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知识导读
更多 >《资治通鉴》—— 帝王之书,对普通人的人生有何借鉴意...
本文探讨了《资治通鉴》虽为帝王之书,但对普通人人生也有诸多借鉴意义。包括学会审时度势、培养坚韧意志、懂得取舍、重视人际关系和不断学习进步等,指出这些智慧可助力我们书写精彩人生。
《资治通鉴》知识导读
《资治通鉴》知识导读一、导言在历史的长河中,有一部史书犹如璀璨的灯塔,照亮了我们探寻过往的道路,它就是《资治通鉴》。这部由北宋时期司马光倾尽毕生心血编纂的鸿篇巨制,不仅是中国古代史
《资治通鉴》:一部伟人喜爱的治国用人读物
没齿而无怨言,圣人以为难。司马光过意不去,三次上书朝廷自责,并要求辞职,没得到允许。当王安石下马后,67岁高龄的司马光被迎回宫中,担任了相职。司马光工作室司马光在编纂《资治通鉴》的
《资治通鉴》中的历史智慧,读史使人明智!
本文深入探讨了《资治通鉴》所蕴含的历史智慧,分析了其对于个人修养、国家治理及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并指出读史能够增长智慧,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和应对现实世界。
《资治通鉴》背后的秘密:司马光想要告诉我们什么?
有这样一部巨著,它不仅记录了千年的沧桑巨变,更蕴含了深邃的史学智慧与创新的编纂理念,这便是北宋史学家司马光耗尽十九年心血编撰的《资治通鉴》。这部被誉为中国古代史学巅峰之作的编年体通
留言讨论
资治通鉴
《资治通鉴》是司马光及其助刘攽、刘怒、范祖禹等根据大量的史料编纂而成的一部编年体史书,记载了上起周威烈士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下讫后周世宗显德六年(公元959年)共1362年的历史。书中描绘了战略至五代期间的历史发展脉络,探讨了秦、汉、晋、隋、唐等统一的王朝和战国七雄、魏蜀吴三国、五胡十六国、南北朝、五代十国等几十个政权的盛衰之由,生动地刻画了帝王将相们的为政治国、待人处世之道,以及他们在历史旋涡中的生死悲欢。时至今日,《资治通鉴》仍是一本了解和学习中国历史的必读之书。
司马光家范
《四库全书·家范》作者:[宋]司马光目录《四库全书·家范》提要卷一、治家卷二、祖卷三、父母卷四、子上卷五、子下卷六、女、孙、伯叔父、侄卷七、兄、弟、姑姊妹、夫卷八、妻上卷九、妻下卷十、舅甥、舅姑、妇妾、乳母《四库全书·家范》提要臣等谨按:《家范》十卷,宋司马光撰。光所著《温公易说》诸书已别著录,是书见于《宋史·艺文志·文献通考》者,卷目俱与此相合,犹当时原本。自颜之推作家训以教子弟,其议论甚正,而词旨泛滥,不能尽本诸经训。至狄仁杰著有《家范》一卷,史志虽载其目,而书已不传。光因取仁杰旧名,别加甄辑,以示后学准绳。首载《周易》家人卦辞、《大学》、《孝经》、《尧典》、《诗》思齐篇语则,即其全书之序也。其后,自治家至乳母,凡十九篇,皆杂采史传事可为法则者。亦间有光所论说与朱子《小学》。义例差异而用意略同。其节目备具,切于日用,简而不烦,实足为儒者治行之要。朱子尝论《周礼》,师氏云:至德以为道本,明道先生以之敏德,以为行本。司马温公以之观于是编,其型方训俗之规,尤可以概见矣。乾隆四十二年五月,恭校上。总纂官:臣纪昀臣陆锡熊臣孙士毅总校官:臣陆费墀卷一治家《周易》:离下巽上。家人:利女贞。彖曰:家人,女正位乎内,男正位乎外,男女正,天地之大义也。家人有严君焉,父母之谓也。父父,子子,兄兄,弟弟,夫夫,妇妇,而家道正。正家而天下定矣。象曰:风自火出,家人。君子以言有物而行有恒。