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匮玉函要略述义》·卷中

五脏风寒积聚病脉证并治第十一

论二首脉证十七条方二首(此三字。辑义偶脱。)

肺中风者。(冒而肿胀。辑义。肿。讹作腹。诸本。皆作肿字。)

肺中寒。

按评热病论曰。劳风法在肺下。其为病也。使人强上冥视。唾出若涕。又曰。巨阳引精者三日。中年者五日。

不精者七日。咳出青黄涕。其状如脓。大如弹丸。从口中若鼻中出。咳论久咳下曰。使人多涕唾。先教论曰。古无痰字。云唾出如涕。谓吐粘痰也。据此。则浊涕。即是粘痰。非鼻涕之谓也。

肺死脏。

先兄曰。此即浮芤之脉。

肝死脏。

先兄曰。此云浮之弱。尤氏以为其劲直则一也。不知何意。

心中风者。

按徐氏曰。饥者。火嘈也。食即呕吐。邪热不杀谷也。尤氏曰。心中饥。食则呕者。火乱于中。而热格于上也。

二说似是。又徐氏翕翕解未确。弟子村田精一曰。文选。张平子思玄赋。温风翕其增热兮。注。良曰。翕。热儿。

衡曰。说文曰。翕。炽也。是翕有热义。此说是。

邪哭使魂魄不安者。(朱氏曰。哭字疑误。阳气衰。阴气衰。衰字。当作病字解。此说谬。)

脾中风者。

按李氏皮目解。系臆说。辑义过存之。当删。

徐氏曰。金匮缺脾中寒。然不过如自利腹痛。腹胀不食。可类推也。

甘草干姜茯苓白术汤方圣惠。治肾着之为病。身体冷。从腰以下痛重。甘草散方。

于本方。加当归。

三因。苓术汤。治冒暑遭雨。暑湿郁发。四肢不仁。半身不遂。骨节离解。缓弱不收。或入浴晕倒。口眼斜。

手足曳。皆湿温类也。

于本方。去甘草。加附子。泽泻桂心。

又苓术汤。治脾胃感风。飧泄注下。肠鸣腹满。四肢重滞。(云云)

于本方。加浓朴。青皮。半夏。草果。

宣明论。肾着汤。治胞痹。小便不利。鼻出清涕者。(即本方)

肾死脏。浮之坚。

徐氏曰。肾脏。风寒皆缺。然观千金三黄汤。用独活细辛。治中风及肾者。而叙病状曰。烦热心乱恶寒。终曰不欲饮食。又叙肾中风曰。踞坐腰痛。则知金匮所缺。肾风内动之证。相去不远。至寒中肾。即是直中。当不越厥逆下利。欲吐不吐诸条。

〔余述〕本篇所谓。中风中寒。与伤寒中之中风中寒不同。亦与半身不遂之中风自异。如内经五脏风。稍似相近。而其证未必契合。则知此别是一义。不宜彼此牵凑。且其于风与寒之旨。注家不敢辨晰。殊无可征验。

姑阙其疑已。徐氏诸辈。于脾肾二脏。补出其遗。又于肝着脾约肾着三方。特论其趣。要皆不免臆度也。

问曰。三焦竭部。

〔赵〕尝考伤寒论。脉法中云。寸口脉微而涩。微者卫气不行。涩者营气不逮。营卫不能相将。三焦无所仰。

不归其部。上焦不归者。噫而吞酢。按平脉法。作酢吞。中焦不归者。不能消谷引食。下焦不归者。则遗溺。正此之谓。

按魏氏曰。师又言不须治。久则愈者。非听其泄脱。不为援救也。言不须治其下焦。但理其中焦可也。朱氏曰。

便溺虽属下焦。而实中焦气紊所致也。故曰。不须治。久则愈。谓不须治下焦。但调理脾胃。久当自愈耳。二说欠稳。亦姑存之。

师曰。热在上焦者。因咳为肺痿。

按小肠受胃中水谷。而分利清浊。大肠居小肠之下。主出糟粕。而其下口为肛门。因疑此条大肠小肠。系于传写互错。盖言小肠有寒。故泌别不职。而水粪杂下。其有热者。肠垢被迫。而下出也。大肠有寒。则阳气下坠。

故下重便血。其有热者。毒结肛门。故为痔也。注家顺文解释。竟不免强凑。今大小易置。其义始了。但脉经以来诸书。皆与今本同。则姑记所疑。以俟有道论定已。

李中梓病机沙篆曰。仲景云。小肠有寒。其人下重便血。以干姜。烧黑存性。磁碗合放冷地上。为末。每服一钱。

米饮调下。神效。

问曰。病有积。有聚。有HT气。何谓也。(脉经。HT气。并作系气。为谷气下。有夫病已愈。不得复发。今病复发。即为系气也。十七字。乃积也下。有细一作结注文。朱氏。亦以诸积以下为别条。)

〔朱〕凡阴寒凝结。由渐而成者。俱谓之积。故曰诸积。非有一例之证象也。但有一定沉细之脉象。故知其为积也。病气深沉。不可不分上中下三焦以处之。脉亦必从寸关尺三部以候之。如寸口主上焦。脉细而附骨。知其积在胸中。如胸痹之类是也。出寸口。上竟上也。主积在喉中。如痰气相搏。咽中如有炙脔等是也。关上主中焦。关脉细沉。主积在脐旁。(按原文。作关部主中焦。而关有三候。关中主积在脐旁。云云。殊属无稽。今按经文改订。)

如选脐腹痛之类是也。微上关上。积在心下。如胃寒脘痛之类是也。微下关。积在少腹。如少腹寒痛之类是也。尺候下焦。尺脉细沉。积在气冲。如阴寒疝症之类是也。

按聚者为可治。则积之为难治。可推可知。至HT气。则固属易治。然恐不得不治自愈矣。

又按十八难。有寸关尺。主胸以上。膈以下。齐以下之言。又载诊积聚法。并与本条相发。宜参。又脉经。载诊五脏积条。及诊法七条。今录其诊法于左。以备对考。

寸口脉沉而横者。胁下及腹中有横积痛。(按此素平人气象论文。)其脉弦。腹中急痛。(按此据小建中汤条。)腰背痛相引。腹中有寒疝瘕。脉弦紧而微细者。也。夫寒痹瘕积聚之脉。皆弦紧。若在心下。即寸弦紧。在胃管。即关弦紧。在脐下。即尺弦紧。(一曰关脉弦长。有积在脐左右上下也。)

又脉法。左手脉横。在左。右手脉横。在右。脉头大者在上。头小者在下。

又法。横脉见左。积在左。见右积在右。偏得洪实而滑。亦为积。弦紧亦为积。为寒痹。为疝痛。内有积不见脉。

难治。见一脉(一作胁)相应。为易治。诸不相应。为不治。

左手脉大。右手脉小。上病在左胁。下病在左足。右手脉大。左手脉小。上病在右胁。下病在右足。

脉弦而伏者。腹中有。不可转也。必死不治。

脉来细而沉。时直者。身有痈肿。若腹中有伏梁。

脉来小沉而实者。胃中有积聚。不下食。食即吐。

卷中

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

(按本篇咳嗽诸条。本为悬饮支饮而设。题目中不须有此二字。疑是后人所误添。似宜芟去。)

问曰。夫饮有四。何也。

按元嵩曰。四饮。云悬。云溢。云支。皆就饮之情状。而命其名。皆是虚字。然则淡饮。不应特用实字。今据水走肠闲一证考之。淡者。盖是水饮摇动之名。淡。与澹通。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篇。心下澹澹。恐人将捕之。说文云。澹。

水摇也。从水詹声。并可以证焉(宋玉高唐赋。水淡淡而盘纡。注。淡淡。摇动貌。枚乘七发。纷屯澹淡。又湍流溯波。

又澹淡之。注。澹淡。摇荡貌。马融长笛赋。颐淡滂流。注。水摇荡貌。搜神后记。二月中蕨始生。有一甲士。折食一茎。即觉心中淡淡欲吐。皆淡澹相通之征也。)以其居四饮之首。故取以题篇目。从来注家。不知痰之为淡。又不知其本水摇之谓。而转为津液为病之总称。故其所解释。皆与经旨不协矣。此说有理。伊芳泽信恬亦有说。其意相同。且曰。

澹。淡。诸书多相通用。而痰用澹字绝少。但医心方。引短剧云。白微汤。治寒食药发。胸中澹(外台。作痰。)酢干呕烦。又引效验方云。断膈丸。治胸间有澹水。并是淡痰之正字。

此言亦是。(嵩又曰。初月帖。淡闷。与干呕对言。盖虚烦之谓。)

又按悬饮。据巢源。悬字似悬痛之谓。(巢源。又有悬癖候。曰。咳唾则引胁下悬痛。所以谓之悬癖。)然以他三饮例之。则犹宜从前注。为悬挂之义为稳。又成氏注平脉法。沉潜水蓄。支饮急弦曰。蓄积于内者。谓之水蓄。故脉沉潜。

支散于外者。

谓之支饮。故脉急弦。程氏盖袭此误。

又按篇中支饮。自有二证。其一上迫胸中。其一壅聚心下。其胸中证。多实结宜疏荡。而亦有泛漫宜消导者。

其心下证。多泛漫宜消导。而亦有实结宜疏荡者。学人须熟审经旨。勿敢混看焉。

水在心。

先兄曰。坚者。心下坚实也。筑者。筑筑然悸动也。千金可证。短气者。饮抑往来之气故也。

尤注似迂。

水在肺。

先兄曰。涎沫。即咳而吐痰也。

水在肾。(医碥曰。心。当作脐。)

