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在《周易》中生生不息

作者:史海威

《周易》作为中国最古老的文化经典,几千年来在许多思想文化领域对国人产生了深刻影响,今天学科分类体系中的许多门类都能从中找到自己的源头。正如纪晓岚所说的:“易道广大,无所不包。”其中非常值得一述的是教育学,我们今天流行的许多教育思想、理念和方法都直接来源于《周易》。比如,我们把对儿童的教育称为“启蒙”或“发蒙”,最早就来源于《周易》的蒙卦 。具体说来,《周易》的教育思想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重视教育,把教育放在非常突出的地位。《周易》的教育思想主要反映在蒙卦上,而蒙卦在六十四卦中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周易》六十四卦的排列顺序是,先列乾坤两卦,然后就是屯蒙。乾为天,坤为地,屯为万物初生,万物初生需要教育,就是蒙。《周易?序卦传》说:“有天地然后万物生焉。盈天地之间者唯万物,物生必蒙,故授之以蒙。”万物生成以后处于蒙昧阶段,接下来的任务就是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启发他、教育他。这充分反映了殷商先民对教育的重视。此后,《周易》关于教育重要性的思想被后世学者不断阐发,在我国历史上产生了深远影响。《管子?权修》云:“终身之计,莫如树人。”《学记》则说“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孟子似乎更加重视教育,把教育看成是区分人和动物的重要标志,他说:“饱食暖衣,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孟子?滕文公上》)后来,随着科举制度的创制和发展,教育更是倍受重视。近代以来,出于救亡图存的需要,许多学者、政治家都选择了用教育作为改造社会的重要手段。今天,我们的政府则明确地把科教兴国作为国家的基本国策。

强调师道尊严,给予教师以很高的地位。重视教育必须尊重教师,尊师本身就是重教,而重教必须尊师。《周易》非常明白这种教育的辩证法。《周易?蒙》卦辞云:“蒙,亨,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作为受教育者,蒙童应该主动地向老师请教,而不是老师卑躬屈膝地要求蒙童接受教育。这样,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就处于一种主导地位,它要求整个社会都应诚心诚意地尊重老师,尊重老师的劳动。另一方面,尊师也是为了尊道,师严是为了道严,师道尊严的目的是为了学生敬学而有为,也就是程颐所说的:“致敬尽礼而后往之,非欲自为尊大,盖其尊德乐道不如是,不足于有为也。”(《程颐易传》)这种尊师重道的思想,经过荀子、董仲舒、韩愈等儒家士人天地君亲师的发挥,成为我国尊师重教的一种优良传统。

以德育为先,把德育作为教育内容的核心和前提。《周易?蒙?象传》说:“君子以果行育德。”此外,《易传》中还有“以懿文德”“自照明德”“反身修德”“厚德载物”等重视品德修养的表述。德育好比人生的方向盘,决定着一个人生活的质量,一生的走向,对国家和社会的价值,所以说至关重要。《周易》明确地把德育放在启蒙教育的首位,说明了古人已充分意识到这一点。进一步,《周易》还指出了德育的内容,“蒙以养正,圣功也。”(《蒙?彖传》)“正”是《周易》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它意味着符合社会规范,代表着被社会认可和接受。《周易》把“正”作为德育的核心内容,就是要培养儿童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培养出社会所需要的人。所以程颐说,“养正于蒙,学之至善也。”(《程颐易传》)王夫之说“养其正于童蒙,则作圣之基立于此。”(《船山遗书?俟解》)这种重视德育的思想被继承和发展,康有为在《大同书》中明确地提出了“蒙养之始,以德育为先”的口号。

在教学态度和方法上,《周易》强调敬学持志、身教和对学生惩罚要适度的思想。《周易?蒙》云:“初筮告,再三渎,渎则不告。”这里是用占筮作比喻,说受教育者好比占筮一样,应该心怀诚意、专心致志向老师求教,或者反反复复,缺乏向学之志,那样占卜就不灵验,学习也会一无所获。这种思想后来演变成一条重要的治学经验,为学要专心致志,不能一曝十寒(孟子语)。其他,像《周易?蒙》卦中的“发蒙,利用刑(型)人”,则具有了明显的身教思想;“击蒙,不利为寇,利御寇”,主张对冥顽不化者进行惩戒,但是惩戒一定要适度,或者就是“为寇”而不是“御寇”,导致与教育初衷相反的结果。

此外,像《周易?家人》卦则蕴含了丰富的家庭教育思想。这些,前贤时哲已经多有精辟论断,兹不一一详述。

总之,《周易》作为教育思想的起源,对于我们今天的教育工作者探索符合现时代的新的教育理念和方法,仍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和意义。

展开全文 APP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由用户发布,汉程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内容存在侵权或错误,请进行举报或反馈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