草白术。所以和胃气而健脾。此方除硝黄名双解散。谓表里两解。营卫俱和也。本方名通圣散。极言功用之妙耳。余按此方。治表里实热。外无汗。内便坚之症。无论何证。通治一切。亦不但治中风也。
千金苇茎汤
苇茎(五钱)苡仁(三钱)桃仁(三钱)瓜瓣(即冬瓜仁三钱)
瓜蒂散
甜瓜蒂(三钱)赤小豆(三钱)为末。香豉汤下。上二方。皆取破泄宣吐。虚人勿服。
白散方
贝母(三钱)巴豆(炒黑一钱)桔梗(三钱)共为末服一字。在膈上则吐。在膈下则泻。不泻。进热粥。泻不止。进冷粥。
人参清肺汤
人参(三钱)阿胶(二钱)地骨皮(三钱)知母(三钱)乌梅(三枚)甘草(一钱炙)大枣(三枚)桑白皮(三钱)粟壳(一钱)杏仁(三钱)治肺虚咳嗽喘急吐血下血等症。方取参草大枣。补土生金。以保定其肺。阿胶知母。佐其滋润。骨皮桑皮。泻其火热。肺为司气之脏。肺中清润。则气自下降。而得其敛藏之性。痰血不得干之也。再用杏仁以利之。乌梅粟壳以收之。总使肺得其制节。斯无诸病矣。此与太平丸。保和汤。紫菀散。人参泻肺清燥救肺诸汤。相为表里。用者可以推类尽致。
宁肺桔梗汤
桔梗(二钱)贝母(三钱)当归(三钱)栝蒌霜(三钱)黄(四钱)枳壳(一钱)甘草(一钱)防己(二钱)百合(三钱)桑白皮(三钱)苡仁(三钱)知母(三钱)五味子(一钱)地骨皮(三钱)杏仁(三钱)葶苈子(二钱)生姜(三钱)治肺痈。无论已溃未溃。及肺胀等症。补泻兼行。使痰火血气脓水。俱从下泄。而肺以安宁。
丹皮汤
丹皮(三钱)栝蒌(三钱)桃仁(三钱)朴硝(二钱)大黄(一钱)内痈。乃热毒结血而成。毒去其血热亦随去。栝蒌以解气结。桃仁丹皮以破血结。硝黄兼下气血之结。
结除而痈自去矣。
赤豆薏苡汤
赤豆芽(三钱)苡仁(三钱)防己(二钱)甘草(一钱)脓者。血化为水也。故排脓之法。总不外破血利水。赤豆芽。入血分以疏利之。助其腐化。苡仁防己。即从水分排逐其脓。甘草调和数药。使得各奏其效。此为治痈脓大法门。方未能尽载。从此可以类推。
人参固本汤
人参(三钱)熟地(三钱)生地(三钱)白芍(三钱)天冬(三钱)五味(五分)知母(二钱)陈皮(三钱)麦冬(三钱)炙草(一钱)此方滋养肺胃。兼输肾水。名曰固本。谓胃肺之本。肺为肾之本。而肾又为生气之本。三脏互相灌溉。则根本固。而虚热清蒸咳喘回食诸症。自然不生。
当归六黄汤
生地(五钱)熟地(三钱)黄连(二钱)黄芩(三钱)黄柏(二钱)黄(五钱)当归(三钱)陈修园曰。阴虚火扰之汗。得当归地黄之滋阴。又得黄连黄芩之泻火。则蒸汗之本治矣。此方之妙。全在苦寒。寒能胜热。而苦复能坚之。又恐过于苦寒。伤其中气。中者阴之守也。阴虚则火愈动。火愈动则汗愈出。尤妙在大苦大寒队中。倍加黄。领苦寒之性。尽达于表。以坚汗孔。不使留中为害。谨按修园此论皆是。惟言黄领苦寒之性。尽达于表。不使留中为害。则差毫厘。盖药之救病。原于偏寒偏热。治偏寒偏热之病。自必用偏寒偏热之药。此方大治内热。岂寒凉之药。能尽走皮肤。而不留中者。况黄是由中以托外之物。非若麻黄直透皮毛。而不留中也。吾谓内热而蒸为汗者。此为对症。如果外热。而内不利寒凉药者。则归脾汤。当归补血汤。加减可也。
凉血地黄汤
生地(四钱)当归(三钱)甘草(钱半)黄连(二钱)炒栀子(一钱)元参(三钱)黄芩(二钱)此方纯是凉心。血者。心之所生。凉心即是凉血。
田螺捻子
田螺(三枚)冰片(五分)白砒(五分)砂(一钱)捣和米糊为捻子。能化腐去瘀肉。枯血痣用处少。