初九:闲有家,悔亡。象曰:闲有家,志未变也。六二:无攸遂,在中馈,贞吉。象曰:六二之吉,顺以巽也。九三:家人嗃嗃,悔,厉,吉。妇子嘻嘻,终吝。象曰:家人嗃嗃,未失也。妇子嘻嘻,失家节也。六四:富家,大吉。象曰:富家大吉,顺在位也。九五:王假有家,勿恤,吉。象曰:王假有家,交相爱也。上九:有孚威如,终吉。象曰:威如之吉,反身之谓也。《大学》曰:“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一是皆以修身为本。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此谓知本,此谓知之至也。所谓治国必先齐其家者,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无之。故君子不出家而成教于国。孝者所以事君也,弟者所以事长也,慈爱者所以使众也。《诗》云:“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宜其家人,而后可以教国人。《诗》云:“宜兄宜弟。”宜兄宜弟,而后可以教国人。《诗》云:“其仪不忒,正是四国。”其为父子,兄弟足法,而后民法之也。此谓治国在齐其家。《孝经》曰:闺门之内具礼矣乎!严父,严兄。妻子臣妾,犹百姓徒役也。昔四岳荐舜于尧,曰:“瞽子,父顽、母嚚、象傲。克谐以孝,烝烝乂,不格奸。”帝曰:“我其试哉!女于时,观厥刑于二女。”厘降二女于妫汭,嫔于虞。帝曰:“钦哉!”《诗》称文王之德曰:“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此皆圣人正家以正天下者也。降及后世,爰自卿士以至匹夫,亦有家行隆美可为人法者,今采集以为《家范》。卫石碏曰:“君义、臣行、父慈、子孝、兄爱、弟敬,所谓六顺也。”齐晏婴曰:“君令臣共、父慈子孝、兄爱弟敬、夫和妻柔、姑慈妇听,礼也。”君令而不违,臣共而不二,父慈而教,子孝而箴,兄爱而友,弟敬而顺,夫和而义,妻柔而正,姑慈而从,妇听而婉,礼之善物也。夫治家莫如礼。男女之别,礼之大节也,故治家者必以为先。《礼》:男女不杂坐,不同椸枷,不同巾栉,不亲授受;嫂叔不通问,诸母不漱裳;外言不入于阃,内言不出于阃;女子许嫁,缨。非有大故不入其门。姑姊妹、女子子,已嫁而反,兄弟弗与同席而坐,弗与同器而食。男女非有行媒不相知名,非受币不交不亲,故日月以告君,斋戒以告鬼神,为酒食以
司马光宋温公续诗话
诗话尚有遗者,欧阳公文章名声虽不可及,然记事一也,故敢续书之。文德殿,百官常朝之所也。宰相奏事毕,乃来押班,常至日旰,守堂卒好以厚朴汤饮朝士。朝士有久无差遣,厌苦常朝者,戏为诗曰:“立残阶下梧桐影,吃尽街头厚朴汤。”亦朝中之实事也。惠崇诗有“剑静龙归匣,旗闲虎绕竿”。其尤自负者,有“河分冈势断,春入烧痕青”。时人或有讥其犯古者,嘲之:“河分冈势司空曙,春入烧痕刘长卿。不是师兄多犯古,古人诗句犯师兄。”进士潘阆尝谑之曰:“崇师,尔当忧狱事,吾去夜梦尔拜我,尔岂当归俗邪?”惠崇曰:“此乃秀才忧狱事尔。惠崇,沙门也,惠崇拜,沙门倒也,秀才得毋诣沙门岛邪?”梅圣俞之卒也,余与宋子才选、韩钦胜宗彦、沈文通遘,俱为三司僚属,共痛惜之。子才曰:“比见圣俞面光泽特甚,意为充盛,不知乃为不祥也。”时钦圣面亦光泽,文通指之曰:“次及清圣矣。”众皆尤其暴谑。不数日,钦圣抱疾而卒。余谓文通曰:“君虽不为咒咀,亦戏杀耳。”此虽无预时事,然以其与圣俞同时,事又相类,故附之。郑工部诗有“杜曲花香醲似酒,灞陵春色老于人”,亦为时人所传诵,诚难得之句也。科场程试诗,国初以来,难得佳者。天圣中,梓州进士杨谔,始以诗着。其天圣八年省试《蒲车诗》云:“草不惊皇辙,山能护帝舆。”