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科阐微》·卷之一·元集
总论
眼有五轮八廓,十二经络,三百六十脉络,皆一身精气上升,入通灵空窍,而为光明。其中轮廓、经络、表里、阴阳、气血、生克等论,各家眼科或编歌诗,或列像图,详悉明白,故不复着。至于病分内、外七十二症,是古人因形定名,示后人看症用药,不致差错。然往往按症用药,小病或愈,大病难痊,即眼前虽效,久则必犯者,何也?亦以治外而不治内,治标而不治本,根源之地未明故也。所以眼科外障虽有四十九种,内障虽有二十三候,其病源皆起子肝、肺,传于五脏六腑,达于十二经络,随其所感,变化多端,而七十二症之名出焉。然其中有虚、实不同,须要反本穷源,辨别明白。审得内外障,凡系实症,当除风散热,用孙真人吹冲之法,凡系虚症,当养血安神,用杞实粥补益诸方。庶几由博反约,不致症多方乱也夫。
卷之一·元集
辨眼症虚实论
眼有七十二症,大要不外虚、实二者而已。虚者眼目昏花,肾经真阴不足;实者暴赤肿疼,肝经风热有余。治虚症宜滋真阴、补气血,所以益其不足;治实症宜散风热、泄火毒,所以损其有余。间有虚实相半之症,则滋肾、散热,兼而用之。夫何眼疾之不瘳哉!每见世之治目者,不审虚实,不究来历,不按经络,凡遇眼目昏花,直曰热邪熏蒸,误以凉药投之,不知寒凉伤胃,生意不能上升,变成青盲等内障矣。凡遇暴赤肿疼者,直曰火盛水衰,误以补肾之药投之,不知补肾生肝之气,肝气上冲,则翳膜更生,变成玉翳浮瞒等外障矣。此皆用药之差,而非目病之原不可治也。呜呼!举世迷路,混乱用药,轻病治为重病,重病治成坏病,堂堂七尺之躯,竟作废人,可叹可叹!余故为切切辨之,实症点白玉锭(方见三卷)、点扫雾丹(方见《秘诀》)。虚症不点。
卷之一&
点击展开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