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使
    使使使使使

注释

(1)公子围:春秋楚共王次子,名围,时任令尹。聘:访问。

(2)公孙段:郑国大夫。

(3)伍举:楚国大夫。介:副使。

(4)行人:掌管朝觐聘问的官员。

(5)逆:迎接。

(6)褊(biǎn):狭小。

(7)(shàn):古代祭祀或会盟用的场地。

(8)令尹:楚国官名。太宰:管理王家内外事务的官员。

(9)贶(kuànɡ):赐。

(10)老:大臣。

(11)蔑:无。

(12)祧(tiāo):祖庙。

(13)垂櫜(ɡāo):倒悬箭袋。

赏析

《古文观止》中的这段文言文选自《左传》,讲述了楚公子围聘礼于郑并娶公孙段氏之女的故事。此文不仅展示了春秋时期诸侯国之间的外交礼仪和政治博弈,更反映了古代社会的礼制观念和伦理价值。 首先,从历史背景来看,春秋时期是一个诸侯争霸、礼崩乐坏的时代,各国之间为了争取利益,频繁进行外交活动。楚国作为南方的大国,其势力不断扩张,而郑国则是一个小国,常常处于大国的夹缝中生存。楚公子围此次到郑国求亲,表面上是为了加强两国关系,但其背后却隐藏着政治意图。郑人对楚国的到来心存戒备,反映了小国对大国的防范心理。

作者通过伍举、子羽和伯州犁三人的对话,展现了复杂的外交辞令和策略。伍举作为楚国的使者,态度谦和,言辞恳切,显示了楚国的礼仪修养和外交智慧。而子羽作为郑国的行人,善于辞令,巧妙应对,表现了郑国在面对强国时的智慧与机智。伯州犁则代表楚国回话,言辞中充满了对郑国的礼遇和尊重,同时也不失大国的威严。

从写作思路来看,作者通过层层递进的对话展开情节,逐步揭示各方的立场和策略。文章开篇简明扼要,交代了楚公子围的来意和伍举的身份。接着,通过子羽和伯州犁的对话,详细描述了郑国对楚国来宾的态度和应对策略。最终,通过伍举的请求和郑国的妥协,圆满解决了冲突,体现了春秋时期礼制的作用和外交智慧。

在表现手法上,作者善于运用对话描写,通过人物的对话展示了他们的智慧和策略。子羽的一番话,既表达了郑国的礼貌和谦逊,又隐含了对楚国野心的警惕。伯州犁的答辞,则充满了对郑国的尊重和对楚公子围身份的强调,巧妙地维护了楚国的尊严。伍举最后的请求,更是显示了他的机智和灵活,避免了双方的冲突。

从修辞手法上,作者运用了大量的比喻和对比,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例如,伯州犁将楚公子围比作“寡大夫”,强调了其地位和身份的重要性。而子羽则通过对比,指出“野赐之”与“馆人之属”之间的区别,展示了郑国的礼仪和智慧。

从情感和意境上看,文章充满了礼仪之邦的氛围。伍举的谦逊、子羽的机智、伯州犁的尊重,无不体现了春秋时期诸侯之间的礼仪和外交智慧。文章的结尾,伍举请求“垂櫜而入”,既显示了他的礼貌,也表明了他对郑国礼仪的尊重,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综上所述,这段文言文不仅展示了春秋时期复杂的政治和外交关系,更通过人物的对话和辞令,展现了古代社会的礼仪和智慧。文章结构严谨,情节紧凑,语言优美,给人以深刻的启示和思考。通过对这段文言文的赏析,我们不仅可以感受到古代社会的风貌和智慧,更能体会到礼仪和道德在维护社会秩序中的重要作用。

留言讨论

发表评论

阅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