夫心下有留饮。

按此支饮之类证已。盖初非四饮外。别有留饮伏饮也。

留饮者。胁下痛引缺盆。

按已。亦甚也。辄已。即辄甚。经典中往往有此义。胸中有留饮。

〔沈〕此明支饮甚则变为溢饮矣。盖留饮乃气郁水积。故谓脉沉者。有留饮也。

膈上病痰。满喘咳吐(先兄曰。满喘二字。疑倒置。)

〔魏〕诸症。皆伏饮内寒。逼阳在外之候。

按病痰二字。当作之病为是。此条亦是支饮之类证。其人振振身剧。即与苓桂术甘汤之身为振振摇。真武汤之身动。振振欲擗地。其机相同。

夫病患饮水多。必暴喘满。(朱本。亦无喜字。)

〔朱〕此明饮邪有实有虚。而所致异途。脉亦迥殊也。饮水多二句。是言饮之骤致者。食少饮多四句。是言饮之积渐者。如两手皆见弦脉。夫弦则为减。当以正气虚寒论治。设一手独弦。明是病气有偏着。偏着者为实邪。则又当以攻邪论治矣。皆大下后虚五字。疑属衍文。(节录)按喘短气。是支饮所有。悸。是痰饮支饮所俱有。又太阳中篇曰。发汗后饮水多。必喘。又曰。太阳病。小便利者。以饮水多。必心下悸。伤寒例。亦论饮水多为喘。稻叶元熙曰。脉双弦者寒也二句。是客。脉偏弦者饮也句。是主。主客对举。为以脉断病之法。朱氏谓为衍文者谬。此说为是。

肺饮不弦。

焦循雕菰集。罗浩医经余论序曰。其论金匮。以咳则其脉弦。与弦则卫气不行。如肺饮不弦。肺饮二字句。谓肺饮之轻者有不弦。但短气而不咳。其弦则卫气不行而咳矣。则重矣。非谓肺饮无弦脉也。

心下有痰饮。

〔程〕心下有痰饮。即支饮也。

病患脉伏。其人欲自利。

按此证。亦是心下支饮。而病邪盘结者。与木防己汤。十枣汤证。其机稍近。而其位不均。

甘遂半夏汤方(宋本外台。芍药一两。又云。三枚。)

按赵氏曰。甘草缓甘遂之性。使不急速。徘徊逐其所留。入蜜。亦此意也。此程氏所本。又按此方四味。都以枚称。

径长之品。恐难以附子乌头之枚例之。岂甘遂芍药。亦以如指大准之乎。考医心方。引短剧方云。人参一枚者。以重二分为准。此似宜以为率。盖二分。即古秤之十二铢。今之二厘九豪也。但半夏在别例耳。

脉沉而弦者。悬饮内痛。

按内痛。诸家无解。岂胁肋内有痛之谓乎。玉机真藏论。有内痛引肩项文。

十枣汤方本草。图经。载本方云。病悬饮者。亦主之。胡洽。治水肿及支饮饮。加大黄。甘草。并前五物。各一两。枣十枚。同煮如法。一方。又加芒硝一两。汤成下之。(按圣济芫花汤。原于此方。)

医垒元戎曰。胡洽方。治支饮饮。于十枣汤中。加大黄。甘草。同煎服之。故以相反之剂。欲其上下俱去也。

病溢饮者。当发其汗。

按二汤证治。徐氏以挟热伏寒为辨。恐未必是。盖其别在从病之轻重。分药之紧慢。而二方俱不过用以散表水也。

膈间支饮。其人喘满。(本草。图经。引深师。作其脉沉紧。不愈。作乃愈。复发下。有汗至三日四字。无与字。)

木防己汤方(宋本外台。石膏。鸡子大。十二枚。碎。绵裹。本草引深师。木防己二两。石膏二枚。鸡子大。

绵裹。)

木防己加茯苓芒硝汤方(本草。无茯苓。)

泽泻汤方圣惠。治心下有水不散。是胸中痰饮。不能下食。宜服此方。

于本方。加半夏。生姜。

和剂。解暑三白散。治冒暑伏热。引饮过多。阴阳气逆。霍乱呕吐。小便不利。脏腑不调。恶心头晕。并皆治之。

于本方。加白茯苓。各等分。每服半两重。水一盏。姜五片。灯心十茎。煎八分服。

支饮胸满者。

按此条证。据尤鉴二说。是支饮而兼胃实者。故有须于承气也。(辑义引鉴。饮满。即支饮讹。)

小半夏汤方〔赵〕半夏之味辛。其性燥。辛可散结。燥可胜湿。用生姜以制其悍。孙真人云。生姜。呕家之圣药。呕为气逆不散。

故用生姜以散之。

外台。文仲。疗香港脚入心。闷绝欲死。

半夏(三两洗切)生姜(二升半)

上二味。内半夏。煮取一升八合。分四服。极效。

圣惠。治五噎。胸膈咽喉不利。痰逆食少方。

半夏七枚。小者。汤洗去滑。捣细罗为散。都为一服。以浓生姜汤调服之。患年多者。不过三服瘥。

魏氏家藏方。殊胜汤。去痰涎。进饮食。

于本方。加甘草。

防己椒目葶苈大黄丸方〔徐〕先服一小丸起。尤巧。所谓峻药缓攻也。〔魏〕何云一丸。疑误。临病酌加为妥。

按魏说似是。然赤石脂丸。亦梧子大服一丸。仍两存之。

卒呕吐心下痞。(本草。图经引云。又主呕哕谷不得下。眩悸。小半夏加茯苓汤。)

按此亦心下支饮证也。

小半夏加茯苓汤方卫生家宝。竹叶汤。治热吐翻胃。及伤寒遍身发热冷吐。

于本方。加竹叶。

叶氏录验方。半夏汤。治肩臂痛(即本方)

假令瘦人脐下有悸。

按此证。即首条所谓痰饮之类已。脐下有悸。与肠间漉漉。稍同其辙。而用五苓散者。亦温药和之之意也。

五苓散方(按小岛尚质曰。泽泻一两一分。当作五分。始合古义。此方。伤寒论一以铢两称。却是后人所改。

此说确。又按外台黄胆。引伤寒论。作泽泻五分。益足以征矣。)

按本证无发汗之理。方后多饮暖水汗出愈一句。盖系于以伤寒论有此文。而此亦附见者。尤氏说似牵会。

朱氏集验方。附子五苓散。治翻胃吐食。

大附子一只。取空。入五苓散在内。炮熟。上为细末。用姜汤下。何元寿方。

附方外台。茯苓饮。

按此亦支饮证。而与苓桂术甘汤。小半夏汤等证。其机相近者也。

咳家其脉弦。

按据次条。此亦膈间支饮也。又沈氏析此以下九条。题云咳嗽。曰。此与肺胀痈痿之咳嗽不同。而肺胀痈痿。

乃陡起之证。此因饮蓄相搏而咳。所以另立一门也。此说似是。然本篇以咳嗽有因水饮者。而连类及之。非为咳嗽立门也。

夫有支饮家。咳烦胸中痛者。

〔朱〕夫曰有支饮家。则支饮之由来旧矣。乃因循失治。病气变迁。有加无已。始也咳逆。今且壅闭而烦矣。始也倚息不得卧。今则胸中宗气。为饮邪搏结。有似兼悬饮之痛矣。夫病久邪盛。似可卒死。乃仍迁延至百日。或一岁者。

只以支饮之邪。本实邪也。邪实宜攻。不嫌过峻。主以十枣汤。所谓有病则病当之也。

按赵程意与徐同。沈鉴意与魏同。朱氏所解。或可备一说。仍表出之。又尤氏曰。其甚者。荣卫遏绝。神气乃亡。

为卒死矣。否则延久不愈。至一百日或一岁。则犹有可治。为其邪瘥缓。而正得持也。亦通。久咳数岁。其脉弱者可治。

〔魏〕又有久咳数岁。饮之留伏也久矣。证之成患也深矣。诊之脉弱者。久病正虚。是其常也。久病而邪亦衰。是其幸也。可以于补正气。寓逐水饮之法治之。徐徐可收功也。故曰可治。若夫诊其脉。而实而大而数。则正虚而邪方盛。

欲补其正。有妨于邪。欲攻其邪。有害于正。可决其死也。然此亦为治之不如法者言耳。苟能遵奉仲景。以扶阳益气为本。以温中散寒。清热散邪为斟酌。以导水于二便。宣水于发汗为权宜。何遽致于必死乎。

咳逆倚息不得卧。

按此即首条支饮证也。盖其人上焦素有停饮。今时气所触。相搏犯肺。以为此证。故与小青龙汤。双解表里。然非敢备诸般表候也。

青龙汤下已。多唾口燥。

按下已者。服毕也。多唾者。青龙之功着。而饮豁之征。犹今之患支饮者。及其欲愈。必吐稠痰。唾。亦稠痰也(宜参肺痿。及前篇肺中寒条。)口燥者。亦饮去之征。与渴同机。续后三条。俱举药验。此证亦即是已。而咳止息平。义寓其中矣。此下脉证。非为青龙汤而发。以其饮所在。不特上焦。亦潴于中下。而更或有所挟。今服汤之后。支饮虽散。

