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支”与“地盘”形成的基本过程

作者:李国强
摘要:

立竿测影方法,在确立“人盘”、“天盘”和“天干”的同时,根据太阳各时段照射人盘四正干和天干产生的阴影,简述“地支”与“地盘”形成的基本过程。

关键词:地支、地盘、“⊙” 字图案、“×” 字图案、斜“井”字图案,六峜、六合、硙(磨)

用九竿测影,在奠定方位创立“人盘”“田”字图案的基础上,经过远古人长期的无数次实践,最终从太阳运行的各个时段,产生的特定数值,形成大小不同的十个正方形“田”字“人盘”中,找到了在不同时段,用不同数值、不同线段组成的十幅正“井”字图案。在正“井”字图案四条线段的八个端点及中心点,竖立与十个“田”字图案每条线段(长度)相同的九根立竿,组成一十八根立竿全年各个时段观天察地的“人盘”、“天盘”、“地盘”。

根据太阳各个时段,照射“人盘”“四极或四正”上的四根立竿:乾南干、坤北干、离东干、坎西干和“天盘”上四周的八根立竿:甲干、乙干、丙干、丁干、庚干、辛干、壬干、癸干,形成的阴影,则呈现出十二地支:
如天九地二夏至时段全天的立竿测影:

早日出后五点四十分,太阳照射东偏北24°“丁干”,产生的阴影线段,通过中心点戊干,延伸至申干,立竿高度为一,产生的阴影数值为十,称为“天一地十”,把此阴影用地面上动物名称命名为“寅(影)虎”。

上午七点十五分,太阳照射正东方“离干”,产生的阴影线段,通过中心点戊干,延伸至坎干,立竿高度为三,产生的阴影数值为八,称为“天三地八”,把此阴影用地面上动物名称命名为“卯兔”。

上午八点四十七分,太阳照射丙干,产生的阴影线段,通过中心点戊干,延伸至辛干,立竿高度为五,产生的阴影数值为六,称为“天五地六”,把此阴影用地面上动物名称命名为“辰龙”。

上午十点二十分,太阳照射乙干,产生的阴影线段,通过中心点戊干,延伸至壬干,立竿高度为七,产生的阴影数值为四,称为“天七地四”,把此阴影用地面上动物名称命名为“巳蛇”。与壬干相应的阴影,用地面上动物名称命名为“亥猪”。

中午十二点二十八分,太阳照射乾干,产生的阴影线段,通过中心点戊干,延伸至坤干,立竿高度为九,产生的阴影数值为二,称为“天九地二”,把此阴影用地面上动物名称命名为“午马”。与坤干相应的阴影,用地面上动物名称命名为“子鼠”。

下午十四点三十六分,太阳照射甲干,产生的阴影线段,通过中心点戊干,延伸至癸干,立竿高度为七,产生的阴影数值为四,称为“天七地四”,把此阴影用地面上动物名称命名为“未羊”。与癸干相应的阴影,用地面上动物名称命名为“丑牛”。

十六点零九分,太阳照射庚干,产生的阴影线段,通过中心点戊干,延伸至丁干,立竿高度为五,产生的阴影数值为六,称为“天五地六”,把此阴影用地面上动物名称命名为“申猴”。

十七点四十一分,太阳照射坎干,产生的阴影线段,通过中心点戊干,延伸至离干,立竿高度为三,产生的阴影数值为八,称为“天三地八”,把此阴影用地面上动物名称命名为“酉鸡”。

晚日落前十九点零六分,太阳照射辛干,产生的阴影线段,通过中心点戊干,延伸至丙干,立竿高度为一,产生的阴影数值为十,称为“天一地十”,把此阴影用地面上动物名称命名为“戌狗”。

(注:上述时间与产生的数值,系在中国可生成河洛文化的区域范围内立竿测影产生的数值,在区域范围外的各个地区,时间和数值将出现不同,敬请大家留意。)

经过上述夏至时段全天的立竿测影,在正方形“井”字图案中,形成了八条二横、二竖相交叉的连线,即“井”字两横线的四个端点,分别延伸向中心点,“井”字两竖线的四个端点,分别延伸向中心点,形成的两个“×”字图案;和“井”字图案中心的正方形“田”字图案中的“十”字图案。由太阳照射两个“×”字图案和一个“十”字图案线段端点上的十二根立竿,产生的十二条阴影线段,称为“十二地支”。( 全年各个时段阴阳数值的综合,同样可以反映十二条阴影线段)。

“地支”,沿用天盘上“天干”的植物属性命名:一株植物有主干,就有枝干,但由于立竿测影竖立的主干和产生的枝干,不同于一般的植物生长规律,主干向上,唯一的一根枝干却紧贴地面,在干的底部向远处延伸,所以用“地支”一称,用以区别一般与特殊表征。可以说,“地支”是人类迄今为止“独一无二”的特殊表述。

用中心点一根竿立竿测影,称为阳仪、阴仪;用十八根立竿观天察地,则需要分别冠以各种名称,用以区别每根立竿与阴影的不同情况。人盘上用的是乾坤离坎兑震巽艮的方位名称;天盘上“天干”用的是植物的甲乙丙丁戊庚辛壬癸己的一年生植物名称;地盘上“地支”由于是紧贴地面向远处延伸的阴(晷、鬼)影,故把各个时段不断变化的阴(晷、鬼)影,用地面上行走动物的名称、谐音、习性、特征等命名。

