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读书人的科举之路

作者:duhaiyan

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是封建王朝最早形式的“高考”,之所以叫科举是因为采取了分科目选文人志士的方法。从隋朝至元明清,科举制实行了一千三百多年。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发明和创造了“状元”这个让众人都羡慕的名词。

我们不妨认真的来看看古代读书人漫长的考试之路。

d9f005.jpg

第一关考试县试,主考官是所在县的县官监考,每年的农历二月份左右考试,通过此关考试的考生即可获得参加府试的资格,称为童生。

第二关考试叫府试,主考官是知府来监考,每年的农历四月份考试,能够通过府试的考生即可获得参加院试的资格,称之为秀才。

第三场考试即乡试,每三年在各省的省城举行一次考试,考期在秋季阴历八月初九、十二、十五三天举行,所以也可以称为秋闱。这场考试由皇帝委派主考官,靠后发布的正榜的人叫举人,第一名叫解元。

第四场考试叫会试,京城每隔三年都要举行一次,春季农历的二月初九、十二、十五三天举行,称为春闱。会试由礼部主持,皇帝主要是任命正、副负责人选,可以参与考试的人选有各省的举人、国子监监生皆,只录取三百名,此三百名为贡士,第一名叫会元。

第五场考试即殿试,乃是最高级别的考试,主管殿试的大臣由皇帝委派,录取分为一甲、二甲、三甲:一甲只设三名,赐“进士及第”称号,第一名状元,第二名榜眼,第三名探花;二甲和三甲设置了若干名,分别赐为“进士出身”和“同进士出身”称号。

ed6e09514.jpg

当这些学者获得“进士”头衔,那么下一步就要考虑怎么才能入中央高层当官

只有高中状元了才能进入翰林院,官职从六品授修撰,比知县高一级;榜眼和探花进翰林院,官职授正七品编修。中了状元,榜眼,探花出路就会比较优越,有进入中央高层的资格的机会。

优秀的进士才可以成为庶吉士,入庶一定要去常馆学习,学习三年期满后才可考试,能够分配工作的叫做散馆,若有恩科,为期不满三年也可散馆。

如果没被录取的庶吉士的进士为授官,其品级主要是六七品的,授官分为两种形式,分别为部院的主事和授予知县。

 


展开全文 APP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由用户发布,汉程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内容存在侵权或错误,请进行举报或反馈。 [我要投稿]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