是岁,以策用清问字下第。景佑元年,省试《宣室受厘诗》云:“愿前明主席,一问洛阳人。”谔是年及第,未几卒。庆历二年,韩钦圣试《勋门赐立戟诗》云:“凝峰画旛转,交铩彩支繁。”范景仁云,曾见真本如此。传钦圣作“迎风画旛转,映日彩支繁”,故两存之。苏州进士丁偃,试《迩英延讲艺诗》云:“白虎前芳掩,金华旧事轻。天心非不寤,垂意在苍生。”有古诗讽谏之体。偃是岁奏名甚高,御前下第。自是二十年始及第,寻卒。滕元发甫,皇佑五年御试《律听军声诗》云:“万国休兵外,群生奏凯中。”以是得第三人,最为场屋所称。鲍当善为诗,景德二年进士及第,为河南府法曹。薛尚书映知府,当失其意,初甚怒之,当献《孤雁诗》云:“天寒稻粱少,万里孤难进。不惜充军庖,为带边城信。”薛大嗟赏,自是游宴无不预焉,不复以掾属待之。时人谓之“鲍孤雁”。薛尝暑月诣其廨舍,当方露顶,狼狈入,易服,把板而出,忘其纀头。薛严重,左右莫敢言者。坐久之,月上,当顾见发影,大惭,以公服袖掩头而走。林逋处士,钱塘人,家于西湖之上,有诗名。人称其《梅花诗》云“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曲尽梅之体态。魏野处士,陕人,字仲先,少时未知名。尝题河上寺柱云:“数声离岸橹,几点别州山。”时有幕僚,本江南文士也,见之大惊,邀与相见,赠诗曰:“怪得名称野,元来性不群。借冠来谒我,倒屣起迎君。”仍为延誉,由是人始重之。其诗效白乐天体。真宗西祀,闻其名,遣中使招之,野闭户逾垣而遁。王太尉相旦从车驾过陜,野贻诗曰:“昔年宰相年年替,君在中书十一秋。西祀东封俱已了,如今好逐赤松游。”王袖其诗以呈上,累表请退,上不许。野又尝上寇莱公准诗云:“好去上天辞将相,却来平地作神仙。”又有《啄木鸟诗》云:“千林蠹如尽,一腹馁何妨。”又《竹杯珓诗》云:“吉凶终在我,反复谩劳君。”有诗人规戒之风。卒,赠著作郎,乃诏子孙租税外,其余科役,皆无所预。仲先诗有“妻喜栽花活,童夸斗草赢。”真得野人之趣,以其皆非急务也。仲先诗有“烧叶炉中无宿火,读书窗下有残灯”。仲先既没,集其诗者嫌“烧叶”贫寒太甚,故改“叶”为“药”,不惟坏此一字,乃并一句亦无气味,所谓求益反损也。仲先赠先公诗,有“文虽如貌古,道不似家贫”。先公监安丰酒税,赴官,尝有《行色诗》云:“冷于陂水淡于秋,远陌初穷见渡头。犹赖丹青无处画,画成应遣一生愁。”岂非状难写之景也。丁相谓善为诗,在珠崖犹有诗近百篇,号《知命集》,其警句有“草解忘忧忧底事,花能含笑笑何人”。少时好蹴踘,长韵其二联云:“鹰鹘腾双眼,龙蛇绕四肢。蹑来行数步,跷后立多时。”寇莱公诗,才思融远。年十九进士及第,初知巴东县,有诗云:“野水无人渡,孤舟尽日横。”由尝为《江南春》云:“波渺渺,柳依依,孤村芳草远,斜日杏花飞。江南春尽离肠断,苹满汀洲人未归。”为人脍炙。陈文惠公尧佐能为诗。世称其《吴江诗》云:“平波渺渺烟苍苍,菇蒲纔熟杨柳黄。扁舟系岸不忍去,秋风斜日鲈鱼香。”又尝有诗云:“雨网蛛丝断,风枝鸟梦摇。诗家零落景,采拾合如樵。”庞颖公籍喜为诗,虽临边典藩,文案委积,日不废三两篇,以此为适。
司马光宋温公易说
△《温公易说》六卷(永乐大典本)宋司马光撰。考苏轼撰光《行状》,载所作《易说》三卷,《注系辞》二卷。《宋史?艺文志》作《易说》一卷,又三卷,又《系辞说》二卷。晁公武《读书志》云:“《易说》杂解《易》义,无诠次,未成书。”《朱子语类》又云:“尝得温公《易说》于洛人范仲彪,尽《随卦》六二,其后阙焉。后数年,好事者于北方互市得版本,喜其复全。”是其书在宋时所传本,已往往多寡互异,其后乃并失其传。故朱彝尊《经义考》亦注为“已佚”。今独《永乐大典》中有之,而所列实不止于《随卦》,似即朱子所称后得之本。其释每卦或三四爻,或一二爻,且有全无说者。