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chūngōngjiāngtángguānzhě
    zāngjiànyuē fánjiǎngshìcáibèiyòngjūnyānjūnjiāngmínguǐzhě jiǎngshìduóguǐliàngwèizhīguǐcáizhāngcǎiwèizhī
    guǐwèizhīluànzhèngluànzhèngxíng suǒbàichūnsōu xiàmiáo qiūxiǎn dōngshòu jiēnóngjiǎngshìsānniánérzhìbīngérzhèn guīéryǐnzhìshǔjūnshízhāowénzhāng míngguìjiànbiànděnglièshùnshàozhǎngwēiniǎoshòuzhīròudēng chǐ齿jiǎomáodēngjūnshèzhīzhìruòshānlínchuānzhīshíyòngzhīzàozhīshì guānzhīshǒufēijūnsuǒ
    gōngyuējiānglüèyān suìwǎngchénérguānzhīchēngcóng
    shūyuēgōngshǐtáng fēiqiěyányuǎn

注释

(1)鱼:通“渔”,捕鱼。

(2)臧僖伯:鲁国公子。

(3)轨、物:法度和礼制。

(4)亟:屡次。

(5)春蒐(sōu):指在春天猎取没有怀孕的野兽。

(6)夏苗:指在夏天猎取危害庄稼的野兽。

(7)秋狝(xiǎn):指在秋天出猎。

(8)狩:围猎。

(9)振旅:整顿军队。

(10)文章:花纹和色彩。

(11)俎(zǔ):古代祭祀、宴会时盛肉类等食品的器皿。

(12)皂隶:差役。

(13)略:巡视。

(14)矢:通“施”,陈列。

赏析

  隐公五年(前718年)的春天,鲁隐公要到棠地观看渔民怎样捕鱼,鲁国大夫臧僖伯进行劝阻,这篇文章就是记录这件事的。

  读罢此文,读者也许会提出这样的问题:鲁隐公作为一国之君,到棠地看看渔民怎样捕鱼,有什么了不得,也值得这位臧大夫大惊小怪,还要苦口婆心、掰开揉碎地讲那么多大道理?难道国君连这点自由也没有吗?马克思主义认为:分析、考察和认识任何一种历史现象,都必须把该历史现象放回到产生它的历史环境中去。臧僖伯之所以谏阻隐公到棠地观鱼,是因为隐公这一活动,不符合那个时代一个国君应该遵循并身体力行的行为规范。不符合,就会“乱政”;而屡屡“乱政”,就会导致国家的败亡。况且,隐公远离国都,到棠地观鱼,并非为了体察民情,更不是与民同乐,而仅仅是他本人的一种游乐活动。也正因为如此,他才不敢对臧僖伯的谏言说一个“不”字,最后不得不以“吾将略地焉”为借口,坚持到那里寻乐去。

  这篇谏辞的最大特点,是紧紧围绕着一个“礼”字展开劝谏,从观点到为阐明观点所举述的诸多理由及作为论据的事物和行为,都没有稍稍离开这个“礼”字。也就是说,没有稍稍离开制约当时国君行为的规范和准则。另一个也很明显的特点是,劝谏的缘起虽然是“公将如棠观鱼”,劝谏的直接目的也是阻止隐公“如棠观鱼”,但谏辞中对此事却不着一语。这不单单是婉言法,更重要的是,这种表达法反映出进谏者进谏的着眼点,并不在于隐公“如棠观鱼”这一具体行为,而是当时的整个礼制。如果隐公听了臧僖伯这番谏辞明白了“礼”对他的制约性,“如棠观鱼”这种“非礼”的事自然也就不会发生了。

留言讨论

发表评论

阅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