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经·海荒经》是远古西部地理记载

作者:冯广宏
一、《海荒经》并非远记国外

《山海经》今本可分两大部分:前部是《五臧山经》26篇,以山系为纲,系统地记述全国范围的上古地理;后部有《海外》《海内》《大荒》各经,皆分南西北东4篇,另有《海内经》l篇,一共13篇,内容大体上有方位顺序,杂记各类地理信息。前部简称为《山经》,过去认为是以中原为主的地理;后部简称《海荒经》,过去认为是讲述中原外围的地理;内圈是“海内”,中圈是“海外”,外圈是“大荒”。如果要画个示意图,那便是个同心圆。从“望文生义”出发,这样的认识好像也相当正确。[1]

不过,随着对这部奇书研究的进一步深入,发现过去这些看法,多多少少存在一些问题。据今人研究,《山经》涉及的范围,已不止华中、华北、华东、华南,而且包容了四川、甘肃、青海和新疆等地;[2]那么,“海内”“海外”岂非到了中国的周边国家,而“大荒”就应该远到南亚、西亚,乃至太平洋彼岸了?现今带奇想的《山海经》研究者,正是按照这个思路,在世界地图上寻找经文所指之地。[3]可是,细看《海荒经》内容,却发现根本不是那么一回事。这一部分材料,虽然标着《海外》《海内》《大荒》各经的名色,但所叙述的情况,却有很多雷同的地方,使人觉得它们好像讲的是同一个地区的事,但采用了不同的观察角度,按不同的意向来对人申述。明显的证据,就是有关“昆仑”的记载。

在《山经》里有个“昆仑之丘”,被记录在《西次三经》槐江之山的后面:

西南四百里曰昆仑之丘,是实惟帝之下都。

原来那里是天帝的人间别馆。请注意,这里的昆仑并不是“山”,而是“丘”;丘的甲骨文字形,是群山环绕着的盆地;从下文得知,它是中国许多江河的发源地:

河水出焉,而南流东注于无达;

赤水出焉,而东南流注于氾天之水。

洋水出焉,而西南流注于丑涂之水;

黑水出焉,而西流于大杅。

可是《北山经》中也有昆仑信息。有个敦薨之山流出敦薨之水,此水“西流注于 泽”,下文特别注明:
出于昆仑之东北隅,实惟河源。

无疑,这个昆仑非位于中原的西北部不可了。既然昆仑出自《山经》,就应不涉海外,但《海荒经》也都在积极记述昆仑的事。《海内西经》说:

流沙出钟山,西行又南行昆仑之虚。

海内昆仑之虚在西北,帝之下都。

昆仑之虚方八百里,高万仞。

所记与《西次三经》基本一致,只不过昆仑没有写作“丘”,而写作“虚”。虚的字义,古代与丘相同,也是指一处盆地。其下文又有:

赤水出东南隅,以行其东北。

河水出东北隅,以行其北。

洋水、黑水出西北隅以东,东行。

弱水、青水出西南隅以东,又北。

内容也大同小异。《海内北经》又记有西王母“在昆仑虚北”,还说:

昆仑虚南所,有氾林方三百里。

奇怪的是《海内东经》。此经开头明言“海内东北陬以南者”,应当不涉及西北,可是也在大讲昆仑虚。所提到“国在流沙中者”的两个,皆“在昆仑虚东南”。又说:

西胡白玉山在大夏东,苍梧在白玉山西南,皆在流沙西、昆仑虚东南。

昆仑山在西胡西,皆在西北。

在这里,才点到了昆仑“山”,大概是那盆地边上的高山了。虽然《海内南经》没有直接提到昆仑,但经中却有“氾林方三百里”和“弱水”等语,这些都是上述各经言及的昆仑附近的标志物。这样看来,《海内》四经都讲到了昆仑;那就证明所谓“海内”,实际上都是围着昆仑在转,并未超出《山经·西次三经》所记范围多少。

或许有人辩解:“海内”与《山经》重叠,那是正常的。那么,再看那《海外南经》,就该到了“海外”了吧?可是其中仍然大讲这个昆仑虚。话是从歧舌国讲起的:

昆仑虚在其东,虚四方。

另外有个寿华之野,也是“在昆仑虚东。”而《海外北经》中的柔利国下文,有个相柳氏的地盘(图一),大禹等众多古帝王曾在那里建有土台:

众帝之台在昆仑之北,柔利之东。

原来它们都挨得很近。尽管《海外西经》未提昆仑,但却提到了“轩辕之丘”。此丘在《西次三经》里与昆仑只隔着流沙和西王母所住的玉山,并不远。由此可见,《海外》四经除了东经以外,也都点到了昆仑,所记的范围也大不到哪里去。

现在再来看一下《大荒》四经,它应该更加边远一些,远离昆仑了吧?其实不然。顾颉刚《古代地理研究讲义甲种按语》(《文史集林》第二辑)认为:“《大荒经》者,盖即《海外经》之别一本;故两书所叙事物名目,符同十之五六。”这一见解是正确的。《大荒西经》说:

