氏的断代

大汶口文化与仰韶文化犬牙交错,是太昊伏羲氏主要活动的区域。在这个区域里,考古发掘出了“凿齿”风俗,其根本原因是用来禁止血缘通婚的一种严峻“立法”形式,佐证了太昊伏羲氏“正姓氏”的年代。

氏是父系社会的文明,我们不妨对“氏”的确切年代进行探讨。

在新石器时代的仰韶文化时期,仰韶文化的一个氏族,曾在西安半坡居住了四百多年。半坡出土的仰韶文化,虽然说不能代表其全部类型,但是毕竟是半坡文化的主要代表。认识半坡文化的主人有着极其关键的意义。

颜阊等在《考古·西安半坡人骨的研究》(1960年9期)中说:“半坡人的身长平均169,45厘米。半坡人66,7%属于大头型,脑容量为1500毫升;有33,3%属于中头型,1350--1449毫升。总的说来,半坡人的头型‘以卵圆形、五角形占大多数,颅顶缝简单、眉弓弱、眶型圆钝、鼻孔下缘鼻前窝型较多,鼻棘低矮,颧骨深而宽,转角度欠圆钝,犬牙不明显的占多数。这完全说明这一群头骨属蒙古大人种类型。”于是,就得出这样的结论:

如果半坡人与亚洲近代蒙古种比较,半坡人骨骼与华北近代组、华南近代组、印度尼西亚组人种接近。
当我们观察一下属于仰韶文化的华县元君庙人、宝鸡百首岭人的骨骼鉴定,我们不由大吃一惊:

元君庙人,身高为168.4厘米,百首岭人身高难168.8厘米。他们的身高基本上比较接近。

从他们的脑容量看,百首岭人为1472毫升,元君庙人为1489毫升,半坡人为1450毫升。女性平均脑容量,百首岭人1342.5毫升,元君庙人为1342.5毫升。其脑容量也相互接近。因此,可以这样说,在陕西省境内百首岭人与半坡人等仰韶文化遗址的人类,都属于相同的人种类型,都属于蒙古大人种类型。

仰韶人的祖先与子子孙孙一直是中国大陆的老住户,他们主要活动在距离今7000年至5000年的黄河流域。在新石器时代,他们以氏族部落为单元,用勤劳的双手,用集体的智慧,创造了灿烂的仰韶文化。

与仰韶文化并存,在我国东方出现了可观的大汶口文化。大汶口文化与仰韶文化犬牙交错,延续了两千多年之久,在今河南省与山东省相互影响,非常可观。

大汶口文化的主人是何人种属?

颜阊在《考古学报·1972年·第1期:大汶口新石器时代人骨研究报告》《考古学报.第2期:西夏侯新石器时代人骨研究报告》中说:大汶口人男性的平均身高为172.26厘米,其身高较西安半坡人、百首岭人与元君庙人身高都要高,这是一个显著的差异。

另外,大汶口人的脑容量平均为1527.6毫升,也高于他们的脑容量,这又是一明显的差异。根据综合测定,大汶口人属于以华北与华南代表的蒙古人种。也属于蒙古人种属。

大汶口人有两个显著的特征:

第一是人头骨变形,其枕骨畸形,而且出现率几乎100%。这说明是大汶口人的普遍现象。

第二是普遍有拔牙的习惯。

颜氏报告说:男性拔牙的人数占64%,女性则为80%。所拔掉的牙齿,据统计100%属于上颌两侧的切牙,拔牙的年龄在18岁--21周岁之间。

在大汶口文化的刘林期,见到一些人头骨下臼齿外侧,留有石质或陶质的球,相应的齿面萎缩,内收缩成马蹄形,齿面磨损严重。从这里我们非常明显地看到,这是死者生前将石质或者陶质的球,长期含在口内所形成的结果,与拔牙密切相关。