他证嗣见者也。寸脉沉。尺脉微者。魏氏曰。寸脉沉者。支饮有窠囊。欲去之而不能尽去也。尺脉微者。正阳虚于下。而阴寒之气。斯厥逆而上奔也。此解似佳。唯尺脉微。岂为血虚而现乎。手足厥逆者。阳素不盛。今为饮。

遏住所致。与瓜蒂散之厥。其情相近。气从小腹。上冲胸咽者。下焦之水上迸也。手足痹者。其人血虚故也。其面翕热如醉。复下流阴股者。胃中有热。被饮迫动。或升或降也。小便难者。膀胱不输也。时复冒者。即是心下支饮之故。

而有时失升也。先证。三焦俱有水。加以血虚与胃热。然其所急。特在气冲。故先用桂苓五味甘草汤。以抑逆散饮。此方。比之苓桂术甘汤。有五味而少术。彼以胃为主。而此犹兼肺。故用五味以利肺气。比之苓桂甘枣汤。彼饮在下。而此饮在上也。

咳满即止。而更复渴。

〔赵〕服汤后。咳满即止。三变而更复渴。冲气复发。以细辛干姜乃热药。服之当遂渴。反不渴。支饮之水。蓄积胸中故也。

按此节。当以至为热药也。为一截看。咳满即止。是姜辛之功着。然药势燥胃。故为渴而下焦之水。亦随发动。

此际更宜苓桂五味甘草汤者。意在言外矣。服之以下。是接上文治其咳满句。言服之咳满即止当发渴。而反不渴者。

为心下有支饮也。渴反止。赵氏注。为反不渴读。程氏亦然。宜从。此支饮。与青龙证不同。所谓冒者。

即前条时复冒之加重者也。复内半夏者。所以驱水饮。止呕逆也。

水去呕止。其人形肿者。

〔尤〕血虚之人。阳气无偶。发之最易厥脱。麻黄不可用矣。杏仁味辛能散。味苦能发。力虽不及与证适宜也。按水去。即心下之水去。故呕止。是半夏之功着矣。然内水外溢。以为形肿。故治犹遵前法。而表水非麻黄不能驱除。盖杏仁之与麻黄。其性虽有紧慢之别。而其功用。则稍相均。以其人血虚。故以此易彼耳。其人遂痹者。前段手足痹也。厥者。亦即前段手足厥逆。倘得麻黄。以亡其阳。则更甚也。血虚者。尺脉微之应也。此无救逆之法。顾证既至此。则宜别处固阳救液之药。非前方加减之所治矣。

若面热如醉。

按此上四条。如云治其气冲。而承以冲气即低之类。其文上下相应。特此条自为起端。故程氏。尤氏。以为别证。

然其治仍守上方。则知亦接上来矣。面热如醉者。即前段所谓面翕热也。其初胃热未长。故不敢为意。今蓄饮未散。而胃热增剧。故加大黄以利之。徐氏所谓。虽有姜辛之热。各自为功。而无妨者。实得其理矣。(千金方衍义。引赵氏。

今二注本无考。)

又按以上六条。皆设法备变者也。盖病有证候错杂。或陆续变替。乃不可不就其所急。而为之处疗者。是此诸条之所以设。而使人知圆机之妙者已。唯所叙诸证。未必一人兼备。亦未必非一人兼备。且所处之药。皆着其功。如更发他证者。是不必药之所致。要不过假此数端。以示为治之次第也。其初则时气触动。而其次则下焦水逆。次则肺饮复动。

次则中焦饮遏。次则水气外溢。于是水饮之情状。纤悉无遗。而加以兼虚挟热。

可谓密矣。

先渴后呕。为水停心下。

〔徐〕饮有久暂不同。此云先渴后呕。渴必多饮。从无呕证。而忽于渴后见之。其为水饮无疑矣。故曰。此属饮家。

临时伤饮也。〔鉴〕水停心下。中焦部也。中焦属胃。故不止病悸短气。而亦病呕也。病悸短气者。是水停胃外。

从膈下而上干于胸也。病呕者。是水停胃内。从胃中而上越于口也。

〔余述〕许学士称。平生病膈中停饮。觉酒止从左边下。漉漉有声。胁痛。饮食殊减。十数日必呕数升酸苦水。后揣度之。已成癖囊。如潦水之有科曰。不盈科不行。水盈科而行也。清者可行。浊者依然。盖下无路以决之也。是以积之五六日。必呕而去。稍宽数日复作。脾。土也。恶湿。而水则流湿。莫若燥脾以胜湿。崇土以填科曰。则病当去矣。于是悉屏诸药。一味服苍术。三月而疾除。云云。愚以为许氏所患。即支饮中一证。其所辨说。殊为精核。盖如苓桂术甘汤。泽泻汤。小半夏。及加茯苓汤。茯苓饮等证。皆是支饮之自脾土失权而致者。

即所谓癖囊也。癖囊之名。今世多唱之者。而少知其实为支饮者。又莫识支饮之证。得许氏之言。而其理更明者。

故愚今表而论之。(癖囊。本作囊。出千金痰饮中。)

卷中

消渴小便利淋病脉证并治第十三

(小便利。徐。沈。周。尤。朱。作小便不利。宜从。)

寸口脉浮而迟。

按巢源。以此条。收之虚劳候中。可以确金鉴说矣。

趺阳脉浮而数。

证治要诀曰。中消消脾。脾气热燥。饮食倍常。皆消为小便。

男子消渴。小便反多。

〔余述〕按本篇之叙真消渴。仅此二证。即消中与下消也。古今录验。虽分为三。其实亦不过脾肾二脏之病已。渴之为候。必自胃热。而上焦之热。必止咽燥。所谓口燥不渴者。皆为膈有热。而胃无热者言。然则仲景不及上消者。其意殆可见也。迄至宋金诸哲。以三消配之三焦。(卫生家宝。简易方。直指方。保命集等。是也。)近日和田泰纯。尝疑其说。不能无理。但内经有肺消膈消之名。而厥阴病。既有消渴。盖为胃津竭乏。遂及胸膛者。乃不得言必无上消证。不敢臆定。以俟识者。

渴欲饮水不止者。

〔沈〕此亦非真消渴也。

按尤氏曰。热渴饮水。水入不能消其热。而反为热所消。故渴不止。文蛤味咸性寒。寒能除热。咸能润下。用以折炎上之势。而除热渴之疾也。此亦一说。姑存之。小便不利者。有水气。

按朱氏以为上焦有热。下焦有寒。因渴而小便不利。误矣。此证之渴。即下焦蓄水。而升腾之气液失常之所致。栝蒌根。不啻生津液。亦能行水气。观柴胡桂枝干姜汤。(此方治饮结。说见伤寒论述义。)及牡蛎泽泻散。而可见也。此方用治小便闭。宜用肾气丸。而其人厌泥恋者甚验。危氏得效方。附子散。治小便不通。两尺脉俱沉微。乃阴虚故也。

用绵附子。泽泻。各一两。灯心七茎。水煎服。亦此意也。

若渴欲饮水。口干舌燥者。

按此条。既出阳明篇中。则犹是。似非真消渴。然以为中消证治。亦所无妨。

猪苓汤方猪苓(去皮)茯苓阿胶滑石泽泻(各一两)

上五味。以水四升。先煮四味。取二升。去滓。内胶烊消。温服七合。日三服。(按此方。辑义偶脱。今照原本录补。)

卷中

水气病脉证并治第十四

论七首脉证五条方九首(按此数目。并有讹。当考。)

师曰。病有风水。有皮水。(脉经。其腹如鼓下。注曰。如鼓。一作如故不满。痈脓。辑义误写作痈肿。诸本皆作脓字。)

按风水。亦外证肿。其不言者。盖系省文(医通。以为脱文。似非。)金鉴。以从上肿从下肿。辨风水皮水。恐失拘执。(辑义。。程读为跗。程。当作鉴。)又皮水。其腹如鼓云云。宜从巢源。及脉经注。改正为顺。正水。征以水热穴论。水胀篇。则此证亦必腹满。今不言者。亦系省文。金鉴言胸满自喘者。非是。要之风水皮水。以表邪有无为辨。正水石水。以喘不喘为别。其他证候。皆宜类推也。(医通引经。是大奇论。水热穴论。评热病论。阴阳别论。然错综颠倒。颇加改易。学人宜考原文。)

又按内经之风水。为肾虚招风。以为水气。遂变正水者。仲景之风水。指邪水专郁于表者而言。其证稍异。又正水。

盖水肿之正证。水热穴论曰。故水病。下为肿大腹。上为喘呼不得卧者。标本俱病。故肺为喘呼。肾为水肿。肺为逆不得卧。分为相输俱受者。水气之所留也。水胀篇曰。水始起也。目窠上微肿。如新卧起之状。其颈脉动。时咳。阴股间寒。足胫。腹乃大。其水已成矣。以手按其腹。随手而起。如裹水之状。此其候也。俱是正水之谓耳。鸡峰普济方曰。病肿者。皮肤紧急肿满。无文没指。若目下微肿。如卧蚕之状。及足胫皆肿。小便不利。其人喘急。脉沉大而疾。

此由脾肾虚弱。肾虚水不能蓄。水气扬溢。脾胃虚则不能制水。水气流散于经络。

经络水病。故能肿满。谓之正水。此说甚核。足以相征矣。至石水。则考之巢源。其水沉凝不行。亦不上泛。殆近水鼓者也。鸡峰方。又以为腹胀如鼓。按之坚硬。腹中时痛。谓之石水。绕脐坚硬。腹不痛者。谓之鼓气。是以痛不痛为别。恐非确论。又有治石水。用防己椒目葶苈大黄丸治验。文繁不录。宜阅。(巢源。又有毛水候。亦是皮水。又有大腹水肿候。亦即正水。并宜相参。又三因。皮水。据巢源。处以五皮散。)

