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第三节

  • mènggàoxuānwángyuējūnzhīshìchénshǒuchénshìjūnxīnjūnzhīshìchénquǎnchénshìjūnguórénjūnzhīshìchénjièchénshìjūnkòuchóu
    wángyuēwèijiùjūnyǒuwèi
    yuējiànxíngyántīnggāoxiàmínyǒuérjūnshǐ使réndǎozhīchūjiāngyòuxiānsuǒwǎngsānniánfǎnránhòushōutiánzhīwèisānyǒuyānwèizhījīnwéichénjiànxíngyántīnggàoxiàmínyǒuérjūnzhízhīyòuzhīsuǒwǎngzhīsuìshōutiánzhīwèikòuchóukòuchóuzhīyǒu

注释

(1)雠:为仇的异体字,同“仇”。《·邶风·谷风》:“反以我为雠。”《左传》:“祁大夫外举不弃雠,内举不失亲。”《楚辞·惜诵》:“又众兆之所雠。”《一切经音义》引《三苍》:“怨偶曰雠。”这里用为仇恨、仇怨之意。

(2)服:《仪礼·丧服子夏传》:“大夫为旧君,何以服齐衰三月也?”《后汉书·刘平传》:“服阙,服全椒长。”《风俗通·十反》:“三年服阙。”这里用为服丧之意。(3)极:穷困,这里作使动用法,意思是使其处境极端困难。

(4)田里:田地和住宅。

(5)搏执之:到家中捉拿族亲。

译文

孟子告诉齐宣王说:“君主看待臣子如同看待自己的手足,臣子就会把君主看待如同心腹;君主看待臣子如同犬马,臣子就会把君主看待如同常人;君主看待臣子如同尘土草芥,臣子就会把君主看待如同强盗仇敌。”  齐宣王说:“按礼制,臣要为自己过去的君主服丧,应该怎样做才能让臣子为之服丧呢?”  孟子说:“君主对臣子的劝告能够接受,建议能够听取,因而恩惠能够下达到百姓;臣子因故要离去,君主能派人引导其出国境,并派人事先前往其要去的地方进行妥善安排;其离去三年后不回来,才收回他的土地房产;这样做叫做三有礼。做到这些,臣子就会为他服丧。现在做臣子,劝谏不被接受,建议不被听取,因此恩惠到不了百姓;臣子因故要离开国家,君主就派人拘捕他的亲族,并故意到他要去的地方为难他,离开的当天就没收了他的土地房产,这就叫做强盗仇敌。对于强盗仇敌,为什么还要服丧呢?”

赏析

《孟子》中的这段对话,是孟子在告诫齐宣王对待臣民的态度和行为的一种深刻的洞察和理解。这段话不仅体现出孟子深厚的儒家思想底蕴,也表现出其独特的政治观念和人性理解。其深入浅出,直击要害,对于理解古代君臣关系,领略儒家政治伦理学说有着重要的价值。

首先,孟子通过形象生动的比喻,清晰地描绘出君主对待臣民的三种态度以及臣民对君主的相应反应。这种比喻的手法,既生动形象,又富有哲理性,使得深奥的政治道理变得通俗易懂。这种比喻也揭示出孟子的政治观:君臣之间的关系并不是简单的上下级关系,而是一种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关系。

再者,孟子在表达自己的观点时,既有理性的分析,又有深情的呼唤。他既揭示了君主若失去仁爱之心,必将引发臣民的反感和反抗,又呼唤君主要以仁爱之心待人,以赢得臣民的拥戴和爱戴。这种情感的流露,既表现出孟子对国家和人民的深深关怀,又表现出他对儒家仁爱思想的坚定信仰。

此外,孟子在这段对话中,通过对比两种不同的君臣待遇,明确提出了他的政治主张:君主应该以礼待人,以仁治国,这样才能赢得臣民的支持和效忠。这种对比的手法,既突出了孟子的政治观念,又使其政治主张具有了鲜明的针对性和说服力。

总的来说,这段文言文体现出孟子的深厚的儒家思想底蕴和独特的政治观念。其深入浅出的表述方式,生动形象的比喻,以及深情的呼唤,既反映出孟子的高尚品质和深远的政治眼光,也使我们对古代君臣关系和儒家政治伦理学说有了更深的理解。

留言讨论

发表评论

阅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