仙方活命饮
穿山甲(三片)皂荚刺(一钱)当归尾(二钱)草节(一钱)乳香(二钱)金银花(二钱)赤芍药(二钱)天花粉(二钱)没药(二钱)防风(三钱)贝母(二钱)白芷(二钱)陈皮(二钱)黄酒(少许)此方纯用行血之药。加防风白芷。使达于肤表。加山甲皂刺。使透乎经脉。然血无气不行。故以陈皮贝母。散利其气。血因火而结。故以银花花粉。清解其火。为疮症散肿之第一方。诚能窥及疮由血结之所以然。其真方也。第其方乃平剂。再视疮之阴阳。加寒热之品。无不应手取效。
托里消毒散
皂荚刺(二钱)甘草(二钱)桔梗(二钱)白芷(三钱)川芎(一钱)黄(三钱)金银花(三钱)当归(三钱)白芍(三钱)白术(三钱)人参(三钱)云苓(三钱)疮之结肿。血凝也。疮之溃脓。血化为水也。夫血与毒。结而不散故凝。凝则气阻而为痛。欲去其凝。仍是以气制之。使气与血战。以阳蒸阴。则阴血从阳化而为水。水即气也。气化则为水。此化脓之说也。是方四君黄。大补中气。而以解毒和血之品。佐其变化。为助气战血之大剂。本此意以加减进退。则得之矣。
麦冬养荣汤
人参(三钱)麦冬(三钱)五味(一钱)当归(三钱)白芍(三钱)生地(三钱)知母(二钱)陈皮(三钱)黄(三钱)甘草(一钱)壮火食气。则气热而血失所养。故用麦冬知母以清火。火清气平。则阳不乘阴。血于是安。故亦名养荣。
人参养荣汤。所以用远志桂尖者。助心火以化血。此汤所以用知母麦冬者。清胃火以宁血也。
大枫丹
大枫子肉(三钱)土硫黄(二钱)枯矾(一钱)明雄(二钱)共为末。灯油调。搽癣痒各疮。
黎洞丸
三七(一钱)大黄(一钱)阿魏(一钱)儿茶(一钱)竹黄(一钱)血竭(三钱)乳香(三钱)没药(三钱)雄黄(二钱)羊血(心血二钱)冰片(少许)麝香(少许)牛黄(三分)藤黄(二分)消瘀定痛。降气止血。各药气味形质。皆精气所结。非寻常草木可比。故能建大功。
当归地黄汤
当归(五钱)熟地(四钱)川芎(一钱)白芍(三钱)防风(三钱)白芷(三钱)本(二钱)细辛(五分)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无论热风寒风。风总属阳。天地之噫气。常以肃杀而为心。犯人血分。则为痛为肿。为强硬。血行。则风在血分者。随之而行。故治风先治血也。方取四物汤。补血以为去邪之本。而加祛风之药。以令邪外出。法浅而易效。头目顶脊诸风。可以治之。
防风芎归汤
生地(五钱)当归(三钱)川芎(一钱)甘草(一钱)防风(三钱)补血祛风。药无多而义易见。加减得宜。尤效。
化腐生肌散
儿茶(一钱)乳香(二钱)没药(二钱)血竭(二钱)三七(一钱)冰片(少许)麝香(少许)去瘀血。即是化腐之法。干水。即是提脓之法。活血。即是生肌之法。方主化腐去瘀。欲提脓者。加枯矾龙骨。欲生肌者。加珍珠人参。识透立方之意。则加减可以随人。
乌梅丸
黄柏(二钱)黄连(八钱)桂枝(二钱)附子(二钱)细辛(二钱)当归(二钱)花椒(二钱)人参(二钱)乌梅(十枚)干姜(三钱)共为末。蜜捣千椎为丸。米饮下。温肝敛木。化虫止利。真神方也。
橘核丸
橘核(三钱)吴萸(二钱)香附(三钱)楝子(三钱)楂核(三钱)荔核(三钱)小茴(二钱)共为细末。寒食面为丸。淡盐汤送下。治小腹疝痛结气等证。
当归导滞汤
