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习录》:知行合一事乃成

历史上除了王阳明,没有哪一个人,能把学者、官员、统帅、教师各种角色都做到极致,他是桃李满天下的大哲学家,又是政绩卓着的官员,还能带兵打仗。难怪全国各地有许多纪念他的阳明山、阳明祠、阳明公园,也难怪日本海军大将东乡平八郎的腰带上,总是系着一枚印章,上面写着七个字:一生低首拜阳明。

王阳明是研究心灵的大师,只要人有心灵,就不能不读一读王阳明的《传习录》。在《传习录》中,人心的作用是无可替代的。人都有一颗心,只要清楚地认识到自己的内心,就会发现,伟人和凡人的距离是那么短,人人都可以成为伟人,至少成为一个完整的,有自己独立的识见和人格的人。同时也会看到,要成为真正不平凡的人,需要走的路很长,因为任何成就都要通过勤奋实践得来,学习和身体力行是不能分开的,这个道理,王阳明叫做“知行合一”。一方面是明心见性,另一方面是身体力行,内外结合,才是一个大写的“人”。

王阳明

每个人都可以有美好的未来

在幼儿园里,老师问小朋友,你们长大了都想干什么啊?小朋友们踊跃回答:

“我以后要成为科学家。”

“我以后要像姚明一样,为中国人争光。”

“我以后要做医生。”

“我要坐太空飞船去找外星小朋友。”

谁能说孩子的理想不好呢,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理想都成了孩子挂在嘴边的装饰品,虽然无限美好,却只是没有根基的空中楼阁。许多人往往只看见理想或是梦想,却从不采取行动。所以,著名的成功学家布莱克说:“只想不做的人只能生产思想垃圾,成功是一把梯子,双手插在口袋里的人是爬不上去的。”只有行动才能让计划变成现实。

山谷里有一条小蛇羡慕神龙的生活,就跑到大江边上,找到龙王问道:“请问,我怎样才能变成龙呢?”

龙王想了想说:“要成为神龙,需要做一万件善事,回去做满一万件善事再来吧。”

小蛇为难地说:“我们蛇类的寿命,顶多二三十年,恐怕来不及了。”

龙王说:“不要紧,努力去做,肯定能成功的。”

小蛇答应了,回去改掉了以前的许多坏习惯。它去村庄里捕捉老鼠,去田野里吃掉害虫,把小姑娘丢失的金戒指衔到她家门口。

一年年过去,小蛇渐渐长成了大蛇,它计算着善事的数量和自己的寿命,抓紧一切时间做善事。可是它并没有觉得自己的身体起什么变化,倒是附近的村落民知道山谷里有一条善良的大蛇,能够帮助人们。

它做满九千九百九十八件善事的时候,已经很衰弱了。突然,一个受伤的村民被强盗追杀,逃进了山谷。大蛇奋不顾身地游上去,把强盗紧紧缠住。经过一番搏斗,强盗被大蛇勒死了。

大蛇用力过度,爬不动了。这时,眼前金光一闪,龙王出现在它的面前。

大蛇感慨地说:“我实在太不幸了,眼看快功德圆满了,还差一件善事,可是我做不动了。”

龙王说:“何必要做满呢?五年前,这里的村民为你修了一座龙王庙,三年前,这条山谷被命名为神龙谷,你没看到吗?这些年人们用赛会的形式赞颂你,你没听到吗?用鲜美的祭品奉献给你,你没吃到吗?难道这不是龙的待遇吗?”

