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最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被后世尊为“诗圣”。其诗作因其深刻、系统地反映了唐代安史之乱前后长达二十余年的社会动荡、历史事件与民生百态,而被誉为“诗史”。杜甫一生历经唐朝由盛转衰,其创作紧密联系个人颠沛流离的经历,将社会现实与个人情感融为一体,达到了思想性与艺术性的高度统一。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名篇迭出:困守长安时的《兵车行》、《丽人行》揭露了社会矛盾;乱世中的“三吏”、“三别”系列描绘了战乱带给人民的深重苦难;《春望》、《月夜》等作则寄寓了深厚的家国之思与身世之悲;晚年漂泊西南所作的《秋兴八首》、《登高》等,更是将律诗的艺术推向了新的高峰。杜诗风格沉郁顿挫,语言精炼,格律严谨。他不仅同情民众,心系家国,其作品更蕴含着深厚的人道主义精神与儒者的仁政理想。他的诗歌创作对中国古典诗歌的发展产生了至为深远的影响,成为中华文化宝库中不朽的瑰宝。
请登录或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