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明史
- 本纪第一 太祖一
- 本纪第二 太祖二
- 本纪第三 太祖三
- 本纪第四 恭闵帝
- 本纪第五 成祖一
- 本纪第六 成祖二
- 本纪第七 成祖三
- 本纪第八 仁宗
- 本纪第九 宣宗
- 本纪第十 英宗前纪
- 本纪第十一 景帝
- 本纪第十二 英宗后纪
- 本纪第十三 宪宗一
- 本纪第十四 宪宗二
- 本纪第十五 孝宗
- 本纪第十六 武宗
- 本纪第十七 世宗一
- 本纪第十八 世宗二
- 本纪第十九 穆宗
- 本纪第二十 神宗一
- 本纪第二十一 神宗二
- 本纪第二十二 熹宗
- 本纪第二十三 庄烈帝一
- 本纪第二十四 庄烈帝二
- 志第一 天文一
- 志第二 天文二
- 志第三 天文三
- 志第四 五行一(水)
- 志第五 五行二(火 木)
- 志第六 五行三(金 土)
- 志第七 历一
- 志第八 历二
- 志第九 历三
- 志第十 历四
- 志第十一 历五
- 志第十二 历六
- 志第十三 历七
- 志第十四 历八
- 志第十五 历九
- 志第十六 地理一
- 志第十七 地理二
- 志第十八 地理三
- 志第十九 地理四
- 志第二十 地理五
- 志第二十一 地理六
- 志第二十二 地理七
- 志第二十三 礼一(吉礼一)
- 志第二十四 礼二(吉礼二)
- 志第二十五 礼三(吉礼三)
- 志第二十六 礼四(吉礼四)
- 志第二十七 礼五(吉礼五)
- 志第二十八 礼六(吉礼六)
- 志第二十九 礼七(嘉礼一)
- 志第三十 礼八(嘉礼二)
- 志第三十一 礼九(嘉礼三)
- 志第三十二 礼十(嘉礼四 宾礼)
- 志第三十三 礼十一(军礼)
- 志第三十四 礼十二(凶礼一)
- 志第三十五 礼十三(凶礼二)
- 志第三十六 礼十四(凶礼三)
- 志第三十七 乐一
- 志第三十八 乐二
- 志第三十九 乐三
- 志第四十 仪卫
- 志第四十一 舆服一
- 志第四十二 舆服二
- 志第四十三 舆服三
- 志第四十四 舆服四
- 志第四十五 选举一
- 志第四十六 选举二
- 志第四十七 选举三
- 志第四十八 职官一
- 志第四十九 职官二
- 志第五十 职官三
- 志第五十一 职官四
- 志第五十二 职官五
- 志第五十三 食货一
- 志第五十四 食货二
- 志第五十五 食货三
- 志第五十六 食货四
- 志第五十七 食货五
- 志第五十八 食货六
- 志第五十九 河渠一
- 志第六十 河渠二
- 志第六十一 河渠三
- 志第六十二 河渠四
- 志第六十三 河渠五
- 志第六十四 河渠六
- 志第六十五 兵一
- 志第六十六 兵二卫所 班军
- 志第六十七 兵三
- 志第六十八 兵四
- 志第六十九 刑法一
- 志第七十 刑法二
- 志第七十一 刑法三
- 志第七十二 艺文一
- 志第七十三 艺文二
- 志第七十四 艺文三
- 志第七十五 艺文四
- 表第一 诸王世表一
- 表第二 诸王世表二
- 表第三 诸王世表三
- 表第四 诸王世表四
- 表第五 诸王世表五
- 表第六 功臣世表一
- 表第七 功臣世表二
- 表第八 功臣世表三
- 表第九 外戚恩泽侯表
- 表第十 宰辅年表一
- 表第十一 宰辅年表二
- 表第十二 七卿年表一
- 表第十三 七卿年表二
- 列传第一 后妃
- 列传第二 后妃二
- 列传第三
- 列传第四 诸王
- 列传第五 诸王二
- 列传第六 诸王三
- 列传第七 诸王四
- 列传第八 诸王五
