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主要的丝绸品种

  丝织物种类很多,由于织造工艺不同,各个种类有不同的结构和特点。古代丝织物中具有代表性的几大种类有纱、绮、绢、锦、罗、绸、缎等10多类,而每一大类中又有许多品种。

  纱纱是最早出现的丝织物品种之一。古代的纱根据其本身组织可分为两种:一种是表面有均匀分布的方孔,经纬密度很小的平纹薄形丝织物,唐以前叫方孔纱。一种是和罗同属于纱罗组织,以两根经线为一组(一地经,一绞经)起绞而成的,密度较小的织物。纱在南北朝以前都是素织,后来花织逐渐增多,宋以后益为繁盛。由于纱薄而疏,透气性好,古时应用较广,是各个时期夏服的流行用料。纱织物的名贵品种很多,如轻容纱、吴纱、三法纱、暗花纱等。宋代亳州所出轻容纱,在全国最为有名,陆游在《老学庵笔记》中形容它“举之若无,载以为衣,真若烟雾”。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过一件表长128厘米,通袖长190厘米,重49克,用极细长丝织成的平纹素纱禅衣。此件薄若蝉翼的纱衣,织作之精细,令人惊叹,是古代纱织物中的珍品。

  罗罗是质地轻薄,经纱互相绞缠后呈网状孔的丝织物。商代出土的罗织物残片,证明中国在3000年前已开始生产罗。秦汉以后,罗织物日臻精美,成为流行织物。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绫纹花罗,织造方法极为复杂,反映了汉代罗织物织造技术的水平。唐代罗多为花罗,如贡品中的单丝罗、瓜子罗、孔雀罗、宝花罗等。新疆吐鲁番阿斯塔那墓出土的唐代白地绿花罗,织制得极为精致,是唐代花罗中的精品。到了宋代,罗织物更是盛极一时,需求量大增。仅仅是润州(镇江)官方设置的“纱罗务”,每年生产的贡罗就达10万匹以上。此外,成都的大花罗,蜀州的春罗、单丝罗、婺〔wu务〕州的暗花罗、含春罗、红边贡罗和东阳花罗,越州的越罗,都精美异常,在全国享有盛名。


  图1 通体扭绞罗


  图2 不通体纽绞罗结构图

  罗织物的组织结构较为奇特,它不是靠互相平行的经纱,通过经纬交织来形成组织。而是靠互不平行的地经和绞经,有规律地绞转后与纬线交织在一起,形成网纹状组织和外观。从织物表面看也没有纵横的条纹。古代的罗织物分为通体扭绞(图1)和不通体扭绞(图2)两大类,前者多半用四根经线为一组织造,没有筘〔kou扣〕路。后者多半用二根经线为一组织造,显现筘路(详见罗织机)。由于通体扭绞的罗织造时不用筘,工艺较复杂,产量也较低,明清以后逐渐消失。不通体扭绞的罗却因织作方法比较简便,生产效率较高,售价便宜而在明代以后大为流行。

  缎缎是指地纹全部或大部采用缎纹组织的丝织物。缎纹组织是在斜纹组织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的组织特点是相邻两根经纱或纬纱上的单独组织点均匀分布,且不相连续。因单独组织点常被相邻经纱或纬纱的浮长线所遮盖,所以织物表面平滑匀整,富有光泽,花纹具有较强的立体感,最适宜织造复杂颜色的纹样。缎纹组织的这些特点与多彩的织锦技术相结合,成为丝织品中最华丽的“锦缎”。宋朝张元晏对一件缎制服装作有生动描述:“雀鸟纹价重,龟甲画样新,纤华不让于齐纨,轻楚能均于鲁缟,掩新蒲之秀色,夺寒兔之秋毫。”很能反映缎织物的特点和它的可贵之处。