脉浮而洪。浮则为风。(相击。徐。沈。朱。作相系。非。恶风以下八字。圣济总录引。作恶风者为风水。)

按此条。风强气强二证。是客。风气相击证。是主。宜分别看。汗出乃愈。专属风水而言。不统前二证。赵氏曰。

风者。外感之风也。气者。营卫之气也。所谓气强者。卫因热则怫郁。停而不行。气水同类。气停则水生。所聚之液血。

皆化水也。程氏曰。气者。水气也。形盛于外。为气强。内经曰。津液充郭。其魄独居。即气强之意也。魏氏曰。气者水气。即湿邪也。湿邪挟风邪。作热于表也。尤氏曰。风。天之气。气。人之气。是皆失其和者也。风气相搏。风强则气从风。而侵淫肌体。故为瘾。气强则风从气。而鼓涌水液。故为水。风气并强。两相搏击。而水液从之。则为风水。

汗之则风去而水行。故曰汗出乃愈。尤注与金鉴相发。最为稳贴。(身痒。多属表虚。特桂麻各半汤证。以不得小汗出身痒。即是表郁。岂此条之类乎。)

平脉法曰。脉浮而大。浮为风虚。大为气强。风气相搏。必成隐疹。身体为痒。痒者名泄风。久久为痂癞。林亿等注。眉少发稀。身有干疮。而腥臭也。

寸口脉沉滑者。中有水气。(拥上。诸本。有微字。辑义偶脱。)

按灵枢论疾诊尺篇。视人之目窠上。微痈如新卧起状。其颈脉动。时咳。按其手足上。而不起者。风水肤胀也。

此本条所原。先兄曰。拥。臃同。肿起也。太阳病。脉浮而紧。

按身肿而冷。状如周痹。程氏属之黄汗。恐佳。痛在骨节。亦是黄汗。尤说为是。

趺阳脉当伏。今反紧。(寒字。句。疝瘕。宜接腹中痛读。)

趺阳脉当伏。今反数。

〔徐〕此二条。言水病患别有宿病。人各不同。当从趺阳脉。与其旧疾见证别之。〔尤〕趺阳虽系胃脉。而出于阴部。故其脉当伏。今反紧者。以其腹中宿有寒疾故也。寒则宜温。而反下之。阳气重伤。即胸满短气。其反数者。以其胃中有热故也。热则当消谷而小便数。今反不利。则水液日积。故欲作水。夫阴气伤者。水为热蓄而不行。阳气竭者。

水与寒积而不下。仲景并举二端。以见水病之原有如此也。

按诸家以趺阳脉伏为病脉。尤氏特以为平脉。而其注义亦畅。仍表出之。更推尤意。此欲作水一句。总括二条。亦顶胸满气短来。或曰。此二条。前条是客。不过举其有寒者。以为照对。实无干水病。后条是主。示水之因热生者。此说亦有理。姑附存之。

又按趺阳平脉。贵沉实不贵浮露。故尤氏以伏为平脉。辨脉法曰。趺阳脉迟而缓。胃气如经也。其意一也。但后条有寒水相搏。趺阳脉伏语。义相矛盾。当考。又辨脉法曰。趺阳脉微而紧。紧则为寒。微则为虚。微紧相搏。则为短气。

夫水病患。目下有卧蚕。

按灵枢。无目下微肿如蚕之文。赵氏错引。盖目下如卧蚕者。色黄晶肿。如新卧起者。眼胞上庞然虚浮。其证自异。方书中。或有曰有若卧蚕才起之状者。谬矣。

师曰。寸口脉沉而迟。

或曰。推他文例。趺阳脉伏一句。疑衍存考。

蒋示吉医宗说约曰。有血分症。妇人先经水断绝。而后四肢肿满。小便不通。此血瘀水道。以通经为主。宜小调经散。

问曰。病者苦水。面目身体四肢皆肿。(脉之上。脉经。有师字。是。)

〔赵〕此水病。脉之不言水。反言胸中痛等病。当时记其说者以为异。非异也。是从色脉言耳。

按脉之不言水。反言胸中痛。二言字。沈氏属之病者。(本于徐氏。)赵氏则属之医师。殊觉妥协。盖此病者洪肿。

如以常情。则当言其所苦。与治之所急。皆在水。而师反举胸中痛等证以为言。故人疑而设问也。脉经作师脉之不言水。

语意最明。太阳上编。问曰证象阳旦条。及脉经中。并有同语例。宜相参。又关元。即泛称下焦之名。亦见厥阴篇。及妇人杂病中。又医以为留饮。而大下之句。言医误认胁下急痛等证。以为悬饮支饮之属。错用十枣等汤。盖当时未至身肿。而程氏谓见标证面目身体四肢皆肿云云。而大下之者。殆未为当。又胃家虚烦之烦。即太阳下编。吐之内烦之烦。

又按脉经。引四时经云。土亡其子。其气衰微。水为洋溢。浸渍为池。走击皮肤。面目浮肿。归于四肢。愚医见水。

直往下之。虚脾空胃。水遂居之。肺为喘浮。注云。肺得水而浮。故言喘浮。又巢源伤寒咳嗽候曰。水停心下。则肺为之浮。肺主于咳。水气乘之。故咳嗽。又水肿候中曰。肺得水而浮。浮则上气而咳嗽也。盖得斯说。而浮咳之义始晰矣。

(何氏医碥曰。水气喘者。水气逆行。肺气得水而浮。观浴河者。水浸至胸则喘可见。)

风水。恶风一身悉肿。

按沈以为风多水少之证。恐拘。先兄曰。续。似续陆续之续。汗常出而不止。又前第四条曰。其人不渴。汗出即愈。

此为风水。存参。(评热病论。论风水。有口干苦渴证。)

越婢汤方按药有性有用。方之既成。或取其性。或取其用。如此方。则石膏得麻黄之温发。但存逐水之用。相借以驱水气。

(石膏逐水。本草不言。然仲景用之驱饮者。不一而足。)加术汤。则麻石之功。与前方同。而术与麻黄相藉。走外之力稍胜矣。(性用诸义。详开于拙着药治通义中。)

防己茯苓汤方按此方系于发表利水相兼之剂。防己。黄。俱逐外水。义具于湿病防己黄汤下。须互参。

越婢加术汤方按此方与次方。所主之证。盖在轻重剧易之别。不必拘有热无热矣。

甘草麻黄汤方千金翼。麻黄汤。主风湿水疾。身体面目肿。不仁而重方。(即本方。)重覆。日移二丈汗出。不出更合服之。慎护风寒。

皮水。用之良。

秘传经验方。走马通圣散。治诸风湿。及伤风伤寒头疼。并治疔疮一切肿毒。手足疼痛。风痹不仁。

即本方。炒微黄。碾为细末。每服三钱。用水钟半。锅内滚一大沸。凉温服。盖被暖不透风。汗出为度。仍要护慎风触。遂无重复。

水之为病。其脉沉小。属少阴。

按少阴。即与伤寒少阴病同义。系于表虚寒之谓。其用麻黄附子甘草汤。取之温发。沈氏说虽巧。犹未免牵凑。

厥而皮水者。

医心方。张仲景方。青龙汤。治四肢疼痛。面目肿方。

麻黄(半斤去节去末)细辛(二两)干姜(二两)半夏(洗)

凡四物。切。以水八升。煮得二升。一服止。

又。又云。治脾胃水。面目手足肿。胃管坚大满气。不能动摇。桑根白皮汤方。

桑根白皮切(二升)桂(一尺)生姜(三颗)人参(一两)

凡四物。切。以水三斗。煮取桑根。竭得一斗。绞去滓。内桂。人参。生姜。黄饴十两。煮之竭得七升。服一升。

消息更服。(今案本草。桂一尺。重半两为正。○按右出其第十卷治通身水肿方中。未知果是本经之遗否。姑附于此。)

〔余述〕按本篇。首叙四证。而篇中特举风水皮水。不及正水石水。其论治法。有云可下之。有云当利小便。有云当发汗。今考篇中。殊详于发表之方。而至攻下渗利之药。则缺而不出。岂皆是后人之所删难。抑仲景之引而不发者乎。

黄汗之病。

先兄曰。此条。当为五节读。首二句。概称黄汗之证也。而下曰历节。曰劳气。曰生恶疮者。以其与黄汗相类。而实不同。举以示之也。历节必兼寒邪。故周身发热。(尤氏所举第四条文。彼注属之皮水。与此牾。然其属黄汗者。

为是。)

桂枝去芍药加麻黄细辛附子汤方(外台引深师。名附子汤。主证与本条同。甘草。炙。麻黄。去节。三两。细辛三两。附子。冠大字。大枣。有擘字。煮麻黄下。有再沸二字。方后云。仲景伤寒论。名桂枝去芍药加麻黄细辛附子汤。

赵本。作桂姜草枣黄辛附子汤方。)

心下坚。大如盘。(本草。图经引。无边如旋盘四字。宋本外台饮癖门。引备急。亦作枳实术汤。)

