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导读
更多 >- 暂无数据,敬请期待!
留言讨论
唐文拾遗续拾
☆高祖皇帝事迹详《全唐文》卷一。○劳王君廓诏卿以十三人破贼十万,自古以少制众,未之前闻。非惟骁勇绝人,亦足显卿忠节也。(《册府》四百十九)○问慧乘诏道士潘诞奏,悉达太子不能得佛,六年求道,方得成佛。是则道能生佛,佛由道成,道是佛之父师,佛乃道之子弟。故佛经云:“求於无上正真之道。”又云:“体解大道,发无上意。”外国语云“阿耨菩提”,晋音翻之“无上大道”。若以此验,道大佛小。於事可知。(《续高僧传》三十一)○禁非礼祈祷诏私家不得辄立妖神,妄设淫祀,非礼祈祷,一切禁断。龟易五兆之外,诸杂占亦皆禁止。(《唐会要》四十四)○曲降十二军界诏门下:朕膺籙受图,君临区宇,承凋弊之馀俗,拯黎元於涂炭,夕惕思乂,日旰忘劳。每念粟帛不丰,人多匮乏,干戈未戢,狱犴犹繁,纳隍之虑,无忘寝食。然而神皋奥区,京畿攸在,四方辐凑之所,万国朝宗之地。顷年薄伐,师旅荐兴,行役转输,不遑宁息,加以往因丧乱,条章废(下缺)。(《文馆词林》六百七十)○问佛教何利益诏弃父母之须发,去君臣之章服,利在何间之中?益在何情之外?损益二宜,请动妙释。(《续高僧传》三十二)○先老后释诏老教、孔教,此土先宗,释教后兴,宜崇客礼。令老先,次孔,末后释。(《续高僧传》三十一)○置大中正敕每州置大中正一人,掌知州内人物,以本州闻望者兼领,无品秩。(《唐会要》六十九)○定服饰敕三品已上,服大料紬绫线及罗,其色紫,饰用玉。五品已上,服小料紬绫及罗,其色朱,饰用金。六品已上,服丝布杂小绫、交梭及双紃,其色黄。六品、七品饰银。八品、九品钅俞石。流外及庶人服紬绢絁布,其色通用黄白,饰用铜铁。(《唐会要》三十二)○赐李靖手敕既往不咎,何忧何惧。今日以去,心哽咽不须忆,旧事吾久忘之矣。(《册府》九十九)○赐秦王手敕贼势如此,难与争锋,宜弃河东之地,谨守关中而已。(《册府》十九)○褒武士彟敕此人忠节有馀,去年儿夭,今日妇亡,相去未遥,未尝言及,遗身殉国,举无与比。(《册府》六百二十七)☆太宗皇帝事迹详《全唐文》卷四。○答群臣请修太和宫手诏比者风虚颇积,为弊至深,况复炎景蒸时,温风铿节,沈疴属此,理所不堪。久欲追凉,恐成劳扰,今卿等有请,即相机行。(《唐会要》三十)○建波斯寺诏道无常名,圣无常体,随方设教,密济群生。波斯僧阿罗本远将经教,来献上京,详其教旨,元妙无为,生成立要,济物利人,宜行天下。所司即於义甯坊建寺一所,度僧廿一人。(《唐会要》四十九)○房元龄充京城留守诏公当萧何之任,朕无西顾之忧矣。军戎器械,战士粮廪,并委卿处分发遣。(《唐会要》六十七)○答李百药手诏省所和诗,极为佳作。何身之老而才之壮,齿之宿而意之新乎?(《册府》九十七)○褒孔颖达上释奠颂手诏省所上颂,殊为佳作。循题发函,清辞烂其盈目;启封申纸,逸气飘以凌云,骊龙九重,不足方斯绮丽;威凤五彩,无以比其鲜华。杨雄掞天,高踪何远?黄香日下,茂轨犹存。寻读周环,弥觉欣玩。卿夙挺珪璋,早标令誉,网罗百氏,包括六经,思涌珠泉,情抽蕙圃。关西孔子,更起乎方今;济南伏生,重兴乎兹日。庶令弘四科於缣帙,阐百遍於青襟。翰苑词林,卿其首之也。(《册府》六百一)○覆奏死刑诏死刑虽令即决,仍三覆奏,在京五覆奏。以决前一日三覆奏,决日三覆奏。惟犯恶逆者一覆奏。著于令。(《唐会要》四十)○允八座忌日仍理军务诏今既戎旅大事,不可失在机速,所以仰顺古风,俯从今请。(《唐会要》二十三)○获石瑞曲赦凉州诏门下:昔朱鸟降於周代,君臣动色;黄龙见於汉室,天下称庆。况乃祯祥显著,灵眷昭然者哉!朕嗣守宗祧,夙夜夤畏,忧勤在於政道,扰育遍於含生,十七载于兹矣。上玄储祉,贞石表瑞。成命发於文字,事高振古;冥符迈於河洛,祚表无疆。朕是以式备禋燎,躬谢苍昊,逮于储两,亦申虔拜。玄冬式序,黄锺在律,朔风既切,飞雪载零。及长至在辰,同云倏卷,既升泰坛,爰奉玉帛,六合开朗,爱日扬光,两仪交泰,灵贶允集。神祇介福,岂独在子,和乐之庆,且被率土。可赐天下大酺三日。自汉魏以来,及於近代,每有大庆,或赐牛酒。然牛之为用,耕稼氧资,多有宰杀,深乖恻隐。其男子年七十以上,令州县各量给酒米面,并以官物充。凉州之地,嘉瑞攸出,加恩之典,抑有旧