大蛇豁然开朗,它做的最后一件善事,是死后献出自己的胆,为那个村民疗伤。于是,人们更坚信这条大蛇是神龙的化身。

小蛇成为神龙的故事告诉我们,超越平凡并不难,做伟人、做圣贤、做大人物,关键是要先做好自己。伟大的人物从来都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或许,越尽自己的本分,就越接近成功。

为什么有的人实现了自己的理想,有的人却只是空有梦?因为有的人只是把梦想当做一个口号,而有的人把它装在心里面,一点点努力,让理想变为现实。

只有理想而没有实干精神,就如已长满羽翼的小雁整天告诉别人“我可以飞了哦”、“我能够飞到你们见过的那个最高的山顶哦”,但是自己始终不张开翅膀飞一下。有时候空想是可怕的,它能够麻痹人的思想,给人带来暂时的心理满足,让人勤于幻想而懒于行动,到头来空有一腔热血却无半点实际行动。

所以说,人人皆可为尧舜,只看你有没有去行动。要知道成功在于计划,更在于行动。再美好的梦想,没有行动,也会变成空想。再完美的计划,如果缺乏行动,也会变成空谈。只有行动才能让心中的蓝图变成现实。青少年朋友要实现自己的理想,就应当注重行动,通过行动实现自己的梦想。

知行合一,才能学以致用

知行合一

有一头小牛渐渐成长起来,牛爸爸对小牛说:“明天,我要带你下地耕田了。”

第二天,牛爸爸带着小牛,朝田野走去,忽然,牛妈妈跑了出来,拦住牛爸爸说:“我们家的孩子还不会耕田呢,你怎能让它下田?”

牛爸爸却说:“不去下田,怎能学会耕田呢?”

牛妈妈听了,只好让小牛下田去了,开始的时候,小牛对耕田一窍不通,但是在牛爸爸的指导下,它渐渐成了耕田的一把好手。

所谓耕田,就是指耕田的知识,所谓下田,就是指耕田的实践,知识和实践是不能分开的。所以王阳明讲“知行合一”,就是说认识这个世界和做实际的事情是一个整体,知能指导行,行能创造知。知是行的开始,行是知的成果,知行不可以分成两件事情。比如说,学习孝道,光背背如何尊敬父母的教条是不行的,得自己去侍奉父母,用实际行动孝顺父母,这才是真正的学孝。又比如学习射箭,教人射箭的书很多,只看书学不会射箭,光听师傅说要领也学不会,得亲自拿着弓,搭上箭,对着靶子反复练才行。学习书法也是,要铺开纸,每天写一定数量的字,才能学会书法。

有两个学生,去山谷里游玩,住在谷口的农民说:“这个山谷是个迷谷,里面有一百条岔路,只有一条正路。你们进去,千万不要迷路,否则很难活着出来。”

两个人就带着足够的干粮和水进了山谷,走了不远,果然迷路了。

两个人都着急了,学生甲说:“不要急,我有一部书,是专门讲迷路后怎样解救自己的。”说着就取出书,翻阅起来,然后开始找路。可是书上介绍的经验太笼统,有的知识根本用不上。比如书上说北斗七星可以指示方向。可这个地方树木遮天,根本看不到北斗七星。又说看树木枝叶的疏密可以区分南北,他看了几棵树,觉得看不出什么差别。他转了很多圈,又回到原来的地方,气得把书一扔,不走了。

学生乙摇了摇头,开始了探路的过程,他把一件衣服撕成一百根小布条,走过一条岔路,不通,就在路口的树上系一根布条。走啊走啊,走了三天三夜,探了六十三条岔路,系了六十三根布条,终于他走到第六十四条岔路的时候,突然眼前一亮,熟悉的谷口就在眼前。

两人出了山谷,学生甲说:“我白看了这些书了,怎么书上说的都用不上了呢?”

学生乙说:“你也没有白走路啊,至少你知道了北斗七星有时看不见,靠树木有时分不清南北啊。这就是你这几天获得的知识。这些知识是怎么获得的呢?就是在你爬山,找路的过程中获得的啊。”

书籍固然重要,可是书上的知识都是死的。很多人看了很多的书,却变成了“书呆子”,只会学不会用,那知识不但帮不了自己的忙,还有可能变成累赘。就像学生乙探路的过程,其实也是求知的过程,一条路走不通,并不等于白费了力气,至少知道以后不要到这里来了。行的过程也是知的过程。