  根据出土文物来看,缎起源于唐代,唐以后发展成为和罗、锦、绫、纱等织物并列的丝织物一大类。宋元以后,缎类织物日趋普及,不仅有五枚缎和各种变则缎纹,八枚缎也开始被大量应用。这时期的著名品种有透背缎、捻金番缎、销金彩缎、暗花缎、妆花缎、闪光缎等几十种。缎织物最初也叫纻丝,后来才改称为缎,北京明定陵出土的纻丝,就是做工、质地均极讲究的五枚缎丝织物。

  绮绮是指平纹地起斜纹花的提花织物。绮的斜纹显花组织有两种:一种是由提花经丝浮线形成斜纹组织。另一种则是在原斜纹组织的两根经斜纹浮线之间隔一根平纹经线,即是在花部组织上形成一根经斜纹组织点和另一根经平纹组织点的排列分布,也可以说是斜纹和平纹的混合组织(图3)。早期绮的纹样,据《释名·释采帛》记载:“绮,欹〔qi猗〕也,其文欹不顺经纬之纵横也,有杯文形似杯也,有长命,其彩色相间,皆横终幅,此之谓也。”呈杯纹,菱形纹、方纹等几何纹,如殷墟出土的菱形纹绮和回纹绮。“不顺经纬之纵横”表明花部的几何纹采用斜纹组织。汉以后,绮的纹样有了进一步发展,出现了对鸟花卉纹绮,鸟兽葡萄纹绮等。从晋到宋,还时有将绮作为官服的规定,如《晋令》记载:“三品以下得服七彩绮,六品以下得服杯文绮。”


  图3 绮结构图

  绫绫是斜纹地起斜纹花的丝织物,是在绮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初期的绫常和绮混称,从织物组织来看,两者有其相似之处,但又并非完全一样。相似的是绫、绮织品,表面都有斜纹花,质地都较轻薄。不同的是绮为经线显花织物,绫为纬线显花织物,绫比绮花、色变化多得多;再则绮织品表面显类似缎织物的纹路,而绫织品表面则多半显山形斜纹或正反斜纹,因而古书《释名·释采帛》有“绫,凌也,其纹望之如冰凌之理也”的说法。冰凌的纹理与山形斜纹相似,富有光泽,以它来形容绫的风格特点极为贴切。汉代的绫织物已十分精美,是当时价格最昂贵的丝织品之一。三国时,由于马均改革简化了绫织机,绫织物的产量开始大幅度提高,织出的纹样也更加复杂。唐代是绫生产的高峰时期,统治者不仅在官营织染署中设有专门用来生产绫织物的“绫作”,还规定不同等级的官员服装要用不同颜色、不同纹样的绫来制作。唐代的绫织物品种见于文献的有独窠、双丝、熟线、鸟头、马眼、鱼口、蛇皮等名目,被白居易誉为“不似罗绡与纨绮”的“缭绫”更是名噪一时。丝绸之路沿路有很多唐绫出土,日本的正仓院和东京国立博物馆收藏的珍品中也有唐绫。宋以后,绫除了用于服装外,开始大量用于书画、经卷的装裱。

  锦锦是指用联合组织或复杂组织织造的重经或重纬的多彩提花丝织物。锦字由“金”和“帛”组合而成,表明它是古代最贵重的织品。汉·刘熙在《释名》中说:“锦,金也。作之用功重,其价如金,故惟尊者得服之。”意思是说织锦工艺复杂,费工多,其价值相当于黄金,只有贵人才能穿。锦的出现,对纺织机械、织物组织甚至整体纺织技术的发展,影响极为深远。织锦技术的高低,可反映各朝代或各地区的纺织技术水平。

