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君武

马君武 6篇作品 >>

马君武(1881年7月17日-1940年8月1日),原名道凝,又名同,后改名和,字厚山,号君武。祖籍湖北蒲圻,出生于广西桂林。中国近代获得德国工学博士第一人,政治活动家、教育家。大夏大学(今华东师范大学)、广西大学的创建人和首任校长。1902年留日期间结识孙中山,1905年参与组建中国同盟会,是中国同盟会章程八位起草人之一,《民报》的主要撰稿人。马君武以其改造中国的封建教育体制、力推现代高等教育的理念奠定了他在中国近代教育史上的地位,与主张“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蔡元培同享盛名,有“北蔡南马”之誉。

人物生平

  马君武,1881年7月17日(清光绪七年六月二十二)生,1881年7月17日生于广西桂林,祖籍湖北蒲圻(今赤壁市)。自幼聪颖,只因其曾祖父马丽文是道光初年的进士,官至广西思恩府(今武鸣县)知府。 父亲以做幕僚为生,9岁时父亲去世,家里没有了收入,马君武却因顽皮不听教诲,又被舅舅送回桂林。母亲很是生气,用家法教训了他一顿。这一顿痛打,竟使他痛下决心“拼命读书”,“立志做人”。这一年,他12岁。 在严母的督促下发愤读书。后来在亲戚陈允庵家附读,打下了扎实的旧学根底。

  1894甲午战争后,国难日亟,维新运动兴起,各省废科举,兴学堂。1897年,康有为到桂林讲学,设立“圣学会”,创办《广仁报》,宣传变法维新主张。马君武深受影响,认为非精研西学,不足以致中国于富强。

  1899年考入广西体用学堂,努力学习数学、英语,开始接受西方近代科学文化。马君武牢记校长“科学救国”的教诲,他的英文、数学成绩均名列前茅,对西方传教士在中国发行的书刊,尤其是科普知识,也表现出非常大的兴趣。受主讲经史的唐景崧的影响,马君武产生了外出求学、进一步探索救国途径的想法。

  1900年,马君武从桂林到达广州,进人法国教会主办的丕崇书院学习法文。同年7月赴新加坡,拜见康有为,请教救国大计。随后赴上海,入震旦学院继续学习法文,并翻译《法兰西革命史》一书。

  1901年冬,马君武作为广西赴日的第一批留学生,马君武学习勤奋刻苦,考入日本京都帝国大学应用化学专业学习。留日期间结识梁启超、汤睿及日本宫崎民藏兄弟,并为《新民丛报》撰稿。1902年,由宫崎民藏介绍,马君武拜见了孙中山先生,聆听其革命言论,对其甚为敬佩。他对人说:“康梁者,过去之人物也;孙公,则未来人物也。”从此,马君武追随孙中山,走上了民主革命道路。由改良主义者转变为革命民主主义者。

  1903年春节。在东京中国留学生新年恳亲会上,马君武登台演讲,公开提出中国的出路在于排除满族专制,恢复汉人主权;得到近千名留学生的拥护。马君武留学期间读的均是工科,但他的文科功底一点也不逊于学文出身的学生。在日留学时,他为《新民丛报》写了大量哲学论文,谁都没想到作者竟是个化学系学生。

  1903年2月,马君武在《译书汇编》上发表了《社会主义与进化论比较》。有人研究说,在中国最早介绍社会主义,并对马克思真正有全面了解的,除了梁启超,就是马君武了。

  1905年8月,第一批加入同盟会,马君武被推举为秘书长,和黄兴、陈天华等人共同起草同盟会章程,并成为《民报》的主要撰稿人之一。先后在《民报》发表《甘必大传》和《帝民说》等文,鼓吹革命,宣扬民主政治。年底回国,任上海公学总教习,积极宣传革命。此间,热心党务的马君武引起清朝两江总督端方的注意。

  1907年,为额避免被缉拿,马君武远走德国,在柏林工业大学攻读矿物冶金金专业。他之所以选择冶金专业,是期望学成回国后,“利用所学,以图新民国工业之发展”。毕业时获工学学士学位。