陆心源清唐文拾遗
《全唐文》,是有唐一代(包括五代)文章的总集,也是迄今唯一最大的唐文总集。清嘉庆十二年(1807),清仁宗以内府所藏抄本《全唐文》一百六十册体例未协,选择不精,遂命儒臣重加厘定,由大学士董诰任总裁。董氏曾任《四库全书》副总裁,有主编巨书的经验,故非徒以位高而领衔,具体规划皆有裁定。全书凡六易寒暑,至嘉庆十九年(1814)成书,共计1000卷。和《全唐诗》相比,《全唐文》投入了更多的编撰力量。先后参与其事者近百人,其中既有词章之士法式善、周之琦、秦恩复辈,又有渊博学者阮元、徐松、胡承珙等。这一人员组合,对本书的质量起到了一定的保证作用。加上时当乾嘉朴学鼎盛之时,编者又可以充分利用内府图书,文章本身也不像诗歌那样流传多歧而容易以讹传讹,所以《全唐文》的质量较之《全唐诗》要好得多。据黄永年、贾宪保《唐史史料学》(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年12月版)和陶敏、李一飞《隋唐五代文学史料学》(中华书局,2001年11月版)总结,《全唐文》具有以下一些优点:首先是搜采十分浩博。据清仁宗《御制全唐文序》、《全唐文。凡例》、法式善《校全唐文记》(《存素堂续集》卷二),编修官们曾从《四库全书》中的别集,《古文苑》、《文苑英华》、《唐文粹》等总集,《永乐大典》,释道两藏中广泛搜集唐五代文献,而“天下府厅州县”方志以及“散见于史子杂家记载、志乘金石碑版者”,亦在求访之列。如李商隐文集久失传,清代前期传本注本《樊南文集》都是从《文苑英华》中抄出的本子,而《全唐文》则从《永乐大典》辑出多篇,钱振伦兄弟即据此作《樊南文集补编》的笺注。今《永乐大典》已残存无几,所以《全唐文》的这部分就特别珍贵有用。《全唐文》共收文20025篇,作者3035人,俞樾云“有唐一代文苑之美,毕萃于兹,读唐文者叹观止矣”(《唐文拾遗序》),诚非溢美。其次是考证校勘较为精密。在小传的撰写上,《全唐文》编者下了很多工夫。和《全唐诗》作者小传相比,《全唐文》作者小传不但更为翔实,而且纠正了前者不少错误。在文章辨伪方面,《全唐文》对于作者有异说的,大都能通过考辨以定去取,而非不负责任地有见必录。如《邕州马退山茅亭记》既见于柳宗元《河东集》,又见于独孤及《毗陵集》,《故东州节度使卢公传》、《杨烈妇传》,李翱《李文公集》、李华《李遐叔文集》两见,悉予订正,前者归河东,后者归李翱。在文字校录方面,全书《凡例》规定:“碑碣以石本为据,余则择其文义优者从之,若文义两可,则注明一作某字存证”;“金石文字,类多剥蚀而版本完善足信者,即据以登载;其无可据,则注明阙几字存证;惟残阙过甚仅留数字,无文义可寻者,不录”;原书所用《文苑英华》为明刊闽本,“讹脱极多,今以影宋抄逐篇订正,补出脱字”,为例甚善。但是本书工程浩大,加之出自众手,因此疏忽在所难免,最为显著的缺憾有两条:一是辑录不注出处,二是网罗尚有不少遗漏。前者已无法补救。后者同治年间古文献学家陆心源掇拾遗文成《唐文拾遗》72卷、《唐文续拾》16卷,出处逐一写明,收文约2500余篇,作者近310人,于光绪年间付梓。其次,在校订上,文字讹误和重出互见较突出,并有人名误、题目误、收录误现象。小传叙述亦间有失实。清代考据家劳格深谙唐事,撰有《读全唐文札记》、《札记续补》共130条,近代唐史名家岑仲勉继撰《读全唐文札记》310条,为其纠谬、正误、质疑,共涉及文章近400篇,作者130余人。本书版本主要有:(1)清嘉庆十九年(1814)扬州全唐文局刻本,版入武英殿;(2)光绪时广州重刻本。(3)1983年中华书局影印嘉庆本,并附影光绪时陆心源的《唐文拾遗》72卷和《唐文续拾》16卷,全部断句。(4)1990年上海古籍出版社据原刊本剪贴缩印,后附陆心源《唐文拾遗》、《唐文续拾》,劳格《读全唐文札记》、岑仲勉《读全唐文札记》等。
