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留言讨论

格致余论
《格致余论》是朱氏医学论文集,全书1卷,共收医论42篇,涉及内容相当广泛,篇次排列没有规律,颇有随笔杂记之韵味,若不拘原书篇序而按所论内容分类,则大致有:论苏生者,有“饮食色欲箴”、“养老论”等;论生理病理者,有“受胎论”、“阳有余阴不足论”等,论诊断者,有“涩脉论”、“治病先观形色然后察脉问证论”等;论治则者,有“治病必求其本论”、“大病不守禁忌论”等;论具体病证者,有“痛风论”、“疟论”等;论具体方药者,有“脾约丸论”、“石膏论”等。另外,还有其他杂论数篇。
朱震亨元朝局方发挥
元·朱震亨约撰于14世纪中。作者因宋代官修《和剂局方》只列各方主治症候,不载病原;立法虽简便,而未能变通,遂以问答体例予以评论。全书针对局方配伍原则与辨证论治等共提出三十多个问题,着重阐发了滋阴降火的治疗法则,指出《和剂局方》常以温补、辛香燥热之剂治病的偏向,主张戒用温补燥热之法。
朱震亨元朝活法机要
综合性医书。一卷。不著撰人《或题元·朱震亨撰》。本书介绍以泄痢、头风、消渴等内科杂病为主,兼及胎产、疮疡、眼证等临床较常见的多科病证的病因、证候及治疗方药。论述简要,治法能根据不同的病证随机应变,灵活而有法度。除选收前人常用方剂外,自拟方亦颇多,较切临床实用,亦有研究价值。本书或认为系朱氏门人所编述,现存较早的刊本有明吴中衍校刻本,《济生拔萃》本、《医统正脉》本等。
朱震亨元朝金匮钩玄
卷一、二以内科杂病为主,兼述喉症及外科一些病证;卷三为妇人、小儿病证。分证论治,条理赅括,词旨简明。朱氏倡阳常有余、阴常不足之说,治法以补阴为宗,复长于治郁,书中较充分地反映了朱氏这方面的学术经验。戴氏所补订的内容,亦颇精当可取。因避康熙讳,将“钩玄”改为“钩元”。
朱震亨元朝丹溪心法
卷首有“十二经见证”“不治已病治未病”等六篇医论;全书分列各科病证一百篇,以内科杂病为主,兼及其他各科。论述病证,先引朱氏原论,次则记述朱氏门人戴元礼有关辨证等方面的论述,并介绍治疗方剂。其中各病症的附录部分,对于病名解释病因、证候、治疗等方面有相当深入的分析。全书比较集中和全面地反映了朱氏“阳常有余,阴常不足”的学说以及气、血、痰、郁诸病治疗见解和丰富经验,其临床治疗虽重视补阳,但不拘泥专方、治法也比较灵活机变。是一部研究内科杂病和朱氏学说的重要著作。
朱震亨明朝丹溪治法心要
丹溪治法心要元朱震亨高刻丹溪治法心要原序医学之有丹溪,犹吾儒之有朱子,朱子盖惟深于其道,而有□□□真独得之妙,则凡立言成□,足以继住开来,师法百世,莫之或违□丹溪之□□□□□为医□□□南者多矣。成化间又有《心法》之刻,弘治间又有《医要》之刻。此外,又有《心要》一书,则所家藏而未出者,近岁虽已刊行,而鲁鱼亥豕,讹舛特甚。吾侄子正潜心斯道之久,而常寤寐于丹溪之心,故于是书尤注意焉。又诚不忍坐视其谬,以误天下也,遂加手校而重刻之,俾同于人以共跻斯民于仁寿之域,虽极劳费所不辞焉,可尚也已。吾因错伍三书而互观之,《心法》言心而不曰要,《医要》言要而不曰心,此则曰心又曰要焉。盖虽一家之言,互相出入,而此书之视二书,则尤精且备焉。盖实溪精神心术之微,凿凿乎流出肺腑者矣,此《心要》之所由名也。后世求丹溪之心者,舍是书何以哉?虽然,尚有说焉。轮扁曰:不疾不徐,得之于手而应之于心,臣不能授之于子,臣之子亦不能授之于臣,正谓上达,必由心造,非可以言传也。