  1911年11月,辛亥革命爆发后,马君武由德国回到上海,被推举为各省都督府代表联合会的代表,参加《临时政府组织大纲》的起草。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马君武以实业部次长代理部务,并参与起草《临时约法》。

  1912年8月25日,同盟会联合其他四个政团组成国民党,孙中山在湖广会馆主持国民党成立大会,他出席并 与阎锡山、张继、李烈钧、胡瑛、沈秉堃、王传炯、陈锦涛、陈道一、莫永贞、褚辅成、松毓、杨增新、于右任、蒋翊武、田桐、谭延闿、张培爵、徐谦、王善荃、姚锡光、赵炳麟、柏文蔚、孙毓筠、景耀月、虞汝钧、张琴、曾昭文、温宗尧、陈明远一起被推举为参议 。

  1913年初国会成立后,马君武任国会参议院议员。二次革命失败后,马君武被迫离开北京,再次赴德国,入柏林大学研究院学习。经过四年的研读,马君武获得了柏林大学工学博士学位。是中国获得德国工学博士第一人。

  1916年回国。1917年参加孙中山发起的护法运动。最初任大元帅府秘书,旋代理护法军政府交通总长,并兼任广州石井兵工厂无烟火药厂总工程师。

  1918年5月,他跟随孙中山回到上海,进行反对陆荣廷的宣传和组织活动。1920年,孙中山重组军政府,马君武任秘书厅长。次年4月,南下的国会议员在广州开非常会议,推孙中山为非常大总统,马君武任总统府秘书长。6月,孙中山任命马君武为广西省长。马君武励精图治,提出禁烟禁赌、整顿金融、发展实业、兴办教育、建筑公路、成立新军等计划。

  1922年5月,马君武辞职赴沪。

  1924年国民党实行改组,马君武跟不上革命形势,思想趋于保守,和冯自由、章炳麟等人发表宣言,反对国民党改组和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

  1924年,马君武和冯自由、章太炎等人发表宣言,反对国民党改组和联俄、联共、扶助工农三大政策:次年,还担任了北洋军阀政府的司法总长。1926年3月,又改任教育部总长。尽管他并未到任,但由于他与北洋政府有了这层关系,国民党便因内部党争,开除了他的党籍。后来,党籍又得以恢复。

  马君武精通英、日、德、法等国文字,涉及自然科学、社会科学许多领域。《共产党宣言》的纲领部分,就是他在1906年夏译成中文登在《民报》上的。他还第一个翻译出版了达尔文的《物种原始》(即现在人们熟知的《物种起源》),在当时产生了较大影响。编译了《德华辞典》等书。他对德国十八、十九世纪在人文科学领域的光辉成就十分赞叹,翻译过席勒的《威廉退尔》,介绍过黑格尔的学说。马君武不仅翻译诗,自己也写诗,是南社诗人,著有《马君武诗稿》。他的诗以鼓吹新学思潮和爱国主义为特色,如《自由》、《从军行》等。《华族祖国歌》则宣扬物竞天择思想,号召中华民族“肩枪腰剑”,奋起救亡。他一向主张创新,在《寄南社同人》一诗中写道:“唐宋元明都不管,自成模范铸诗才。须从旧锦翻新样,勿以今魂托古胎。”

  由于其文人脾性,在政坛自是四面碰壁,十几年宦海沉浮,马君武备尝艰辛,从此马君武逐渐淡出政坛,投身教育事业。从此,中国政坛上便少了一个“勇夫”,却多了一个雷厉风行的大学校长。

  1924年,厦门大学学生300多人、教授9人,以本校当局措施不当,愤而集体离校,另设新校大夏大学(今华东师范大学),并聘马君武为首任校长。马君武宣布以”三苦精神”与师生合作,即“教授要苦教”、“职员要苦干”、“学生要苦读”。他以其博学多才带动学校形成了浓厚的学术研究氛围,从而吸引了大批如作家郭沫若、戏剧家田汉等著名学者前来任教。