大黄(一钱)当归(三钱)麝香(少许)丹皮(三钱)桃仁(三钱)红花(一钱)白芍(三钱)乳香(三钱)没药(三钱)生地(三钱)桂枝(三钱)柴胡(二钱)黄芩(三钱)枳壳(一钱)甘草(一钱)跌打损伤。内外瘀血。以此汤行之。此通窍活血。桃仁承气。小柴胡。小调经诸汤之义。参看自明。不须赘说。
十味参苏饮
人参(三钱)紫苏(三钱)半夏(三钱)云苓(三钱)陈皮(二钱)桔梗(二钱)前胡(二钱)葛根(二钱)枳壳(一钱)甘草(一钱)生姜(三片)肺之气生于胃。故用甘草人参。补胃生津以益肺。肺气旺。则能上行。外达内输。下降而不郁矣。故凡治肺之方。类以人参为主。然能补津生气。而不能治气之郁也。风寒外束。则气蕴于内。不能上行外达。故用紫苏前胡粉葛生姜。以发散之。痰饮内停。则气逆于上。不能内输下降。故用夏苓桔枳陈皮。以渗降之。合计此方。乃疏散风寒。降利痰水之平剂。而咳血衄血气喘之症。及跌打血蕴气分。皆借用之。亦借疏利之功。使郁滞去。而血自不遏。
玉烛散
生地(五钱)当归(三钱)川芎(二钱)白芍(三钱)朴硝(二钱)大黄(一钱)生姜(三片)治跌打瘀血。发渴身痛便闭。取四物以补调其血。而朴硝大黄。逐瘀去闭。妙在生姜一味。宣散其气。使硝黄之性。不徒直下。而亦能横达。俾在外在内之瘀。一并廓清。
竹叶石膏汤
淡竹叶(五钱)石膏(五钱)人参(二钱)甘草(一钱)麦冬(三钱)半夏(二钱)生姜(三片粳米(四钱)口之所以发渴者。胃中之火热不降。津液不升故也。方取竹叶石膏麦冬以清热。人参甘草粳米以生津。妙在半夏之降逆。俾热气随之而伏。妙在生姜之升散。俾津液随之而布。此二药。在口渴者。本属忌药。而在此方中。则转能止渴。非二药之功。乃善用二药之功也。
黄土汤
灶心土(三钱)甘草(一钱)白术(三钱)熟地(三钱)黄芩(二钱)阿胶(二钱)附子(钱半炮)血者。脾之所统也。先便后血。乃脾气不摄。故便行气下泄。而血因随之以下。方用灶土草术。建补脾土。
以为摄血之本。气陷则阳陷。故用附子以振其阳。血伤则阴虚火动。故用黄芩以清火。而阿胶熟地。又滋其既虚之血。合计此方。乃滋补气血。而兼用温清之品以和之。为下血崩中之总方。古皆目为圣方。
不敢加减。吾谓圣师立法。指示法门。实则变化随宜。故此方热症可去附子。再加清药。寒症可去黄芩。
再加温药。
赤小豆当归散
赤小豆(三钱)当归(三钱)此治先血后便。即今所谓脏毒。与痔疮相似。故用当归以活血。用赤豆色赤入血分。发芽则能疏利血中之结。使血解散。则不聚结肛门。赤豆芽。又能化血成脓。皆取其疏利之功。痈脓故多用之。俱用浆水服。
解毒汤
大黄(一钱)黄连(三钱)黄芩(三钱)黄柏(二钱)栀子(炒三钱)赤芍(二钱)枳壳(一钱)连翘(一钱)防风(三钱)甘草(一钱)解毒者。谓解除脏毒也。脏毒由火迫结在肛门。故用泄火之药极多。其用白芍者。兼行其血。血行则火无所着。用枳壳者。兼行其气。气行则火自不聚。而火势之煽。每扶风威。故以防风去风以熄火。且防风上行外达。使火升散。则不迫结肛门。此即仲景白头翁汤之意。
清胃散
生地(三钱)当归(三钱)丹皮(三钱)黄连(二钱)升麻(一钱)甘草(一钱)方治脏毒。义取清火。而升麻一味。以升散为解除之法。使不下迫。且欲转下注之热。使逆挽而上不复下注。目疾口舌之风火。亦可借其清火升散以解。升麻与葛根黄芩汤相仿。
槐角丸
槐角(三钱)地榆(二钱)黄连(一钱)黄芩(三钱)黄柏(三钱)生地(三钱)当归(三钱)川芎(一钱)防风(二钱)荆芥(二钱)侧柏(二钱)枳壳(二钱)乌梅(三枚)生姜(一钱汁)世谓肠风下血。问肠何以有风。则以外风由肺伤入大肠。内风由肝煽动血分。方用清火和血之药。亦系通治血病之泛法。惟防风生姜。以祛外来之风。乌梅荆芥。以治内动之风。为肠风立法。本于仲景白头翁及葛根诸汤之意。
