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养浩然正气,塑造完美人生

2006年9月26日,山东邹城市举行了孟子诞辰2378周年祭祀大典,来自中国台湾、中国香港、韩国、日本以及美国、欧洲等国家和地区的近千名代表参加了这次规模宏大的仪式。一位去世2300多年的读书人,为什么身后还受到这样的礼遇呢?

因为孟子是继孔子之后的又一位儒学大师。《孟子》是和《论语》齐名的儒家经典。如果说《论语》是清泉的话,那么《孟子》就像烈火。《论语》讲述的更多是人生哲理,但是《孟子》却把视角投向了广大的社会。孟子疾恶如仇,对那些残暴的君王毫不客气地抨击,对那些虚伪的小人也进行了辛辣的讽刺。但是孟子也是一个同情底层百姓的人,他希望统治者能够实行仁政,让老百姓有饭吃,有衣服穿,让人人安居乐业,幸福生活。孟子的文笔也像烈火那样充满激情,时隔两千多年,我们仍然能够从他的字里行间,体会到他的慷慨激昂的大家风范。

孟子

浩然正气,价值连城

一个人能有多高呢?顶多七八尺高,像姚明那样就算是巨人了。可是孟子说,人体内可以有一种东西,顶天立地,高大无比。

一个人能走多远呢?顶多几千里,像郑和下西洋,他就算是航海家兼旅行家了。可是孟子说,人体内有一种东西,可以充满天地四方,只要是宇宙之间,就可以无所不到。

一个人的身体能有多坚硬呢?顶多像健美运动员那样而已,有一身鼓鼓的肌肉就了不得了。可是孟子却说,人体内有一种东西,非常刚强,多么大的威力都不能把它摧毁。

一个人寿命能有多长呢?顶多一百来年,像七八十岁的人就算是寿星了。可是孟子说,人体内有一种东西,可以与天地并存而不朽,历万古而常新。

这不是武侠小说里的内力,也不是神话小说里的元神,更不是日本动画里的小宇宙,而是一种浩然之气。

孟子说:“我善于培养我的浩然之气,这种气,最伟大,最刚强,用正义去培养它,充满上下四方,无所不在。如果缺乏了这种气,人就像没吃饱饭一样。这种气是由正义的经常积累所产生的,不是偶然的正义行为所能取得的。”

在孟子看来,一个人只要有了这种浩然正气,富贵就不能使他迷惑,贫贱不能使他动摇,强暴不能使他屈服。

珠海市南山工业区有一个韩国人开的瑞进电子公司,工人们做活很辛苦,1995年3月的一天,工人们好容易等到了一个10分钟的工休时间,就在工作台上打盹。这时候女老板金珍仙进来了,她大声叫道:“工人们排队跪下!”

员工们都吃了一惊,这时韩国老板又重复了一遍:“听到没有,叫你们跪下!”

员工们看到韩国老板怒气冲冲的样子,只好纷纷垂头丧气地跪在地上。

这个时候,有一个年轻人昂然站在那里,这个人就是来自河南的孙天帅,他挺直腰板,蔑视地看着金珍仙。

金珍仙用手指着他说:“你为什么不跪?”

孙天帅冷冷地问道:“为什么要跪?”

金珍仙没想到一个工人竟敢质问自己,她暴跳如雷地叫道:“不跪就开除!”

孙天帅摘下脖子上挂的胸卡,朝金珍仙脸上甩了过去,然后大步离开了公司。事后,孙天帅向劳动监察部门投诉了韩国老板侮辱中国工人的事件,很快,这个公司被司法机关查处了。

孙天帅宁死不跪的事件很快传遍了全国,孙天帅接受记者采访的时候说:“当时我只有一个念头,死也不能下跪!因为我是一个有尊严、有人格和国格的中国工人!”

孙天帅的身上就有一股浩然正气。历朝历代,有这种浩然正气的人非常多,这种浩然正气支撑着他们完成了非凡的事业。如唐朝的玄奘法师发愿要游历天竺,取回真经。他临行前发誓说:“不达目的,绝不回头。”于是他历经沙漠、雪山、大江大河,在西域游历了14年,终于获得了“三藏法师”这一最高荣誉称号,并且带了大量经典回国,得到了两国人民的崇高赞誉。

