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知识导读
更多 >王守仁的教育思想
王守仁的\"知行合一\"思想包括以下两层意思。王守仁认为\"良知。这无疑是有其深刻之处的。
王守仁的成就在明朝是空前绝后的 嘉靖皇帝为何不重用王...
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王守仁和嘉靖的文章,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王阳明本名王守仁,明朝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他的著名学说阳明学对后世影响甚广。王阳明集立言、立德、立行于一身,成就在明
王守仁的心学思想是怎样的?包括了哪两方面的含义?
从理论渊源来看,王阳明的心学继承了先秦儒学和宋代理学思想,汲取了孟子的“心”思、禅宗的“心”境和陆九渊的“心”本思想,这些。孟子的“心”思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含义,一方面是将“心”与治
王守仁在日本为什么会那么火?什么是阳明学?
由于他在战争中的优异表现,日本天皇任命他为海军军令部部长,将他召回日本,并为他举行了庆功宴会。因王守仁曾筑室于故乡阳明洞中,世称阳明先生,因此称其学说为阳明学。阳明学是明朝中晚期的

王守仁有着怎样的人生经历?王守仁生平简介
王守仁出身于浙江余姚一个显赫的家庭。王守仁少年丧母,这对他的打击很大,但他有一颗坚强的心,此后更加全副心思都放在学习上。王守仁二十岁参加乡试,中举人,此后却屡试不中。王守仁在任职期
留言讨论

传习录拾遗
○传习录拾遗(五十一条)先生曰:「良知犹主人翁,私欲犹豪奴悍婢。主人翁沉痾在床,奴婢便敢擅作威福,家不可以言齐矣。若主人翁服药治病,渐渐痊可,略知检束,奴婢亦自渐听指挥。及沉痾脱体,起来摆布,谁敢有不受约束者哉?良知昏迷,众欲乱行;良知精明,众欲消化,亦犹是也。」先生曰:「合着本体的,是工夫;做得工夫的,方识本体。」薛尚谦、邹谦之、马子莘、王汝止侍坐,请问乡愿、狂者之辨。曰:「乡愿以忠信廉洁见取于君子,以同流合污无忤于小人,故非之无举,刺之无刺。然究其心,乃知忠信廉洁所以媚君子也,同流合污所以媚小人也。其心已破坏矣,故不可与入尧舜之道。狂者志存古人,一切纷嚣俗染不足以累其心,真有凤凰于千仞之意,一克念,即圣人矣。惟不克念,故洞略事情,而行常不掩。惟行不掩,故心尚未坏而庶可与裁。」曰:「乡愿何以断其媚也?」曰:「自其讥狂狷知之。曰:『何为踽踽凉凉?生斯世也,为斯世也,善斯可矣。』故其所为,皆色取不疑,所以谓之似。然三代以下,士之取盛名干时者,不过得乡愿之似而已。究其忠信廉洁,或未免致疑于妻子也。虽欲纯乎乡愿,亦未易得。而况圣人之道乎!」曰:「狂狷为孔子所思,然至乎传道,不及琴、张辈,而传习曾子,岂曾子乃狂狷乎?」曰:「不然。琴、张辈,狂者之禀也。虽有所得,终止于狂。曾子,中行之禀也,故能悟入圣人之道。」南逢吉曰:「吉尝以《答徐成之书》请问。先生曰:『此书于格致诚正,及尊德性而道问学处说得尚支离。盖当时亦就二君所见者将就调停说过。细详文义,然犹未免分为两事也。』尝见一友问云:『朱子以存心致知为二事。今以道问学为尊德性之功,作一事如何?』先生曰『天命于我谓之性,我得此性谓之德。今要尊我之德性,须是道问学。如要尊孝之德性,便须学问个孝;尊弟之德性,便须学问个弟。学问个孝,便是尊孝之德性;学问个弟,便是尊弟之德性。不是尊德性之外,别有道问学之功;道问学之外,别有尊德性之事也。心之明觉处谓之知,知之存主处谓之心,原非有二物。存心便是致知,致知便是存心,亦非有二事。』曰:『存心恐是静养意,与道问学不同。』曰:『就是静中存养,还谓之学否?若亦谓之学,亦即是道问学矣。观者宜以此意求之。』」先生曰:「舜不遇瞽瞍,则处瞽瞍之物无由格;不遇象,则处象之物无由格。周公不遇流言忧惧,则流言忧惧之物无由格。故凡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者,正吾圣门致知格物之学,正不宜轻易放过,失此好光阴也。知此则夷狄患难,将无入不自得矣。」