  1925年,马君武应国立北京工业大学师生的五次请求,出任该校校长。他多方设法聘请专家学者担任教授,还积极筹集资金,充实机械、电机、纺织和化工四个系的实验室和实验工厂,使理论学习和科学实验能比较紧密地结合起来。 台湾的邓静华教授在《怀念马校长君武先生》一文中写道:“马公到校后,久不冒烟之实习工厂,亦浓烟冉冉升空:严冬冷寂之教室与图书馆,亦得有煤生炉取暖,因是全校员生振奋不已。”

  1927年春,李宗仁统一广西后,决定在广西办一所大学。 马君武受邀返回创办省立广西大学。 广西大学校址选定在梧州桂江对岸的蝴蝶山。当年的蝴蝶山,虽荒山野岭,到处布满壕沟,但地理位置绝佳,“取其交通便利,本省学生皆可顺流而下,外籍的教授亦可溯江而直达”。

  1928年初,广西大学开始基建施工,历时半年。首期工程先建农、工、矿、文理等学院,还有图书馆、管理厅、礼堂、学生宿舍等楼房10座。 同年9月,校舍大半落成,当地政府举行了盛大的开学典礼,马君武被聘为第一任校长。上任伊始,他就给广西大学提出了“复兴中华,发达广西”的立校宗旨。 当时的广西高中毕业生很少,所以广西大学首届招收的均为预科生。虽是预科,马君武却从上海等地聘请了13名教授来校任教。

  1929年6月,粤桂战争爆发,梧州被粤军占领。广西大学停办,马君武应蔡元培之邀,出任上海中国公学校长一职。马君武主政中国公学后,向上海聚兴诚银行贷款6万元进行学校建设,使学生猛增到1000多人,逐步使中国公学进人全盛时期。由于马君武重视培养人才和科学研究,而对国民党党义及纪念周等不予重视,所以引起国民党当局的不满。

  1931年5月,粤军退出梧州,广西省政府电传马君武、盘珠祁(副校长)回桂。马君武第二次任广西大学校长后,设立了理学院并。同年开始招收招收首届本科生。马君武主张“学校要养成科学的智识,工作的技能和战斗的本领。读死书的时代已经过去,今后的我们要能工作,为生活而工作,用新的方法改良我们的生产”。

  马君武向广西大学全校师生指出:广西大学教育的目标不但是知识的传授、技术的学习,还应与国运的隆盛、民族的复兴、社会的发展密切联系。为此,马君武辛劳规划操持广西大学,创校过程中“一木一石,一瓦一椽,一几一席,悉心擘画,手胼足胝,虽在疾中,未尝少息”。

  马君武在期间,辛勤规划操持,聘请有才识之土和进步学者任教,提倡科学研究,聘请国内一些著名教授来校讲课,添置图书仪器,充实教学设备,开办化学、机械等教学工场,使学生获得实践知识,并成立科学研究机构,出资选送有培养前途的助教出国留学深造。他还亲赴德国采购大批科学仪器,其中光是高倍显微镜即达50多台,居全国各大学之冠。,“惟北平的清华大学可比拟”。他还强调学生要注重协作精神。马君武提倡西方科学教育,为了弥补国内科学技术缺陷,广西大学开办了许多国内稀缺专业,机械系、电机系、土木、农学等师资教学力量雄厚。”广西大学机械系设有机械厂,包括木模、翻砂、车工、铣工、锻工等多个部门,是机械系学生实习的良好场所。马君武还经常组织学生到工厂实习,不仅学习工艺操作,还学习车间管理、工厂技术管理和企业管理。