民族英雄文天祥,原本是南宋的宰相。当时蒙古入侵,他和敌人展开了不屈不挠的斗争,最后失败了,被蒙古人抓住,送往北京。

蒙古统治者知道文天祥是大忠臣,想收服文天祥,就软硬兼施,企图使文天祥投降,可是文天祥宁死不屈。蒙古统治者一怒之下,把他关进了一间牢房里。这间牢房既阴暗又肮脏,到处都是粪便、垃圾和腐烂了的粮食,文天祥到了这种环境中,不但不害怕,反而安安稳稳地住了下来,写下了一首名垂千古的《正气歌》,来表达自己的心情。这首诗的前几句是:“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下则为河岳,上则为日星。于人曰浩然,沛乎塞苍冥。……时穷节乃见,一一垂丹青。”

就像这首诗里表达的意思一样,天地之间有一种正气,蕴涵于各种各样的事物之中。在地下就是山川河流,在天上就是日月星辰,在人体内,就是那种浩然之气,充盈于天地之间,到了危急时刻才显现出来,于是拥有这样一种浩然正气的人就成了名垂千古的民族英雄。

孙天帅的行为,鼓励着人们对权势的诱惑说“不”,对金钱的收买说“不”。他失去了工作,却让那个时代的人们看到,一个不下跪的民族,才有希望。

比生命更重要的东西

如果用一个字来概括孟子学说的特征,那就是“义”。所谓的“义”,就是符合正义或道德规范的事情。孔子多说“仁”,孟子多说“义”。

一次,孟子召集弟子说:“今天上课前,先要做一道选择题:假如宴席上你只能选一样东西吃,你将选哪一种,熊掌还是鱼?”

弟子们纷纷举手:“当然要选熊掌,它很珍贵。”

孟子又问道:“那么请听下一题,假如你正面临绝境,只有两种可能供你选择。忍辱偷生还是舍生取义,你将选哪一种?”

这回,弟子们没有举手,低头思考。

孟子说:“如果人认为生命是最重要的,那么凡是可以偷生的事情,有什么做不出来的呢?如果人们都觉得死亡是最可怕的,那么只要能不死,有什么做不出来的呢?所以说,有些时候,即使有可以活下去的办法,我也不会去用,即使有可以躲避死亡的方法,我也不会去做。所以说,比生命还重要的东西、比死亡还可怕的东西,不是贤人才有,其实人人都有,只不过贤人能使它不丧失而已。那么,这种比生命还重要的东西是什么呢?那就是道义。只要行为符合道义,即使丧失生命也是值得的。”匈牙利诗人裴多菲也认为有比生命更可贵的东西:“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在他看来是自由,在孟子看来则是道义。

有一年,齐国遭受了大饥荒,饿死了不少人。有一个叫黔敖的人,在路边摆了一个施舍摊点,供来来往往的灾民吃饭。忽然,有一个人用衣襟遮着脸,拖着鞋子,有气无力地走来。黔敖左手拿着食物,右手拿着水,喊道:“喂,来吃吧。”这个人忽然抬起头,冷冷地看着黔敖,说:“我正是因为不肯吃这种嗟来之食,才饿成这样的。”黔敖听了,愣在那里说不出话来,而说话的这个人拂袖而去。

孟子说,人人都有比自己的身体还贵重的东西。那位饥民之所以宁死也不吃黔敖呼来喝去的施舍,是因为他将自己的尊严看得比生命还重要。

在现代社会中,也有很多人需要救济,有的人读不起大学,需要政府和一些慈善机构发动社会上有能力的人捐赠学费和生活费,帮助他们完成学业。本来,这是一件很好的事情,可是有些机构的做法,却没有很好地维护最初的善意。

在一次上海市某慈善机构组织的捐赠大会上,捐赠者们穿得整整齐齐地坐在主席台上,贫困生们坐在台下,记者们跑前跑后地拍照摄像。捐赠代表在鲜花和掌声中发言了,说了一番对贫困生的遭遇表示同情的话。然后主持人安排贫困生上台,向捐赠者鞠躬道谢,说事先准备好的谢辞。

会后,出现了意外情况:有一半左右的贫困生找到慈善机构的负责人杨先生说,不想接受这笔捐助。他们认为,这种捐赠虽然能解决自己的生活困难,可是却刺伤了自己的自尊心,本来他们就不愿意在人前表现自己的贫穷,更何况是被拍摄、报道。他们对捐赠者自然是心存感激的,但是有必要当众搞这种形式吗?