陆心源唐文续拾
《全唐文》,是有唐一代(包括五代)文章的总集,也是迄今唯一最大的唐文总集。清嘉庆十二年(1807),清仁宗以内府所藏抄本《全唐文》一百六十册体例未协,选择不精,遂命儒臣重加厘定,由大学士董诰任总裁。董氏曾任《四库全书》副总裁,有主编巨书的经验,故非徒以位高而领衔,具体规划皆有裁定。全书凡六易寒暑,至嘉庆十九年(1814)成书,共计1000卷。和《全唐诗》相比,《全唐文》投入了更多的编撰力量。先后参与其事者近百人,其中既有词章之士法式善、周之琦、秦恩复辈,又有渊博学者阮元、徐松、胡承珙等。这一人员组合,对本书的质量起到了一定的保证作用。加上时当乾嘉朴学鼎盛之时,编者又可以充分利用内府图书,文章本身也不像诗歌那样流传多歧而容易以讹传讹,所以《全唐文》的质量较之《全唐诗》要好得多。据黄永年、贾宪保《唐史史料学》(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年12月版)和陶敏、李一飞《隋唐五代文学史料学》(中华书局,2001年11月版)总结,《全唐文》具有以下一些优点:首先是搜采十分浩博。据清仁宗《御制全唐文序》、《全唐文。凡例》、法式善《校全唐文记》(《存素堂续集》卷二),编修官们曾从《四库全书》中的别集,《古文苑》、《文苑英华》、《唐文粹》等总集,《永乐大典》,释道两藏中广泛搜集唐五代文献,而“天下府厅州县”方志以及“散见于史子杂家记载、志乘金石碑版者”,亦在求访之列。如李商隐文集久失传,清代前期传本注本《樊南文集》都是从《文苑英华》中抄出的本子,而《全唐文》则从《永乐大典》辑出多篇,钱振伦兄弟即据此作《樊南文集补编》的笺注。今《永乐大典》已残存无几,所以《全唐文》的这部分就特别珍贵有用。《全唐文》共收文20025篇,作者3035人,俞樾云“有唐一代文苑之美,毕萃于兹,读唐文者叹观止矣”(《唐文拾遗序》),诚非溢美。其次是考证校勘较为精密。在小传的撰写上,《全唐文》编者下了很多工夫。和《全唐诗》作者小传相比,《全唐文》作者小传不但更为翔实,而且纠正了前者不少错误。在文章辨伪方面,《全唐文》对于作者有异说的,大都能通过考辨以定去取,而非不负责任地有见必录。如《邕州马退山茅亭记》既见于柳宗元《河东集》,又见于独孤及《毗陵集》,《故东州节度使卢公传》、《杨烈妇传》,李翱《李文公集》、李华《李遐叔文集》两见,悉予订正,前者归河东,后者归李翱。在文字校录方面,全书《凡例》规定:“碑碣以石本为据,余则择其文义优者从之,若文义两可,则注明一作某字存证”;“金石文字,类多剥蚀而版本完善足信者,即据以登载;其无可据,则注明阙几字存证;惟残阙过甚仅留数字,无文义可寻者,不录”;原书所用《文苑英华》为明刊闽本,“讹脱极多,今以影宋抄逐篇订正,补出脱字”,为例甚善。但是本书工程浩大,加之出自众手,因此疏忽在所难免,最为显著的缺憾有两条:一是辑录不注出处,二是网罗尚有不少遗漏。前者已无法补救。后者同治年间古文献学家陆心源掇拾遗文成《唐文拾遗》72卷、《唐文续拾》16卷,出处逐一写明,收文约2500余篇,作者近310人,于光绪年间付梓。其次,在校订上,文字讹误和重出互见较突出,并有人名误、题目误、收录误现象。小传叙述亦间有失实。清代考据家劳格深谙唐事,撰有《读全唐文札记》、《札记续补》共130条,近代唐史名家岑仲勉继撰《读全唐文札记》310条,为其纠谬、正误、质疑,共涉及文章近400篇,作者130余人。本书版本主要有:(1)清嘉庆十九年(1814)扬州全唐文局刻本,版入武英殿;(2)光绪时广州重刻本。(3)1983年中华书局影印嘉庆本,并附影光绪时陆心源的《唐文拾遗》72卷和《唐文续拾》16卷,全部断句。(4)1990年上海古籍出版社据原刊本剪贴缩印,后附陆心源《唐文拾遗》、《唐文续拾》,劳格《读全唐文札记》、岑仲勉《读全唐文札记》等。
陆心源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