所以青少年朋友们,既不应该看轻书本上的知识,也不应该看轻生活中的实践。也许我们最终要面临考试升学的压力,觉得书本上的知识才是最重要的,但是须知书本上的知识,都是从实践中得来的,物理和化学如果没有亲手做过实验,对理论的理解是不会深刻的。如果没有一定的社会经历,写出的作文是不会引人入胜的。和外国朋友多对话,英语能力自然会提高;和爸爸妈妈多讨论一些国家大事,自然会积累一定的政治素养。青少年在任何时候,都不要忘记知和行的关系,只有知行合一,才能做一个学以致用的有用人才。

保护内心的良知

王阳明的一个学生,晚上睡觉的时候捉到一个贼,他对贼说:“你难道没有良知吗?为什么去做贼呢?”贼大笑起来,说:“请告诉我,我的良知在哪里呢?”这个时候天很热,他就对贼说:“你把上身的衣服脱光。”贼照做了,他又说:“还是太热了,为什么不把裤子也脱掉呢?”贼犹豫了,说:“这好像不大好吧。”他向贼大喝道:“这就是你的良知!”贼立即悔悟了,向这个学生磕了个头离开了。

王阳明的学生用一句话激起了贼的良知。所谓“良知”,最简单的说法,就是一个人的善恶之心、羞耻之心。其实每个人心里或多或少都有一点善意,追求美好的东西是人的本性。

良知就像是埋藏在心灵土地中的一颗种子,每一颗种子都蕴涵着成长为参天大树的力量。但是,既然是种子,就要埋在土里,要等它生根发芽,才能冒出土壤,长成幼苗,很多人却在这个过程中失败了。他们的良知被盖在了土下,一辈子都没有破土而出,就这样浑浑噩噩地过了几十年,非常可惜。

有一天,王阳明聚集学生讲学,他说:“假如你见到一个没人看护的小孩子,爬呀爬的,就要爬到井里去了,这时你会有什么反应呢?”

其中一个学生说:“那我肯定冲上去,把他拉回来。”

王阳明说:“是啊,这就是我们对事物作出直接的、本能的反应,这种本能的反应,让你自发地知道是为是、非为非,这不就是你真心的体现吗?”

另一个人说:“我也许不会这样做,因为上个月的一天,我看到一个小孩子路上跌倒了,我没有伸手去扶,因为他是我邻居的孩子,我和邻居正在吵架,自然不喜欢他家的孩子,这不也是我本能的反应吗?”

王阳明说:“其实你是知道要去扶一把的啊,至少你往孩子的方向看了一眼,但是你这个时候做了一个判断,正是这个判断把你的良知阻隔了。这种寻找借口的行为,就是由私意而生的小智。这种小智,是蒙蔽你真正智慧的灰尘。”

人人都有良知,良知叫人知道什么是正确的,什么是错误的,什么是可耻的。

当你和同学发生口角动手的时候,是否心中有一点点惭愧,觉得这件事情并不值得动武。当朋友借你心爱的轮滑鞋的时候,你不愿借,就说:“对不起,我今天要用。”此时,心里是否有一点点不安,觉得不应该欺骗自己的好朋友?这些让你迟疑和愧疚的小情绪,就是良知的表现。

充满良知的心灵,总会放出温暖的光芒,哪怕是重重的迷雾,也不能把它完全掩盖。它就像海面上的一盏漂浮的航标灯,再大的风浪,它也只是随之浮沉,却不会完全被淹没。在纷乱的现代社会,不妨在夜深人静的时候,静静地体会自己的真心,它会让你的行为变得明澈、清亮而无所畏惧。

生活中的幸福大都来自一颗善良的心,是良知在闪烁和指引我们的行动、表情。当我们有意识地培养自己的善心之时,我们面对困难时的信心和支持的声音也会随之增加。不论我们过去做过怎样的事情,现在我们看到了自己心灵中美好而脆弱的良知,它需要我们的浇灌。

因此,当我们想要帮助别人的时候,想要原谅别人的时候,都不要迟疑,要大胆地表露自己的善意,让世界感受到我们的爱心。

展开全文 APP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由用户发布,汉程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内容存在侵权或错误,请进行举报或反馈。 [我要投稿]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