- 列传第九
- 列传第十 郭子兴 韩林儿
- 列传第十一 陈友谅 张士诚 方国珍 明玉珍
- 列传第十二
- 列传第十三 徐达 常遇春
- 列传第十四 李文忠 邓愈 汤和 沐英
- 列传第十五 李善长 汪广洋
- 列传第十六 刘基(子琏璟) 宋濂 叶琛 章溢(子存道)
- 列传第十七 冯胜(兄国用) 傅友德 廖永忠(赵庸) 杨璟 胡美
- 列传第十八
- 列传第十九
- 列传第二十
- 列传第二十一
- 列传第二十二
- 列传第二十三
- 列传第二十四
- 列传第二十五
- 列传第二十六
- 列传第二十七
- 列传第二十八
- 列传第二十九
- 列传第三十
- 列传第三十一
- 列传第三十二 盛庸 平安 何福 顾成
- 列传第三十三
- 列传第三十四
- 列传第三十五
- 列传第三十六
- 列传第三十七
- 列传第三十八
- 列传第三十九
- 列传第四十
- 列传第四十一
- 列传第四十二
- 列传第四十三
- 列传第四十四
- 列传第四十五
- 列传第四十六
- 列传第四十七
- 列传第四十八
- 列传第四十九
- 列传第五十
- 列传第五十一
- 列传第五十二
- 列传第五十三
- 列传第五十四
- 列传第五十五
- 列传第五十六
- 列传第五十七
- 列传第五十八
- 列传第五十九
- 列传第六十
- 列传第六十一
- 列传第六十二
- 列传第六十三
- 列传第六十四
- 列传第六十五
- 列传第六十六
- 列传第六十七
- 列传第六十八
- 列传第六十九
- 列传第七十
- 列传第七十一
- 列传第七十二
- 列传第七十三
- 列传第七十四
- 列传第七十五
- 列传第七十六
- 列传第七十七
- 列传第七十八
- 列传第七十九
- 列传第八十
- 列传第八十一
- 列传第八十二
- 列传第八十三 王守仁(冀元亨)
- 列传第八十四 张璁(胡鐸) 桂萼 方献夫 夏言
- 列传第八十五
- 列传第八十六
- 列传第八十七
- 列传第八十八
- 列传第八十九
- 列传第九十
- 列传第九十一
- 列传第九十二
- 列传第九十三
- 列传第九十四
- 列传第九十五
- 列传第九十六
- 列传第九十七
- 列传第九十八
- 列传第九十九
- 列传第一百
- 列传第一百一
- 列传第一百二
- 列传第一百三
- 列传第一百四
- 列传第一百五
- 列传第一百六
- 列传第一百七
- 列传第一百八
- 列传第一百九
- 列传第一百十
- 列传第一百十一
- 列传第一百十二
- 列传第一百十三
- 列传第一百十四 海瑞(何以尚) 丘橓 吕坤 郭正域
- 列传第一百十五
- 列传第一百十六
- 列传第一百十七
- 列传第一百十八
- 列传第一百十九
- 列传第一百二十
- 列传第一百二十一
- 列传第一百二十二
- 列传第一百二十三
- 列传第一百二十四
- 列传第一百二十五
- 列传一百二十六
- 列传第一百二十七
- 列传第一百二十八
- 列传第一百二十九
- 列传第一百三十
- 列传第一百三十一
- 列传第一百三十二
- 列传第一百三十三
- 列传第一百三十四
- 列传第一百三十五
- 列传第一百三十六
- 列传第一百三十七
- 列传第一百三十八 孙承宗(子鉁等)
- 列传第一百三十九
- 列传第一百四十 杨嗣昌 吴甡
- 列传第一百四十一
- 列传第一百四十二
- 列传第一百四十三
- 列传第一百四十四
- 列传第一百四十五
- 列传第一百四十六
- 列传第一百四十七
- 列传第一百四十八
- 列传一百四十九
- 列传第一百五十