葛根黄连黄芩汤
葛根(三钱)黄连(二钱)黄芩(三钱)甘草(一钱)治协热下利便血等症。用芩连以清热。用葛根升散。使下陷之邪。仍达于上。出于表。则不迫协于下矣。
喻嘉言治痢心得。逆流挽舟之法。仲景此汤。实该其意。能从此变化。而治痢思过半矣。
龙胆泻肝汤
木通(一钱)泽泻(二钱)柴胡(二钱)车前子(三钱)生地黄(三钱)甘草(钱半)当归(三钱)黄芩(三钱)炒栀子(二钱)龙胆草(二钱)
泻青丸
龙胆草(三钱)大黄(一钱)川芎(一钱)当归(三钱)羌活(一钱)炒栀子(二钱)防风(二钱)竹叶(一钱)
济生乌梅丸
僵蚕(三钱)乌梅(五枚)醋丸
脏连丸
熟地(五钱)山萸(三钱)山药(三钱)云苓(三钱)泽泻(三钱)丹皮(三钱)黄连(二钱)入猪大脏肠内。同糯米蒸熟。去米。捣肠与药为丸。淡盐汤下。
断红丸
鹿茸(三钱)附子(二钱)当归(五钱)续断(三钱)黄(五钱)阿胶(三钱)侧柏叶(三钱)醋丸
地榆散
地榆(三钱)当归(四钱)白芍(三钱)黄芩(三钱)黄连(钱半)炒栀子(二钱)犀角(一钱)薤白(二钱)地榆治下血。薤白治后重逼胀。余药乃凉血常品。
四逆散
柴胡(三钱)枳壳(二钱)白芍(三钱)甘草(钱半)四肢厥冷。谓之四逆。仲景四逆汤。皆用温药。乃以热治寒之正法。至四逆散。则纯用清疏平和之品。亦能治四肢厥冷。何也。盖虚寒固有四症。亦有热遏于内。不得四达。而亦四逆者。实热内伏。热深厥亦深。
非芩连大黄不克。虚热内伏。非玉烛散玉女煎不退。若是腠理不和。遏其阳气。则但用四逆散。枳壳甘草。解中土之郁。而白芍以调其内。柴胡以达于外。斯气畅而四肢通。自不冷厥矣。此汤与小柴胡转输外达相似。又疏平肝气。和降胃气之通剂。借用处尤多。
五苓散
白术(三钱)云苓(三钱)猪苓(三钱)泽泻(三钱)桂枝(三钱)仲景此方。治胸满发热。渴欲饮水。小便不利。而用桂枝入心以化胸前之水结。余皆脾胃中州之药。使中上之水得通于下。则小便利。散于上则口渴除。达于外则身热解。今遇小便不利。便用五苓散。虽去桂入膀胱化气。然桂实心肝之药。火交于水。乃借治法。不似附子台乌。本系膀胱正药也。且阴水可用。
而阳水绝不可用。
平胃散
胃苓汤。即此方合五苓散也。
浓朴(二钱)陈皮(二钱)苍术(三钱)甘草(钱半)
石莲汤
人参(钱半)黄芩(三钱)黄连(二钱)石莲(即莲米有黑壳者三钱)胃火甚。则拒格不纳食。用芩连以清火。用人参石莲以补胃。故治噤口不食。
大清凉散
木通(一钱)泽兰(二钱)车前子(三钱)甘草梢(一钱)白僵蚕(三钱)金银花(二钱)蝉蜕(五钱)全蝎(一钱)川黄连(二钱)炒栀子(三钱)五味子(五钱)龙胆草(二钱)当归(三钱)生地(三钱)天门冬(三钱)麦门冬(三钱)牡丹皮(三钱)黄芩(三钱)知母(三钱)黄酒(三钱)蜂蜜(三钱)童便(一杯)泽泻(三钱)诸药清热利水。使瘟毒伏热。从小便去。妙三虫引药及酒达于外。使外邪俱豁然而解。是彻内彻外之方。
左归饮
熟地(八钱)山药(三钱)枸杞(三钱)甘草(钱半)茯苓(四钱)山萸(三钱)难经谓左肾属水。右肾属火。景岳此方。取其滋水。故名左归。方取枣皮酸以入肝。使子不盗母之气。枸杞赤以入心。使火不为水之仇。使熟地一味。滋肾之水阴。使茯苓一味。利肾之水质。有形之水质不去。