  马君武又奉行“锄头主义”。他要求学生拿起锄头参加建校劳动,既培养学生吃苦耐劳,又使家境贫寒的学生通过劳动得到一点报酬,以补贴生活费用的不足。

  1935年,广西大学成立植物研究所。为了聘请时任国际植物学会副主席的中山大学著名教授陈焕镛任所长,马君武曾“五顾茅庐”,还特地为他建了一所别墅。除陈焕镛外,竺可桢、陈望道、千里驹、李四光、费孝通、薛暮桥、王力、李达等,都曾是广西大学的教授或兼职教授。特殊的时代背景,马君武曾用一句话来描述广西大学的教学气氛,“西大有一种精神,就是‘大家拼命’,这或许是别间学校所没有的。”

  当时,广西大学大多数学生来自农村,到梧州第一次见到繁华的城市,有人总爱往城里跑,影响了学习。马君武语重心长地告诫学生: “于兹正值春风惠临,绿柳发芽,水碧山青,春鸟乱鸣,应乘时努力学习,往应该去的地方,如往图书馆、实验室、体育场和大自然去,以求得智识,练好身体。”他还写下一首《示梁生》:“守身严似犬防贼,治学勤如蜂筑巢。但使每年增一尺,到头终比万山高。”勉励学生注意品行修养和勤奋治学。

  对于贫寒学生,马君武始终关心有加。他在校内筹集“苦学基金”,家境贫困学生各科成绩在90分以上的,可免去全部学杂费、伙食费和书籍费。对生活费不足的学生,他还提供勤工俭学的机会。

  著名教授秦道坚青年时期家庭困难,上不起学,听说广西大学可以半工半读,就给马君武写了一封信。马君武得知他在考试中成绩排名第二,当即在信上批示:准予注册,应交的膳、宿、学、杂费日后再定。 入学后,秦道坚要求工读的事儿一直没有批下来,每逢收费的日子,会计部门就会将一张欠费条子送来,弄得他有口难辩。好不容易期末考试成绩出来了,他考了第一名。第二天,马君武把他叫到校长办公室对他说,拿着条子到会计室去,把这一学期欠的费用结清,以后每天在化学实验室工作两小时。

  1936年,白崇禧要在广西大学率先举行军训,“准备作战的本领”,马君武表示同意,这一创武举随后被全国高校采用。由于军训教官态度粗暴,经常打骂学生,引起马君武不满。有一天,上课时间到了,军训教官还在操场给学生训话。马君武气愤之下,叫人打钟,学生们一轰而散。其实,在许多问题上,马君武与白崇禧都是意见相左,但碍于马君武的名望,白崇禧又不便公开辞退,便决定拆解广西大学,并下令改组。 马君武眼看不能保住一个完整的广西大学,气愤之下辞去了校长一职。 1936年广西大学转移到桂林雁山西林公园与省立广西师范专科学校合并。

  1939年,省立广西大学经国民政府批准升格为国立广西大学,年,广西大学的学生听说马君武已从上海回到桂林,便集合到省政府请函,要求批准马君武重任广西大学校长。 马君武第三次出任广西大学校长。上任第一天,马君武说了这样一段话 “我向来不找事做,但若国家有事要我办,我也不辞,尤其是在此国难期间,人人应该尽力救国。我休息了3年,精神业已恢复,不妨再来主持(广)西大(学)。” 为了办好广西大学,他废寝忘食、呕心沥血,身体每况愈下,却毫不在意,经常带病坚持工作。

  马君武到来之前,广西大学理工学院在日军空袭中被炸,1937年自梧州迁至良丰。由于没有实验室,原有的机器运到后无处安置,只好放在露天空地。一些仪器虽然装箱,但日久不开,损坏的也不少。还有一部分仪器放在山洞里,因受潮已经生锈。马君武见此情景几乎落泪,立即在雁山修建图书室、物理馆、化学馆、机械馆、材料实验室、电机室、矿)台室及学生宿舍,还拨国币10余万元增添图书仪器,并将山洞里的仪器取出应用,极大地改善了广西大学的办学条件。