按上条与此条。其病俱在内。与外体浮肿者不同。今编在本篇者。未详其解。疑是痰饮篇中所错也。巢源气分候曰。

夫气分者。由水饮搏于气。结聚所成。气之流行。常无壅滞。若有停积。水饮搏于气。则气分结而住。故云气分。医学纲目曰。气分。谓气不通利而胀。血分。谓血不通利而胀。非胀病之外。又别有气分血分之病也。盖气血不通利。则水亦不通利而尿少。尿少。则腹中水渐积而为胀。但气分。心下坚大。而病发于上。血分。血结胞门。

而病发于下。气分。先病水胀。后经断。血分。先经断。后病水胀也。(按楼氏此说。凑合水分为言。殊属刺缪。)

枳术汤方(外台两见。并作白术三两。本草引同。无白字。外台引备急。及本草。亦水五升。作水一斗。)

侣山堂类辨曰。金匮要略。用枳术汤。治水饮所作。心下坚。大如盘。盖胃为阳。脾为阴。阳常有余。而阴常不足。

胃强脾弱。则阳与阴绝矣。脾不为胃行其津液。则水饮作矣。故用术以补脾。用枳以抑胃。后人不知胃强脾弱用分理之法。咸谓一补一消之方。再按局方之四物汤。二陈汤。四君子汤。易老之枳术丸。皆从金匮方套出。能明乎先圣立方大义。后人之方不足法矣。(按胃强脾弱。补脾抑胃。并似迂曲。)

外台。文仲。徐王枳实散。宜春秋服。消肿利小便。兼补疗风虚冷胀不能食方。

枳实(半斤炙)桂心(一斤)茯苓白术(各五两)为散。酒服方寸匕。日三服。加至二匕。千金月令。主结气方。

白术枳壳(炒)上等分。捣筛。蜜丸如梧子大。空腹饮下二十五丸。

圣惠。治癖结不能饮食。心下虚满如水者。枳实散方。

于本方。加半夏。生姜。水煎。

又治膈气心胸间痛方。

于本方。加神麴。各一两。为散。不计时候。热酒调下一钱。

又治饮癖气分。心下坚硬如杯。水饮所作。桂心散方。

于本方。加桂心。细辛。附子。槟榔。姜。枣。用枳壳。水煎服。(按此严氏枳术汤祖方。)

又治饮癖。心下坚。大如杯。时复疼痛。宜服此方。

于本方。加桂心。生姜。

百一选方。治一切浮肿。水气亦可治。

于本方。如吴茱萸。茯苓。生姜。水煎。

奇效良方。加味枳术汤。治气为痰所隔。心下坚胀。名曰气分。

枳壳。白术。辣桂。紫苏。陈皮。槟榔。桔梗。五灵脂。木香。(各一分)半夏。茯苓。甘草。(各二分)每服二钱。

水二盏。生姜三片。

煎至一钟。去滓。食前温服。

卷中

黄胆病脉证并治第十五

论二首脉证十四条方七首(按当作六首。)

寸口脉浮而缓。

〔尤〕脾脏瘀热而色黄。脾者。四运之轴也。脾以其所瘀之热。转输流布。而肢体面目尽黄矣。故曰瘀热以行。

按平人气象论曰。缓而滑。曰热中。邪气脏腑病形篇曰。缓者多热。平脉法曰。缓者胃气实。实则谷消而水化也。

又伤寒论曰。伤寒脉浮而缓。手足自温者。是为系在太阴。太阴者身当发黄。合此诸义观之。则知是缓为胃热。而浮缓为发黄之诊。又知浮则为风之风。即热气外熏之谓。(伤寒论。有此例。)非邪气中表之义。又知缓则为痹之痹字。盖是瘅字之讹。始与文义相叶。(缓瘅烦三字韵。黄行二字韵。)顾以其讹作痹。后人不辨。遂补痹非中风一句也。再按痹非中风一句。推他文例。当是风瘅相搏四字。(此愚弱冠时说。极知臆妄。然痹字遂难解。注家循文解释。不免牵强。仍姑存录。以俟识者。仓公传曰。风瘅客脬。难于大小溲溺赤。)

趺阳脉紧而数。

〔赵〕女劳疸。惟言额上黑。不言身黄。省文也。后人虽曰交接水中所致。特其一端耳。

按先兄曰。尺脉浮为伤肾。趺阳脉紧为伤脾。二句插入。以对示女劳疸谷疸二证之脉。此不承食即为满句。

亦不接风寒相搏句。注家与上下相连为解。殆觉谬。又阴被其寒。诸注以阴为肾脏。似失当。特尤氏曰。谷不消而气以瘀。则胃中苦浊。浊气当出下窍。若小便通。则浊随溺去。今不通。则浊虽下流。而不外出。于是阴受其湿。阳受其热。转相流被。而身体尽黄矣。朱氏曰。是太阴虽被寒郁。而郁久化成之湿热。流祸膀胱。并是。又按女劳疸。注家以为肾热。其说诚是。盖人斫丧太过。精液亏乏。则肾中之阳必亢极。营血为之郁黩。遂为发黄也。又此证小便自利。

魏氏曰。阳虚气降。无所收摄节制也。金鉴曰。膀胱急。小便利。下焦虚也。腹满如水状。脾肾两败。故谓不治也。亦是一说。盖此证本是下虚。故其初小便不禁。久而真元闭绝。小便不利。遂至腹如水状也。

又按舒氏伤寒论集注曰。酒中有热有湿。均足为患。因其本气而患之。本气虚寒者。本不患热。惟患其湿。真阳素旺者。不患其湿。而患其热。(此本于张介宾酒泄说。然其意少异。)盖酒疸之证。舒氏所谓。不患其湿。而患其热者也。

酒疸心中热。

按此上条脉浮者之谓。似不必与懊有微甚之别。

酒疸下之。久久为黑疸。

按据巢源千金。诸疸皆久为黑疸。虽黑微黄。盖通言之。不特自酒疸变者。(变作桃皮色。亦本于巢源。)尤氏以女劳疸对言。然女劳疸。亦尺脉浮。身尽黄。不必脉沉身纯黑。

师曰。病黄胆。

按此条。言黄胆有因火劫得者。然此病多自湿得之。而其证有二端。尤氏谓非内兼湿邪。则热与热相攻。而反相散者。恐失其当。如伤寒火逆条。两阳相熏灼。其身发黄。风温被火。微发黄色。阳明病被火。必发黄俱不内兼湿邪者。

腹满舌痿黄。

按赵氏曰。黄胆之黄深。实热之黄。痿黄之黄浅。虚热之黄。当考。

疸而渴者。其疸难治。

按赵氏曰。疸。即瘅也。单阳无阴。此说本于圣济。未确。盖发黄用瘅字。见玉机真藏论。胃热用疸字。见平人气象论。此瘅疸相同之明征也。又刺疟篇。胃疟者。令人旦病也。太素旦。作疸。注。疸。音旦。内热病也。

谷疸之为病。寒热不食。

〔沈〕浊气内壅。所以心胸不安。不安者。即懊热痛之类也。

茵陈蒿汤方赵氏曰。盖茵陈汤。治热结发黄。佐栀子。去胃热。通小便。更以大黄为使。荡涤之。虽然治疸。不可不分轻重。

如栀子柏皮汤。解身热发黄。内热之未实者。麻黄连翘赤小豆汤。治表寒湿。内有瘀热而黄者。大黄硝石汤。下内热之实者。栀子大黄汤次之。茵陈汤又次之。○按栀子大黄汤治上热。此方治胃热。其病位本不同。且此方。大黄二两。彼则一两。此方其剂大。彼则剂小。可知此方力重于彼。喻氏亦以此为轻。误矣。(栀子柏皮汤。麻黄连轺赤小豆汤二方。

伤寒论述。义有详说。兹不赘。)

又按尿如皂角汁状。此湿去之征。故曰黄从小便去也。

幼幼新书。吉氏家传。治小儿身体黄。及小便黄。眼白睛黄。即是疸也。宜此方。于本方。加朴硝。

黄家。日晡所发热。而反恶寒。(外台。疸。作瘅。本草。图经引。亦疸。作瘅。其腹胀。作腹胪胀满。)

按发热而反恶寒。金鉴说为是。尤注难从。

又按此证本是虚因。而更有水蓄腹满。故云难治。盖仲景书。其称难治者。在伤寒论则七见。在本经则五见。

大抵谓病寒热相错。虚实互呈。其治不得纯一。有所顾虑者。宜深味焉。(余尝着虚实论。既有详说。录在药治通义中。宜参。)

硝石矾石散方(图经引。作硝石。熬黄。矾石。烧令汁尽。二物等之合。秘绢筛。大麦粥汁和。服方寸匕。日三。重衣覆取微汗。病随大小便去。小便正黄。大便正黑也。大麦用无皮者。)

按此方用大麦粥。其理与石膏配粳米相同。药性论云。硝石。君。恶曾青。畏粥。

本草纲目曰。绿矾。燥湿化涎。利小便消食积。故胀满黄肿。疟痢疳疾方。往往用之。其源则自张仲景用矾石硝石。

治女劳黄胆方中。变化而来。

圣济。治赤白痢。矾石丸。白矾(四两)硝石(一两半)捣为末。(云云)用米醋浸炊饼心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十丸。空心米饮下。

魏氏家藏方。硝矾圆。治暗风痫病年深者。

于本方。(硝石半两白矾一两枯)加赤石脂。(二两火)为细末。糯米粥为丸。如绿豆大。每服十五丸。食后温水下。日进三服。

一日一次发者。服之半月。永除根本。

酒黄胆。心中懊。(首句。外台。作酒瘅者。)