无形之水阴。亦不生也。然肾水实仰给于胃。故用甘草山药。从中宫以输水于肾。景岳方多驳杂。此亦未可浓非。
血府逐瘀汤
当归(三钱)生地(三钱)桃仁(三钱)红花(一钱)枳壳(一钱)赤芍(三钱)柴胡(二钱)桔梗(二钱)川芎(一钱)牛膝(二钱)甘草(一钱)王清任着医林改错。论多粗舛。惟治瘀血最长。所立三方。乃治瘀活套方也。一书中惟此汤歌诀。血化下行不作痨句。颇有见识。凡痨所由成。多是瘀血为害。吾于血症诸门。言之綦详。并采此语以为印证。
膈下逐瘀汤
五灵脂(三钱)当归(三钱)川芎(一钱)桃仁(三钱)赤芍(二钱)乌药(二钱)牡丹皮(三钱)玄胡(二钱)甘草(一钱)香附(三钱)红花(一钱)枳壳(一钱)王清任立方。即当芎失笑散意。治中下焦瘀血可用。王清任极言瘀血之证最详。而所用药则仍浅近。
然亦有可用云。
土瓜根汤
桂枝(三钱)白芍土瓜根虫(各等分)
大黄甘遂汤
大黄(二钱)甘遂(一钱)阿胶(二钱)大黄下血。甘遂下水。君阿胶滋水与血以补之。泻不伤正。水血交结者。须本此法治之。
代抵当汤
大黄(一钱酒炒)莪术(一钱)山甲珠(三片)红花(一钱)桃仁(三钱)丹皮(三钱)当归(三钱)牛膝(二钱)夜明砂(三钱)山甲攻血。夜明砂是蚊被蝙蝠食后所化之粪。蚊食人血。蝙蝠食蚊。故粪能去血。啮死血。余药破下。务使瘀血不留。
化滞丸
巴豆(一钱去油)三棱(二钱)莪术(二钱)青皮(一钱)陈皮(一钱)黄连(三钱)半夏(三钱)木香(二钱)丁香(一钱)蜜丸。攻一切寒热气滞之积。
大黄虫丸
大黄(一钱)黄芩(二钱)甘草(一钱)桃仁(三钱)杏仁(三钱)白芍(二钱)干漆(一钱)虻虫(一钱)水蛭(三钱)虫(二钱)蛴螬(二钱)地黄(二钱)蜜丸酒服。治干血痨。旧血不去。则新血断不能生。干血痨。人皆知其极虚。而不知其补虚正是助病。非治病也。必去其干血。而后新血得生。乃望回春。干血与寻常瘀血不同。瘀血尚可以气行之。干血与气相隔。故用啮血诸虫以蚀之。
金蟾丸
干虾蟆(三钱)胡黄连(二钱)鹤虱(二钱)雷丸(二钱)芦荟(二钱)肉豆蔻(二钱)苦楝根(二钱)芜荑(二钱)雄黄(二钱)治小儿疳虫。男子湿热所生之痨虫。以此杀之。夫痨虫有二。血化之虫。灵怪难治。必用鳖甲鳗鱼獭肝百部麝香诸灵药。而再加和血之品。以除其根。乃能克之。湿热之虫蠢而易治。用此方。即仿乌梅丸之意。而妙在干虾蟆。雄黄亦灵药。故治虫最效。
白头翁汤
白头翁(三钱)甘草(二钱)阿胶(三钱)青皮(三钱)黄连(三钱)黄柏(三钱)清风火。平肝治痢。
移尸灭怪汤
山萸肉(三钱)人参(三钱)当归(三钱)虻虫(一钱)水蛭(一钱)晚蚕砂(三钱)乳香(三钱)蜜丸日服三次。共重一两。七日而传尸之虫灭迹。夫痨虫者。瘀血所化也。死而传染家人。亦染于血分。
聚血为巢。生子蚀血。故虻虫水蛭。下血即能下虫。此乃治虫之根。而蚕砂乳香枣皮。又以味杀之。人参当归则助正气以祛邪。为攻补兼施之法。辨症奇闻论。皆循末忘本。惟此丸能知血化为虫之所以然。
而其自注。却未能及此。毋亦象罔乃得元珠哉。
紫参汤
紫参(三钱)甘草(八钱)先煮紫参。后入甘草。温服。
当归四逆汤
当归(三钱)白芍(三钱)桂枝(二钱)细辛(一钱)生姜(三钱)大枣(四枚)木通(一钱)治手足痹痛寒冷。
抵当汤
大黄(二钱)桃仁(三钱)虻虫(三钱)水蛭(三钱)
琥珀散
