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知录》:责任,生命赋予我们的天职

清代有无数学者和思想家,但是如果只推一个人的话,那应当是明末清初的顾炎武。顾炎武最伟大的成就,莫过于他的《日知录》。《日知录》是他日常读书的笔记,却凝聚了他一生的深厚功力,顾炎武治学讲究结合实际,不尚空谈,所以他的学问是扎实可靠的。

今天我们经常说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就是顾炎武的言论。顾炎武看出,人们的生活状况,决定了社会的风气;社会风气的好坏,决定着社会的兴衰。国家政权可以灭亡和更替,但是只要人心不死,文化就会延续。所以,每一个人身上都担负着这样的责任。顾炎武不仅是学问大师,也是人格大师,几百年来,深受人们的崇敬。

负责任的灵魂,才能熠熠闪光

有人说:“中华民族长盛不衰的原因,是由于中国人的责任感。”也就是顾炎武说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日知录》既体现了他作为学者的责任心,也体现他作为知识分子的社会责任感。有的青少年会说:“顾炎武的这句话已经过时了,什么民族啊,革命啊,天下兴亡啊,都是那时候的老话了,离现在太遥远了。我们现在每天优哉游哉地过日子,管什么天下兴亡呢。”

那么,责任对于青少年来说到底意味着什么呢?有两件事,可以作为我们生活中的镜子:

武汉市鄱阳街有一座建于1917年的6层楼房,该楼的设计者是英国的一家建筑设计事务所。20世纪末,也即那座叫做“景明大楼”的楼宇在漫漫岁月中度过了80个春秋后的某一天,它的设计者远隔万里,给这一大楼的业主寄来一份函件。函件告知:景明大楼为本事务所在1917年所设计,设计年限为80年,现已超期服役,敬请业主注意。

真是闻所未闻!80年前盖的楼房,不要说设计者,连当年施工的人也不会有一个在世了吧?然而,至今竟然还有人为它的安危操心!操这份心的,竟然是它最初的设计者,一个异国的建筑设计事务所!是什么使一个人、一群人、一个在时空中更新换代了数茬人的机构,虽经近一个世纪的变迁,仍然守着一份责任、一个承诺?

无独有偶,在东北地区滨洲铁路穿越小兴安岭那条最长的隧道的山顶,有一座方形的石碑,那里长眠着一位异国的工程师。这位工程师曾负责这条隧道的设计。当工程进度由于意外没有按照预定时间打通时,这位工程师开枪自杀了,他把责任看得比生命更重要。

人生好比一个旅程,从拥有生命的那一刻起,我们就载上了一种叫生存的使命与责任,这不仅仅是为我们的生存负责,更是为其他人的生命负责。负责的灵魂才能闪耀出异常夺目的光辉。

所有的人在本性中,都有一个自然的倾向,那就是逃避责任。但人类的进步必须通过责任的磨炼,所有有成就的人才,都是那些有责任感的人。因此,责任来临的时候,请背负起责任,千万别逃避。责任是一种富有感染力的精神,可以在人与人之间互相传递和接力下去。一个人承担起责任,并时刻保持一种高度的责任感,能够让其他的人受到感染,也树立起自己的责任感。要知道,使我们痛苦的,必使我们强大!对结果负责,也是对自己负责,对自己负责,等待你的才会是成功!

天下兴亡,每一个人都有责任。每一个青少年如果都能尽到自己的责任,则天下必兴。对于青少年来说,最首要的责任是对自己负责,努力学习,把自己塑造成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只有对自己负责,才能有对家庭负责的能力,才能对社会负责。

行动也是学习的责任

一次,顾炎武召集学生,提出一个问题:“书是用什么做的?”

一个学生站起来回答说:“书当然是纸做的,还能用别的东西做吗?”

另一个学生读过一点历史,就说:“不对,古代有竹简做的书,有丝织品做的书,也有刻在石头上的书,所以书有很多种材料。”

顾炎武捋着胡须笑了,说:“你们说的都对,但是我要告诉你们的不只这些。你们看,老百姓种田有各种经验,这不是口头上的书吗?大自然的沧海桑田不断变化,沉积了一层又一层,这不是大地上的书吗?大海潮涨潮落,运转不停,但是谁也没穷尽它蕴涵的奥秘,这不是海水上的书吗?”

学生们问道:“那么,该怎样读到这些书呢?”

顾炎武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我们的生活就是一本书。”

从人类自出现以来,就坚持不懈地研究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人们把总结的经验写进书里,到现在已经不知积累了多少万卷了。但是,这和全部知识比起来,只是非常小的一部分,许多知识活跃在人们的口头,没有整理成文字;许多知识隐藏在社会的规则里,从不曾显露出来;还有许多自然界的知识,从来没有给人看过,需要我们去挖掘。所以,只读印在纸张上的书是远远不够的。

顾炎武出行,总要带很多书籍,到了一个地方,就访问老农、士兵、商贩,看他们说的和书上说的符不符合。这样,他积累了很多书上没有的知识,对历史、地理、政治等学问的认识更加深刻了。

不仅顾炎武,从古到今,我国的很多学者都有远行的习惯。明代有一位大旅行家叫徐霞客,他不喜欢科举考试,而喜欢祖国的名山大川。22岁的时候,他的母亲给他缝制了一顶“远游冠”,鼓励他游历四方,增长见识。