  采用重经组织,以经线起花的叫经锦。采用重纬组织以纬线起花的叫纬锦。战国、西汉以前的锦均为经锦,这种锦是以两组或两组以上的经线和同一组纬线交织,经线多为二色或三色,一色一根作为一副(如颜色较多,也可使用牵色条的方法),纬线有交织纬和夹纬,夹纬把表经和里经分隔开,用织物正面经浮线显花。1959年新疆民丰尼雅遗址发现的东汉“万事如意锦”就是一种典型的经锦。南北朝以来,纬锦开始大量生产,逐渐取代了经锦。纬锦是用两组纬线或两组以上的纬线和同一组经线交织而成。经线有交织经和夹经,用织物的正面纬浮线显花。1967年新疆阿斯塔那发现的在大红色地上起各种禽鸟花卉和行云图案的唐代锦袜,就属于这一种纬锦。织造时,经锦只用一把梭子;纬锦用梭较多,但它不改变经线和提综程序,只改变纬线的颜色,就能织出花型相同颜色各异的图案,因此可以说纬线显花是提花技术的一大进步。古代锦的品种繁多,不胜枚举,蜀锦、宋锦和云锦是最著名的三大名锦。

  缂〔ke客〕丝缂丝在古代最初叫织成,后来因其表面花纹和地纹的连接处有明显像刀刻一般的断痕,自宋代起又叫刻丝、剋丝、克丝。它实际上是一种以蚕丝为经线,各色熟丝为纬线,用结织技术织作的一种高级显花织物。缂丝的起源很早,可以追溯到汉代,当时达官贵人祭祀天地和参加重要典礼的礼服就是用它为衣料制成的(《后汉书·舆服志》:“公侯九卿之下,(衮〔un滚〕服)皆为织成”)。晋以后缂丝织作技术有了较大进步,织品日臻精细,出现了一些以佛像、人物和各种物体作纹样主题的织物。同时,它在织物中的地位也大为提高,除了皇帝的衮服逐渐地改用缂丝外,在其他需要织物显示尊贵的地方也一律以缂丝充任。例如,南北朝和唐代的内府,在整理其收藏的王羲之、王献之书法时,对于上品均用缂丝装裱,较次的用锦装裱(张怀瓘〔guan冠〕《二王书录》)。至宋代,缂丝不仅在织作技术方面达到了完全成熟的程度,在制作原则上,也起了很大变化,即从单纯制作服用的织物,发展为兼作专供欣赏的纯艺术品。宋、元、明、清四代出现了许多具有熟练技术的缂丝名匠,其中最为著名的有南宋的朱克柔、沈子番、吴煦,明代的朱良栋、吴圻等。他们都有不少传世佳作,如朱克柔有《莲塘乳鸭图》、《山茶》、《牡丹》等,其作品特点是手法细腻,运丝流畅,配色柔和,晕渲效果好,立体感强。沈子番有《青碧山水》、《花鸟》、《山水》、《梅花寒鹊》,其作品特点是手法刚劲,花枝挺秀,色彩浓淡相宜。这些名家之作,不但可与所仿名人书画一争长短,有的艺术水平和价值甚至远远的超过了原作,对后世影响很大。

  缂丝虽属平纹织物,但它的织法是采用通经断纬的方法织成的,较特殊。织前,先将画稿或画样衬于经纱之下,织工用笔将花纹轮廓描绘到经纱上;织时,不是只用一把梭子通投到底,而是根据花纹图案的不同颜色,把每梭纬纱分成几段,用若干把具有各种色彩的小梭子分织。宋代庄绰曾在他写的《鸡肋篇》中对缂丝的织造特点作过详细描述:“定州织刻丝,不用大机,以熟色丝经于木棦之上,随所欲作花草禽兽

  状。以小梭织纬时,先留其处,方以杂色线缀于经线之上,合以成文。若不相连,承空视之,如雕缕之象,故名刻丝。如妇人一衣,终岁可得,虽作百花,使不相类亦可,盖纬线非通梭所织也”。其中所谓“盖纬线非通梭所织也”就是指断纬而言(图4)。


