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知识导读
更多 >《三国志》知识导读
导言历史的长河中,史书典籍犹如明亮的灯塔,照亮了我们探寻古代文明的道路。其中,《三国志》作为西晋史学家陈寿所著的一部历史传世之作,以其严谨的史实、优美的文学风格和深刻的历史思考,成
诸葛亮为何在《三国演义》和《三国志》不同
曹操也没有说箭弩不得妄发,而是下令射箭。司马懿率兵乘胜直逼西城,诸葛空城计亮无兵迎敌,但沉着镇定,大开城门,自己在城楼上弹琴唱曲。司马懿怀疑设有埋伏,引兵退去。等得知西城是空城回去
三国志,诸葛亮和赵云到底是怎样的一种关系?
)奉义将军-当阳亭侯的封号让人无法不联系到赵云。姜维归降在建兴6年第一次北伐,并且从归降到受此封号之间时间应该不长大约在建兴6-7年左右即第一次北伐退兵后赵云病逝期间前后。)诸葛亮
三国志中是如何评价刘备的?为何说刘备“爱才不惜才”...
刘备虽然是汉室宗亲,但却是个十足的落魄贵族。不过,不可思议的也正在于此,此时的刘备似乎就已经展现出了某种难以被觉察的魅力。刘备的人格魅力是三国时期超强的。而刘备却也没有只字提到回去
《三国志》中描写孙权的外貌,方颐大口,碧眼紫髯,是...
《三国志》中描写孙权的外貌,方颐大口,碧眼紫髯。唯一的突破口就在于孙权的亲生母亲。《三国志》记载,孙权的母亲吴氏,是孙坚的正室,史传中称为吴夫人;在《三国演义》中被称为吴太夫人。由
留言讨论

三国志
《三国志》是由西晋史学家陈寿所著,记载中国三国时代的断代史,同时也是二十四史中评价最高的“前四史”之一。陈寿曾任职于蜀汉,蜀汉覆亡之后,被征入洛阳,在西晋也担任了著作郎的职务。《三国志》在此之前已有草稿,当时魏、吴两国先已有史,如王沈的《魏书》、鱼豢的《魏略》、韦昭的《吴书》,此三书当是陈寿依据的基本材料,蜀国无史,故自行采集,仅得十五卷。而最终成书,却又有史官职务作品的因素在内,因此《三国志》是三国分立时期结束后文化重新整合的产物。三国志最早以《魏志》、《蜀志》、《吴志》三书单独流传,直到北宋咸平六年(1003年)三书已合为一书。《三国志》也是二十四史中最为特殊的一部,因其过于简略,没有记载王侯、百官世系的“表”,也没有记载经济、地理、职官、礼乐、律历等的“志”,不符合《史记》和《汉书》所确立下来的一般正史的规范。
陈寿西晋三国志
《三国志》是由西晋史学家陈寿所著,记载中国三国时代的断代史,同时也是二十四史中评价最高的“前四史”之一。陈寿曾任职于蜀汉,蜀汉灭亡之后,被征入洛阳,在西晋也担任了著作郎的职务。《三国志》在此之前已有草稿,当时魏、吴两国先已有史,如王沈的《魏书》、鱼豢的《魏略》、韦昭的《吴书》,此三书当是陈寿依据的基本材料,蜀国无史,故自行采集,仅得十五卷。而最终成书,却又有史官职务作品的因素在内,因此《三国志》是三国分立时期结束后文化重新整合的产物。三国志最早以《魏志》、《蜀志》、《吴志》三书单独流传,直到北宋咸平六年(1003年)三书已合为一书。
陈寿白话三国志
《三国志》晋·陈寿撰《三国志》是西晋陈寿编写的一部主要记载魏、蜀、吴三国鼎立时期的纪传体国别史,详细记载了从魏文帝黄初元年(220)到晋武帝太康元年(280)六十年的历史,受到后人推崇。