徐霞客从南到北,游历了许许多多的地方。他登过泰山,到过塞北,也去过遥远的云南边境。每天晚上,不管多么劳累,他都坚持记日记。在旅行过程中遇到很多危险和艰辛,他都咬着牙挺过来了。后来,人们就把他写的日记编成一部《徐霞客游记》,这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地理学着作。但是,这部书与其说是着作,倒不如说是徐霞客阅读山河大地这部大书的“读书笔记”。

人生短短几十年,需要学习的东西太多了,我们既要读万卷书,也要行万里路。万卷书是万里路的引导,万里路是万卷书的铺垫,如果只埋头读书,不注意走向外界,自然会成为孤陋寡闻的书呆子;反过来,没有积累足够的书本知识,万里路上只能走马观花,看不到深入的东西,就像游览一座没有标牌、没有解说的博物馆,始终不知道自己在看什么。

我们在青少年时期还没有足够的财力游历四方,不妨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从家乡的小路走起。对历史感兴趣的,可以在家乡的田野中,找到历史的遗迹,听到当年的传说;对政治感兴趣的,可以通过询问有经验的官员、工人、农民,了解到家乡政治经济的变化;对大自然感兴趣的,可以深入家乡的山野中,搞清楚当地的物产、地质的变动、河流的走向,等等。总之,自然和社会是无穷无尽的大书,能够给我们更多丰富的知识。

改变社会是学者之职

每年都有学生入学,每年都有学生毕业,但学习是为了什么,恐怕并不是每个人都清楚。有些人是为了家长,有些人是为了好的成绩,有些人是为了得到赞扬,但是,学习的真正目的,却应该是将来能够把知识应用到社会之中去。

一个教授要选几个助手,当地的年轻人听说了,都纷纷跑来报名,由教授主持面试。

另一个青年走进来了,滔滔不绝地背了十几部经典,而且一字不差,教授问他:“你除了背书,还会干别的吗?”那青年摇摇头,教授说:“你很会背书,可以给我家当书橱。”

又一个青年走进来,对当前的局势大发了一通议论,教授问他:“你这些议论,是你自己想出来的吗?”青年只好说:“不是,是听我老师说的。”教授说:“你可以给我做一个录音机,以后遇到什么人讲话就帮我录下来。”

又一个青年走进来,为教授朗诵了许多诗歌。教授说:“虽然很好听,可是没什么内容啊。”青年人说:“艺术不需要内容。”教授皱皱眉说:“你可以做一个喇叭筒,我讲学间歇的时候,帮我搞搞娱乐。”

最后一个青年走进来,什么话都没说。教授问他:“你有什么特长?拿出来给我看看啊。”青年人说:“我没什么特长,我读了几页先生的书,觉得不去世上经历一番是读不懂的,所以就放下书,去村里种地,去政府里当差,去矿上做工,我只写了几本社会现状的记录,现在对先生的学问又有了新的看法,所以想来您身边工作。”

教授说:“你正是我需要的助手。我固然需要书橱、录音机和喇叭筒,但是我更需要学以致用的人。”

四个青年都被教授留用了,但是得到他真传的,只有最后一个。

我们学习知识是为了能够应用到生活中去。“学以致用”,烂在肚子里的知识只能是一堆没有用处的废品。

顾炎武有一次游历到山西,消息很快传开了。人们听说顾炎武来了,都纷纷前来迎接,想一睹这位闻名天下的大学者的风采。

谁知列队欢迎的人来到路边,却只看到两匹骡子,根本没有这位大学者的身影。旁边的山上,一个老农模样的人正往悬崖上爬,看样子,他不是这里的药农,就是采石的工人。

下面一个乡绅仰头大声问道:“喂!老头儿,可曾看到一位老先生从这里经过?”

那老人朝下面摆摆手,继续向上爬,到了山顶,他取出几本书,几张纸,勾画着什么,过了一会儿,才慢慢地下来。人们远远地看着这位奇怪的老头,等他走到骡子边,欢迎的人群中才有声音叫起来:“这正是顾先生!”

人们围住一身灰土的顾炎武,问道:“顾先生,您这是在做什么啊?”

顾炎武举起手里的书,说:“我每到一个地方,都要考察这里的地形,观察物产和人口,以以备日后所需。我刚才看到这里形势险峻,就爬到悬崖上观察地形,发现原来的地图画错了好几处。”

顾炎武把全国各地的山川形势、物产税收、人口村落等记录下来,写成了一部书,这就是著名的《天下郡国利病书》。

顾炎武一生游历求学,需要大量的开支,却从没因资金问题烦恼过,因为他非常注意积累财产。他在山东、山西、陕西都置办了地产。也因此,他没有变成一个穷困潦倒的书生,有空闲治学,有财力游历四方。

历数几千年来的大学者,能把学问和实践都做得这样好的人,没有几个。

学问是从实践中来的,最终还是要为实践服务。社会不需要只会死记硬背的人,也不需要信口开河、言无根据的人。年轻的时候,正是打基础的时期,这个阶段的学习,是为了以后学到更多的知识回报社会,分数、荣誉、表扬,都只是促进学习的手段,而不是最终目的。也正因为如此,我们应更加敬重那些发挥自己的力量为社会作贡献的人,将知识运用到生活当中,使我们的社会向越来越好的方向发展,这也是我们的责任和使命。

展开全文 APP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由用户发布,汉程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内容存在侵权或错误,请进行举报或反馈。 [我要投稿]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