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经解》·卷三木部
【枸杞子】
气寒。味苦。无毒。主五内邪气。热中消渴。周痹风湿。久服坚筋骨。轻身不老。耐寒暑。
枸杞子气寒。禀天冬寒之水气。入足少阴肾经。味苦无毒。得地南方之火味。入手少阴心经。气味俱降。阴也。五内者五脏之内也。邪气者邪热之气也。盖五内为藏阴之地。阴虚所以有热邪也。其主之者。苦寒清热也。心为君火。肾为寒水。水不制火。火烁津液。则病热中消渴。其主之者。味苦可以清热。气寒可以益水也。水益火清。消渴自止。其主周痹风湿者。痹为闭症。血枯不运。而风湿乘之也。治风先治血。血行风湿灭也。杞子苦寒益血。所以治痹。久服苦益心。寒益肾。心肾交。则水火宁而筋骨坚。筋骨健则身自轻。血足则色华。
所以不老。耐寒暑者。气寒益肾。肾水足可以耐暑。味苦益心。心火宁可以耐寒也。
制方:杞子同五味。治疰夏。同熟地、白茯、白术。治肾虚目暗。
卷三木部
【金樱子】
气平。味酸涩无毒。主脾泄下痢。止小便利。涩精气。久服令人耐寒轻身。
金樱子气平。禀天秋成之金气。入手太阴肺经。味酸涩无毒。得地东生西收金木之味。
入足厥阴肝经。入手阳明燥金大肠经。气味俱降。阴也。十剂云。涩可去脱。脾泄下痢。大肠不禁也金樱子味酸涩。所以固脱也。小便气化乃出。金樱子气平益肺。肺气足以收摄。则小便利自止。五脏六腑之精。皆藏于肾。所以疏泄。肝散之也。金樱子味酸敛肝。肝不疏泄。精气自涩矣。久服酸平益肺。肺主皮毛。皮毛固所以耐寒。肺主气。气充所以轻身也。
制方:金樱子同芡实丸。名水陆丹。益气补真。煎膏。丸杜仲末。治肾泄。
卷三木部
【杜仲】
气平。味辛。无毒。主腰膝痛。补中益精气。坚筋骨强志。除阴下痒湿。小便余沥。久服轻身耐老。(盐水炒)
杜仲气平。禀天秋降之金气。味辛无毒。得地润泽之金味。专入手太阴肺经。气味升多于降。阴也。腰者肾之腑。膝者肾所主也。杜仲辛平益肺。肺金生肾水。所以腰膝痛自止也。中者阴之守也。辛平益肺。肺乃津液之化源。所以阴足而补中也。初生之水谓之精。天一之水也。杜仲入肺。肺主气而生水。所以益精气。精气益则肝有血以养筋。肾有髓以填骨。所以筋骨坚也。肺主气。辛平益肺。则气刚大。所以志强。阴下者即篡间。任脉别络也。痒湿者湿也。杜仲辛平润肺。则水道通而湿行也。小便气化乃出。有余沥气不收摄也。杜仲益肺气。气固则能摄精也。久服辛平益气。气充则身轻。辛润滋血。血旺则耐老也。盐水炒则入肾。醋炒则入肝。以类从也。
制方:杜仲同续断、砂仁。治胎前杂症。同续断、山药糊丸。治频堕胎。专一味酒炒丸。治腰背痛。
卷三木部
【茯苓】
气平。味甘。无毒。主胸胁逆气。忧恚惊邪恐悸。心下结痛。寒热烦满咳逆。口焦舌干。利小便。久服安魂养神。不饥延年。
茯苓气平。禀天秋降之金气。入手太阴肺经。味甘无毒。得地中正之土味。入足太阴脾经。
气平味和。降中有升。阴也。胸者肺之分也。胁者肝之分也。肝主升而肺主降。肺金不足则气不降。肝木有余则气上逆。逆于肝肺之分。故在胸胁间也。茯苓入肺。气平则降。味甘可以缓肝。所以主之。脾为土。肺为金。脾肺上下相交。则五脏皆和。位一身之天地矣。若脾肺失中和之德。则忧恚惊邪恐悸。七情乖戾于胸。发不中节而为病。茯苓味甘和脾。气平和肺。脾肺和平。七情调矣。心下脾之分也。湿热在脾则结痛。湿热不除。则流入太阳而发寒热。郁于太阴而烦满。湿乘肺金而咳逆。茯苓甘平淡渗。所以能燥脾伐水清金。治以上诸症也。人身水道不通。则火无制。而口焦舌干矣。茯苓入肺。以通水道。下输膀胱。则火有去路。故止口舌干焦。水道通。所以又利小便也。肝者魂之居也。而随魂往来者神也。久服茯苓。则肺清肃。故肝木和平。而魂神安养也。不饥延年者。脾为后天之本。肺为元气之腑。
脾健则不饥。气足则延年也。
制方:白茯同人参、白术、甘草、陈皮、山药、扁豆、白芍。治脾虚。同人参、白术、甘草、陈皮、半夏。名六君子汤。治咳而吐。同二术、泽泻、车前、白芍、陈皮、木瓜、猪苓。治水肿。同陈皮、半夏、甘草、人参、枳壳、川芎、白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