按此上条脉沉弦者之治也。

栀子大黄汤(宋本外台。栀子。七枚。擘。枳实。破。水渍。炙。香豉。一升。绵裹。分温三服。作去滓温服七合。

日三服。)

诸病黄家。但利其小便。

按桂枝加黄汤证。即湿邪表郁者。盖与湿家身色如熏黄。有阴阳之别。

诸黄。猪膏发煎主之。

按赵氏既引伤寒类要。以证此条之为血燥。然其说冗杂不核。仍不采入。

猪膏发煎方圣惠。治黄胆。耳目悉黄。食饮不消。胃中胀热。此肠间有燥粪。宜服此方。

上煎炼猪脂。五两。每服抄大半匙。以葱白汤频服之。以通利为度。

沈氏尊生书曰。有服对证药不能效。耳目皆黄。食不消者。是胃中有干粪也。宜饮熬猪油。量人气禀。或一杯。或半杯。日三次。以燥粪下为度。即愈。

黄胆病。茵陈五苓散主之。

按此条不言何疸。殆是谷疸之轻证。否则湿邪内郁所致乎。

黄胆腹满。小便不利而赤。

按此条不言何疸。盖是谷疸之最重者也。自汗出。为里热蒸迫之候。诸注以为表和者。非是。盖此证一属里实。故举表和二字。以征自汗之非表邪也。

大黄硝石汤方(千金。硝石。作芒硝。难从。宋本外台。煎取二升半。去滓。内硝石。更煎取一升。先食顿服。)

按硝石矾石散。及此方。不用芒硝。而用硝石者。盖以芒硝润品。不宜湿热。故取于火硝之燥且利焉。繇是观之。

则今之医。治阳明病。于承气汤中。换用硝石者。坐于不深研经旨矣。

黄胆病。小便色不变。欲自利。

〔朱〕此黄胆中之中气虚寒者。小便色不变。非时下无壅热。并见虚寒之象。乃自利腹满而喘。是浊邪横逆。清气不运。使医者误认腹满而喘为实热。反以寒药除之。益致胃败而为哕。且以小半夏汤。温通上焦。以止逆除哕。而后渐次调理脾胃可也。

按阳明篇曰。阳明病。不能食。攻其热必哕。所以然者。胃中虚冷故也。以其人本虚。攻其热必哕。正与此条同机。

圣惠方。治阴黄小便色不变。欲自利而不利。腹满而喘者必哕。哕者。宜服小半夏汤方。

于本方。加人参。葛根。

男子黄。小便自利。

〔赵〕男子黄者。必由入内虚热而致也。反见小便自利。为中下无热。惟虚阳浮沉为黄耳(按沉。疑泛字。)故与治虚劳之剂补正气。正气旺。则营卫阴阳和。而黄自愈矣。

按赵说是。盖女劳疸初起之证治也。先兄曰。上条。有手足中热。膀胱急。少腹满诸证。而此特举小便自利者。使人推知其他也。今与虚劳篇相参。其膀胱急。少腹满者。尤氏所谓阳病不与阴和。则阴以其寒独行。为里急。为腹中痛。

而其实非阴之盛者。若身体尽黄。手足中热。亦尤氏所谓阴病不能与阳和。则阳以其热独行。

为手足烦热。而实非阳之炽者。阴阳不相和谐。外生虚热。而所谓黄病。非土色外呈之候。其用小建中汤者。意在使阴阳相就。而寒以温热以和也。

附方瓜蒂汤外台。延年秘录。疗急黄心上坚硬。渴欲得水吃。气息喘粗眼黄。但有一候相当。即须服此瓜蒂散吐则瘥方。

于仲景原方中。去香豉。○又许仁则方。有用瓜蒂。丁香。赤小豆。捣筛末。以新汲水。和一方寸匕与服者。

千金。麻黄醇酒汤。(外台。疸。作瘅。本草。伤寒类要。引张仲景伤寒论。文稍与外台同。二升半。作半升。下有去滓二字。)

〔余述〕按黄胆之病。有阴阳二证。更有湿胜燥胜之异。今考经文。酒疸。阳而属燥者也。故治主清凉。女劳疸。

阴而属燥者也。故初治从和中。而末治须润导。谷疸。有阳有阴。其阳属湿热。治在疏荡。其阴属寒湿。治要温利。后世以茵陈附子并用者。即寒湿之治已。如茵陈五苓散证。岂湿热发黄之轻者乎。此诸黄者。皆病之属里者也。如桂枝加黄汤证。湿热郁表。亦阳黄之类已。此他。伤寒论中发黄诸条。不一而足。皆与本篇互发。学人宜参互详审焉。

卷中

惊悸吐衄下血胸满瘀血病脉证治第十六

(按胸满。是瘀血中一证。不宜于篇题中有此二字。从删为是。)

按惊悸心疾。血心之所主。此其所以合为一篇欤。

寸口脉动而弱。

〔赵〕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不役形不劳心。则精气全。而神明安其宅。苟有所伤。则气虚而脉动。动则心悸神惕。精虚则脉弱。弱则怔忡恐悸。盖惊自外物触入而动。属阳。阳变则脉动。悸自内恐而生。属阴。阴耗则脉弱。

是病宜和平之剂。补其精气。镇其神灵。尤当处之以静也。〔朱〕因物所感则为惊。神虚怵惕则为悸。分言之。似有动静虚实之别。而惊则未有不悸。悸则未有不易惊者。其原流自属一致。仲景独取寸口。以动而弱三字。绘出惊悸之脉象。

而仍分疏之。曰。何以知其为惊。以其脉之厥厥动摇也。何以知其为悸。以脉动之中。而自软弱也。则脉之动而弱。必兼见。则症之惊与悸。亦相因而生。此自然之理也。

师曰。尺脉浮。目睛晕黄。衄未止。

〔鉴〕浮脉主阳主表。若目睛清洁。主阳表病也。目睛晕黄。主血脉病也。盖以诸脉络于目。而血热则赤。血瘀则黄。今目睛黄晕。知其衄未止也。若晕黄去。目睛慧了。知其衄已止。

按尺脉以候血分。金鉴似是。晕黄去。目睛慧了。其脉静者。可推而知也。周礼注。郑司农云。。谓日光气也。

(即晕字。)释名曰。晕。卷也。气在外卷结之也。日月皆然。

病患面无血色。无寒热。

按面无血色。无寒热。是该衄下血吐血而言。徐氏曰。烦咳条不言脉。浮弱二字贯之也。又金鉴曰。脉沉。当是脉浮。脉浮。当是脉沉。文义始属。必传写之讹。金鉴说不妥。盖脉浮。是血逆之候。沉弦。是血虚之征。

夫吐血咳逆上气。

按圣惠方香港脚门曰。上气脉数。不得卧者死。盖病属虚。及实中挟虚者。见此脉证。必为不治。夫酒客咳者。必致吐血。(医心方。引医门方。也字。作难疗二字。)病患胸满。唇痿舌青。

〔赵〕是证瘀血。何邪致之耶。内经。有堕恐恶血留内。腹中满胀。不得前后。又谓大怒则血菀于上。是知内外诸邪。凡有所抟积而不行者。即为瘀血也。积在阴经之隧道。不似气积于阳之肓膜。然阳道显。阴道隐。气在肓膜者。壅胀显于外。血积隧道。惟闭塞而已。故腹不满。因闭塞自觉其满。所以知瘀血使然也。

按脉经所谓。当汗出不汗出为瘀血。亦出外台短剧芍药地黄汤主疗。及巢源伤寒诸候中且芍药地黄汤方后云。其人喜忘如狂者。加地黄三两。黄芩三两。其人脉大来迟。腹不满。自言满者。为无热。但根据方服。不用黄芩也。(右据宋本录。千金。加地黄。作加大黄。为是。末句。作但根据方不须有所增加。无不用黄芩也字。)据此。此条证。即芍药地黄汤所主也。

又按唇痿之痿。本是萎字。即失色之谓。金鉴以痿瘁释。误。

病者。如热状烦满。

按而渴。疑不渴讹。盖血热诸条。有但欲漱水证。不敢言有渴。验之病者。亦必不欲咽。且而不互错。往往见之。

(宜考辑义水气篇。)徐氏曰。瘀血症。不甚则但嗽水。甚则亦有渴者。盖瘀久而热郁也。殆是望文生义者已。

心下悸者。半夏麻黄丸主之。(本草。图经。引张仲景伤寒论同。)

按赵氏论悸有三种。文繁不录。

吐血不止者。(赵。止作足。)

〔赵〕夫水者。遇寒则沉潜于下。遇风则波涛于上。人身之血。与水无异也。得寒而和。则居经脉。内养五脏。得寒之凛冽者。则凝而不流。积而不散。得热之和者。则营运经脉。外充九窍。得热之甚者。风自火狂。则波涛汹起。由是观之。吐血者风火也。

柏叶汤方(本草。图经云。张仲景方。疗吐血不止者。柏叶汤主之。青柏叶一把。干姜三片。阿胶二铤。炙。

三味。以水二升煮一升。去滓。别绞马通汁一升。相和合煎取一升。绵滤一服尽之。)

按本草黑字。柏叶。艾叶。并味苦微温无毒。白字。干姜。止血。(程氏所举神农经。及马通性用。并黑字文。)

陶氏本草序例曰。云一把者。重二两为正(按医心方。稍有异同。宜参。又引范汪方云。胶一铤。如三指大。长三寸者。一枚。是也。)

