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知识导读
更多 >《三字经》国学启蒙导读
导言国学启蒙读物,既是华夏文明的源远流长,也是中华民族的智慧结晶。其中,《三字经》作为一部极具影响力的国学经典,已成为传承国学文化的重要载体。为了帮助广大读者更好地理解和传承这部博
《三字经》:人生修养历程的开始
曰士农,曰工商,此四民,国之良。若广学,惧其繁。《三字经》就是一本“略说”形式的书,读完它,就能开始阅读其他的国学经典了。到了市集,孟子又和邻居家的小孩学起商人做生意的样子。孟子这
《三字经》对我们还适用吗?
对此,有人认为,传统《三字经》的内容已不能与现代接轨,里面充斥了许多封建礼教思想,对启蒙中的儿童有负面影响。一段时间里,《三字经》曾被批得体无完肤,一无是处。事实上,作为封建时代启
《三字经》人生启蒙,三字一句的智慧传承
在中华文化海洋中,《三字经》犹如一颗明珠,以其简洁明快、朗朗上口的三字句式,启迪了无数童蒙的心灵。本文深入探寻《三字经》所蕴含的人生智慧与教育哲理,感受其字里行间流淌的灵性,引领读
浅谈《三字经》中的那些名人们——五子登科窦禹钧
《三字经》是中国传统的启蒙教材,也是最浅显易懂的读本之一,是中华民族珍贵的文化遗产。在《三字经》中,出现过众多的历史名人,他们都有着独特且非常具有教育意义的传奇故事,发人深省,让我
留言讨论
三字经
《三字经》与《百家姓》、《千字文》并称为三大国学启蒙读物。《三字经》三字一句,朗朗上口,短小精悍,通俗易懂。以“人之初,性本善”起篇,叙述了三纲五常十义,五谷六畜七情,四书六经诸子,历史朝代更迭,最后以著名事例作结。通篇涵盖了中国传统文化文学、历史、天文、地理等知识,宣扬了传统伦理思想,如“仁、义、诚、敬、孝”。
王应麟宋朝三字经
《三字经》是中国古代影响最大的启蒙读物,20世纪80年代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定为世界性的启蒙教材,关于它的作者一直是个历史“公案”。2002年人民日报曾刊登了一则报道,说在广东顺德举办的一次历史档案文献展上,展出了一件由清朝咸丰探花、顺德人李文田编辑的《三字经句释》,其封面上“区适子手著”5字表明了《三字经》出自顺德。而宁波学者认定,《三字经》的作者应是鄞州籍大学者王应麟。《三字经》诞生于元初,直到明代才广为流传,王应麟的文集中虽未见载有《三字经》,但明清人多认定作者是王应麟。这次在洞桥头村发现的王应麟所撰的《碑记》尾部就有《三字经》句式,这无疑为《三字经》作者是王应麟提供了一个佐证。其成功之处在于,虽然全书只有千余字,但结构严谨,文字简练,内容丰富,涵盖面广;而且此书三字一段,句句押韵,读来琅琅上口,便于少儿记诵。为了更好发挥《三字经》的作用,让小朋友们了解中国灿烂的古文明,作者对这一古老的典籍进行了全面的诠释,结合《三字经》的内容,增加了相应的典故和常识,并配以现代卡通插图和英文翻译,从而使古老的经典散发出现代的气息。知识性和趣味性完善的结合,给阅读带来一种全新的感觉,相信小朋友们在传统文化的沐浴中,一定会不断进步,成为新时代的弄潮儿!
