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颂·般

  • huángshízhōuzhìgāoshānduòshānqiáoyuèyǔnyóu
    tiānzhīxiàpóushízhīduìshízhōuzhīmìng

注释

(1)般(pán):这是一个乐名,源于古代巡游四岳河海的一种歌乐。郑笺曾解释说:“般,就是乐的意思。”

(2)於:赞美的词。皇:伟大,时:是。是:此。

(3)陟(zhì):登高。

(4)嶞(duò):这是指形状低矮而狭长的山。乔代表高,岳则指的是高大的山。

(5)允:通“沇(yǎn),沇水是古济水的上游。犹:通“沋(yóu)”,沋水位于雍州境内。翕(xī)代表汇合,也有人认为是通“洽(hé)”。洽水又叫郃水,流过陕西郃阳东边,最后注入黄河。河指的是黄河。

(6)敷(pǔ):同“普”,遍及。

(7)裒(póu):包聚。时:世界。对:封国,疆土。也有人认为是配合的意思。

(8)时:通“侍”,承受。

译文

周朝的辉煌光耀四方!站在高耸入云的山峰之上,可以看到连绵不断的山丘,无数溪流汇入江河。天下所有的神灵,齐聚于此共享虔诚祭祀。大周天命永续万代!

赏析

《诗经·周颂》中的《大武》乐章,是一组具有深厚历史背景的诗歌作品,它们以生动的艺术形式,再现了周朝初年的重大历史事件。这些事件在诗歌的叙述中呈现出纪实性和连续性的特点,使得我们能够通过诗歌的描绘,感受到那个时代的风貌和气息。

《大武》乐章的歌诗共有六首,每一首都与相应的歌舞形态相匹配。整个乐章的结构清晰,首尾分别为序幕和谢幕,中间四段则是主体部分。虽然《大武》的乐曲已经失传,但是通过留下的舞蹈形式的粗略记录,我们仍然可以大致描绘出当时的艺术场景。

在第一场中,舞者扮演的周武王头戴冕冠,手持干戚,如山般屹立不动,展现出威严的气质。其余舞者扮演武士,陆续上场,长时间咏叹后退场,表现出武王率兵北渡盟津,等待诸侯会师的场景。通过舞蹈动作,我们可以感受到武王伐纣的决心和勇气。

第二场中,姜太公率众舞者手持干戈,奋臂击刺,猛烈顿足,再现了武王命太公率敢死队闯犯敌阵进行挑战的历史事件。舞蹈动作的激烈和紧张,生动地表现了战斗的残酷和激烈。

第三场众舞者由面向北转而向南,象征着周师凯旋返回镐京的喜悦和自豪。而第四场则描绘了周、召二公率兵平乱的场景,众舞者混乱争斗,最终被二公制止,表现出周朝统治者的英明和果断。

第五场中,众舞者分成左右两大部分,分别代表周公和召公,振动铃铎,鼓励众舞者前进。这象征着成王命周公镇守东南,命召公镇守西北的历史事件。整个场面充满了庄重和威严的气氛。

最后一场是阅兵庆典和尊崇天子成王的场面。众舞者恢复第一场的位置,作阅兵庆典和尊崇天子成王的动作。这表现出周公平乱以后,庆祝天下太平的喜悦心情以及各地诸侯对周天子的尊崇。

《大武》六成对应六诗,《般》作为其中的一篇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诗歌以“於皇时周”开篇赞叹周朝的伟大并以“陟其高山”展示出王者的格局和眼界。接着,“嶞山乔岳允犹翕河”等描绘出山河壮丽的画面体现了圣王天下一统的恢宏之势。最后“敷天之下裒时之对时周之命”表达了天下的归心与时局的顺遂也是说国家的天时地利人和。

总的来说,《周颂·般》虽然篇幅短小却气势磅礴它以生动的语言和优美的韵律展现了周朝的伟大和统一天下的雄心壮志。作为《周颂》的最后一篇,《般》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为整个乐章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留言讨论

发表评论

阅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