  抗战期间,此时迁建于桂林的广西大学吸引了很多学术界知名人士任教,学生也来自全国各地, 马君武还利用自己的人脉,延揽了竺可祯、李四光、李达、陈望道、王力、刘仙洲、陈寅恪、黄现璠、盛成、陈焕庸、千家驹、丘晨、施汝为、卢鹤绂、纪育沣、文圣常等一大批著名教授到校任教,学术氛围浓厚,综合实力得到极大提高,学术氛围浓厚,以其当时的师资力量、教学质量以及学生素质,均不逊于国内名牌大学。

  抗战后期,广西作为中国大后方,大批专家学者及有志青年荟萃于桂林文化城,广西大学师资队伍更由此得以充实发展,使学校跃居为当时国内重要大学之一,学术力量位居全国前列。

  1940年8月1日,马君武因胃穿孔症医治无效,在桂林雁山校区病逝,享年60岁。此时,距他第三次担任广西大学校长不足一年。 据马君武的二儿子马卫之回忆:在重回广西大学的短暂一年中,父亲的健康状况每况愈下,胃病像阴影-般一直没有离开过他。“有一天深夜,父亲胃部剧痛,我只得去叩邻近医生的家门,请求医生来家急诊。当时正值抗战中期,桂林的医药条件很差,只能服用些止痛的药,第二天,父亲又抱病回校上班。”

  逝世后

  马君武去世后,蒋介石发来唁电:“惊闻马君武先生遽捐馆舍,无恁怆悼。先生耆贤,文化先驱,未睹中兴,突殒下寿,感教泽之在人,定流传于久远。”白崇禧、孔祥熙、戴传贤、张发奎、陈立夫、朱家骅等军政要人都发来了唁电。 中共方面,周恩来为马君武送来挽词:“一代宗师”;朱德、彭德怀送的挽词是“教泽在人”。

  国民党中央决议由国民政府明令褒扬,发给治丧费5000元,生平事迹交国史馆,特派委员黄旭初代表致祭,举行了隆重悼念仪式。

  一位亲历当时送葬的学生回忆道:“西大(广西大学简称)至雁山脚下,一里多路,沿途笼罩着哀伤,人们肃立路旁,供奉水果、香烛,伴着泪水,伴着无尽的思念。2000多人,西大的学生,马君武的亲友,生前好友,行列蜿蜒,护送马先生的灵柩。”从那时起,马君武长眠桂林雁山脚下,已经整整70年。

  马君武以其改造中国的封建教育体制、力推现代高等教育的理念奠定了他在中国近代教育史上的地位,与主张“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理念的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一起被时人誉为“北蔡南马 “。

  他在广西大学的颇多建树,即使在今天看来,也有许多方面值得借鉴。 而对广西大学一代又一代师生来说,马君武自然是他们永远怀念的老校长。每年清明节,广西大学的师生代表都会到马君武的墓前献花扫墓。从2002年起,纪念活动又增加了一个特别的仪式——发放“马君武及夫人马周素芳奖学金”,这是马君武的儿子马保之、马卫之为纪念父母而设立的。

  到1949年,广西大学发展成为拥有文教、法商、理、工、农等5个学院,下设22个系和4个专修科,在国内有较大影响的综合性大学。1952年,毛泽东主席亲笔题写了校名。

勇武校长

  马君武与孙中山

  当年,马君武之所以毅然与改良派康有为、梁启超“分道扬镳”,真诚追随孙中山走民主革命道路,主要在于他与孙中山在民主革命思想上的志同道合。马君武是一位有抱负、有志气的热血青年。他处在我国封建社会日趋没落、解体的历史转折时期,目睹清王朝昏庸黑暗,萌发了挽救祖国于沉沦的爱国思想,在探索救国的革命道路中,起初他对康有为、梁启超的变法维新思想很欣赏,曾醉心于康有为的“大同”之学,时1900年,时年19岁马君武亲自前往新加坡找到康有为,当面向他请教救国之计。1901年冬,马君武在友人资助下,怀着寻求真理的夙愿,远渡重洋,到日本留学。当时的日本恰兴起民主革命思潮,留学生及华侨的反帝爱国活动也很活跃。马君武在日本攻读自然科学的同时,努力阅读西方有关介绍社会主义和民主共和思想的著作,受到鼓舞和振奋,增强了参与政治的意识。1902年9月,马君武在日本横滨大同学校读书时,经日本志士官崎民藏介绍,谒见其时寓居横滨的孙中山先生,,人彻夜长谈,一个广东人,一个广西人,方言不通,便用英语对话。马君武从孙中山那里听到许多民主共和、救国救民的革命道理,受到启发和引导,表示要摆脱康有为、梁启超维新派的思想影响,矢志革命。