王应麟宋周易郑康成注
欽定四庫全書經部一周易鄭康成註易類提要:臣等謹案周易鄭康成註一卷,宋王應麟編。應麟字伯厚,慶元人,自署浚儀,葢其祖籍也。淳祐元年進士,寶祐四年復中博學鴻詞科,官至禮部尚書,兼給事中。事迹具宋史,儒林傳。案,隋志載鄭元周易註九卷,又稱鄭元王弼二註。梁陳列於國學。齊代,惟傳鄭義。至隋,王註盛行,鄭學寖微。然新唐書著録十卷。是唐時,其書猶在,故李鼎祚集解多引之。宋崇文總目惟載一卷案中興書目今不傳,此據馮椅易學所引,所存者僅文言、序卦、説卦、雜卦四篇,餘皆散佚。至中興,書目始不著録,則亡於南北宋之間。故晁説之、朱震尚能見其遺文,而淳熙以後,諸儒即罕所稱引也。應麟始旁摭諸書,裒為此帙,經文異字亦皆並存。其無經文可綴者,則總録末簡。又以元註多言互體,併取左傳、禮記、周禮正義中論。互體者八條,以類附焉。考元,初從第五,元先受京氏易,又從馬融,受費氏易,故其學出入於兩家。然要其大
王应麟宋诗考
提要《诗考》一卷,宋王应麟撰。应麟有《周易郑康成注》,已著录。此编则考三家之《诗》说者也。《隋书·经籍志》云:“《齐诗》魏代已亡,《鲁诗》亡於西晋。《韩诗》虽存,无传之者。”今三家《诗》惟《韩诗外传》仅存,所谓《韩故》、《韩内传》、《韩说》者亦并佚矣。应麟检诸书所引,集以成帙,以存三家逸文。又旁搜广讨,曰《诗异字异义》,曰《逸诗》,以附缀其后。每条各著其所出。所引《韩诗》较夥,齐、鲁二家仅寥寥数条。盖《韩诗》最后亡,唐以来注书之家引其说者多也。卷末别为《补遗》,以掇拾所阙。其搜辑颇为勤挚。明董斯张尝摘其遗漏十九条。其中《子华子》“清风婉兮”一条,本北宋伪书,不得谓之疏略。近时会稽范家相,因应麟之书,撰《三家诗拾遗》十卷。其所条录,又多斯张之所未搜。并摘应麟所录《逸诗》,如《楚辞》之《驾辨》、夏侯玄《辨乐论》之《网罟》、《丰年》,《穆天子传》之《黄竹》,《吕氏春秋》之《燕燕》、《破斧》、葛天《八阕》,《尚书大传》之《晳阳》、《南阳》、《初虑》、《朱于》、《苓落》、《归来》、《缦缦》,皆子书杂说,且不当录及殷以前所言。亦不为无理。然古书散佚,搜采为难,后人踵事增修,较创始易於为力。筚路褴缕,终当以应麟为首庸也。自序汉言《诗》者四家,师异指殊。贾逵撰《齐鲁韩与毛氏异同》,梁崔灵恩采三家本为《集注》,今惟《毛传郑笺》孤行。《韩》仅存《外传》,而《鲁》、《齐诗》亡久矣。诸儒说诗,壹以毛、郑为宗,未有参考三家者。独朱文公《集传》闳意眇指,卓然千载之上。言《关雎》则取匡衡;《柏舟》妇人之诗,则取刘向;笙诗有声无辞,则取《仪礼》;“上天甚神”,则取《战国策》;“何以恤我”,则取《左氏传》;《抑》,戒自儆;《昊天有成命》,道成王之德,则取《国语》;“陟降庭止”,则取《汉书注》;《宾之初筵》饮酒悔过,则取《韩诗序》;“不可休思”、“是用不就”、“彼岨者岐”,皆从《韩诗》;“禹敷下土方”,又证诸《楚辞》。一洗末师专己守残之陋,学者讽咏涵濡而自得之,跃如也。文公语门人:“《文选注》多《韩诗章句》,尝欲写出。”应麟窃观传记所述三家绪言,尚多有之。罔罗遗轶,傅以《说文》、《尔雅》诸书,稡为一编,以扶微学,广异义,亦文公之意云尔。读《集传》者,或有考于斯。王应麟伯厚甫自序。诗考韩诗燕韩婴作《内外传》数万言,颇与齐、鲁间殊,然归一也。《汉·艺文志》:《韩故》三十六卷、《内传》四卷、《外传》六卷、《说》四十一卷。