琥珀(一钱)三棱(一钱)莪术(一钱)丹皮(二钱)肉桂(一钱)延胡索(一钱)乌药(一钱)当归(三钱)赤芍(三钱)生地(三钱)刘寄奴(三钱)方主行气下血。使经通而石瘕去。
叶氏养胃汤
麦冬(三钱)扁豆(三钱)玉竹(三钱)甘草(一钱)沙参(三钱)桑叶(三钱)清平甘润。滋养胃阴。在甘露饮救肺汤之间。
脾约丸
麻仁(三钱)白芍(三钱)大黄(一钱)枳壳(一钱)浓朴(二钱)杏仁(三钱)为末。蜜丸。润利大便。
三物汤
浓朴(二钱)枳壳(一钱)大黄(一钱)
附子汤
附子(五钱炮)人参(三钱)白术(三钱)云苓(三钱)白芍(三钱)此仲景温肾之主剂。附子色黑大温。能补肾中之阳。肾阳者。水中之阳。泄水之阳者木也。故用白芍以平之。封水之阳者土也。故用白术以填之。水中之阳。恐水邪泛溢则阳越。茯苓利水。俾阳不因水而泛。
阳斯秘矣。水中之阳。若无水津以养之。则阳不得其宅。故用人参以生水津。使养阳气。阳得所养。阳斯冲矣。六味左归。补肾阴以养气之法。都气丸。所以得名也。附子汤。肾气丸。补肾阳以生气化气之法。
栀子豆豉汤
栀子(五钱)淡豆豉(五钱)服后得吐为快。
甘麦大枣汤
大枣(五枚)甘草(三钱)小麦(五钱)三药平和。养胃生津化血。津水血液。下达子脏。则脏不燥。而悲伤太息诸证自去。此与麦门冬汤。滋胃阴以达胞室之法相似。亦与妇人乳少。催乳之法相似。乳多即是化血之本。知催乳法。则知此汤生津润燥之法。
桃奴散
肉桂(一钱)五灵脂(三钱)香附子(三钱)砂仁(一钱)桃仁(三钱)延胡索(三钱)桃奴(三钱)雄鼠屎(一钱)
三一承气汤
芒硝(三钱)大黄(二钱)枳壳(钱半)浓朴(二钱)甘草(一钱)攻下火结之通剂。
都气丸
熟地(五钱)山药(三钱)云苓(三钱)丹皮(三钱)山萸肉(三钱)泽泻(三钱)五味子(一钱)人身呼吸之气。司于肺而实根于肾。此气乃肾中一点真阳。而深赖肾中之水阴充足。涵阳气而潜藏于下。故气退场门鼻。则有津液。气着于物。则如露水。以气从水中出。水气足。故气亦带水阴而出。其纳入于肾也。有水封之。而气静秘。故肾水足者。其气细。龙能蛰。龟能息。世传仙术。有五龙蛰。有龟息。皆是敛气之法。即皆是保养肾水之法。气者水之所化。吾故有气。即是水之论。此丸用六味地黄汤。补水以保其气。利水以化其气。加五味收敛以涵蓄其气。则气自归元。而不浮喘。名曰都气。谓为气之总持也。肾气丸。为阳不足者立法。此丸为阴不足者立法。而皆以气得名。盖一是补阳以化气。一是补阴以配气。
补中益气汤
黄(三钱)人参(三钱)炙草(一钱)白术(三钱)当归(三钱)陈皮(一钱)升麻(一钱)柴胡(二钱)生姜(三钱)大枣(三枚)柯韵伯曰。阳气下陷阴中。谷气不盛。表症颇同外感。用补中之剂。得发表之品。而中益安。用益气之剂。
赖清气之品。而气益倍。此用药相须之妙也。是方也。用以补脾。使地道卑而上行。亦可以补心肺。损其肺者。益其气。损其心者。调其营卫也。亦可以补肝。木郁则达之也。惟不宜于肾。阴虚于下不宜升。阳虚于下者。更不宜升也。
清燥养荣汤
知母(三钱)花粉(三钱)当归(三钱)白芍(三钱)生地(三钱)陈皮(二钱)甘草(一钱)灯心(一钱)
大魂汤
甘草(二钱)桂枝(三钱)茯苓(三钱)干姜(一钱)人参(三钱)附子(二钱)火为阳。而阳生于肝脾。脾陷而肝木不生。温气颓败。则阳无生化之原。此方补之。
豁痰丸
当归(三钱)知母(二钱)天花粉(三钱)白前根(三钱)麦冬(三钱)枳壳(一钱)杏仁(三钱)栝蒌霜(一钱)竹沥(三钱)桔梗(二钱)射干(三钱)云苓(三钱)石斛(三钱)甘草(一钱)轻清润降。为治痰妙法。