  马君武与宋教仁

  若为民国知识分子的勇武好斗排个座次,马君武想必位于前列。其多次“当众斗殴”的记载,屡屡散见于各类野史稗抄里。

  辛亥革命爆发后,马君武以广西代表身份赴南京,参与起草临时政府组织大纲,旋即任南京临时政府实业部次长。其时,革命党人将袁世凯视为可以争取的势力,黄兴、孙中山先后致电袁世凯,提出保证说:若袁世凯能逼清帝退位,赞成共和,中华民国大总统“以功以能,首推袁氏”。1912年2月15日,南京政府正式推举袁世凯为临时大总统,同时提出三项条件:首都必须定在南京;袁世凯必须来南京宣誓就职;必须遵守《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但是,心怀叵测的袁世凯久久不来南京就职,南京政府只好特派蔡元培、宋教仁等人为专使,北上迎袁世凯南下就职。

  2月27日,蔡元培、宋教仁一行抵达北京,袁世凯一面以极其隆重的礼节迎接,一面采用段芝贵的计谋,唆使曹锟第三镇军队发动兵变。

  29日晚,北京城突然枪声大作,火光烛天,蔡元培等人仓皇避入东交民巷六国饭店。袁世凯就势电告南京,要平息兵变,必须坐镇北京。专使回到南京,向临时政府成员报告北上情况,提议取消袁世凯南下的要求,准许其在北京就职。与会者听取报告后,都主张由陆军总长黄兴统兵北上,仍以迎袁世凯为名,趁机扫荡北洋军阀及封建专制余毒。

  这时,蔡元培持重不语,宋教仁则说:统兵北上,并非儿戏,津浦路上我方兵力只能到达徐州,直鲁两省均为北洋重兵驻守,我方若出兵,北洋岂肯轻易放过?势必引起战争。宋教仁的话还未说定,马君武就大声呵斥道:“你为袁世凯作说客,出卖南京!”照着宋教仁的脸上就是一拳,宋教仁的左眼顿时受伤出血。孙中山立即呵斥马君武。

  “你太粗莽,须向教仁赔礼。”马君武听命,上前要与宋教仁握手道歉。宋教仁说:“我眼痛,不好伸手。”孙中山又说:“此事关系重大,改日再商议。”于是大家相继退出总统府。

  黄兴送宋教仁回公馆,一再安慰他。宋教仁说:“马君武粗暴,我知道,但说我出卖南京,岂有此理!”黄兴说:“君武有口无心,孙先生教他认错,当面赔礼,革命党人说了算了,不必计较。”宋在医院躺了大半个月,伤口才“勉强愈合”。

  1917年初,国会讨论对德宣战,马君武为反战之中坚,但“政学系”骨干李肇甫却赞成对德宣战。马君武勃然大怒,大喝道:“放狗屁!”说罢举杖绕桌追打李肇甫。

  即便是在对诗赏月的风雅场合,马君武也难脱勇武之气。一次“南社”对诗,马君武被苏曼殊的诗“噎”得半天说不出话,“转羞为怒,急起,奋拳欲殴曼殊”。苏诗人竟“茫然不知所措”,幸亏众人劝住。

  但了解那段历史的人都说,马君武虽“性烈”,却有其“烈”的道理。他曾经是孙中山的秘书长,又是同盟会章程八位起草者之一。辛亥革命后,历任南京临时政府实业部次长、北京临时执政府司法总长、教育总长等,实为国民党元老级人物。

