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文子》·尹文子
欽定四庫全書提要尹文子一卷。周尹文撰。前有魏黃初末山陽仲長氏序。稱條次撰定為上下篇。文獻通考作二卷。此本亦題大道上篇。大道下篇。與序相符。而通為一卷。蓋後人所合併也。莊子天下篇。以尹文。田駢並稱。顏師古注漢書。為齊宣王時人。考劉向說苑。載文與宣王問答。顏蓋據此。然呂氏春秋又載其與湣王問答事。殆宣王時人。至湣王時猶在歟。其書本名家者流。大旨指陳治道。欲自處于虛靜。而萬事萬物。則一一綜核其實。故其言出入于黃老申韓之間。周氏涉筆謂其自道以至名。自名以至法。蓋得其真。晁公武讀書志以為誦法仲尼。其言誠過。宜為高似孫緯略所譏。然似孫以儒理繩之。謂其淆雜。亦為未允。百氏爭鳴。九流並列。各尊所聞。各行所知。自老莊以下。均自為一家之旨。讀其文者。取其博辨閎肆足矣。安能限以一格哉。序中所稱熙伯。蓋繆襲之字。其山陽仲長氏。不知為誰。李獻臣以為仲長統。然統卒于建安之末。與所云黃初末者不合。晁公武因此而疑史誤。未免附會矣。
原序尹文子者。蓋出於周之尹氏。齊宣王時。居稷下。與宋鈃。彭蒙。田駢。同學於公孫龍。公孫龍稱之。著書一篇。多所彌綸。莊子曰。不累於物。不苟於人。不忮於眾。願天下之安寧以活於民命。人我之養。畢足而止之。以此白心。見侮不辱。此其道也。而劉向亦以其學本於黃老。大較刑名家也。近為誣矣。余黃初末始到京師。繆熙伯以此書見示。意其玩之而多脫誤。聊試條次。?定為上下篇。亦未能究其詳也。山陽仲長氏撰。
尹文子周尹文撰金山錢氏校本大道上大道無形。稱器有名。名也者。正形者也。形正由名。則名不可差。故仲尼云。必也正名乎。名不正則言不順也。大道不稱。眾有必名。生于不稱。則群形自得其方圓。名生于方圓。則眾名得其所稱也。大道治者。則名。法。儒。墨自廢。以名。法。儒。墨治者。則不得離道。老子曰。道者。萬物之奧。善人之寶。不善人之所寶。是道治者。謂之善人。藉名。法。儒。墨者。謂之不善人。善人之與不善人。名分(扶問切)日離。不待審察而得也。道不足以治則用法。法不足以治則用術。術不足以治則用權。權不足以治則用勢。勢用則反權。權用則反術。術用則反法。法用則反道。道用則無為而自治。故窮則徼(吉弔切)終。徼終則反始。始終相襲。無窮極也。有形者必有名。有名者未必有形。形而不名。未必失其方圓白黑之實。名而不可不尋。名以檢其差。故亦有名以檢形。形以定名。名以定事。事以檢名。察其所以然。則形名之與事物。無所隱其理矣。名有三科。法有四呈。一曰命物之名。方圓白黑是也。二曰毀譽之名。善惡貴賤是也。三曰況謂之名。賢愚愛憎是也。一曰不變之法。君臣上下是也。二曰齊俗之法。能鄙同異是也。三曰治眾之法。慶賞刑罰是也。四曰平準之法。律度權量是也。術者。人君之所密用。群下不可妄窺。勢者。制法之利器。群下不可妄為。人君有術。而使群下得窺非術之奧者。有勢。使群下得為非勢之重者。大要在乎先正名分。使不相侵雜。然後術可祕。勢可專。名者。名形者也。形者。應名者也。然形非正名也。名非正形也。則形之與名。居然別矣。不可相亂。亦不可相無。無名。故大道無稱。有名。故名以正形。今萬物具存。不以名正之則亂。萬名具列。不以形應之則乖。故形名者。不可不正也。善名命善。惡名命惡。故善有善名。惡有惡名。聖賢仁智。命善者也。頑嚚(魚巾切)凶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