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尽心章句上·第十四节

  • mèngyuērényánrénshēngzhīrénshēnshànzhèngshànjiàozhīmínshànzhèngmínwèizhīshànjiàomínàizhīshànzhèngmíncáishànjiàomínxīn

译文

孟子说:“仁德的言语赶不上仁爱的名声那样深入人心,好的政治赶不上好的教育深得民心。善政令百姓敬畏;善教令百姓热爱。好的政令得到的是百姓的财务,好的教化得到的是民心。”

赏析

孟子此言,实为千古教育之名言,深入阐述了仁政与教育的内在关系,以及二者在民众中的不同影响。“仁言,不如仁声之入人深也。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也。”孟子的观察犀利而深刻,他倡导的是一种以人为本,以仁为魂的社会治理与教育理念。

“仁言不如仁声之入人深也”,孟子在此处巧妙运用了修辞手法,以“仁言”与“仁声”形成对比,突显了言传身教的重要性。空洞的言辞,无论多么华丽,都难以触动人心;而真诚的行为,即使简单,也能深深地感动他人。这正是因为言行一致,身教胜于言教。

再来看“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也”。孟子强调了政治与教育的不同功能。善政能够维护社会秩序,保障民众生活,使民众产生敬畏;而善教则能够启迪心智,引导民众向善,赢得民众的爱戴。敬畏或许能暂时维持统治,但只有爱戴才能深入人心,实现长治久安。

“善政得民财,善教得民心”,这是对前文的进一步阐发。善政通过税收等手段获得民众的财物,而善教则通过教化引导获得民众的心。财物固然重要,但民心才是国家之根本。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因此,善教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孟子的这段言论,对于我们今天理解教育与社会治理仍有重要启示。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是培养品德,引导人们追求真善美。而社会治理也不仅仅是维护秩序,更应以民为本,注重民生,赢得民心。

历史上有许多例子可以证明孟子观点的正确性。如汉代的文景之治,就是典型的善政与善教相结合的例子。文帝和景帝注重教育,亲自讲授经义,推广儒家思想,同时实行轻徭薄赋政策,与民休息,社会和谐,国家昌盛。这正是善政与善教相得益彰的最好例证。

总的来说,孟子的这段话是对仁政与教育的深刻思考和独到见解。他强调了身教重于言教、善教得民心的思想,对我们今天理解教育与社会治理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留言讨论

发表评论

阅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