朱氏曰。千金方。有阿胶三两。亦佳。但近日无真阿胶。徒增粘腻耳。

下血先便后血。此远血也。

按徐氏曰。下血较吐血。势顺而不逆。此病不在气也。当从腹中求责。故以先便后血。知未便时血分不动。直至便后努责。然后下血。是内寒不能温脾。脾元不足。不能统血。脾居中土。自下焦而言之。则为远矣。此说似是。仍存之。

下血先血后便。此近血也。

〔赵〕此出大肠。故先血后便。以湿热之毒。蕴结不入于经。渗于肠中而下。赤小豆。能行水湿。解热毒。梅师方。

皆用此一味治下血。况有当归破宿养新。以名义观之。血当有所归。则不妄行矣。

妇人良方曰。粪后下血者。其来远。粪前有血者。其来近。远近者。言病在上下也。

张氏医通曰。千金用伏龙肝汤。即治先便后血之黄土汤中。除去术附。加干姜。牛膝。地榆。发灰。与金匮主治。

则有寒热之殊。不可不辨。可见治血但使归经。不必论其远近也。外科正宗内痔治验曰。大抵此症所致之由不同。

当究其因治之。如元气有余。形黑气盛。先粪而后紫血者。更兼脉实有力。此属有余。法当凉血止血。药应自效。至若形体瘦弱。面色痿黄。先鲜血而后粪者。更兼脉虚无力。此属不足。岂可反用凉药止之。致伤脾胃。此症若不温中健脾。

升举中气。其血不得归原。故药难效。远其根本也。(按此说。似与经旨相左。然亦足以互发。仍拈出之。)

鸡峰普济方。赤小豆散。治大便秘。(即本方)

心气不足。吐血衄血。

按赵氏曰。心气不足者。非心火之不足。乃真阳之不足也。此说属。尤氏暗驳正之。实本于医通。赵又曰。若济众方。用大黄治衄血。更有生地汁。则是治热凉血。亦泻心汤类耳。此尤所本。

卷中

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第十七

问曰。病患脉数。数为热。(脉弦者虚也以下。脉经为别条。)

病患欲吐者。不可下之。

〔朱〕此为吐家而设大戒。非特指胃反言也。

按伤寒呕多。虽有阳明证。不可攻之。其理一也。

又按脉经所载。有出于本经之外者。宜参阅。今拈一条。曰。夫吐家。脉来形状如新卧起。哕而腹满。

按此条恐是错出。似宜在橘皮汤条上。

茱萸汤方(本草。图经引。人参一两。生姜一大两。大枣二十枚。)

半夏泻心汤方(按再煮。当作再煎。)

黄芩加半夏生姜汤方(按大枣十二个。当作十二枚。)

呕吐而病在膈上。(外台。后下。有必字。)

呕而脉弱。小便复利。

按尤氏曰。或云。呕与身热为邪实。厥利脉弱为正虚。虚实互见。故曰难治。四逆汤。舍其标。而治其本也。亦通。

此说不是。姑存之。

呕而发热者。

证治准绳曰。金匮方。(云云)洁古。用小柴胡汤。加青黛。以姜汁打糊丸。名清镇丸。治呕吐脉弦头痛。盖本诸此。(按保命集。名青镇丸。)

大半夏汤方(本草。图经引。半夏三升。二百四十遍。大观本。作一百四十遍。政和本。作一百二十遍。二升半。并作三升半。余分再服。作日再。下有亦治膈间支饮句。)

按魏氏曰。服后多煮白蜜。去其寒。而用其润。俾粘腻之性。流连于胃底。不速下行。而半夏人参之力。可以徐斡旋于中。其意固微矣哉。此说颇巧。然不如李升玺之稳贴。

医心方。范汪方。治胸中乏气而呕欲死方。

人参(二两)茯苓(二两)生姜(三两)白蜜(五合)半夏(三升洗)

凡五物。入蜜。内六升水中。挠之百遍。以余药合投中。煮得三升。分四服。

禁冷食。治干呕。亦用此。本草。图经云。李绛兵部手集。疗反胃呕吐无常。粥饮入口即吐。困弱无力。垂死者。

以上党人参二大两。水一大升。煮取四合。热顿服。日再。兼以人参汁煮粥与服。

又经验后方。治大人小儿。不进乳食。和气去痰。人参四两。半夏一两。生姜汁熬一宿。曝干为末。面糊丸如绿豆大。每服十丸。食后。生姜汤吞下。

御药院方。橘皮枳壳汤。治胸膈气痞。短气噎闷。不得升降。

枳壳(麸炒去穣)半夏(不制各二两)陈皮(不去白三两)人参(一两)

上四味。用泉水五大升。入白沙蜜四两调匀。用勺扬药水。二百四十遍。

煮取一大升。去滓。分作三服。一日当服尽。食后服之。

食已即吐者。

按高世械曰。食已即吐者。非宿谷不化之胃反。乃火热。攻冲之吐逆。沈氏曰。此方。脾胃干结者宜之。当与上不可下之条。反复互看。始得仲景前后之意。朱氏曰。胃反。病在下脘。因无阳气化谷。故食久反出。今即吐。明有实邪壅阻中脘。不能容谷。若邪阻上脘。并不能食矣。此诸说足与金鉴相发。然先兄曰。此证胃中旧有积滞。故新谷入则不能兼容。霎时变出也。古人属火之说。恐为强解。此说为核。且朱氏谓胃反病在下脘者误。

盖胃反。胃中无物相得激。故食下暂安。而后出也。此方用甘草。取之能缓上迫。遽引大黄令下达耳。先兄又曰。

千金。用单甘草汤。治服汤呕逆。不入腹者。正此汤用甘草之意。又按金鉴。朝食暮吐者寒也。食已而吐者火也。此寒火二字。改为虚实。其理自通。尤氏又曰。丹溪治小便不通。用吐法。以开提肺气。使上窍通。而下窍亦通。与大黄甘草汤之呕吐。法虽异。而理可通也。亦是。

胃反。吐而渴欲饮水。

按此条证。中焦蓄水。气液为之壅遏。不能升腾滋养。故使渴欲饮水。李氏以为津液亡者。误矣。(宜参伤寒论辑义。五苓散条。)又此方。桂枝佐苓术等。以温散水饮。生姜以降逆气。尤氏以为散邪气者。亦误矣。

茯苓泽泻汤方外台。集验。茯苓小泽泻汤。(按医心方。引经心方。名茯苓汤。)

圣济。治胃反吐逆。发渴饮水。茯苓饮方。

于本方。去生姜。加干姜。

又治心脾壅滞。暴渴引饮。茯苓饮方。

于本方。去生姜。加黄连。大黄。小麦。

宣明。桂苓白术丸。治消痰逆。止咳嗽。散痞满壅塞。开坚结痛闷。

于本方。加半夏。红皮。(用干生姜)为末。面糊为丸。如小豆大。生姜汤下二三十丸。日三服。吐后。渴欲得水。

而贪饮者。

按此条病轻药重。殊不相适。柯氏以此汤。移置于太阳下编文蛤散条。仍考此条。乃是文蛤散证。彼此相错渴篇曰。渴欲饮水不止者。文蛤散主之。可以互征矣。但兼主微风脉紧头痛一句。即汤方所主也。

半夏干姜散方按半夏散。不能散服者。水煮。此方浆水服。俱是取于不戟咽乎。后世有煮散法。其理自异。

圣惠。治冷痰饮。胸膈气满。吐逆不思饮食方。

于本方。加丁香。以生姜粥饮。调下一钱。(半夏二两。余并一两。)

又治痰逆。暖胃口。恶饮食方。

于本方。(各半两)加白矾。(一两烧灰)为末。以生姜汁煮面糊和。圆如梧桐子大。每服不计时候。以姜枣汤下二十丸。

生姜半夏汤方按此汤一升分四服。殊与常例不同。伤寒蕴要曰。凡呕而不止者。服药宜徐徐呷下。不可急也。盖其义也。

干呕哕。若手足厥者。

按干呕与哕。自是二证。盖言干呕若哕也。魏氏曰。为病之浅者言之也。若夫病之深。阳气微弱之甚者。则非四逆不足以取效也。或者先用此。以顺行其气。而后与以四逆。亦次第浅深之治也。此说失当。

橘皮汤方十便良方。指迷。橘皮甘草汤。治若身大热。背微恶寒。心中烦闷。时时欲呕。渴不能饮。头目昏痛。恶见日光。

遇凉稍清。起居如故。此由饮食失宜。胃中空虚。热留胃口。其脉虚大而数。谓之中暑。

于本方。加甘草。

橘皮竹茹汤方千金翼。竹茹汤。主哕方。

于本方。去人参。大枣。加半夏。紫苏。

三因。橘皮竹茹汤。治胃热多渴。呕哕不食。

于本方。去大枣。加茯苓。枇杷叶。麦门冬。半夏。

卫生家宝。人参竹茹汤。治一切呃逆。及治伤寒中暑等吐。

于本方。去大枣。加半夏。

活人事证方后集。橘皮汤。治中暑痰逆恶寒。(即本方)

伤寒蕴要。橘皮竹茹汤。治胃中壅热。而哕呕者。

于本方。去参。姜。枣。加半夏。茯苓。黄连。葛根。

伤寒大白。人参橘皮竹茹汤。治胃虚呃逆。

于本方。去大枣。加浓朴。半夏。藿香。

〔余述〕呕吐之证。其因不一。今细检经方。吴茱萸汤之呕与干呕。因阴逆。四逆汤之呕。因阳败。大黄甘草汤之吐。因食壅。除此之外。凡十一方。虽其兼凉兼温之殊。大要皆不出于驱饮逐水。则知其系于水饮所致者为多。盖胃喜燥而恶湿。故水饮停潴。其气易逆也。蛔之为物。最能使呕。叙在次篇。哕。啻举气逆证。然黄胆篇。

