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第十节

  • mèngyuēbàozhěyǒuyánzhěyǒuwéiyánfēiwèizhībàoshēnnéngrényóuwèizhīrénrénzhīānzháirénzhīzhèngkuàngānzháiérshězhèngéryóuāizāi

注释

(1)暴:《礼记》:“田不以礼,曰暴天物。”《孟子·公孙丑上》:“持其志,无暴其气。”司马迁《报任安书》:“其所摧败,功亦足以暴于天下矣。”这里用为糟蹋、损害之意。

(2)居:《易·随·六三》:“系丈夫,失小子,随;有求,得。利居贞。”《"邶风"柏舟》:“日居月诸,胡迭而微。”《诗经"郑风"叔于田》:“叔于田,巷无居人。”《诗·小雅·鱼藻》:“王在在镐,有那其居。”《老子·八章》:“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论语·公冶长》:“藏文仲居蔡,山节藻棁,何如其知也?”《礼记·中庸》:“故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险以徼幸。”《礼记·乐记》:“乐著太始而礼居成物。”俞樾平议:“居,犹辨也。‘乐著太始。礼居成物’。谓乐所以著明太始,礼所以辨别成物。”《孟子·滕文公下》:“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这里用为“辨别”之意。

(3)由:《易·豫·九四》:“由豫,大有得,勿疑,朋盍簪,吉。”《书·君陈》:“既见圣,亦不克由圣。”孔传:“已见圣道,亦不克用之。”《论语·学而》:“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小尔雅·广诂》:“由,用也。”胡承珙义证:“由者,《王风》:‘君子阳阳,右招我由房。’传云:‘由,用也。’”《吕氏春秋·务本》:“诈诬之道,君子不由。”高诱注:“由,用也。”这里用为使用之意。

(4)宅:《易·剥·象》:“山附于地,剥,上以厚下,安宅。”《书·康诰》:“亦惟助王宅天命,作新民。”孔传:“居顺天命为民日新之教。”《孟子·公孙丑上》:“夫仁,天之尊爵也,人之安宅也。”这里用为顺应、归顺之意。

(5)旷:《左传·昭公十年》:“弃德旷宗。”《荀子·强国》:“堂上不粪,则郊草不瞻旷芸。”《战国策·赵策四》:“今得强赵之兵,以杜燕将,旷日持久数岁,令士大夫余子之力尽于沟垒。”这里用为耽误、荒废之意。

(6)非:诋毁。

译文

孟子说:“自己损害自己的人,不可以和他谈什么;自己抛弃自己的人,不可以和他有什么作为。所言谈的不是社会行为规范和最佳行为方式,就称之为自己损害自己;自身不能辨别仁爱和使用最佳行为方式,就称之为自己抛弃自己。建立人与人之间相互亲爱的关系,是人们所安于顺应的;最佳行为方式,是人们所必须走的正路。荒废安于顺应而不辨别,舍弃正路而不使用,真是可悲啊。”

赏析

此段文言文出自孟子之手,短短数语,尽显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核心理念,同时揭示人性之弱点与社会之病态。在文字的背后,是孟子对于人性的深刻洞察和对于社会道德的殷切期望。

“自暴者,不可与有言也;自弃者,不可与有为也。”开篇两句,孟子便明确指出,那些自我放纵、自暴自弃的人,既无法接受别人的规劝,也无法共同创造有意义的事业。此处之“自暴”与“自弃”,实则是人性的两面:一面是过度的自我放纵,另一面则是消极的自我放弃。这两种态度均表明个体已陷入了道德沦丧的境地,无法再通过言语或行动与外界建立积极、正向的联系。

“言非礼义,谓之自暴也;吾身不能居仁由义,谓之自弃也。”在这里,孟子进一步阐释了“自暴”与“自弃”的内涵。言语不遵循礼义,即为自我放纵;自身不能践行仁义,便是自我放弃。孟子以礼义为标尺,来衡量个体的言行。在他看来,人应当以仁义为内在驱动,以礼义为外在表现,如此方能称为真正意义上的人。

“仁,人之安宅也;义,人之正路也。旷安宅而弗居,舍正路而不由,哀哉!”这几句话中,孟子将仁比作人的安身立命之所,将义比作人行走的正道。他强调,背离仁义,就如同舍弃安逸的住所而选择露宿街头,放弃平坦的大道而偏行崎岖小径,这是一种极大的悲哀。通过这一比喻,孟子再次凸显了践行仁义的重要性。

从整体上看,此段文言文展现了孟子对于人性的深刻理解和对于道德的坚守。他以简洁有力的语言揭示了人性的弱点和社会的不堪之处,并呼吁人们回归仁义礼智信等儒家核心价值观。在当今社会,这些观点依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它们提醒我们,在面对复杂多变的社会现象时,应坚守道德底线,不随波逐流;在追求个人发展的同时,也要关注社会整体福祉,积极承担社会责任。

此外,孟子的这段言论还启发我们思考个体与社会的关系。一个健康、和谐的社会离不开每个个体的努力。只有当每个人都能够自觉践行仁义道德、遵守社会规范时,整个社会才能朝着更加文明、进步的方向发展。

总之,《孟子》中的这段文言文不仅是对人性的深刻剖析和对社会道德的殷切呼唤同时也是对我们每个人的警醒和鞭策。它教导我们在追求个人价值的同时不忘社会责任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坚守内心的善良和正义。

留言讨论

发表评论

阅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