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轲(孟子)



孟轲(约前372---前289)   古代思想家、教育家,世称孟子,字子舆,战国时期鲁国邹邑(今山东省邹县)人。曾受业于孔子之孙子思的门人。发展了孔子的“礼治”和“德政”的思想,提倡“王道”和“仁政”,反对武力兼并,主张省邢薄赋,提出“君轻民贵”说。率弟子历游齐、鲁、宋、梁、腾等国,往来于诸侯之间,想推行其主张,但终不为当权者所用,退而回故乡,专门从事教学和著述活动,与弟子万章等序《诗》、《书》,著《孟子》7篇。

孟子十分强调主观精神的作用,在哲学上形成起唯心主义理论体系,对后世影响极大。在人性问题上,提出性善论,认为人生来具有任义礼智四种“善端”,又从认识论方面提出人们不学、不虑而具有良知、良能,认为只要加强修养,反求诸己,,或者说通过教育去发展这些良知和善端,就“皆可以为尧、舜”,因此重视修身养性,也注意环境影响。认为就获得民心来说,良好的教育比政治更有效。即“善政不如善教得民也。善政民畏之,善教民爱之,善政得民财,善教得民心”。他视“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为人生一大乐趣。主张培养“明人伦”的士或君子,以具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品格和善于培养“浩然之气”的人为大丈夫。这就决定了其教育内容是以“孝悌”为主体的道德教育,以伦理道德为基本教育内容,孔子已开其端,反对学稼、学圃;孟子则更加以系统化、理论化,提出“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论点,对后世影响极大。在教育、教学的原则和方法上,孟子重视自求自得,强调反求诸己,要求人们从自己身上找原因,自我反省,自我监督。重视立志,要求学生持志养气,存养善心,减少欲望,知耻改过,刻苦磨练意志。要求教师根据学生类型,因材施教,注重启发引导,循序渐进等。

在封建社会,孟子被认为是孔子学说的继承者,尊为“亚圣”。尽管其哲学思想体系是唯心主义的,但由于他长期从事教学实践,在教育和教学方法有许多精辟见解。尤其是在道德修养方面,强调反求诸己,提出“慎独”的修养方法,至今仍有借鉴价值。
展开全文 APP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由用户发布,汉程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内容存在侵权或错误,请进行举报或反馈。 [我要投稿]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