问:「据人心所知,多有误欲作理,认贼作子处。何处乃见良知?」先生曰:「尔以为何如?」曰:「心所安处,才是良知。」曰:「固是,但要省察,恐有非所安而安者。」先生自南都以来,凡示学者,皆令存天理、去人欲,以为本。有问所谓,则令自求之,未尝指天理为何如也。黄冈郭善甫挈其徒良吉,走越受学,途中相与辨论未合。既至,质之先生。先生方寓楼饘,不答所问,第目摄良吉者再,指所饘盂,语曰:「此盂中下乃能盛此饘,此案下乃能载此盂,此楼下乃能载此案,地又下乃能载此楼。惟下乃大也。」一日,市中哄而诟。甲曰:「尔无天理。」乙曰:「尔无天理。」甲曰:「尔欺心。」乙曰:「尔欺心。」先生闻之,呼弟子,曰:「听之,夫夫哼哼讲学也。」弟子曰:「诟也,焉学?」曰:「汝不闻乎?曰『天理』,曰『心』,非讲学而何?」曰:「既学矣,焉诟?」曰:「夫夫也,惟知责诸人,不知及诸已故也。」先生尝曰:「吾良知二字,自龙场以后,便已不出此意。只是点此二字不出。于学者言,费却多少辞说。今幸见出此意。一语之下,洞见全体,真是痛快,不觉手舞足蹈。学者闻之,亦省却多少寻讨功夫。学问头脑,至此已是说得十分下落。但恐学者不肯直下承当耳。」又曰:「某于良知之说,从百死千难中得来,非是容易见得到此。此本是学者究竟话头,可惜此理沦埋已久。学者苦于闻见障蔽,无人头处,不得已与人一口说尽。但恐学者得之容易,只把作一种光景玩弄,孤负此知耳。」语友人曰:「近欲发挥此,只觉有一言发不出。津津然含诸口,莫能相度。」久乃曰:「近觉得此学更无有他,只是这些子,了此更无余矣。」旁有健羡不已者,则又曰:「连这些子亦无放处。今经变后,始有良知之说。」一友侍,眉间有忧思,先生顾谓他友曰:「良知固彻天彻地。近彻一身,人一身不爽,不须许大事。第头上一发下垂,浑身即是为不快。此中那容得一物耶?」先生初登第时,上《边务八事》,世艳称之。晚年有以为问者,先生曰:「此吾少时事,有许多抗厉气。此气不除,欲以身任天下,其何能济?」或又问平宁藩。
王守仁明
传习录
《传习录》分上、中、下三卷。捲上是王守仁讲学的语录,卷中主要是王守仁写的七封信,卷下是部分语录和《朱子晚年定论》。全书由他的弟子徐爱、薛侃和钱德洪等编辑而成。该书表述了阳明心学的主要论点。《传习录》提出了「心外无物」、「心外无理」的命题,比如深山中的花,「你未看到此花时,此花与汝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由此强调客体存在价值在于认识主体的依赖作用。《传习录》继承孟子的「良知」说,提出「致良知」的理论。良知既是先天的道德天理,也是七情的自然流行,致良知便是推致实行良知,做到知行合一,此即本体即功夫。他主张从静处体验,在事上磨练。《传习录》卷下有《朱子晚年定论》,依据部分朱熹思想资料,说明朱子晚年与阳明心学是一致的。王守仁是明代思想泰斗,他的心学对明后期哲学与文艺影响巨大,其影响一直延续到近代和扩展到东亚。阳明心学强调主体意识和自主精神,反对迷信权威、依傍书本,有平民意识,所以为后世一些进步的社会改革家所赞赏和推崇。当然,他在强调心的作用时,忽视了社会物质条件,也有偏颇的地方。但是我们不是死读书,大家都能自有主张。本书是王阳明的重要著作,他对当时流行的程朱理学进行了深刻的反思,提出了心外无物、心即理、知行合一等主张,发展和繁荣了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书中附有对引文和典故的解释,能够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孔、孟、陆、程、朱等各派的思想观点,对阳明学说有更完整的认识。
王守仁明
王守仁全集