烧散
取近阴处裆。方寸许。烧灰存性为末。开水送下。女病取男。男病取女。以阴头微肿则愈。治阴阳易反。
男女相传各病。
三才汤
天冬(五钱)人参(三钱)地黄(五钱)
清化汤升降散
僵蚕(三钱)蝉蜕(七个)姜黄(二钱)大黄(一钱)金银花(一钱)白芍(二钱)泽兰(二钱)陈皮(一钱)元参(三钱)胆草(二钱)黄芩(二钱)当归(三钱)黄连(钱半)栀子(二钱)生地(三钱)柴胡(二钱)甘草(一钱)前四味名升降散。去姜黄大黄。名清化汤。均用白蜜陈酒冲服。凡瘟疫里热等症。用此汤。去伏热。清邪毒。生津养血。
玉泉散
天花粉(三钱)粉葛根(三钱)麦门冬(三钱)生地黄(四钱)五味子(五分)甘草(钱半)方取甘寒滋润。生胃津以止渴。妙葛根升达。使水津上布。
清心饮
当归(三钱)生地(三钱)白芍(二钱)莲心(三钱)连翘心(一钱)茯神(二钱)枣仁(三钱)草节(一钱)麦冬(三钱)川贝母(一钱)竹叶心(一钱)龙骨(三钱)心血虚。有痰火不卧寐。用此药清补之。最妙。
地黄饮
安桂(五分)附子(一钱)苁蓉(二钱)茯苓(三钱)地黄(三钱)麦冬(三钱)五味(五分)远志(一钱)菖蒲(一钱)枣皮(三钱)巴戟(三钱)石斛(三钱)薄荷(一钱)勿久煎。即取服之。
黄连阿胶汤
黄连(二钱)黄芩(二钱)白芍(三钱)阿胶(三钱)鸡子黄(二枚)煎成待温。入鸡子黄搅匀服。治心烦不寐。大清心火。生心中之阴液以安神。仲景之大剂也。
仁熟散
柏子仁(三钱)熟地(四钱)枸杞(三钱)五味子(一钱)山萸肉(三钱)桂心(二钱)人参(三钱)茯神(三钱)菊花(一钱)枳壳(一钱)酒服治肝胆虚。恐畏不敢独卧。并补心以实其子。则肝胆益旺。而菊花散风以宁之。枳壳和胃以安之。
又是闲中一子。
清瘟败毒散
石膏(八钱)知母(三钱)生地(五钱)犀角(一钱)黄连(三钱)栀子(三钱)桔梗(三钱)黄芩(三钱)赤芍(三钱)元参(三钱)连翘(二钱)丹皮(三钱)甘草(一钱)竹叶(三钱)
酸枣仁汤
枣仁(四钱)甘草(一钱)知母(三钱)茯神(五钱)川芎(一钱)清火和血安神。则能寐矣。
甘草泻心汤
甘草(二钱)黄芩(三钱)人参(三钱)干姜(二钱)半夏(三钱)黄连(三钱)大枣(三枚)胃虚不能调治上下。水寒上逆。火热不得下降。结而为痞。用姜半以折水。用芩连以清火。而参枣甘草。
以从中和之。
生姜泻心汤
生姜(三钱)半夏(三钱)甘草(二钱)人参(三钱)黄芩(二钱)干姜(二钱)黄连(三钱)大枣(三枚)
桂苓甘草五味汤
桂枝(三钱)茯苓(四钱)五味(一钱)甘草(二钱)
小结胸汤
黄连(三钱)半夏(三钱)栝蒌(八钱)
大陷胸汤
大黄(二钱)芒硝(二钱)甘遂(一钱)
左金丸
吴茱萸(一钱)川黄连(六钱)病左胁痛。及呕酸苦者。肝火也。以金平木。清火生金。其理至妙。
萆厘清饮
菖蒲(二钱)草梢(三钱)乌药(二钱)益智(一钱)青盐(少许)
地魄汤
甘草(一钱)半夏(三钱)麦冬(三钱)芍药(三钱)五味子(一钱)元参(三钱)牡蛎(三钱)清君相之火。降肺胃之逆。益水敛神。而生津。此补阴法也。
葛根汤
葛根(三钱)麻黄(一钱)白芍(三钱)桂枝(二钱)甘草(一钱)大枣(三枚)生姜(三片)风寒中太阳经。背项痛发痉者。皆以此汤为主。盖麻桂为太阳发表之通剂。加葛根。则能理太阳筋脉之邪。
大秦艽汤