《隋·经籍志》:《韩诗》二十二卷,薛氏章句。后汉薛汉世习《韩诗》,父子以章句著名。《韩诗翼要》十卷,汉侯苞撰。梁有《韩诗谱》二卷。《唐·艺文志》:《韩诗》,卜商序,韩婴注,二十二卷,又《外传》十卷。《隋志》:《韩诗》存,无传者。《崇文总目》:韩婴之书,至唐犹在,今存《外传》十篇,非婴传《诗》之详者,遗说时见于他书,与《毛说》绝异。《正义》云:齐、韩之徒,以《诗经》为章句,与毛异耳,非有壁中旧本可据。晁说之曰:说《韩诗》者,谓其序子夏所作。晁公武曰:《外传》虽非其解经之深者,然文辞清婉,有先秦风。关雎诗人言雎鸠贞洁慎匹,以声相求,隐蔽乎无人之处。故人君退朝,入于私宫,后妃御见有度,应门击柝,鼓人上堂,退反燕处,体安志明。今时大人内倾于色,贤人见其萌,故咏关雎,说淑女,正容仪,以刺时。《薛君章句》。《后汉书》:明帝诏:应门失守,关雎刺世。《注》。又《冯衍传》注:《薛夫子章句》曰云云,以声相求,必于河之洲蔽隐无人之处,故人君动静退朝云云。妃后御见,去留有度云。大人见其萌。窈窕,贞专貌。淑女奉顺坤德,成其纪纲。《文选注》:晁说之论云:齐、鲁、韩以《关雎》、《葛覃》、《卷耳》、《鹊巢》、《采蘩》、《采蘋》、《驺虞》、《鹿鸣》、《四牡》、《皇皇者华》皆为文王诗。葛覃萋萋,盛也。《文选注》。刈,取也。濩,瀹也。《释文》。卷耳顷筐,欹筐也。罍,天子以玉饰,诸侯、大夫皆以黄金饰,士以梓。《释文》。金罍,大夫器也。天子以玉,诸侯大夫皆以金,士以梓。一升曰“爵”,爵,尽也,足也。二升曰“觚”,觚,寡也,饮当寡少。三升曰“觯”,觯,适也,饮当自适也。四升曰“角”,角,触也,不能自适,触罪过也。五升曰“散”,散,讪也,饮不自节,为人所谤讪也。总名曰“爵”,其实曰“觞”,觞者,饷也。觥亦五升,所以罚不敬。觥,廓也,所以著明之貌。君子有过,廓然著明,非所以饷,不得名觞。《韩诗说正义》,又《仪礼疏》。觥容五升。《释文》。云辞也。《文选注》。
王应麟宋诗地理考
《诗地理考》六卷,宋王应麟撰。其书全录郑氏《诗谱》,又旁采《尔雅》、《说文》、《地志》、《水经》以及先儒之言,凡涉於诗中地名者,薈萃成编。然皆采录遗文,案而不断,故得失往往并存。如《小雅》《六月》之四章“玁狁匪茹,整居焦获。侵镐及方,至于泾阳”。其五章曰“薄伐玁狁,至于太原”。其地於周为西北,镐、方在泾阳外,焦获又在其外,而太原更在焦获之外。故刘向疏称千里之镐,犹以为远。孔颖达乃引郭璞《尔雅注》池阳之瓠中以释焦获。考《汉书》,池阳属左冯翊,而泾阳属安定,不应先至焦获,乃至泾阳。又以太原为晋阳,是玁狁西来,周师东出,尤乖地理之实,殊失订正。又《大雅·韩奕》首章曰“奕奕梁山”,其六章曰“溥彼韩城,燕师所完”。应麟引《汉志》“夏阳之梁山”、《通典》“同州韩城县,古韩国”,以存旧说。引王肃“燕,北燕国”,及“涿郡方城县有韩侯城”,以备参考。不知汉王符《潜夫论》曰:“昔周宣王时有韩,其国近燕,后迁居海中。”《水经注》亦曰:“高梁水首受酅水于戾陵堰,水北有梁山”。是王肃之说确有明证。应麟兼持两端,亦失断制。然如《驺虞》,毛《传》云“仁兽”,贾谊《新书》则曰“驺者,天子之囿”。“俟我于著”,毛《传》云“门屏之间曰著”,《汉志》则以为济南著县。“滮池北流”,毛《传》云“滮,流貌”,《水经注》则有滮池水,《十道志》亦名圣女泉。兼采异闻,亦资考证。