  一代宗师

  马君武是民国时期著名的学者。他懂得英、法、德、日四国文字,精通数学、物理、化学、冶金、生物、农业等自然科学,对政治、经济、哲学、历史等社会科学也有研究。1901年翻译了《法兰西革命史》,19 l 8年翻译了卢梭的《民约论》,1919年他第一个翻译出版了达尔文的《物种原始》(即《物种起源》。此后,他还翻译出版达尔文的《人类原始及类择》、赫克尔的《自然创造史》,并写了《达尔文》一书,系统地介绍达尔文的学说。他对自然科学知识的传播,也不遗余力。他在1 901年翻译出版《代数学》一书,两次留学德国期间又翻译和编写了《平面几何学》、《微分方程式》、《矿物学》、《植物学》等,其中有的被用做大中学校教科书。马君武也是一个爱国诗人,在20世纪初,他与诗人柳亚子、苏曼殊齐名。所写诗作多收人上海文明书局出版的《马君武诗集》中。《共产党宣言》的纲领,是他首次译成中文,刊登在《民报》上。他还是第一个翻译并出版达尔文《物种起源》的中国人。其时,有人开玩笑说,“马君武”对上“达尔文”,真是一副“绝世好联”。

  1924年1月,孙中山在广州召开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改组国民党。马君武受居正、冯自由等国民党右派的影响,在章太炎领衔发表的《护国救国公函》上签名,反对国民党改组,反对“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年11月,马君武出任上海大夏大学校长。当时,恰逢国立北京工业大学校长空缺,全校学生一致公议,要求教育部任命马君武为校长。他的学生回忆,马校长一到,“久不冒烟之实习工厂,亦浓烟冉冉升空;严冬冷寂之教室与图书馆,亦得有煤升炉取暖,全校员生振奋不已。”1926年1月,马君武出任段祺瑞执政府司法总长。同月召开的国民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以违纪参加段祺瑞之善后会议为由,将马君武除名。此事对马君武影响较大。

  1926年3月,段祺瑞改命马君武为教育总长。马君武不仅没有就职,而且辞去北京工业大学校长职务,南下回沪,再任上海大夏大学校长,脱离了民国政坛。由于其反对国民党改组,反对“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被国民党开除党籍。后来,国民党广西党部欲为其恢复党籍,就让他填个表。表上有“何时入党”一栏,马君武却填上“同盟会章程是我起草的”,党部的官员们哭笑不得,只得作罢。

  马君武一度任广西省长,但多次与桂系军阀交恶,其座船被军阀袭击,连随侍身边的妻子都中弹殒命。死里逃生的马君武向老友陆费逵痛陈道:“政治生活,真是我所不能过的……可惜数千册心爱的书籍和许多未刊行的诗文译稿,完全丢了,实在令我心痛。”

  陆费逵答曰:“你是文学家、工业家、教育家。我国应该做的事多得很,你的脾气,不宜搞政治,何不去做本行的事业呢?”

  1927年初,马君武应广西省政府主席黄绍兹之邀,在梧州创办广西大学 。1929年,粤桂军阀混战,学校经费困难,校务停顿,马君武不得不离桂赴沪,回上海大夏大学任教。1930年1月,上海中国公学校长胡适辞职,马君武被该校董事会推举任校长,并主讲文化发展史。1 931年初,马君武愤而回桂,5月复任广西大学校长。1932年,又任西南政务委员会常务委员,广西省政府委员兼广西修志局总纂。

  马君武在任广西大学校长期间,聘请国内一些著名教授来校讲课,添置图书仪器,不惜重金购置大量先进仪器,“惟北平的清华大学可比拟”。设置贫苦学生基金会,出资选送有培养前途的助教出国留学深造。1936年,广西当局改组西大,规定校长由省政府主席兼任。马君武请求担任理工学院院长,遭拒,只得离开他一手创建的西大。离别前,他意味深长地对学生说,我一生做的许多工作,都是别人求我,只有办西大,是我求别人。但他似乎从未后悔。1939年,59岁的马君武再度出山,重任国立广西大学校长。他的居所位于校区内杉湖旁,门前是他亲撰的一副对联:“种树如培佳弟子,卜居恰对好湖山。”有后人评说,这副对联,“早洗净先前勇武之气,显得温情脉脉这般”。