  图4 缂丝结构图

  蜀锦古代蜀地(今四川成都周围一带)所产特色织锦。蜀锦是最早驰名全国的织锦,以织物质地厚重,织纹精细匀实,图案取材广泛,纹样古雅,色彩绚烂,浓淡配合,对比强烈,极具地方特色著称。史载蜀地产锦是在战国以前,秦汉以来日臻兴盛,其时汉代扬雄在《蜀都赋》所云:“尔乃其人,自造其锦,紞〔dan胆〕繏〔xuan选〕纟匪纟页,纟参缘〔SHAN衫〕缘庐中,发文扬彩,转代无穷。”说明蜀锦在汉代不仅已闻名全国,而且有了许多花色品种。按“紞”是用于被面装饰的锦;“繏”是锦带;“纟匪”〔FEI匪〕是蜀锦的一个品种;“须”是锦制的鞋样;“纟参”是旌旗上的锦直幅;“缘”是衣饰用锦。其时成都也因它织锦最盛,质量最佳而被称为“锦城”和“锦官城”。三国时诸葛亮从蜀国的总体战略出发,把蜀锦的生产作为统一战争的主要军费来源,提出“今民贫国虚,决敌之资,惟仰锦耳”,使蜀锦生产得到了蓬勃发展。当时成都城内是“栋宇相望,桑梓相连”,许多人家以织锦为业,出现了“技巧之家,百室离房,机杼相合,贝锦斐成”的盛况(左思《蜀都赋》)。所产各色品种行销全国,为蜀汉增添了经济来源。唐代是蜀锦生产鼎盛时期,这时的生产水平和织造技艺,达到了新的高度,并以写实、生动的花鸟图案作为主要的装饰题材和装饰图案,形成绚丽生动的时代风格。诗人郑谷曾赞唐蜀锦上的花鸟、云雁生动活泼如“春水濯来云雁活”。两宋以后,江南丝织业兴起,蜀锦声势明显下降,但它的传统纹样和机织工艺,对全国织锦业影响巨大,如云锦和宋锦就是在吸收消化了蜀锦纹样和织制工艺的精萃后,才逐渐声名鹊起,成为著名特色名锦的。

  宋锦宋锦是产于苏州、杭州等江南地区的一种质地较薄组织细密的织物。大多用于装裱书画和包装经卷之用,也有用于华丽服装的用料。由于其花纹图案主要继承唐和唐以前的传统纹样,故又被称为“仿古宋锦”。相传北宋年间,为了满足宫廷服装和书画经卷装饰的需要开始生产,南宋末期已有紫鸾鹊锦、青楼台锦、衲锦等40多个品种。明清时以苏州生产最盛,质量最佳,所产灯笼锦、八答晕锦、落花流水锦闻名全国。宋锦采用经二重、三枚斜纹组织,两种经纱(面经用本色生丝、底经用有色熟丝)三种色纬(纹与地兼用的色纬和两种专用纹纬)织成。宋锦色彩丰富,层次分明,不用强烈的对比色,而以几种明暗层次相近的颜色作渲晕,如它的地纹色大都运用米黄、蓝灰、泥金、湖色等;较大的花纹用庄严而稳重的常用色调;主花的花蕊或图案的特征用比较温和而鲜艳的特用色彩;花朵的包边或分隔两类色彩的小花纹则用协调而中和的间色。各种颜色的巧妙配合,形成宋锦庄严美观,晕渲相宜,繁而不乱,典雅和谐,古色古香的风格。