杨先生意识到自己错了。后来,这个慈善机构再也没有开过类似的捐赠大会。有些官员和企业家想借此炒作自己,找杨先生商量,也被拒绝了。他说:“对于学生来说,这种大张旗鼓的宣传刺伤了他们的自尊心,他们当然可以选择拒绝。另外,一个真正想捐赠的人,也不应该借此沽名钓誉。”

今天,我们提倡互相帮助,互通有无,人人要有社会责任感。但是,取要取得有原则,给也要给得动机纯正。如果只是为了在别人面前炫耀自己的慈善行为,不仅没有接近真正的慈善,而且伤害了别人的尊严,这样的慈善,不如不做。

每个人都从不卑微,每个人的生命的重量是一样的,不管我们是施舍、交友,还是协作,永远不能把自己摆在高人一等的位置上,否则,就是在贬低自己的生命价值。

迷信权威,就是在否定自己

提到儒家,我们总会将孔子和孟子并称为“孔孟”。晚于孔子接近170年的孟子,不仅对圣人孔子的思想做了阐发和拓展,在行为上也效法孔子。在40岁以前,孟子的主要活动就是学习孔子,广收门徒,开办私学。

在教育的过程中,孟子除了继承孔子的因材施教之外,还有一种非常鲜明的观点,那就是反对迷信书本、迷信权威。在《孟子·尽心下》中,孟子说:“尽信书,则不如无书。”这句话中的“书”,指的是当时的经典《尚书》。

牧野之战

殷商末年,周武王继位后四年,得知商纣王的商军主力远征东夷,朝歌空虚,即率兵伐商。商纣王仓促迎战,商军的兵力和周军相比悬殊,但忠于纣王的将士们都决心击退来犯之敌,双方展开了一场激烈的殊死搏斗,这就是历史上的牧野之战。后来,《尚书·武成》一篇中记载这一事件时说:“受(纣王)率其旅如林,会于牧野。罔有敌于我师(没有人愿意和我为敌),前徒倒戈,攻于后以北(向后边的自己人攻击),血流漂杵。”

孟子读了《尚书·武成》中的这一段,颇有感慨。在他看来,像周武王这样讲仁道的人,讨伐商纣王这样极为不仁的人,怎么会使血流成河呢?孟子不相信《尚书》中的这个记载,于是说:“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吾于《武成》取二三策而已矣。仁人无敌于天下。以至仁伐至不仁,而何其血之流杵也?”意思是提醒人们,读书时应该加以分析,不能盲目地迷信书本,不能完全相信它,应当辩证地去看问题。

在我们的学习中,教科书是重要的参考内容,但它毕竟是供我们学习和参考的工具,真正有价值的规律、经验、结论,还需要我们自己进一步去思考和实践。书籍也是一些人根据自己的思想编着而成的,如果盲目迷信书籍,对书上的观点深信不疑,那也就是在否定自己的思维能力和学习能力了。事实上,书籍和现实是两回事,我们不能盲目地崇拜书籍。

我们都很相信《孙子兵法》的军事谋略,但是孙子本人也没有能够一统天下。相反,历史上横扫六国、一统天下的秦始皇似乎并没有留下任何关于兵法理论的书籍。当然,各种因素综合作用,才能决定一个国家的兴衰,不能光看一本兵书,也正因为如此,我们更不能迷信书本。

在历史上,常常会有经过考证而推翻以前的结论、改变后人观点的事件。比如由于郭沫若先生的考证,我们接受了李白出生在中亚的碎叶城的说法;由于胡适先生的考证,我们也认为《红楼梦》是由曹雪芹和高鹗两个人完成的。

在16世纪的意大利,教会典籍上说星星是上帝钉在天空上的金色的钉子,地球是宇宙的中心。可是布鲁诺经过多方面的思考和研究,提出了异议。虽然他因此而被送上了火刑架,但是历史证明他是正确的。

就算是今天传下来的各种古籍,也是不可全信的。因为书籍在流传的过程中要经过传抄、口述、刻印等,期间免不了发生“三人成虎”、以讹传讹的情况。孟子说出“尽信书,则不如无书”这句话的时候,是因为对《尚书》中关于武王伐纣的情形产生了怀疑。反过来,如果我们又对孟子的话深信不疑,那也就是另一种“尽信书”了,事实到底怎样,还需要我们自己去辨别。

不仅要知道“尽信书,则不如无书”,我们也要发散开来,由此推想到“尽信师,则不如无师”。

曾经有一个同学,在高中语文课上听老师说,1936年鲁迅被提名为诺贝尔文学奖的候选人,但当年鲁迅就逝世了,结果那一年的诺贝尔文学奖空缺。这一点逸闻趣事被这位同学记在了心中,后来只要跟朋友聊到关于诺贝尔奖的时候,他就颇为得意地把老师讲的这段故事搬出来。后来,他偶然间看到一本百年诺贝尔文学奖介绍的书,才知道1936年是有得主的。

