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导读
更多 >《战国策》中策士的功利思想探微
本文深入剖析了《战国策》中策士的功利思想,探讨了其哲学基础、具体表现及现实意义。策士们在战国时期以功利为导向,通过游说技巧追求国家利益最大化,推动了社会进步和历史发展。然而,他们在
《战国策》 里的谋略智慧在今时可寻吗?
本文介绍了《战国策》,包括其记录的战国风云、展现的纵横谋略及高文学价值。强调其对当今社会在洞察力、沟通能力等方面的启示意义,呼吁传承这部经典,领略时代风云,感受谋略智慧,传承传统文
纵横捭阖的战国策士传奇
战国时期,纵横家们如苏秦、张仪等,凭借智慧与谋略在各国间游走,推动合纵连横之策,影响国家命运。他们运筹帷幄,以智取胜,留下了众多传奇故事。这些战国策士的智勇之举,不仅丰富了历史知识
从《战国策》看战国时代的教育与人才选拔
《战国策》作为战国时期的政治与社会生活纪实,深刻记录了当时教育和人才选拔的智慧与方法。私学的兴起代表了教育的自由与开放,不仅超越了传统“六艺”,还包含了创新的教育方式,为培养多方面
战国末期的社会变革:《战国策》视角下的历史转型
《战国策》作为这一历史转型的见证者,其价值不仅在于对那个时代的真实记录,更在于它所蕴含的历史智慧和人类经验。通过《战国策》的窗口,我们不仅能观察到战国时期的政治斗争、经济发展与文化
留言讨论
战国策
《战国策》(Intrigues of the Warring States),是一部国别体史书。主要记述了战国时期的纵横家的政治主张和策略,展示了战国时代的历史特点和社会风貌,是研究战国历史的重要典籍。作者并非一人,成书并非一时,书中文章作者大多不知是谁。西汉末刘向编定为三十三篇,书名亦为刘向所拟定。宋时已有缺失,由曾巩作了订补。有东汉高诱注,今残缺。宋鲍彪改变原书次序,作新注。吴师道作《校注》,近代人金正炜有《补释》,今人缪文远有《战国策新注》。
西汉战国策
《战国策》是汇编而成的历史著作,作者不明。其中所包含的资料,主要出于战国时代,包括策士的著作和史臣的记载,汇集成书,当在秦统一以后。原来的书名不确定,西汉刘向考订整理后,定名为《战国策》。总共三十三篇,按国别记述,计有东周一、西周一、秦五、齐六、楚四、赵四、魏四、韩三、燕三、宋、卫合为一、中山一。记事年代大致上接《春秋》,下迄秦统一。以策士的游说活动为中心,反映出这一时期各国政治、外交的情状。全书没有系统完整的体例,都是相互独立的单篇。虽然习惯上把《战国策》归为历史著作,但它的情况与《左传》、《国语》等有很大不同。有许多记载,作为史实来看是不可信的。如《魏策》中著名的“唐且劫秦王”,写唐且在秦廷中挺剑胁逼秦王嬴政(即秦始皇),就是根本不可能发生的事情。这一类内容,与其说是历史,还不如说是故事。《战国策》的思想观念,就其主流来说,与《左传》等史书也有截然不同之处。刘向序说:“战国之时,君德浅薄,为之谋策者,不得不因势而为资,据时而为画。故其谋扶急持倾,为一切之权,虽不可以临教化,兵革救急之势也。”战国时代,是春秋以后更激烈的大兼并时代,过去还勉强作为虚饰的仁义礼信之说,在这时已完全被打破。国与国之间,如今讲的是以势相争,以智谋相夺。那些活跃在政治舞台上的策士,也只是以自己的才智向合适的买主换取功名利禄,朝秦暮楚,毫不为怪…
西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