惟《系辞》差完备,而《说卦》以下仅得二条。亦与晁公武之言相合。又以陈友文《集传精义》、冯椅《易学》、胡一桂《会通》诸书所引光说核之,一一具在。知为宋代原本无疑。其解义多阙者,盖光本撰次未成,亦如所著《潜虚》,转以不完者为真本,并非有所残佚也。光传家集中有《答韩秉国书》,谓王辅嗣以老庄解《易》,非《易》之本旨,不足为据。盖其意在深辟虚无玄渺之说。故于古今事物之情状,无不贯彻疏通,推阐深至。如解《同人》之《彖》曰:“君子乐与人同,小人乐与人异。君子同其远,小人同其近。”《坎》之《大象》曰:“水之流也,习而不止,以成大川。人之学也,习而不止,以成大贤。”《咸》之九四曰:“心苟倾焉,则物以其类应之。故喜则不见其所可怒,怒则不见其所可喜,爱则不见其所可恶,恶则不见其所可爱。”大都不袭先儒旧说,而有德之言,要如布帛菽粟之切于日用。惜其沈湮既久,说《易》家竟不获睹其书。今幸际圣朝,表章典籍,复得搜罗故简,裒次成编。亦可知名贤著述,其精义所在,有不终泯没于来世者矣。谨校勘厘订,略仿《宋史》原目,定为六卷,着于录。温公易说易说原序九师兴而易道微易之微岂専九师咎哉彖翼而下旁薄深广留七分者亡几田丁施费师授俾勿坠龙图书或左用之而不悟京房守纬数其失也浮二千年间易道伥伥如蒙雾行述而不论河汾犹难之历越五閠真人御宇王泽萃钟异人间世希夷抉羲画而成于邵濓溪泄周经而融于程以至汇为汉上而尚变演为考亭而尚占支析为合沙而尚象三圣藴剖抉靡遗而读者了然如生三代之世晚得温公易说一编视诸老尤最通畅今流传人间世槁虽未完其论太极阴阳之道乾坤律吕之交正而不颇明而不凿猎猎与濓洛贯穿中间分刚柔中正配四时微疑未安学者直心尔易之作圣人吉凶与民同患之书也非隠奥难深而难见也谈易而病其隐且艰非深于易者也参习是编易道庶其明乎时丙申腊月朔茶陵后学古迂陈仁子同俌序易总论或曰易者圣人之所作乎曰易者先天而生后天而终细无不该大无不容逺无不臻广无不充惟圣人能索而知之逆而推之使民识其所来而知其所归夫易者自然之道也子以为伏羲出而后易乃生乎或曰敢问易者天事欤抑人事欤曰易者道也道者万物所由之涂也孰为天孰为人故易者阴阳之变也五行之化也出于天施于人被于物莫不有阴阳五行之道焉故阳者君也父也乐也徳也阴者臣也子也礼也刑也五行者五事也五常也五官也推而广之凡宇宙之间皆易也乌在其专于天专于人二者之论皆蔽也且子以圣人为取诸胸臆而为仁义礼乐乎盖有所本之矣或曰易道其有亡乎天地可敝则易可亡孔子曰乾坤毁则无以见易易不可见则乾坤或几乎息矣是故人虽甚愚而易未尝亡也推而上之邃古之前而易已生抑而下之亿世之后而易无穷是故易之书或可亡也若其道则未尝一日而去物之左右也万物蚩蚩若鱼虾蠃蚌之处于海食焉游焉死焉而终莫之知也或曰圣人之作易也为数乎为义乎曰皆为之二者孰急曰义急数亦急何为乎数急曰义出于数也义何为出于数曰礼乐刑徳阴阳也仁义礼智信五行也义不出于数乎故君子知义而不知数虽善无所统之夫水无源则竭木无本则蹶是以圣人抉其本源以示人使人识其所来则益固矣易曰君子居则观其象而玩其辞动则观其变而玩其占明二者之不可偏废也易说温公易说第卷一上经干蒙需讼小畜履温公易说上经干下干上干元亨利贞初九潜龙勿用初九阳之始也于律为黄钟于历为建子之月阳气方萌于黄泉太阴始盛万物未被其泽故曰潜龙龙者何阳也阳则曷谓之龙龙者神兽变化无常升降有时故象阳也其言勿用何圣人观象而为之戒也潜龙之时伏于泉不可用也是故冬华而雷为妖为灾人躁而狂为凶为殃皆时不可用而用之也九二见龙在田利见大人九二者阳之见也于律为太蔟于历为建寅之月阳气蔟达发而在田万物忻忻生意昭苏故曰见龙在乾坤屯蒙需讼师比小畜履田其言利见大人者何通之于人也君子修徳行义始闻于人人莫不悦莫不归焉虽未有功善之端也治之本也故曰利见大人九三君子终日干干夕惕若厉无咎九三阳之进也于律为姑洗于历为建辰之月万物毕生而趋于繁茂之时也故君子进徳修业自强不息也其言夕惕若厉无咎者何圣人为之戒也九三在下体之上居上体之下勤则进乎上怠则退乎下故夕惕若厉然后得无咎也九四或跃在渊无咎九四阳之盛也于律为蕤宾于历为建午之