像这样的事情其实在课堂上经常发生,因为老师喜欢说些逸闻趣事,一方面活跃课堂气氛,另一方面可以增进学生的知识。但是这些故事的可信度有多高仍值得商榷,也许他只是听了别人的一段谈话,或者看了一本野史小说,或者是自己发挥的,因此不能完全相信老师的话,自己要懂得思考。

不管是书籍也好、老师也好,都是我们生活中的一种“权威”,类似这样的权威还有专家、学者等,他们经过自己的研究得出结论,为社会文明进步作出了贡献,但是也不能因为他们有这些身份的光环,就完全放弃了自己的思考,因为我们想要成为一个人格独立完整的人,最终还是需要我们自己来思考这个世界的。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孟子虽然赞成儒家的仁爱思想,但是从来不被儒家的行为规范所束缚,他要求自己成为一个完全意义上的独立的人,身心自由,坚持自己的原则。“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从他对大丈夫的定义中,我们也可看出他对自身人格的扞卫和追求。

孟子刚到齐国的时候,齐王以有病在身为借口,没有亲自去向他询问过政事,只是派下人召见他,孟子也就推说自己有病,不能朝见。第二天,他却出门为朋友吊丧,故意让齐王知道自己其实什么病也没有。齐王知道后派人去探视孟子,孟子的朋友急忙出面周旋,并让孟子不要回家了,直接去面见齐王,但是孟子坚持非礼之召不往,仍旧坚持不去,他也可算是“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了。

孔子夸奖弟子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也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颜回算是“贫贱不能移”;李白曾经写下了“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诗句,李白算是“富贵不能淫”。或许这样的故事让你觉得遥远,我们不妨来看看身边发生的真实故事。

文天祥像

电影明星洛依德将车开到检修站,一个修车女工接待了他。

她熟练灵巧的双手和年轻俊美的容貌一下子吸引了他。整个巴黎都知道他,但这个姑娘却没表示出丝毫的惊讶和兴奋。“您喜欢看电影吗?”他不禁问道。“当然喜欢,我是个电影迷。”修车女工边忙着手上的活边回答。她手脚麻利,看得出她的修车技术非常熟练。半小时不到,她就修好了车。“您可以开走了,先生。”这位修车女工对他说。他依依不舍地说道:“小姐,您可以陪我去兜兜风吗?”

“不,先生,我还有工作。”她回答得很有礼貌。“这同样是您的工作。您修的车,难道不亲自检查一下吗?”“好吧,是您开还是我开?”“当然我开,是我邀请您的嘛。”车跑得很好。姑娘说:“看来没有什么问题。请让我下车好吗?我还有其他的工作。”“怎么您不想再陪陪我吗?我再问您一遍,您喜欢看电影吗?”洛依德觉得不可思议,难道这个修车女工真的不认识自己吗?“我回答过了,喜欢,而且我是个电影迷。”“您不认识我?”“怎么不认识,您一来我就认出您是当代影帝阿列克斯·洛依德。”“既然如此,您为何对我这样冷淡?”“不,您错了。我没有冷淡您,只是没有像别的女孩子那样狂热。您有您的成绩,我有我的工作。您今天来修车,就是我的顾客,我就要像接待顾客一样地接待您,为您提供最好的修车服务。将来如果您不再是明星了,再来修车,我也会像今天一样接待您,为您提供服务。人与人之间不应该是这样的吗?”

洛依德沉默了,在这个普通修车女工的面前,他清楚地感觉到了自己的浅薄与狂妄。“小姐,谢谢!您让我受到了一次很好的教育。现在,我送您回去。再要修车的话,我还会来找您。”

与这位修车的姑娘情况相似的还有一个苏联小兵。

有一次,他负责检查参加会议人员的证件。正当列宁准备径直入场的时候,小兵伸手拦住了列宁。

“让他进去!他是列宁。”身边有人喊道。“先生,请您出示证件!”小兵坚持要查看列宁的证件。他身边的人顿时为他捏了一把汗。好在,列宁也很欣赏他的工作态度,很配合地拿出了证件。

小兵检查完了列宁的证件后,行了一个军礼,就让开过道,回到自己的位置上继续执勤了。但是这次经历让列宁看到了一个普通军人的威严,给他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这个社会上还存在很多诱惑,面对诱惑,很多人松开了自己的安全带,原则和美德在各种压力下步步后退。在这样的环境中,要像孟子那样成为一个独立的、有尊严的人,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因此,无论我们身处何地,面对怎样的人,一定不能忘记自己坚持的原则。

