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é和dà大yuàn怨,,bì必yǒu有yú余yuàn怨,,ān安kě可yǐ以wéi为shàn善??shì是yǐ以shèng圣rén人zhí执zuǒ左qì契 ①,,ér而bù不zé责yú于rén人。。yǒu有dé德sī司qì契 ②,,wú无dé德sī司chè彻 ③。。tiān天dào道wú无qīn亲,,cháng常yǔ与shàn善rén人 ④。。
注释
①左契:债权人所持的契约。古代以竹木简为契约,分左右两片,债权人执左片,故称左契。
②司契:古代贵族所用的管账人。
③彻:是周代田税法,指十一税。
④与:给,赠。
译文
很大的仇怨虽经调解,总还是留有余怨,怎么说得上是最好的解决办法呢?因此,有道的人保存借据的存根,但并不以此强迫别人偿还债务。有德的人就像持有借据的人那样宽容不索取,没有德的人就像掌管税收的人那样苛刻刁诈。自然规律对任何人都没有偏爱,不分亲疏,而常常伴随有德行的善人。
赏析
这一章老子依然就统治者与百姓之间的矛盾而展开论述。老子说道德是万事万物的根本,人们能够做到重道敬德,事情自然就会做好。如果人们不重道敬德,那么即使费尽心力,也不能把事情做完美。天道无所偏爱,但却自然归向有道的人。“和大怨,必有余怨,安可以为善?”“大怨”意为深刻重大的冤仇,即人与人之间结下的深仇大恨,“余怨”指的是难以消除的以至于长年累月沉积于心底的怨恨。“大怨”是如何出现的呢?在前面章节中,我们已经分析过老子所处的那个时代的特征,当时,统治者好大喜功,他们为了满足私欲,不惜穷兵黩武,发动人规模的兼并战争,致使人民流离火)。他们甚至还向人民收取大量的赋税,使人民深受其苦,不堪重负,这样,统治者与人民之间的矛盾不断激化,人民怨声四起。为了稳定民心,统治者就想通过和解的方式消除“大怨’’,这就是所说的“和大怨”。“和大怨”的结果会怎样呢?老子认为,“和大怨必有余怨”,为什么会“有余怨”呢?这是因为统治者与人民之间的矛盾已经到了不可调和的地步,要想使“余怨”彻底消除,统治者就得摒除自己的私念,克制自己的欲望,从对个人利益的追求中解脱出来。如果统治者继续为了满足自己的欲望而损害人民的利益,那么不管他们怎样努力,都不可能消除人民心中的“余怨”。“是以圣人执左契,而不责于人。有德司契,无德司彻。”“左契”指的是债券的左半部分,为债权人所有,它是债权人向债务人索债的凭证。“有德”即有德的人,他们是道德的主体,是自觉遵循道德并能从善如流的人。“彻”指的是古代的一种租税,在这里引申为连本带利一次性地清偿债务。如果债务人无力清偿债务,那么就剥夺其人身自由,并没收其所有财产。在这句话中,老子再次以圣人的行为作为参照,指出了“有德”和“无德”的区别,老子说“有德”的统治者按照契约的合同收取租税,而“无德”的统治者则根据田亩的数量任意地收取地租。“天道无亲,常与善人。”其中,“善人”指的是道德的主体,他与道同在,与道创造的整个世界同在,所以整个世界都是他的支撑和依靠,只有这种人才是真正强大的人。在这句话中,老子指出,天道对于任何事物来说,都是无亲无疏的,但是它喜欢和善良的人站在一起。换句话说,天道鄙视无德的人,而那些苛刻的统治者必然会受到天道的责罚,这就为无德的统治者敲响了警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