司马光宋资治通鉴
中国古代史学著作。北宋司马光撰。全书294卷,另有《目录》30卷,《考异》30卷。《通鉴》记载了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到后周世宗显德六年(959)共1362年的历史。司马光曾患历代史籍浩繁,学者难以遍览,因欲撮取其要,撰编年史。初成《通志》8卷,起战国至秦二世,表进于朝,引起宋英宗的重视。治平三年(1066),诏置书局于崇文院,继续编纂。宋神宗即位,赐书名为《资治通鉴》,并序以奖之。元丰七年(1084)书成。《通鉴》由司马光总其大成,协修者有刘恕、刘攽、范祖禹3人。刘恕博闻强记,自《史记》以下诸史,旁及私记杂说,无所不览,对《通鉴》的讨论编次,用力最多。刘攽于汉史、范祖禹于唐史,都有专深的研究。他们分工合作,各自作出了重要贡献。最后,由司马光修改润色,写成定稿。其中是非予夺,一出于光。《通鉴》征引史料极为丰富,除十七史外,所引杂史诸书达数百种。书中叙事,往往一事用数种材料写成。遇年月、事迹有歧异处,均加考订,并注明斟酌取舍的原因,以为《考异》。《通鉴》具有相当高的史料价《资治通鉴》书影值,尤以《隋纪》、《唐纪》、《五代纪》史料价值最高。《通鉴》是一部编年体的通史,按时间先后叙次史事,往往用追叙和终言的手法,说明史事的前因后果,容易使人得到系统而明晰的印象。它的内容以政治、军事的史实为主,借以展示历代君臣治乱、成败、安危之迹,作为历史的借鉴。但书中在叙述历代统治阶级活动的同时,也叙述了各族人民的生活与斗争。《通鉴》因司马光一人精心定稿,统一修辞,故文字优美,叙事生动,且有相当高的文学价值,历来与《史记》并列为中国古代之史家绝笔。于叙事外,还选录了前人的史论97篇,又以"臣光曰"的形式,撰写了史论118篇,比较集中地反映了作者的政治、历史观点。对历史上有关图谶、占卜、佛道等宗教迷信,采取了批判的态度,是史学思想的重要进步。《通鉴》成书后,元丰八年,范祖禹、司马康、黄庭坚、张舜民等奉命重行校定,元祐元年(1086)校定完毕,送往杭州雕版,元祐七年刊印行世。今元祐本已不可见。南宋高宗绍兴二年(1132)有余姚重刻本,亦多残缺。近年中华书局据清胡克家翻刻的元刊本,加以标点校勘,重新出版,是《通鉴》最好的版本。
司马光宋家范
臣等谨按:《家范》十卷,宋司马光撰。光所著《温公易说》诸书已别著录,是书见于《宋史·艺文志·文献通考》者,卷目俱与此相合,犹当时原本。自颜之推作家训以教子弟,其议论甚正,而词旨泛滥,不能尽本诸经训。至狄仁杰著有《家范》一卷,史志虽载其目,而书已不传。光因取仁杰旧名,别加甄辑,以示后学准绳。首载《周易》家人卦辞、《大学》、《孝经》、《尧典》、《诗》思齐篇语则,即其全书之序也。其后,自治家至乳母,凡十九篇,皆杂采史传事可为法则者。亦间有光所论说与朱子《小学》。义例差异而用意略同。其节目备具,切于日用,简而不烦,实足为儒者治行之要。朱子尝论《周礼》,师氏云:至德以为道本,明道先生以之敏德,以为行本。司马温公以之观于是编,其型方训俗之规,尤可以概见矣。乾隆四十二年五月,恭校上。总纂官:臣纪昀臣陆锡熊臣孙士毅总校官:臣陆费墀
司马光宋家范 (全译评点本)
