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使

注释

(1)杨八:人名,名敬之,排行第八,他是柳宗元的亲戚。

(2)炀(yánɡ):这里指焚烧。

(3)滫(xiǔ)瀡(suǐ):用淀粉拌和食物使之柔滑。

(4)小学:泛指文字、音韵、训诂方面的学问。

(5)孟几道:人名,名简,字几道,是柳宗元的好朋友。

(6)黔(qián):黑色。

(7)祝融、回禄:传说中火神的名字。相(xiànɡ):帮助。

(8)喙(huì):嘴。

(9)发策决科:指科举取士。

(10)许不吊灾:据《左传》记载,昭公十八年,宋、卫、陈、郑四国发生火灾,诸侯都来慰问,只有许国不来慰问,当时的人们便预测许国将要灭亡了。

(11)颜、曾:指孔子的弟子颜回、曾参。

译文

接到杨八的来信,得知您遭遇了火灾,家里什么积蓄都没有了。我刚刚听到这个消息的时候,感到非常的震惊,接着又有所疑惑,最后却感到非常高兴。因此把本想对您的安慰改成向您祝贺了。路途遥远而书信中话语简略,我还没能确知火灾的真实情况,如果真的烧得一干二净,什么也没有剩下了,那我就更要向你祝贺了。
您平素总是殷勤地侍奉双亲,早晚宁静安乐,只期望着能恬淡平安地过日子。如今却遇到了大火的灾害,使您受到惊吓,甚至连煮饭做菜的用具,都难以得到供给,我刚开始是因为这才大为震惊的。
一般人总是说:盈虚相依,福祸相倚,它们都是来去无常的。一个人将要大有作为,开头会遭到种种惊吓困厄,于是有遭受水灾火难的,有遭到小人怨恨的;经受过劳苦变故,而后才能走上光明大道,古代的人都是这样。这里面的道理玄虚荒诞,不着边际,即使古代的圣人也不能认为是确实可靠的,因此我随即又发生了怀疑。
像您这样熟读古人书籍的人,能著作文章,精通“小学”,有如此多的才学,而做官却不能超出众人之上,不能以广博的才学获得显赫的地位,实在是没有别的原因。京城里的人很多都说您家里广积财富,所以,士人中那些喜欢好名声的人对此都畏惧忌讳,不敢称道您的优点,只是自己知道您的优点,却把它藏在心里,说不出口。这是因为公道难以彰明,世情又多是猜忌嫌疑,一旦说出称赞您的话,那么那些惯于讥讽别人的人就会认为他必是得了您非常大的好处。
我从贞元十五年就读到您的文章,放在心里大约有六七年没有向人谈起过。这是我只考虑自己的得失而长久地违背了公道呀。不是只对不起您一个人,等到我做御史、礼部员外郎的时候,自以为有幸作为天子的近臣,得到了说话的机会,想着要找机会向上说明您被压抑的才能。但当我在同僚中称道您的时候,仍然有相视而暗笑我的。我实在是痛恨自己的品德修养还没有光亮到为世人所见,清白的名声还没能确立,因而遭到世俗的猜疑。我经常与孟几道谈起这些,也总是为此痛心不已。
现在好了。您的家财被天火烧得精光,众人的疑虑,也随之化为灰烬了。房子烧焦了,墙壁烧红了,显示您已经是一无所有了。这样您本身的才能,就能明白的显露出来而不为其他东西所污损,这是真实地展现才能的时候,是火神给予您的莫大资助。我与孟几道十年来与您的相知,还不及这火一晚上给你带来的好名声呢。从此以后,人们都会谅解您、称颂您,使心里藏着对您的称誉的人敢开口说话,使那些负责推举选拔人才的官员,也可以授给您官职而不必害怕了。即使是你还想像过去那样瑟缩的怕受到讥笑,难道还能做得到吗?在这一点上我对您抱了很大的期望,所以最后才会非常高兴。
在古代,有哪一个诸侯国遇到灾害,其他诸侯国都会前来慰问的。春秋时,许国不去慰问发生火灾的邻国,于是君子们便厌恶它。如今我之所以说了这样的话,情况与古代有所不同,所以将本来的慰问变成了祝贺。像颜回、曾参那样奉养父母,是一件很快乐的事情。物质上虽有所欠缺,又算得了什么呢?

