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亭书院的祭祀与文化传承

 

南宋绍熙三年(1192年),朱熹承父遗愿,定居于建阳考亭,在此建书院招门生,聚众讲学和著述。书院初名竹林精舍,绍熙五年(1194年),改为沧洲精舍。
从绍熙三年至庆元六年(1192年-1200年)前后约八年时间,朱熹大部分时间都在考亭讲学和著述。蔡元定、黄榦、蔡沈和陈淳等一大批门生聚集在考亭,这些人都是当时社会各界的精英。他们聚集在考亭这个当时知名的高等学府,研经读史,积极开展各种学术文化活动,使当时的考亭书院成为继承和发展孔孟原始儒学、开创新儒学的大舞台。
淳祐元年(1241年)正月,朱熹逝世40年后,诏从祀孔庙,朱熹取得与周、张、二程并列的五大道统圣人的地位。淳祐四年(1244年),赐建阳“考亭书院”御书匾额。
在书院发展史上,祭祀、讲学和藏书刻书通常被视为书院的三大基本功能。而以朱熹建阳考亭书院为代表的福建书院,在书院祭祀方面的影响尤为巨大。
朱熹在书院举行祭祀活动,其目的是要使他的弟子从这些先圣先贤的身上吸取教益,受到文化、道德的熏陶。更重要的是,举行这项活动,能使儒家的道统学说得到生动活泼的、立体的展现,从而使门人容易接受。
朱熹之后,书院崇祀孔圣和四配逐渐成为定例。在考亭书院的示范和引导下,祭祀活动成为此后福建历代书院的重要活动之一,而考亭书院的祭祀程序被朱门后学称为“沧洲之制”而代代传承。
南宋宝庆元年(1225年)秋,朱熹逝世25年后,刘克庄任建阳知县,在考亭书院内建文公祠,次年(1226年)落成。祠中主祀朱熹,而以门人黄榦配祀。此为在朱熹创建的书院中祭祀朱熹的开端。
南宋后期,朱子理学成为官方的统治思想后,一直到明清,福建书院多以朱熹为主祀对象,配祀对象则南北略有差异。闽北的配祀对象为四大弟子:蔡元定、黄榦、刘爚和真德秀,此配祀始创于元至元二十五年(1288年)。闽南则将四大弟子中的浦城真德秀换成了漳州的陈淳。长乐吴航书院则崇祀黄榦、刘砥、刘砺、郑性之、郑申之等长乐籍或与长乐有关的朱子门人;古田正学(又名探本)书院祀奉林用中等八位当地的朱子门人,称“八贤”,反映了不同的地域特色。
历史的车轮驶进了现代,古典的书院祭祀仪式随着书院制度的消亡而渐行渐远。近年来,随着优秀传统文化的回归,在海内外,古老的书院祭祀仪式与新时代的文化元素结合,逐渐形成了祭祀朱子的现代版,在各地重新走进人们的视野。
公祭朱子大典作为一项重要的历史传统,早已形成一套较为规范、完善和成熟的模式。在基本保存祭祀原貌的基础上,近年来,尤溪县推陈出新,组织人员编配祭典音乐、舞蹈等,拥有自己的知识产权,并于2007年10月18日朱熹887周年诞辰日恢复对朱子的公祭,此后每年朱熹诞辰日,都在南溪书院文公祠内举行公祭朱子大典。
在海外,每年的5月5日则有韩国朱子后裔的家祭大典;在我国台湾台北、新竹,则有朱氏宗亲的祭祀大典;在武夷精舍,每年8月,有参照书院“释菜礼”祭祀仪式而举行的两岸“朱子之路”敬师礼。在五夫朱子学校,每年新学年开学,均举行模拟书院释菜礼的新生拜师仪式。

展开全文 APP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由用户发布,汉程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内容存在侵权或错误,请进行举报或反馈。 [我要投稿]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