司马光(101—1086年),字君实,陕州夏县(山西夏县)涑水人,世称“涑水先生”。北宋大臣,历经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著名史学家。司马光自幼聪明颖悟,《宋史》载:“光生七岁,凛然如成人,闻讲《左氏春秋》,爱之,退为家人讲,即了其大指。自是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宝元元年中进士,时年二十岁。宋英宗时,司马光常苦于历代史籍浩繁,帝王不便阅览,遂撰成《通志》八卷,英宗大喜,命置之秘阁,继续撰写。等到宋神宗即位后,更重视此书,正式赐书名为《资治通鉴》,并亲自为此书做序,而且令司马光为他每日进读。也正因此,司马光得以成为神宗的亲近侍从。1084年,《资治通鉴》完稿,上呈朝廷。全书共294卷,上起战国时期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下至五代后周显德六年(公元959),是一部规模空前的编年体通史巨著,记述长达一千三百六十二年的历史。全书完成历时十九年。这部书是司马光耗尽毕生精力所完成的一部巨著。为写此书,司马光及其助手遍阅旧史,工作非常勤奋。司马光每三天必删改编定一卷,如果有事耽误,日后必定补齐。因此,他的工作量非常大,每天工作到深夜,至五更初,仍要挑灯再干。书成之日,他已是发白齿脱。《资治通鉴》“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得失”,给统治者提供治国经验,为历代帝王所看重,以致后世的君臣将相没有不读《资治通鉴》的。该书在史学上也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司马光和司马迁并称两司马,史籍当中,只有《资治通鉴》能与《史记》相提并论。然而,一般人只知道司马光有一部治国的书叫《资治通鉴》,却很少有人知道司马光还有一部齐家的书叫《家范》。《家范》并不是仅仅讲如何治家的问题,司马光在《家范》卷首引用《大学》里的一段话,来阐明他写《家范》的目的:“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司马光自己也说:“所谓治国必先齐其家者,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无之。”古人把齐家和治国看得同等重要,甚至认为齐家是本,治国是末,“本乱而末治”是不可能的。家都管不好,子弟都教育不好,怎么能出来教育别人呢?所以,司马光是把齐家提到治国的高度,来写《家范》的。所谓“圣人正家以正天下者也”。《四库全书》说:自颜之推作家训以教子弟,其议论甚正,而词旨泛滥,不能尽本诸经训。至狄仁杰著有《家范》一卷,史志虽载其目,而书已不传。司马光就用狄仁杰的旧名,另外著述,以为后世提供治家的准绳。《家范》被历代推崇为家教的范本,全书共十九篇,系统地阐述了封建家庭的伦理关系、治家原则,以及修身养性和为人处世之道。书中引用了许多儒家经典中的治家、修身格言,对我们颇有启发。还收集了大量历代治家有方的实例和典范,以为后人树立楷模。司马光本人为人正直,为官清廉,居处得法,举止有礼,忠信仁孝,治家有方,以身作则,为后人树立了做人和治家的榜样。所以,他的《家范》更有实际意义。《家范》确实是一部中国古人修身齐家的典范作品,我们今天学习它,应该从中吸取有益的精华,对于司马光的历史局限和《家范》中的糟粕应予以分析和剔除。此次整理,是以《四库全书》所收《家范》为底本进行整理的。本着保持原汁原味的原则,我们对《四库全书》所收《家范》原本照录,没作任何改动。对明显的错字和笔误,随手改正,不另出校勘记。为了读者在阅读原文时更加醒目,我们在原文意思相同的段落前都拟了标题,在此说明。为了便于读者阅读理解,译文采用译述的方法,旨在充分阐明其道理。由于学识水平有限,点校过程中,疏漏和错误之处在所难免,恳请方家不吝赐教。
司马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