他如《二子乘舟》,引《左传》“盗待于莘”之说;秦穆“三良”,引《括地志》“冢在雍县”之文:皆《经》无明文,而因事以存其人。亦徵引该洽,固说《诗》者所宜考也。序《诗》可以观广谷大川异制,民生其间者异俗,刚柔轻重迟速异齐,声音之道,与政通矣。延陵季子以是观之。太史公讲业齐鲁之都,其作《世家》,于齐曰:“洋洋乎,固大国之风也。”于鲁曰:“洙泗之间,断断如也。”盖深识夫子一变之意。班孟坚志地理,叙变风十三国而不及二南,岂知《诗》之本原者哉!夫诗由人心生也,风土之音曰风,朝廷之音曰雅,郊庙之音曰颂,其生于心一也。人之心与天地山川流通,发于声,见于辞,莫不系水土之风而属三光五岳之气。因诗以求其地之所在,稽风俗之薄厚,见政化之盛衰,感发善心而得性情之正,匪徒辨疆域云尔。世变日降,今非古矣;人之性情,古犹今也,今其不古乎?山川能说,为君子九能之一,毛公取而载于《传》,有意其推本之也。是用据传笺义疏,参诸《禹贡》、《职方》、《春秋》、《尔雅》、《说文》、《地志》、《水经》,罔罗遗文古事,传以诸儒之说,列《郑氏谱》一首,为《诗地理考》。读诗者观乎此,亦升高自下之助云。王应麟伯厚父自序。总说《王制》:天子五年一巡守,命大师陈诗以观民风。《书大传》:圣王巡十有二州,观其风俗,习其情性,因论十有二俗,定以六律、五声、八音、七始。《汉·食货志》:孟春之月,群居者将散,行人振木铎徇于路以采诗,献之大师,比其音律,以问于天子。太史公曰:闻之董生,《诗》记山川、溪谷、禽兽、草木,故长于风。匡衡曰:窃考《国风》之诗,《周南》、《召南》,被贤圣之化深,故笃于行而廉于色;郑伯好勇,而国人暴虎;秦穆贵信,而士多从死;陈夫人好巫,而民淫祀;晋侯好俭,而民畜聚;大王躬仁,邠国贵恕。由此观之,治天下者,审所上而已。《郑氏诗谱序》:诗之兴也,谅不于上皇之世,大庭、轩辕逮于高辛,其诗有亡载籍,亦蔑云焉。《虞书》曰:“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然则诗之道放于此乎?有夏承之,篇章泯弃,靡有孑遗。迩及商王,不风不雅。何者?论功颂德,所以将顺其美;刺过讥失,所以匡救其恶。各于其党,则为法者彰显,为戒者著明。周自后稷播种百谷,黎民阻饥,兹时乃粒,自传于此名也。陶唐之末,中叶公刘亦世修其业,以明民共财。至于大王、王季,克堪顾天。文、武之德,光熙前绪,以集大命于厥身,遂为天下父母,使民有政有居。其时《诗》,风有《周南》、《召南》,雅有《鹿鸣》、《文王》之属。及成王,周公太平,制礼作乐,而有颂声兴焉,盛之至也。本之由此风、雅而来,故皆录之,谓之《诗》之正经。后王稍更陵迟,懿王始受谮亨齐哀公。夷身失礼之后,邶不尊贤。自是而下,厉也幽也,政教尤衰,周室大坏,《十月之交》、《民劳》、《板》、《荡》勃尔俱作。众国纷然,刺怨相寻。五霸之末,上无天子,下无方伯,善者谁赏?恶者谁罚?纪纲绝矣!故孔子录懿王、夷王时诗,讫于陈灵公淫乱之事,谓之变风、变雅。以为勤民恤功,昭事上帝,则受颂声,宏福如彼;若违而弗用,则被劫杀,大祸如此。吉凶之所由,忧娱之萌渐,昭昭在斯,足作后王之鉴,于是止矣。夷、厉已上,岁数不明。大史《年表》自共和始,历宣、幽、平王而得春秋次第,以立斯《谱》。欲知源流清浊之所
王应麟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