赏析

  这封书信写于元和元年(公元806年)。是柳宗元得知进士王参元家遭了火灾后,写给王参元的。

  这封信第一段写自己从杨八那里得知了王参元家里失火的消息。中间五段分别说明“始而骇”、“中而疑”、“终乃大喜”三层意思,着意阐述自己所以致书祝贺朋友家失火这个违反常理的奇论的原因,层层递进。最后一段写自己想念王参元,传递了对友人的深切关爱之情,更包含着对友人前程的无限关怀之意。这封信纵横转换,曲折抑扬,淋漓酣畅,入情入理。

  文章接下来就从“始骇”“中疑”“终喜”三个方面,分三个层次一一进行了说明。王参元家里经历了一场火灾,连日常生活用品也被烧得一干二净,一个“唯恬安无事是望”的人遭此一劫,确实让人感到很是不幸,让人骇怕,柳宗元起初也是这样的反应,这是人之常情,是一种自然反应。这是第一层。第二层接着分析“中疑”的原因。孟子认为“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老子以为“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但柳宗元认为,这样的等待过于长久,也是“荒诞无稽”的,对于一个有志向抱负的人而言,这样长时间的等待是一种折磨,一种生命消耗。王参元所遭遇的这场火灾是否是“福”,是否预示他将要接受“大任”,看看王参元目前的处境,柳宗元并不认为“火灾”与“大有为”“能光明”之问有必然的联系。另外,柳宗元自己也命运多舛,对这类凡人相信的说法有一定的认识与思考,因此他表示不解,表示怀疑。第三层,具体分析“终喜”的原因,这是全文的重点。王参元勤读古人书,认真创作文章,擅长小学研究,是个“多能”的进士,凭他的学问才识,早就应该得到朝廷的重用,一展“济世救民”的才干,但到如今依旧是“进不能出群士之上”,郁郁不得志。作者把笔锋一转,直接刺向不合理的社会现象,渐次展露行文的真正用意。原来,“公道之难明,而世之多嫌也”。当时之士追求“好廉”的虚名,明明知道王参元的才干,但因为王家有财,怕推荐了王参元就被人说是接受了贿赂,从而影响自己的名誉仕途。作者自责自己也不能免俗,虽然担任“天子近臣”,也怕别人“窃笑”,所以,心里虽然对这样的现象表示不满,但也只是“痛”而已,只能表示无奈。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社会贿赂公行、猜忌横行、俗见混乱、积毁销骨的不合理现象,也流露了作者对怀才不遇之士的深切同情。

  如今一场大火,烧掉了王家的财产,却也让王参元摆脱了多财的累名,也可算是种“幸运”,终于有机会可以推荐他了。“则仆与畿道十年之相知,不若兹火一夕之为足下誉也。”这看似滑稽可笑的话语中包含着无尽的悲哀。明明相知多年,也充分了解王参元的才学,但终究没有帮助朋友发挥才能,这不能不说是种悲哀。因此这次王参元家失火,虽然家产荡然无存,但人们自可毫无顾忌地与他交往,为之延誉,这正好为王参元扬名提供了大好机会,故值得庆贺。柳宗元庆贺王参元家遭遇火灾,正是意图借这常人看来十分“别扭可笑”的想法来有力地抨击不合理的社会风气。正是因为今后可以“咸得开其喙”“授子而不栗”,所以反而“大喜”了。

  接着,作者引用古人的事例来进一步表明自己真实的想法。《左传·昭公十八年》载,宋、卫、陈、郑灾,陈不救火,许不吊灾,这引起了人们的不满,“君子是以知陈许之先亡也”,现在自己面对朋友家遭遇火灾,不仅不“吊”反而过分地“贺”,这样的做法貌似与古人的“不吊”相同,但性质是完全不同的,柳宗元声明自己上面所说的是愤激的反话,做的是“反事”,并不是真的希望朋友家遭遇火灾而倾家荡产。“颜、曾之养”分别指颜回和曾参的言行。《论语·雍也》中记有“子曰: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庄子·让王》说“曾子居卫,绲袍无表,颜色肿哙,手足胼胝,三日不举火,十年不制衣。正冠而缨绝,捉衿而肘见,纳履而踵决。曳纵而歌《商颂》,声满天地,若出金声。天子不得臣,诸侯不得友,故养志者忘形,养形者忘利,致道者忘心矣”。这两位儒家杰出人物的言行都体现了一种精神追求,一种生活境界。柳宗元引用这两位古代贤人的事例目的是鼓励朋友要学习先人的安贫乐道,“忧道不忧贫”的高尚品德,以此来提高自己的志趣。这两处典故的弓l用把自己的劝慰、朋友的想法和盘托出,语言简洁但富有趣味。

  这封信,作者通过奇特的构思表达了严肃的社会问题,在幽默的笔调中寄寓着很深的感慨。情趣事趣皆出,令人回味再三。《国语·晋语八》有“叔向贺贫”一节,写韩宣子忧贫,叔向反倒向他祝贺,韩宣子不解,于是叔向发表了一番议论:当年栾武子贫而有德,国家赖以为安,其子孙也受到庇护;邵昭子富而无德,“恃其富宠,以泰于国”,结果“其身尸于朝,其宗灭于绛”“一朝而灭,莫之哀也”。“今吾子有栾武子之贫,吾以为能其德矣,是以贺。若不忧德之不建,而患货之不足,将吊之不暇,何贺之有?”叔向以贺贫为由,围绕富与德的轻重,引出深刻的道理,文章平易中肯而又风姿摇曳,娓娓动人。本文在表达技巧方面与“叔向贺贫”颇有相通之处。

留言讨论

发表评论

阅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