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调寄《临江仙》《三国志》目录(白话文翻译)(晋)陈寿撰,(宋)裴松之注【魏志】卷一魏书一武帝纪第一卷二魏书二文帝纪第二卷三魏书三明帝纪第三卷四魏书四三少帝纪第四卷五魏书五后妃传第五卷六魏书六董二袁刘传第六卷七魏书七吕布张邈臧洪传第七卷八魏书八二公孙陶四张传第八卷九魏书九诸夏侯曹传第九卷十魏书十荀彧荀攸贾诩传第十卷十一魏书十一袁张凉国田王邴管传第十一卷十二魏书十二崔毛徐何邢鲍司马传第十二卷十三魏书十三锺繇华歆王朗传第十三卷十四魏书十四程郭董刘蒋刘传第十四卷十五魏书十五刘司马梁张温贾传第十五卷十六魏书十六任苏杜郑仓传第十六卷十七魏书十七张乐于张徐传第十七卷十八魏书十八二李臧文吕许典二庞阎传第十八卷十九魏书十九任城陈萧王传第十九卷二十魏书二十武文世王公传第二十卷二十一魏书二十一王卫二刘傅传第二十一卷二十二魏书二十二桓二陈徐卫卢传第二十二卷二十三魏书二十三和常杨杜赵裴传第二十三卷二十四魏书二十四韩崔高孙王传第二十四卷二十五魏书二十五辛毗杨阜高堂隆传第二十五卷二十六魏书二十六满田牵郭传第二十六卷二十七魏书二十七徐胡二王传第二十七卷二十八魏书二十八王毌丘诸葛邓锺传第二十八卷二十九魏书二十九方技传第二十九卷三十魏书三十乌丸鲜卑东夷倭传第三十【蜀志】卷三十一蜀书一刘二牧传第一卷三十二蜀书二先主传第二卷三十三蜀书三后主传第三卷三十四蜀书四二帝妃子传第四卷三十五蜀书五诸葛亮传第五卷三十六蜀书六关张马黄赵传第六卷三十七蜀书七庞统法正传第七卷三十八蜀书八许麋孙简伊秦传第八卷三十九蜀书九董刘马陈董吕传第九卷四十蜀书十刘彭廖李刘魏杨传第十卷四十一蜀书十一霍王向张杨费传第十一卷四十二蜀书十二杜周杜许孟来尹李谯郤传第十二卷四十三蜀书十三黄李吕马王张传第十三卷四十四蜀书十四蒋琬费祎姜维传第十四卷四十五蜀书十五邓张宗杨传第十五
陈寿晋三国志
《三国志》六十五卷,晋陈寿撰,宋裴松之注。寿事迹具晋书本传,松之事迹具宋书本传。凡魏志三十卷,蜀志十五卷,吴志二十卷。其书以魏为正统,至习凿齿作汉晋春秋始立异议。自硃子以来,无不是凿齿而非寿。然以理而论,寿之谬万万无辞;以势而论,则凿齿帝汉顺而易,寿欲帝汉逆而难。盖凿齿时晋已南渡,其事有类乎蜀,为偏安者争正统,此孚於当代之论者也。寿则身为晋武之臣,而晋武承魏之统,伪魏是伪晋矣。其能行於当代哉?此犹宋太祖篡立近於魏,而北汉、南唐迹近於蜀,故北宋诸儒皆有所避而不伪魏。高宗以后,偏安江左,近於蜀,而中原魏地全入於金,故南宋诸儒乃纷纷起而帝蜀。此皆当论其世,未可以一格绳也。惟其误沿史记周、秦本纪之例,不讬始於魏文,而讬始曹操,实不及魏书叙记之得体,是则诚可已不已耳。宋元嘉中,裴松之受诏为注,所注杂引诸书,亦时下己意。综其大致约有六端:一曰引诸家之论,以辨是非;一曰参诸书之说,以核讹异;一曰传所有之事,详其委曲;一曰传所无之事,补其阙佚;一曰传所有之人,详其生平;一曰传所无之人,附以同类。其中往往嗜奇爱博,颇伤芜杂。如袁绍传中之胡母班,本因为董卓使绍而见,乃注曰「班尝见太山府君及河伯,事在搜神记,语多不载」,斯已赘矣。锺繇传中乃引陆氏异林一条,载繇与鬼妇狎昵事;蒋济传中引列异传一条,载济子死为泰山伍伯,迎孙阿为泰山令事;此类凿空语怪,凡十馀处,悉与本事无关,而深於史法有碍,殊为瑕类。又其初意似亦欲如应劭之注汉书,考究训诂,引证故实。故於魏志武帝纪沮授字则注「沮音菹」,獷平字则引续汉书郡国志注「獷平县名属渔阳」,甬道字则引汉书「高祖二年与楚战筑甬道」,赘旒字则引公羊传,先正字则引文侯之命,释位字则引左传,致届字则引诗,绥爰字、率俾字、昬作字则皆引书,纠虔天刑字则引国语。至蜀志郤正传释诲一篇,句句引古事为注至连数简。又如彭羕传之革不训老,华佗传之旉本似专,秦宓传之棘革异文,少帝纪之叟更异字,亦间有所辨证,其他传文句则不尽然。然如蜀志廖立传首忽注其姓曰补救切,魏志凉茂传中忽引博物记注一繦字之类,亦间有之。盖欲为之而未竟,又惜所已成,不欲删弃,故或详或略,或有或无,亦颇为例不纯。然网罗繁富,凡六朝旧籍今所不传者,尚一一见其厓略。又多首尾完具,不似郦道元水经注、李善文选注皆翦裁割裂之文。故考证之家,取材不竭,转相引据者,反多於陈寿本书焉。
陈寿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