走多远,都走不出父母的视线

孟子三岁丧父,母亲把他抚养成人。

据说孟子小时候,家住在墓地旁边,孟子就经常跟着出殡的人看热闹,还模仿人家挖坑埋死人。孟母看了,觉得这个地方对孟子的成长没有好处,就搬了家。第二次搬到一个市场旁边,孟子就学着商贩叫卖,孟母觉得这个地方也不好,就又带着孟子搬了家。这次搬到一个学校旁边,孟子就跟着读书识字,学习礼节。孟母这才安下心来。

据说孟子小时候非常贪玩,有一天,孟母在家织布,孟子逃学回来玩。孟母就拿起剪刀,一下把织的布剪断,告诉孟子说:“如果学习半途而废,就像这块布一样,永远织不好。”孟子接受了母亲的教导,努力学习,最终成了一代大师。

孟母三迁

由于孟母的教导,孟子孝顺、正直而且刚强。母亲的关爱,让他感到,孝顺是最重要的。奉养双亲不仅要使双亲衣食无忧,还要给双亲精神上的安慰。由此,他提出了“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看法,意思是说:孝敬我自己的老人,从而推及到别人家的老人;抚养我自己的孩子,从而推及到别人家的孩子。孟子对劳动人民是有很深的感情的,他看到路上有头发斑白的人,还在背着沉重的东西走路,就觉得很过意不去,从而劝说国君实行仁政,让老年人能够穿得起绸缎,吃得上鱼肉。

可是现在,很多人却看不到父母对自己的一片苦心。和爸爸妈妈谈着话稍不如意就摔门而出;平常在家里四体不勤,很少体谅父母的辛苦,替他们分担家务。

一天晚上,琳琳跟妈妈吵架了,她什么都没带就只身往外跑。但是,走了一段路,她发现自己竟然一分钱都没带,连打电话的钱都没有!

走着走着,她肚子饿了,看到前面有一个面摊,煮出的馄饨香喷喷的,一定很好吃!可是,她没钱啊!

过了一段时间,面摊老板看到琳琳还站在那边,一直没有离去,就问她:“小姑娘,你是不是要吃面啊?”“但是……但是我忘了带钱。”琳琳很不好意思地回答道。面摊老板热情地说:“没关系,我可以请你吃呀!来,我给你做碗馄饨吃吧,怎么样?”“太好了!”琳琳已经饿得不行了。

不一会儿,老板端来了一碗面条和一碟小菜。琳琳吃了几口,忍不住掉下了眼泪。“小姑娘,你怎么了?”老板问道。“哦,我没事,我只是感激!”琳琳边擦眼泪边对老板说:“您是陌生人,我们又不认识,只不过在路上看到我,就对我这么好,煮馄饨给我吃!但是……我妈,我跟她吵架了,她竟然把我赶出来了,还不让我再回去了……您是陌生人都能对我这么好,而我妈,竟然对我这么绝情!”

老板听了,委婉地劝她说:“小姑娘,你怎么会这样想呢?你想想看,我只不过煮了一碗馄饨给你吃,你就这么感激我,而你妈呢?煮了十多年的馄饨,洗了十多年的衣服给你,你怎么不感激她呢?你怎么还要跟她吵架呢?”琳琳听了这话,当场愣住了!是啊!陌生人煮了一碗馄饨,我都如此感激,而妈妈辛苦地把我养大,也煮了十多年的馄饨给我吃,我为什么没有感激她呢?而且,只是因为一件小事,我就跟妈妈大吵了一架,唉……匆匆吃完馄饨,琳琳鼓起勇气朝家走去,她恨不得飞回家对妈妈说:“妈!对不起,我错了!”

当琳琳走到自家胡同口时,看到了妈妈那疲惫而又熟悉的身影……

我们从小就会背诵孟郊的一首诗:“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这首《游子吟》正说出,儿女永远也走不出父母的视线,无论他们走得多远,离开家多久,都是父母心头最牵挂的人。既然如此,我们怎么能不孝敬自己的父母呢?

如果你还因为一句批评而和父母赌气,或者曾经和父母顶撞,那么就让这一切成为过去,从现在开始做一个孝顺的孩子,不再伤父母的心,好好学习,这是对他们最好的回报。

展开全文 APP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由用户发布,汉程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内容存在侵权或错误,请进行举报或反馈。 [我要投稿]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