生地(三钱)熟地(三钱)川芎(一钱)当归(三钱)白芍(三钱)白术(三钱)云苓(三钱)甘草(一钱)秦艽(二钱)羌活(二钱)独活(钱半)防风(三钱)白芷(二钱)细辛(五分)黄芩(三钱)
越鞠丸
苍术(三钱)香附(三钱)川芎(二钱)神曲(三钱)炒栀子(三钱)
十枣汤
大戟(一钱)芫花(一钱)甘遂(一钱)大枣(十枚)共为末。大枣十枚。煎浓汤送下一字。下水饮如神。
四神丸
故纸(四钱)吴萸(三钱)肉蔻(三钱去油)五味(一钱)各等分。为末。蜜丸。治脾肾虚泻。
金箔镇心丹
胆南星(一钱)朱砂(三钱)琥珀(三钱)竹黄(三钱)牛黄(五分)珍珠(一钱)麝香(少许)金箔(一钱)蜜丸。金箔为衣。薄荷汤下。治癫惊悸怔忡。一切痰火之疾。
黄五物汤
即桂枝汤。加黄。
五蒸汤
人参(三钱)生地(三钱)石膏(三钱)知母(二钱)粉葛根(三钱)黄芩(二钱)甘草(一钱)竹叶(三钱)粳米(三钱)小麦(三钱)赤茯苓(三钱)五蒸之名。一曰骨蒸。二曰脉蒸。三曰皮蒸。四曰外蒸。五曰内蒸。统以此方治之。
益气安神汤
当归(三钱)茯苓(三钱)生地(三钱)麦冬(三钱)枣仁(三钱)远志(一钱)人参(三钱)黄(三钱)甘草(一钱)胆南星(三钱)黄连(二钱)竹叶(二钱)生姜(三片)大枣(三枚)
醋黄散
(下瘀止血)大黄(一钱)郁金子(一钱)降香(一钱)三七(一钱)当归(三钱)牛膝(二钱)均用醋炒为末。酒、童便冲服。
小青龙汤
桂枝(三钱)麻黄(二钱)干姜(三钱)白芍(三钱)细辛(五分)半夏(三钱)五味(一钱)甘草(一钱)温散寒水。外去风寒。内泻饮之大剂。
九气丸
(通治气不和作痛)姜黄(三钱)香附(四钱)甘草(二钱)
香苏饮
(发表轻剂)香附子(二钱)紫苏(三钱)陈皮(二钱)甘草(一钱)葱白(二根)生姜(三片)
指迷茯苓丸
茯苓(五钱)风化硝(三钱)半夏(三钱)枳壳(一钱)
肾着汤
白术红枣甘草附子(各等分)
天灵盖散
天灵盖(檀香水洗酥炙三钱)槟榔(二钱)阿魏(一钱)麝香(少许)安息香(一钱)甘遂(一钱)朱砂(一钱)上为末。用桃枝柳枝桑根皮榴根皮葱白薤白。童便煎汤送下三钱。忍吐待下。子时服。巳时当下痨虫。
更进一服除根。如泻不止。用龙骨黄连末。白汤下以止之。白粥补之。今不用天灵盖。以虎头骨代之。再加鳗鱼骨。是尤理得心安。
黄连解毒汤
黄连(三钱)黄芩(三钱)黄柏(二钱)栀子(三钱)通治三焦之热。内外证加减随宜。
五皮饮
陈皮茯苓皮姜皮桑皮大腹皮各等分煎服。
泻白散
地骨皮(三钱)生桑皮(三钱)糯米(四钱)肺为火克。以此生金。清火利水。水清火自降矣。
五淋散
山栀子(三钱)车前子(三钱)当归尾(三钱)甘草(一钱)心遗热于小肠。结而为淋。以此清心平肝利水。
四逆汤
干姜(三钱)附子(三钱)甘草(一钱)胆肾阳虚。四肢逆冷。下利不止。以此温之。
小温经汤
当归(三钱)白芍(二钱)阿胶(三钱)川芎(一钱)人参(三钱)丹皮(三钱)麦冬(三钱)半夏(二钱)吴萸(一钱)生姜(一钱)桂枝(二钱)甘草(一钱)此为调经第一方。行血消瘀散寒降痰。温利而不燥烈。为去瘀之妙药。
理中汤
白术(三钱)人参(三钱)干姜(二钱)甘草(一钱)霍乱吐泻腹痛。中土虚寒。以此温补之。
人参败毒汤
人参(二钱)羌活(二钱)独活(一钱)柴胡(二钱)前胡(一钱)枳壳(一钱)桔梗(二钱)川芎(一钱)云苓(二钱)甘草(一钱)散寒发汗。兼利痰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