有小半夏汤之法。则亦有自停饮者。可以推知。而其更有数因。前人辨之尽矣。

夫六腑气绝于外者。

按金鉴曰。气绝。非谓脱绝。乃谓虚绝也。朱氏曰。按气绝两字。当作病气隔绝论。若真阴阳气绝。岂止手足寒与不仁哉。二说并存考。程氏又曰。不禁则上无胀闷。中无痛楚。下无奔迫。但孔如竹筒。漫无约束。直流不休。诃子粟壳。咸无功矣。虽有卢扁。将安施乎。此说信然。

下利。脉数而渴者。今自愈。

按邪热逼血。血渗入于肠。故清脓血。魏氏曰。热且蓄停肠脱。酿为污积。脓血随利而下。此亦理之所有也。

下利清谷。不可攻其表。(脉经。胀满下。有其脏寒者当下之七字。)

下利。脉迟而滑者。实也。

成氏曰。经曰。脉迟者。食干物得之。(按此语。未详所出。当考。)金匮要略曰。滑则谷气实。下利脉迟而滑者。

胃有宿食也。

脾胃伤食。不消水谷。是致下利者。为内实。若但以温中浓肠之药。利必不止。可与大承气汤下去宿食。利自止矣。

下利已瘥。至其年月日时复发者。

按朱氏曰。因初病利时。漫用药止住。而病根不拔。旧于此时受邪者。脏气即应时相感。而复病焉。此说不必。又按伤寒缵论曰。此条。世本尚有宜大承气汤五字。衍文也。故去之。详未尽之邪。可以留伏经年而发。必系寒邪。寒邪惟可备急丸温下。不应大承气寒下也。设属热邪。必无经年久伏之理。此说拘执。不可从。又按脉经下利篇所载诸条。

出于本经之外者。今录于左。曰。脉滑按之虚绝者。其人必下利。曰。下利而腹痛满者。为寒实。当下之。曰。下利腹中坚者。当下之。曰。下利脉浮大者。虚也。以强下之故也。设脉浮革。因尔肠鸣。

当温之。(病可温证中。亦有此条。有宜当归四逆。汤字。又伤寒论不可下编。有此条。)曰。夫风寒下(疑脱利字。)

者。不可下之。下之后。心下坚痛。脉迟者。为寒。当温之。脉沉紧。下之亦然。脉大浮弦。下之当已。又病可温证曰。

下利欲食者。就温之。又曰。下利脉迟紧。为痛未欲止。当温之。得冷者。满而便肠垢。(此条。千金。载在下利中。)

千金痢门。稍与脉经同。更有一条。曰。下利大孔痛者。当温暖之。

紫参汤方(本草。图经引。甘草二两。一升半。作半升。)

气利。诃黎勒散主之。

〔赵〕治病有轻重。前言气利惟通小便。此乃通大便。盖气结处。阴阳不同。举此二者为例。六经皆得结。而为利各有阴阳也。诃黎。勒。有通有涩。通以下涎消宿食。破结气。涩以固肠脱。佐以粥饮引肠胃。更补虚也。

圣惠方曰。夫气痢者。由表里不足。肠胃虚弱。积冷之气。客于肠间。脏腑不和。因虚则泄。故为气痢也。

诃黎勒散方本草。图经云。诃黎勒主痢。本经不载。张仲景治气痢。以诃黎勒十枚。面裹焙。灰火中煨之。令面黄熟。去核。

细研为末。和粥饮顿服。(云云)唐刘禹锡传信方云。予曾苦赤白下。诸药服遍。久不瘥。转为白脓。令狐将军传此法。

用诃黎勒三枚上好者。两枚炮取皮。一枚生取皮。同末之。以沸浆水一两合服之。淡水亦得。若空水痢。加而又泄气。盖其味苦涩。(按程氏所引。文不同。又程氏引杜壬方。本出本草黄连条。云。杜壬治气痢泻。里急后重。

云云用黄连甘姜二味。又引刘禹锡传信方。亦是本草所引。)

〔余述〕朱丹溪曰。仲景治痢。可温者温。可下者下。或解表。或利小便。或待其自已。区别易治难治不治之证。

至为详密。然犹与滞下衮同。立方命论。(出局方发挥。)盖肠滞下。与濡泻滑泄。其证与治。本自不同。仲景一以下利命之。并而为篇。然逐条寻究。判然而明矣。抑更有一义。盖濡泻滑泄。固宜温固。然有内有宿积。而治宜疏刷者。

肠滞下。固宜疏刷。然有阳虚气陷。而治宜温固者。然则学人宜审其脉证。而处其方剂。不须特以肠泄泻为分别。

仲景之合为一篇者。意或在于此欤。(五十七难。大瘕泄者。里急后重。数至圊而不能便。茎中痛。亦即滞下。而居五泄之一。其意与仲景一也。)

附方千金翼。小承气汤。

〔沈〕此燥屎内结。大便不通壅逆。胃邪上行。而哕数谵语。所以亦宜轻利和中。而涤热开结也。

外台。黄芩汤。

按此黄连汤类方。亦治上热下寒。以为干呕下利也。

医心方。范汪方。治伤寒五六日。呕而利者。黄芩汤。(即本方)

疮痈肠痈浸淫病脉证并治第十八(脉经。题曰痈肿肠痈金疮浸淫脉证。似是。)

肠痈之为病。其身甲错。(本草。图经引云。张仲景治腹痈腹有脓者。薏苡仁附子败酱汤。)

按次条。其痈未至脓溃。故少腹肿痞。此条既经脓溃。故按之濡如肿状。腹无积聚。次条。血犹瘀结。营郁而卫阻。

故时时发热。复恶寒。病犹属实。故其脉迟紧。此条。营分既无所郁。故身无热。脓成则血燥。故脉数。要之此二条。

其别在脓已成与未成之分。而不拘其部位。如前注家。以大小肠为辨者。殆失之迂矣。

又按三因方。举此条云。久积阴冷所成也。故金匮用附子温之。举次条云。此以内结热所成也。故金匮用大黄利之。

亦不可从。

大黄牡丹汤方(儿琰曰。上条。宜从巢源。删去小便自调四字。而如淋上。补小便数三字。于理始顺。)

按痈肿之病。不论外内诸证。其初起也。乘其未溃。而夺之。其既成也。扶正气以外托。故葶苈大枣泻肺汤。肺痈逐毒之治也。桔梗汤。肺痈排脓之治也。大黄牡丹汤。肠痈逐毒之治也。薏苡附子败酱散。肠痈排脓之治也。盖疡医之方。皆莫不自此二端变化。亦即仲景之法则也。

又按方后所谓有脓者。其脓稍萌之义。与前条之全就腐溃者不同矣。

圣济。梅仁汤。治肠痈里急隐痛。大便秘涩。

于本方。以梅核仁。代桃仁。用冬瓜仁。加犀角。(按奇效梅仁散原方。)

问曰。寸口脉浮微而涩。

〔鉴〕脉微。气夺也。脉涩。血夺也。故曰。法当亡血汗出也。设无亡血汗出等病。则必身有疮。被刀斧所伤亡血也。按不汗者一句。宜云设不亡血若汗出者。今特举不汗。而不云不亡血者。盖省文也。金鉴为是。又疮。古作创。即金疮之义也。其从者。系于六朝俗字。

浸淫疮。黄连粉主之。

医心方。极要方。疗身上疮。疮汁所着处即成疮。名曰浸淫。痒不止方。

黄连(一两)黄柏(一两)芦茹(一两)矾石(一两)甘草(一两)生胡(一两)

上捣甘草以上为散。胡粉于枪子中着。熬令黄。和之为散。欲传药。先以苦参汁以洗。故帛拭干。即着药。不过三四度即瘥。

卷中

趺蹶手指臂肿转筋阴狐疝蛔虫病脉证治第十九

魏氏曰。仲景叙男子杂症。因收罗细碎。诸篇未及者。历言之。

鸡屎白散方(本草。图经引。方寸匕上。有量字。)

阴狐疝气者。(本草。图经引。者字。在上下字下。)

四时刺逆从论曰。厥阴滑。则病狐疝风。杨上善云。狐夜不得尿。日出方得。人之所病与狐同。故曰狐疝。一曰孤疝。谓三焦孤府为疝。故曰孤疝。五色篇曰。狐疝。疝之属也。

蜘蛛散方(图经引。作二物为散。每服八分二匕。日再。蜜丸亦通。政和本。一字不复。)

小岛尚质曰。八分一匕。谓十分方寸匕之八。

幼幼新书。婴孺。治少小偏方。

上以蜘蛛一个。烧灰作末。饮服之愈。

按本草无食子条。引海药云。张仲景使治阴汗。取烧灰。先以微温浴了。即以帛微KT。然传灰囊之甚良。(政和本。之。作上。)

此方可疑。然以名仲景。姑附于斯。

问曰。病腹痛有虫(巢源。若。作弱。盖讹。)

甘草粉蜜汤方伊芳泽信恬曰。外台天行。备急。疗劳复方。以粉三升。以暖饮和服。又以水和胡粉少许。服之亦佳。据此。则粉与胡粉。自别可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