  云锦云锦原产地是南京,是在蜀锦和宋锦的基础之上发展起来的,明代时形成自己的独特风格,并以其富丽华贵,绚烂如云霞而得名的织锦。它和蜀锦、宋锦齐名,是我国古代的三大名锦之一。织制时,彩丝中多加金、银线和用挖花显花是云锦的特色,金、银线使云锦织品比之其他锦更加富丽堂皇;挖花显花又使同一纬向花纹的颜色比之一般锦多出许多,织品花纹色彩更加丰富。除此以外,云锦图案上也有许多独到之处,单以作为陪衬的云纹造型来说就有七巧云、四合云、行云、片云、团云、如意云、和合云、朵云、流云等多种。这些模仿自然界奇妙云势变化的云纹,配上作为主体的龙、凤、仙鹤、牡丹、莲花等表示尊贵或祥瑞的禽兽花卉,使整个图案充满了生气。云锦有妆花、库锦、库缎三大类典型产品。妆花,是云锦中最具代表性的品种,产品以织物的质地组织命名,如妆花缎、妆花罗、妆花绢等。其织造工艺是在缎地上或其他地上以挖花的方法,用各色丝织出花纹,并以圆金线、扁金线勾边或金、银线装饰花纹。其用色浓艳反差大,配色最少四色,多至十几色,一般用六色至九色。其图案布局严谨庄重,纹样造型简练概括,多为通幅大型饰满花纹作四方连续排列,亦有通幅作为一单独纹样的大型妆花织物,如明清龙袍。库锦,又称“织金”,是缎地上用金线或银线织出各色花纹的织锦。库锦中又分“二色金库锦”和“彩花库锦”两种,前者是金银线并用;后者除用金银线外还夹以二至三种色丝并织。库缎是在缎地上由经纬丝起花,形成明暗花纹,局部织以经线的织锦,有本色花库缎、地花两色库缎、妆金库缎、金银点库缎等名贵品种。古代云锦传世织品较多,最著名的是明定陵出土的妆花龙袍。这件龙袍整体图案布局庄严,层次分明,气势磅礴,花纹是用真金线包边,龙身用孔雀羽捻线织出鳞纹,织物表面光泽效果类似于萤光。

  织金锦织金锦,元代亦称为“纳石失”,是一种把金线织入锦中而形成特殊光泽效果的丝织物。这种织物的组织,均为由金线、纹纬、地纬三组纬线组成的重纬组织,它的金线显花处的结构则为变化平纹或变化斜纹组织。中国古代丝织物加金最早始于何时,现尚无定论,不过可以肯定,至迟在汉朝末年,应用就已开始渐多,唐宋时织金技术趋于成熟,织金、捻金和其他用金方法达到了10多种。至元代织金锦缎大量生产,达到极盛。唐宋丝织物以色彩综合为主的艺术风格,至此也变成了以金银线为主体来表现织物风格。这种现象的产生一方面和蒙古民族的欣赏习惯、装饰爱好等因素有关外,更重要的是蒙古族通过长期战争,从被征服地区掠夺了数量巨大的黄金,这些黄金成为大量生产金锦的物质基础。元朝用金方法较多,用于织金锦的主要是片金线和捻金线。片金线是将金打成金萡,然后贴于绵纸之上切成金丝,直接用于织造;捻金线又称圆金线,是将金片包在棉线外加捻而成金线。元代织金锦的消耗极大,据《元史·舆服志》记载,天子冬服分11等,用纳石失作衣帽的就有好几种,百官冬服分九等,也有很多用纳石失缝制。皇帝每年大庆,都要给12000名大臣颁赐金袍。此外,《马可·波罗游记》则记载元代用织金作军中营帐,绵延数里。元代织金锦精品实物,除故宫博物院有藏品数种外,各地亦有不少出土,如新疆盐湖元代墓葬出土的片金锦和捻金锦,经密分别为每厘米52根和65根,纬密分别为每厘米48根和40根。片金锦金线宽仅0.5毫米左右,纹样为满地花类型,以开光为主体,穿枝莲补充其间,线条流畅,绚丽辉煌。捻金锦纹样为一菩萨像,修眉大眼,隆鼻小口,头戴宝冠,自肩至冠后有背光。

展开全文 APP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由用户发布,汉程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内容存在侵权或错误,请进行举报或反馈。 [我要投稿]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