书之所存,特妙用之迹尔,认以为心则误矣。求丹溪之心者,在吾心有丹溪之心,而后可以妙丹溪之用,极深研几,察微知着,虚明朗彻,触处洞然,此丹溪之心,妙用之所从出者,亦必由学而后至也。人必研精覃思,学焉以至乎其地,则丹溪之心,不难一旦在我矣。使不求心其心,而徒求其迹,吾恐是书不免仍糟粕尔。吾故为读是书者,又致丁宁如此云。嘉靖癸卯岁十一月朔旦江阴林下茧翁高宾撰。重印丹溪治法心要序是书为明高叔宗原刻,海内绝少流传,戊戌夏澍于旧箧检获之,反复寻玩,粗识其意,按法施治,常获奇效,士大夫稍稍有推澍知医者,实是书之力居多。坊间仅有《心法》一书,《医要》已少概见,先生晚年,取二书所未尽者,斟酌损益,成此定本。虽一家之言,不无先后出入,其精粹自非二书可比,时论以医家之有丹溪,比之吾儒之有考亭朱子,着书几历年所,诚意一章,至暮年而始定,可知古人立言垂世,未敢苟焉而已也。惟原书沉郁日久,边角颇遭蠹蚀,幸字迹烂然,一开卷间英光宝气,奕奕纸上,非有神灵呵护不及此。适苏省大吏创设医学研究所于城南,吴中名医悉萃焉。澍备员其间,偶称引及之,咸以未睹是书为憾,且惧其历久而湮没也,爰为集资重印,以公同好,世之讲丹溪学人或有取焉。宣统元年己酉孟夏之月后学钱塘萧澍霖谨识。卷一中风(第一)大率主血虚、有痰,以治痰为先,次养血行血,或作血虚挟火与湿。大法去痰为主,兼补姜汁不可少。《内经》曰: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刘河间以为内伤热病;张仲景以为外邪之感。风之伤人,在肺脏为多。半身不遂,大率多痰(详见《医要》)。痰壅盛者,口眼歪斜者,不能言者,法当吐;轻者,醒者,瓜蒂散、稀涎散。或以虾半斤入酱、葱、椒等煮,先吸虾,后饮汁,探吐之,引出风痰。然亦有虚而不可吐者。一时中倒者,法当吐。气虚卒倒,参、补之。遗尿者,属气虚,当以参、补之。气虚有痰,浓煎参汤加竹沥、姜汁。血虚,宜四物汤补之,俱用姜汁炒,恐泥痰再加竹沥、姜汁,兼治挟痰者。治痰气实,能食者用荆沥;气虚,少食者用竹沥。此二味去痰,开络,行血气,入四物汤等中用,必加姜汁少许助之。凡中风之人,行动则筋痛者,是无血养筋,名曰筋枯,决不可治也。肥白人多痰湿,用附子、乌头行经。国中倒时,掐人中至醒,然后用去痰药,二陈、四君子、四物汤等,加减用之。瘦人阴虚火热,四物汤加牛膝、竹沥、黄芩、黄柏,有痰加痰药。一肥人中风,口手足麻木,左右俱作痰治,贝母、栝蒌、南星、半夏、陈皮、白术、黄芩、黄连、黄柏、羌活、防风、荆芥、威灵仙、薄、桂、甘草、天花粉。多食面,加白附子、竹沥、姜汁、酒一匙行经。一妇人年六十余,左瘫手足,不语健啖,防风、荆芥、羌活、南星、没药、乳香、木通、茯苓、浓朴、桔梗、甘草、麻黄、全蝎、红花,上末之,温酒调下效。时春脉伏微以淡盐汤齑汁,每早一碗,吐之。至五日,仍以白术、陈皮、茯苓、甘草、浓朴、菖蒲,日进二帖。后以川芎、山栀、豆豉、瓜蒂、绿豆粉、齑汁、盐汤,吐甚快,不食。后以四君子汤服之,复以当归、酒芩、红花、木通、浓朴、鼠粘子、苍术、姜南星、牛膝、茯苓,酒糊丸,如桐子大,服十日后,夜间微汗,手足动而言。一人中风,贝母、栝蒌、南星、半夏、酒连、酒芩、酒柏、防风、荆芥、羌活、薄、桂、威灵仙。一人体肥中风,先吐,后以苍术、□□、酒芩、酒柏、木通、茯苓、牛膝、红花、升麻、浓朴、甘
朱震亨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