西海之南,流沙之滨;赤水之后,黑水之前;有大山名曰昆仑之丘。

其下有弱水之渊环之。其外有炎火之山,投物辄然。
虽然这里的昆仑不是“虚”,而是“山”“丘”,但所述与《西次三经》和《海内》四经、《海外》的南、西、北经互相配套。经中接着又提到西王母;与昆仑相近的沃之野和轩辕之国,也一一言及。《大荒北经》又讲到的群帝之台,“在昆仑之北”,也与《海外北经》相呼应。《大荒南经》虽未直言昆仑,但一开头就说起赤水、流沙、氾天之山、苍梧之野和黑水、青水。这些地方与昆仑十分密迩,只有《大荒东经》未涉及昆仑。同样道理,这《大荒》四经记述的范围,也和《海外》四经一样,基本上围着昆仑在转。套一句时髦的话,如果说《海荒经》能囊括四海,那么这世界也太小了。
剩下还有一篇《海内经》,中间虽没有昆仑的记述,但却有流沙、黑水、青水、苍梧等地,所以与昆仑也并不睽隔。总而言之,《海荒经》可说与昆仑结下了不解之缘,它决不能远记到遥远的海外去;相反,其中记的却主要是中国西部的上古地理。

二、古本《海荒经》表述西部地理

20世纪50年代,蒙文通教授在《略论《山海经》的写作时代及其产生地域》中就已经推断,《海内》4篇所说的“天下之中”,是指今四川西部地区;《海内经》可能是出于古蜀国的作品。后来蒙教授又有《再论昆仑为天下之中》一文,编入《古地甄微》集中,进一步论断《海内》《大荒》及《禹本纪》“皆蜀人旧书仅存之篇”。这已为《海荒经》表述西部地理的论题,奠定了论证基础。笔者拟详申其义,以补充这位学术巨匠之说。

先从《五臧山经》中的《西次三经》说起。这篇山系共记有22山(篇末小结云“二十三山”,可能是连“流沙”也算上),书中的方位里程都有较大误差,仅可供参考。过去研究者皆以为它讲的是远古西部地理。[4]现举以下各山加以说明。
首山:崇吾之山“在河之南”,在黄河附近。

第二山:长沙之山,有水“注于 水”。这“ ”字与黄河河源有一定关系。

第三山:不周之山,“临彼岳崇文山,东望 泽,河水之所潜也”,表明它实际上与前二山连在一起。《吕氏春秋·本味》“不周山在昆仑西北”,说明山名为秦人所熟悉。

第四山:密山,有水“注于稷泽;其中多白玉,是有玉膏”。稷与西部关系密切。

第五山:钟山,上文有“自密山至于钟山四百六十里,其间尽泽也”,表明海子较多,或有沼泽地。

第六山:泰器之山,有水“注于流沙”,有了内陆河流。

第七山:槐江之山,有水“注于 水”。“南望昆仑,其光熊熊,其气魂魂”,是地热资源特色。“西望大泽,后稷所潜也;其中多玉”,地理环境与前数山接近。

第八山:昆仑之丘,“是实惟帝之下都”。河水、赤水、洋水、黑水皆出于此。

第九山:乐游之山,有水“注于稷泽;是多白玉”,以下“水行四百里曰流沙”。

第十山:蠃母之山,“其山多玉”。

第十一山:玉山,“是西王母(图二)所居也”。

第十二山:轩辕之丘,有水“注于黑水”。《大戴礼记·帝系姓》“黄帝居轩辕之丘”。

第十三山:积石之山,“其下有石门,河水冒以西流”。

第十四山:长留之山,“是多文玉石”。

第十五山:章莪之山,有毕方鸟。

第十六山:阴山,《汉书·司马相如传》:“阴山在昆仑西二千七百里”。

第十七山:符惕之山,“下多金玉”。

第十八山:三危之山,“三青鸟居之”;《尧典》:“窜三苗于三危”。

第十九山: 山,“其上多玉而无石”。

第二十山:天山,“多金玉”,有水“注于汤谷”。

第二十一山: 山,出玉。

第二十二山:翼望之山,“多金玉”。

根据这些地理描述,可以判断那是黄河与一些内流河的源头所在,显然就是中国西部地区。再对照一下《中次九经》。这条山系从岷山开始,共有16座山。其中第十二山也是“玉山”,第十四山也是“ 山”。这种地名的重叠,恐怕不是偶然的。接着,我们就可以用《海荒经》来对照了。

除了前文所举《海荒经》各篇“昆仑”线索外,还有不少内容与《五臧山经》中的《西次三经》重叠。如《海外南经》毕方鸟在二八神之东,而青水则在其西,三苗国在赤水东;末后提到“范林”。《海外西经》有轩辕之丘,在轩辕国北;还有个“诸夭之野”是“鸾鸟自歌,凤鸟自舞”和“百兽相与群居”的地方。这与《海内经》描写的特征一模一样。蒙教授以为即今成都平原。《海外西经》最后还提到一种不同寻常的“雄常”树。《海外北经》记有钟山,而且补充了神奇的“烛阴”;同时提到积石山是“河水所入”,并指出范林是在三桑之东。《海外东经》则言“汤谷上有扶桑”。这些内容都见于《西次三经》,也就是说,那全是西部地区的一大堆事。