  马君武一向坚决主张抗击日本的侵略。九一八事变后,他反对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1937年抗战开始,马君武被任为最高国防会议参议、广西省政府高等顾问。1938年,他和地质学家李四光在桂林开办科学试验馆,任常务委员,并与欧阳予倩成立“广西戏剧改进会”,从事桂剧改革工作。同年7月,马君武任国民参政会第一届参政员。1 939年,国民政府改广西大学为国立,任命马君武为校长。

  抗战时期,广西大学所在的桂林成为大后方,众多人才聚集,马君武利用自己的人脉,延揽了等一大批著名教授到校任教,学术氛围浓厚,国立广西大学成为著名学府,盛极一时。

  为了让学生适应战斗生活,马君武还大力提倡军训。西大学生过着军事化的生活,戴军帽、扎皮带、裹绑腿,每日三餐,号兵吹号,学生列队进入食堂,有时候还要搞夜间演习。在用人方面,马君武不拘一格。按照当时国内惯例,大学毕业生必须担任一定年限的助教,才能晋升为讲师。马君武却从中学教师暑期讲习班中选拔人才,来广西大学担任助教。反之,对不安心本职工作、学生不满意的教师,则不管资历、学识如何,一旦聘期已满,立即予以解聘。

  但这个一度“恃才傲物”的马校长,却多次因学校的工作低下“勇武”的头颅。他曾求张学良为其捐助一笔办学款,张学良拒见,他便在张的公寓门房外呆了一夜,张学良只好接见。康有为去世后,他的家人将其藏书出售,马君武得知这一消息,立即派人前往,苦苦哀求,才得以花费巨资,将康的藏书收于校图书馆。

  马君武以其改造中国的封建教育体制、力推现代高等教育的理念奠定了他在中国近代教育史

  上的地位,与主张“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理念的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一起被时人誉为“北蔡南马”。

  1940年8月1日,在桂林病逝。国民党中央决议由国民政府明令褒扬,特派代表致祭,为其举行隆重的悼念仪式。蒋介石致唁电。中国共产党领导人周恩来送的挽词是“一代宗师”,朱德、彭德怀的挽词是“教泽在人”。

  马君武墓

  马君武墓是广西壮族自治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在桂林市雁山区雁山镇桂林理工大学雁山校区大门右侧100米处。墓园250平方米,墓坐西朝东,灰黑色,前为方形塔状墓碑,后为圆柱形墓冢,前侧立居正撰写的墓志铭

  个人影响

  马君武反对拟古,强调独创。 《寄南社同人》诗说:"唐宋元明都不管,自成模范铸诗才。须从旧锦翻新样,勿以今魂托古胎。"他的诗多描写国外风光,又好以西方故实、科学知识和资产阶级哲理入诗,代表了黄遵宪以来作家们吸收新诗料、开拓新诗境的努力。

  留学日本期间,马君武曾编印 《新文学》 一册,译载歌德、胡德、拜伦诗若干首。柳亚子曾誉之为:"抗手无时辈,椎轮异昔贤。欧花兼米锦,哀怨杂鲜妍。"(《寄君武柏林,时读其所著〈新文学〉》)著有 《马君武诗稿》 。 “种树如培佳弟子,卜居恰对好湖山。”这是广西大学首任校长马君武先生在广西大学任内撰写的一幅对联。正是怀着这种为壮乡培育佳弟子、为八桂输送栋梁才的雄心壮志,马君武先生与他的一批同道者于1928年10月创办了广西大学。从此,广西这片古代的蛮荒之地终于点燃了现代文明的火种。

向下展开更多

人物推荐

更多 >
查看更多...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