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第十四节

  • mèngyuējūnzishēnzàozhīdàozhīzhīzhīānzhīānzhīshēnzhīshēnzhīzuǒyòuféngyuánjūnzizhī

注释

(1)居:《易·随·六三》:“系丈夫,失小子,随;有求,得。利居贞。”《"邶风"柏舟》:“日居月诸,胡迭而微。”《诗经"郑风"叔于田》:“叔于田,巷无居人。”《诗·小雅·鱼藻》:“王在在镐,有那其居。”《老子·八章》:“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论语·公冶长》:“藏文仲居蔡,山节藻棁,何如其知也?”《礼记·中庸》:“故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险以徼幸。”《礼记·乐记》:“乐著太始而礼居成物。”俞樾平议:“居,犹辨也。‘乐著太始。礼居成物’。谓乐所以著明太始,礼所以辨别成物。”《孟子·滕文公下》:“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这里用为“辨别”之意。

(2)资:积累。

(3)原:同“源”。

译文

孟子说:“君子想求很深的造诣是有一定的道路的,但要靠自己的努力才能得到;自己得到了,才能在辨别事物时处之安然;在辨别事物时处之安然,才能给与得深;给与得深,才能在处世中左右探寻到事物的本原;所以君子想要自己得到。”

赏析

孟子在此段文言文中,深入阐述了学习的本质与方法。其理念主张,君子应追求学问之道,以期达到自主获取知识、技能与智慧的目的。通过自我学习和领悟,人们能够真正掌握知识,进而稳固内心,深化对世间万物的理解。

“君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也。”孟子开宗明义,强调君子的学习应当以“道”为路径,这个“道”可以理解为事物内在规律,或者是做学问的正确方法。学习的目标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自得”,即自主学习、自我领悟。这种自得的学习方式,使人真正掌握知识,形成自己的见解和思考。

“自得之,则居之安;居之安,则资之深。”一旦知识被自主获得,它将在人的内心深处找到稳固的居所。这种稳定性使人对所学有深入的理解和扎实的掌握。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积累的知识和经验将成为个人宝贵的财富,使人在生活中左右逢源,应对自如。

孟子的这一观点体现了学习的主动性和深度。自得之学不仅要求学习者有独立思考的能力,还要求学习者有深入探究的毅力。这种学习方式强调了学习的质量而非数量,重视理解的深度而非广度。

从修辞手法上看,孟子运用顶真等修辞方式,使得整段文字节奏明快、逻辑严密,表达的思想也层层深入、引人入胜。这也正是孟子文章的魅力所在:不仅观点鲜明、深刻,而且表达方式也极具艺术性和感染力。

历史背景方面,这段文言文反映了孟子对当时教育现状的深刻思考和积极建议。在孟子看来,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具有高尚品德和独立思考能力的君子,而不仅仅是传授知识。

总体来看,孟子的这一理念对于现代教育仍有深远的启示意义。它告诉我们,真正的学习应当是主动的、深入的、自我驱动的。只有这样的学习,才能使人真正掌握知识、深化理解、形成见解,从而在生活中游刃有余、应对自如。这也正是教育的最终目的和价值所在。

留言讨论

发表评论

阅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