- 列传第一百五十一
- 列传第一百五十二
- 列传第一百五十三
- 列传第一百五十四
- 列传第一百五十五
- 列传第一百五十六 曹文诏(弟文耀) 周遇吉 黄得功
- 列传第一百五十七
- 列传第一百五十八
- 列传第一百五十九
- 列传第一百六十
- 列传第一百六十一
- 列传第一百六十二
- 列传第一百六十三
- 列传第一百六十四
- 列传第一百六十五
- 列传第一百六十六
- 列传第一百六十七
- 列传第一百六十八 何腾蛟(章旷 傅作霖) 瞿式耜(汪皞等)
- 列传第一百六十九 循吏
- 列传第一百七十 儒林一
- 列传第一百七十一 儒林二
- 列传第一百七十二 儒林三
- 列传第一百七十三 文苑一
- 列传第一百七十四 文苑二
- 列传第一百七十五 文苑三
- 列传第一百七十六 文苑四
- 列传第一百七十七 忠义一
- 列传第一百七十八 忠义二
- 列传第一百七十九 忠义三
- 列传第一百八十 忠义四
- 列传第一百八十一 忠义五
- 列传第一百八十二 忠义六
- 列传第一百八十三 忠义七
- 列传第一百八十四 孝义
- 列传第一百八十五 孝义二
- 列传第一百八十六 隐逸
- 列传第一百八十七 方伎
- 列传第一百八十八 外戚
- 列传第一百八十九 列女一
- 列传第一百九十 列女二
- 列传第一百九十一 列女三
- 列传第一百九十二 宦官一
- 列传第一百九十三 宦官二
- 列传第一百九十四 阉党
- 列传第一百九十五 佞幸
- 列传第一百九十六 奸臣
- 列传第一百九十七 流贼
- 列传第一百九十八 土司
- 列传第一百九十九 四川土司
- 列传第二百 四川土司二
- 列传第二百一 云南土司
- 列传第二百二 云南土司二
- 列传第二百三 云南土司三
- 列传第二百四 贵州土司
- 列传第二百五 广西土司
- 列传第二百六 广西土司二
- 列传第二百七 广西土司三
- 列传第二百八 外国一
- 列传第二百九 外国二
- 列传第二百十 外国三
- 列传第二百十一 外国四
- 列传第二百十二 外国五
- 列传第二百十三 外国六
- 列传第二百十四 外国七
- 列传第二百十五 外国八鞑靼
- 列传第二百十六 外国九瓦剌 朵颜(福余 泰宁)
- 列传第二百十七 西域一
- 列传第二百十八 西域二西番诸卫(西宁河州洮州岷州等番族诸卫)
- 列传第二百十七 西域三
- 列传第二百二十 西域四
- 附录:张廷玉上明史表
- 明史本紀
共0条书签
A-
17
A+
《明史》·本纪第四 恭闵帝
恭闵惠皇帝讳允炆。太祖孙,懿文太子第二子也。母妃吕氏。帝生颍慧好学,性至孝。年十四,待懿文太子疾,昼夜不暂离。更二年,太子薨,居丧毁瘠。太祖抚之曰:“而诚纯孝,顾不念我乎。”洪武二十五年九月,立为皇太孙。二十九年,重定诸王见东宫仪制,朝见后于内殿行家人礼,以诸王皆尊属也。初,太祖命太子省决章奏,太子性仁厚,于刑狱多所减省。至是以命太孙,太孙亦复佐以宽大。尝请于太祖,遍考礼经,参之历朝刑法,改定洪武《律》畸重者七十三条,天下莫不颂德焉。
三十一年闰五月,太祖崩。辛卯,即皇帝位。太赦天下,以明年为建文元年。是日,葬高皇帝于孝陵。诏行三年丧。群臣请以日易月。帝曰:“朕非效古人亮阴不言也。朝则麻冕裳,退则齐衰杖绖,食则饘粥,郊社宗庙如常礼。”遂命定仪以进。丙申,诏文臣五品以上及州县官各举所知,非其人者坐之。六月,省并州县,革冗员。兵部侍郎齐泰为本部尚书,翰林院
点击展开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