知行录之一公移一提督南赣军务征横水桶冈三浰抚南赣钦奉敕谕通行各属正德十二年正月节该钦奉敕谕:“江西、福建、广东、湖广各布政司地方交界去处,累有盗贼生发。因地连各境,事无统属,特命尔前去巡抚江西南安、赣州,福建汀州、漳州,广东南雄、韶州、惠州、潮州各府,及湖广彬州地方;安抚军民,修理城池,禁革奸弊,一应地方贼情,军马钱粮事宜,小则径自区画,大则奏请定夺。但有盗贼生发,即便严督各该兵备守御守巡,并各军卫有司设法剿捕,选委廉能属官,密切体访,及签所在大户,并被害之家;有智力人丁,多方追袭,量加犒赏;或募知因之人,阴为乡导;或购贼徒,自相斩捕;或听胁从并亡命窝主人等,自首免罪。其军卫有司官员中政务修举者,量加旌奖;其有贪残畏缩误事者,径自拿问发落。尔风宪大臣,须廉正刚果,肃清奸弊,以副朝廷之委任。钦此。”钦遵。照得抚属地方,界连四省;山溪峻险,林木茂深,盗贼潜处其间,不时出没剽劫;东追则西窜,南捕则北奔,各省巡捕等官,彼此推调观望,不肯协力追剿;遂至延蔓日多。当职猥以菲才,滥膺重寄,大惧职业鳏废,仰负朝廷委托。为照前项地方,延袤广远,未能遍历其间;绥抚之方,随时殊制;攻守之策,因地异宜;若非的确询访,难以臆见裁度。为此仰钞案回司,著落当该官吏,照依案验内事理,即行本司该道分巡、分守、兵备、守备等官,并所属大小衙门各该官吏,公同逐一会议:要见即今各处城堡关隘,有无坚完;军兵民快,曾否操练;某处贼方猖獗,作何擒剿;某处贼已退散,作何抚缉;某贼怙终,必须扑灭;某贼被诱,尚可招徕;何等人役,堪为乡导;何等大户,可令追袭;军不足恃,或须别募精强;财不足用,或可别为经画;某处或有闲田,可兴屯以足食;某处或多浮费,可节省以供军;何地须添寨堡,以断贼之往来;何地堪建城邑,以扼贼之要害;姑息隐忍,固非久安之图;会举夹攻,果得万全之策;一应足财养兵弭寇安民之术,皆宜心悉计虑,折衷推求。山川道路之险易,必须亲切画图;贼垒民居之错杂,皆可按实开注;近者一月以里,远者一月以外,凡有所见,备写揭帖,各另呈来,以凭采择。非独以匡当职之不逮,亦将以验各官之所存,务求实用,毋事虚言。各该官吏俱要守法奉公,长廉远耻,祛患卫民,竭诚报国。毋以各省而分彼此,务须协力以济艰难,果有忠勇清勤绩行显著者,旌劝自有常典,当职不敢蔽贤;其或奸贪畏缩志行卑污者,黜罚亦有明条,当职亦不敢同恶。深惟昧劣,庶赖匡襄,凡我有官,各宜知悉。选拣民兵照得府属地方,界连四省;山谷险隘,林木茂深,盗贼所盘,三居其一;乘间劫掠,大为民害。本院缪当巡抚,专以弭盗安民为职。钦奉敕谕,一应军马钱粮事宜,得以径自区画。莅任以来,甫及旬日,虽未偏历各属,且就赣州一府观之,财用耗竭,兵力脆寡,卫所军丁,止存故籍;府县机快,半应虚文;御寇之方,百无足恃,以此例彼,余亦可知。夫以羸卒而当强寇,犹驱群痒而攻猛虎,必有所不敢矣。是以每遇盗贼猖獗,辄复会奏请兵;非调土军,即倩狼达,往返之际,辄已经年;糜费所须,动逾数万;逮至集兵举事,即已魍魉潜形,曾无可剿之贼;稍俟班师旋旅,则又鼠狐聚党,复皆不轨之群。良由素不练兵,倚人成事;是以机宜屡失,备御益弛,征发无救乎疮痍,供馈适增其荼毒,群盗习知其然,愈肆无惮。百姓谓莫可恃,竞亦从非。夫事缓则坐纵乌合,势急乃动调狼兵,一皆苟且之谋,此岂可常之策?古之善用兵者,驱市人而使战,假吕戍以兴师。岂以一州八府之地,遂无奋勇敢战之夫?事豫则立,人存政举。近据江西分巡岭北道兵备副使杨璋呈,将所属各县机快,通行拣选,委官统领操练,即其处分,当亦渐胜于前。但此等机快,止可护守城郭,堤备关隘;至于捣巢深入,摧锋陷阵,恐亦未堪。为此案仰四省各兵备官,于各属弩手、打手、机快等项,挑选骁勇绝群,胆力出众之士,每县多或十余人,少或八九辈;务求魁杰异材,缺则悬赏召募。大约江西、福建二兵备,各以五六百名为率;广东、湖广二兵备,各以四五百名为率。中间若有力能扛鼎,勇敌千人者,优其廪饩,署为将领。召募犒赏等费,皆查各属商税赃罚等银支给。各县机快,除南赣兵备已行编选外;余四兵备仍于每县原额数内拣选精壮可用者,量留三分之二;就委该县能官统练,专以守城防隘为事;其余一分拣退疲弱不堪者,免其著役,止出工食,追解该道,以益召募犒赏之费。所募精兵,专随各兵备官屯扎,别选素有胆略属官员分队统押。教习之方,随材异技;器械之备,因地异宜;日逐操演,听候征调。各官常加考校,以核其进止金鼓之节。本院间一调遣,以习其往来道途之勤。资装素
王守仁明代
王文成全书
王文成全书三十八卷,明王守仁撰。凡语录三卷、文集五卷、别录十卷、外集七卷,续编六卷,附以年谱五卷、世德记二卷。守仁之学,一再传而猖狂横决,流弊不可胜言。然在守仁,则确然有自得之处,未可全非。其文博大昌明,诗亦秀逸。迹其生平,持论不及朱子之醇,其才其学,则固朱子之勍敌也
王守仁明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