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
岸边的蓼草淡红水中的荇草青青,慈姑开着白花小小如萍。
她梳着双鬟穿着短袖羞于见人,背着身子立在船头自顾采菱。
注释
淮安:县名,在今江苏省,东濒运河。蓼、荇:皆生长在水边的植物。茨菰:即慈姑,秋季开小白花。
双鬟:梳着两个环形发髻的少女。 采菱:采菱角。一年生水生草本植物,果实有硬壳,有角,称“菱”或“菱角”,可食。
赏析
杨士奇的这首诗,是一幅湖上风俗画。
诗歌的前两句选择水乡特有的蓼荇这些植物,白描而绘其色“疏红” “青” “花白”、状其形“小如萍”,寥寥几笔,生动、形象,而又简炼,朴素、自然。水乡的景色美不胜数,但作者却只抓住几种色彩对比鲜明的水乡植物点染水乡的气氛,虽然没有精工描绘景物和浑然的风土人情,但以强烈的视觉对比效果铺展出一幅生机勃勃而又宁静悠远的淮安水乡的景色。景幽心亦静,转而由景过渡到了对人物的素描上。
底下两句由景及人,自静而动,为水乡图增添了生气。水上驶来采菱船,船上的采菱女头上梳着两个环形的发髻,身穿短袖的衣衫,背对着诗人在船头采菱。这是诗人见到的实情,但一经摄入了艺术的镜头,便具有了诗情画意。诗人看到船上女子倩倩的背影,突发联想,说姑娘害羞,不好意思让人见到自己的脸,故背转身子,借以掩饰羞涩之态。“惭”字、“自”字,皆从“背”字生发,既刻画出水乡女子惹人羡爱的神态,又很富有情味,把观景的诗人与采菱女这两个不相干之人写成一个欲见而招呼,一个因羞而自避,从而使人物立于纸上。一个“背”字节省了多少笔墨,却留下充分想象的余地,再多的正面描写也无法达到这一效果。诗人选取这一角度来写,实具匠心。
全诗表现水乡的宁静和平,风格也一如水乡之水,闲雅清淡,物我交融,又因选择得当,写来颇见情韵。
参考资料:
岸蓼(liǎo)疏红水荇(xìng)青,茨(cí)菰(gū)花白小如萍。
淮安:县名,在今江苏省,东濒运河。蓼、荇:皆生长在水边的植物。茨菰:即慈姑,秋季开小白花。
双鬟(huán)短袖惭人见,背立船头自采菱(líng)。
双鬟:梳着两个环形发髻的少女。 采菱:采菱角。一年生水生草本植物,果实有硬壳,有角,称“菱”或“菱角”,可食。
特色专题
更多相关诗词
更多 >三十六湾
湘阴县南江水斜,春来两岸无人家。深林日午鸟啼歇,开遍满山红白花。
江上早行
汉阳矶上鼓初稀,烟柳昽昽一鹊飞。乘月不知行处远,满江风露湿人衣。
题少保杨澹庵江乡归趣图
巴陵西畔楚江分,曾泛湖波望岳云。借得君山小龙笛,月明吹向洞庭君。
子卿泣别图
积怨世岂恻,感别会仍艰。置酒话夙昔,讵终千万端。叹息泪沾臆,徒令摧肺肝。昔为双飞龙,今为孤翼鸾。丈夫耻微谅,况尔烈士颜。跃马窖上别,欲归中自难。徒切报主恨,安悔军吏言。胜负有微数,奋励心所安。所以君子人,不处嫌疑间。
行至曲里见杏花
春中渡河阳,倏忽到曲里。满村开杏花,参差亦堪喜。关吏自北来,云承吕夫子。遣之迎野翁,谨愿颇谦礼。述答俱有章,稽援或通理。感叹君子居,端能化凡鄙。隔岁慕良觌,不谓迩若此。芳春解人意,夹路叠红紫。宿酲方苦人,毕览兴弥起。
四月七日雨中同文浮山坐作
初夏草木长,鸣雨更相逼。来牟生意佳,枝旟望如织。阳日不下临,此物终且蚀。往者己巳夏,颇为旱乾棘。徂春苦无雨,两麦俱丰息。因怀老农语,往往未差忒。穷居繁口食,所恃耕耨力。明日更如此,与君甚胸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