再检验一下《海内》4篇。《海内南经》记有 林和氐人国;还说有一种建木,生在弱水上。弱水是出自昆仑的一种特殊的水,具有西部特色。篇中还提到“ 窳”,《海内西经》说他被贰负和危所杀。《海内西经》补充了“流沙出钟山”;弱水、青水出自昆仑西南;还点到了毕方鸟,并明确了后稷的葬所,是在氐国之西。末后言及“服常树”,应即《海外西经》的雄常树。《海内北经》记有西王母和三青鸟,明确 林是在昆仑之南;还提及贰负之尸。今本《海内东经》后半部分并非《山海经》原文,而是上古的《水经》;前半部分文字很少,但也提到流沙和西胡白玉山。由此可见,《海内》4篇仍然与《西次三经》重复着,讲的是远古西部的情况。

《大荒》4篇是《海外》4篇的别本,基本已成定论,因此同为西部记载,自是意中之事;但具体对照一下,可更使人坚信。如《大荒南经》言及流沙、黑水、青水,皆与昆仑相近。《大荒西经》开篇便说“有山而不合,名曰不周负子”。这就是《西次三经》第三不周之山。后边则有流沙、赤水、黑水、弱水之渊、西王母、三青鸟、互(氐)人国(图三),这些环绕西部的标志物一一提到;并讲到“沃之野”的“鸾鸟自歌,凤鸟自舞,爰有百兽,相群是处”的情景,与《海外西经》“诸夭之野”雷同。重要的是补充了轩辕之国在“江山之南”。《大荒北经》则言及河水、赤水、黑水和积石山;并称“有钟山者”,其地有“赤水女子献”;赤水之北的章尾山有“烛龙”,就是《海外北经》所记的钟山“烛阴”。末后讲到的“若木”,与古蜀的若水关系密切,是中原黄帝传说中一个重要地方。《大荒东经》说到汤谷上有扶木,显然是《海外东经》“汤谷上有扶桑”的翻版。

顾颉刚以为《海内经》是《海内》4篇的别本;那么,所说的也应该属于西部地理。篇中不仅有流沙、黑水、青水、建木(弱水),而且明确指出“黑水、青水之间有木,名曰若木,若水出焉”;又明确“黑水之间有都广之野,后稷葬焉”,那里是个“鸳鸟自歌,凤鸟自舞”,“爰有百兽,相群爰处”的地方。同时篇中还点到了“ 窳”。这些内容都与《海外》《海内》《大荒》各经相呼应。

既然《海荒经》各篇西部内容如此集中,那么,得出它是上古西部地理记载这一结论,便十分自然了。

三、结语

今人以为《海荒经》是中原外围或远至国外之论,不符合经文实际,应予否定。《海荒经》实为描述中国西部远古地理的详细图说,其所据底本为同一种远古地图,其图中“昆仑”是一重心,位于中国西北。《海荒经》的原始资料来源,除古图外,还有西部的古代传说,被先秦人士记入经中,在此书流传中不断添加;此风延至西汉,直到刘秀校书时仍有所收罗。应该说,当前研究西部古代地理,《海荒经》是一部极好的参考书。

涉及昆仑等地理位置的考证以及利用经文来恢复古图等问题,当另文详述。

注释:

[1](俄)维拉·德洛芙娃:《山海经的地域形制观念》,司佳译,载《历史地理》十七辑第434~444页。

[2]谭其骧《论五藏山经的地域范围》指出:《西次三经》首山的“崇吾之山”当指令甘肃景泰以东、宁夏中宁以西黄河南岸某山;尾山的“翼望之山”应指今新疆若羌西南阿尔金山脉某山。

[3]谭其骧文指出:吴承志《山海经地理今释》刊布于20世纪20年代,把《西山经》地域解释为远达阿富汗;《北山经》远达外蒙古、东西伯利亚;《东山经》远达朝鲜、日本、库页岛。国外有爱德华·维宁《一个湮没无闻的哥仑布》把《东山经》释为北美和中美洲一些地区;《东次三经》的无皋之山指为加利福尼亚州圣巴巴拉附近的两座山头,在山上“南望”所见幼海,乃圣巴巴拉海峡。郑德坤认为,其误在以古人粗浅的地理知识,求文明人之地理知识。可是维宁的说法近年仍有人宣扬,并进一步有所发展。王善才主编的《山海经与中华文化》载有胡远鹏文,述及日人竹野忠生以为《海外东经》乃台湾向北经琉球群岛、九州岛、北海岛等西太平洋岛弧,甚至远过北极,经北欧、西欧而达非洲。

[4]清毕沅《山海经新校正》谓山皆在甘肃。汪绂《山海经存》云自兰州、敦煌至新、藏。吕调阳《五藏山经述》云皆乌鲁木齐西。 
展开全文 APP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由用户发布,汉程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内容存在侵权或错误,请进行举报或反馈。 [我要投稿]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