人盘上方位是由乾南坤北确立天地定位为起始;天盘上天道运行,是按由南向北、由东向西的规律,以甲、乙为起始;地盘上地道运行,则是按由北向南、由西向东的规律,以子为起始。因此依据太阳照射立竿在地面投影运行的轨迹,远古人把地支“子”,作为阴、阳极数值转换的终始点,把阴阳交午的地支“午”,作为阳、阴极数值转换的终始点,确立地盘按天顺地逆(即今人所谓顺时针)的方向运行。按顺时针方向旋转一周,组成“⊙”形图案。即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这一“⊙”形图案,符合全年立竿测影的实际情况:

立冬、冬至至立春时段,日出辰,投影指向戌,阴影由戌经亥、子、丑至寅,形成一条少半圆轨迹的弧线。全天呈现出:辰戌线、巳亥线、午子线、未丑线、申寅线的五个时辰、五条线段。

春秋分时段,日出卯,投影指向酉,阴影由酉经戌、亥、子、丑、寅至卯,形成一条半圆轨迹的弧线。全天呈现出:卯酉线、辰戌线、巳亥线、午子线、未丑线、申寅线、酉卯线的七个时辰、七条线段。

夏至时段,日出寅,投影指向申,阴影由申经酉、戌、亥、子、丑、寅、卯至辰,形成一条大半圆轨迹的弧线。全天呈现出:寅申线、卯酉线、辰戌线、巳亥线、午子线、未丑线、申寅线、酉卯线、戌辰线的九个时辰、九条线段。

十二地支确立了地上的一年:由子(冬至)起至子(冬至)终,周回一周为一年。

十二地支确立了一年中的四季:亥子丑为冬季,寅卯辰为春季,巳午未为夏季,申酉戌为秋季。

十二地支确立了一年中的十二个月:寅为正月,卯为二月,辰为三月,巳为四月,午为五月,未为六月,申为七月,酉为八月,戌为九月,亥为十月,子为十一月,丑为十二月。

十二地支确立了一年中的六节:天五地六图:上半年日出辰为立春,日出卯为春分,日出寅为夏至;下半年日出卯为秋分,日出辰为立冬。天七地四图:日出辰为冬至。

十二地支确立了一天中的十二个时辰:按东八区(北京区时东经120°),子时为23点至1点,丑时为1点至3点,寅时为3点至5点,卯时为5点至7点,辰时为7点至9点,巳时为9点至11点,午时为11点至13点,未时为13点至15点,申时为15点至17点,酉时为17点至19点,戌时为19点至21点,亥时为21点至23点。各地可按经度每隔1°相差四分钟计算,确定当地的准确时间。也可按立竿测影方法,重新测定当地的准确时间。

地盘,是太阳在全年各个不同时段,照射立竿产生的阴影和四角或四斜线平行,与兑艮线、震巽线以及十二地支共同组成的图案。即冬至、立舂、春分、夏至或夏至、秋风、立冬、冬至,早、午、晚太阳照射九根不同数值的立竿,产生的阴影,达到与四角或四斜线平行,在地面上组成来回往返的十幅斜“井”字图案。

天盘,以四极或四正:乾南、坤北、离东、坎西,为主轴线,用以观天。

地盘,以四角或四斜:兑东南、艮西北、震东北、巽西南,为主轴线,用以察地。

天道行正,地道呈斜。十二地支在天盘中,组成两个正方向“×”和一个正方向“十”字图案。十二地支在地盘中,组成两个45°斜方向“×”和一个45°斜方向“十”字图案。

夏至时段,太阳照射丙干,产生的阴影线段,逐步与四角或四斜线平行,延伸至壬干;太阳照射乙干,产生的阴影线段,逐步与四角或四斜线平行,延伸至辛干;太阳照射甲干,产生的阴影线段,逐步与四角或四斜线平行,延伸至丁干;太阳照射庚干,产生的阴影线段,逐步与四角或四斜线平行,延伸至癸干。把丙壬线、乙辛线、甲丁线、庚癸线四条阴影线段组合在一起,则形成一个斜“井”字图案。这幅图案把太阳(天)与地球(地)两者之间的对应关系反映出来。

天为“六峜”,地为“六合”。

“六峜”,是框定太阳在天空运行的六条轨迹线:甲壬线、乙癸线、丙庚线、丁辛线、乾坤线、离坎线。即现代天文方面的甲壬线(日落线),乙癸线(日出线),乾坤线(南北子午线),丙庚线(南回归线),离坎线(赤道线),丁辛线(北回归线)。六条轨迹线,组成了一个正“井”字和一个正“十”字相重叠的“天盘”图案。

“六合”,是在太阳六条轨迹线的作用下,在四角或四斜线(兑艮线、震巽线)奠定四角方位“×”字图案的基础上,以八根天干与“×”字图案的两条线段相平行为连线,组合成的斜“井”字图案,共同组合成:框定地球运行规律的六条轨迹线。其六条线段组成“六合”:寅未线、辰亥线、巳戌线、申丑线、兑艮线、震巽线。六条线段,组成了一个斜“十”字和一个斜“井”字相重叠的“地盘”图案。

六峜、六合衬映出天地之间的对应关系:《太玄疑》:“阴阳相磑,物咸雕离”。磑,碎物之器。晋王戎有水磑,今俗谓之磨。六书故云:合两石,琢其中为齿,相切以磨物,日磑。把天地旋转的过程,用磑(磨)的比喻方式,揭示出天地之间的阴阳变换规律。
展开全文 APP阅读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汉程网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投诉]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