考古工作者对366个人骨进行了考察,其中男性为265人,女性为101人,其中拔牙的共有281人,占全数的78%。其中男性拔牙的为205人,占全人数的77.4%;女性拔牙的共有76人,占75.2%,比例基本上持平。从拔牙的状况看,281人中,275拔除一对上侧门齿,两位女性 分别拔除一上颌中门齿及一对侧门齿,和一对上侧门齿及一犬牙。另外四男性,均拔了除一个上颌中门齿。

经过碳14侧验,这些拔牙人的年龄,男性没有小于14--16岁者,女性没有小于也未见到小于16--17岁者。一般男女拔牙在14岁上下。也就是说,人的第一组牙齿(乳牙)被后来长出来的第二组牙齿(恒牙)全部所替代以后,才有拔牙的行为。

除了大汶口刘林期的普遍拔牙习惯外,在崧泽、良渚、昙石山与屈家领墓葬的人骨中,都见到了拔牙的现象。在龙山文化人骨的鉴定中,也发现了拔牙的习俗。这种“成丁仪式”进行拔牙,在我国西南少数民族中,延续几千年竞被保存下来。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其民族拔牙风俗的顽固性。正是根据这一点,历史学家白寿彝主编的《中国通史》说道:“龙山文化是继承大汶口文化发展而来的,因而,它的居民还保持着他们祖先的遗风。”

在《山海经》中有“凿齿”族的记载。
在《淮南子》中,有“凿齿”民的记载。

我国的仡佬族,也曾有过拔牙的风俗。
大汶口在我国的东方,大汶口文化主要分布在山东省、河南省等地。在中国古史的传说时代,太昊伏羲氏都于宛丘(河南省淮阳),距离曲阜不远,这是太昊伏羲氏主要活动区域。不仅在大汶口,而且遍及山东,甚至还波及河南省与全国不少地方。太昊伏羲氏初期,在黄淮大平原这一广阔地带,建立了昊昊王业和灿烂的民族文化。后来,少昊金天氏也在曲阜建都,继太昊伏羲氏之龙号,在这带活动。在这个时期,恰是太昊伏羲氏的中国远古畜牧时代。之所以这样说,一是在时间大限上,我们一般地说法,太昊伏羲氏距今是6000多年;二是大汶口文化距离今5000年--6000年左右;仰韶文化距今7000年——5000年左右。因此,时间大限上相吻合。更重要的是大汶口文化拔牙的习人俗,反映出了太昊伏羲氏时代的本质特征。

大汶口人为什么要拔牙呢?

白寿彝在《中国通史》中对大汶口人拔牙这样解释道:

“这是大汶口人把拔牙“看成已达到成年而获得婚姻资格的人,进入成丁礼的一项内容。”

在太昊伏羲氏时代,那时人口并不太多。太昊伏羲氏正姓氏,通媒妁,以兽皮为礼,制嫁娶,实行“一夫一妻制”的“对偶婚”,同血缘不准婚配,不准氏族内部通婚,实行族外婚。这种“移风易俗”的远古文明,废除数万年延续下来的“群婚”“乱婚”,结束野蛮与蒙昧,实行起来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提倡不行,更重要的还是强制。这个“强制”,关系人类自身素质的大事,要涉及到男男女女,涉及到人人,大概是主要的手段,具体说就是移风易俗--“拔牙风俗”。这可以说是人类史上一场大的“革命”。好端端的牙齿要拔掉,不仅痛苦,而且缺了牙齿,吃起东西来,也实在不方便。不论当时的“人王”怎么说拔牙的好处,人也很难接受。作为一个民族,一个氏族,为了提高人类的自身质量,同意也要拔牙,不同意也要拔牙,拔牙就是提高人类自身质量。从考古发掘的资料看,在当时,这个十分残酷的风俗,已普遍实行,而且不容置否。其规定十分严格而具体:

一、男女14岁,开始了人的青春期。到了人的青春期,就进入了人的成人阶段。氏族为了生生不息,成人要婚配。而婚配前,必须正姓氏、正其名。这就是正姓氏、正名之后,才允许婚配。到了正姓氏、正名的年龄,不论男子或者女子,首先要拔牙齿。拔牙是成人的标志,是允许婚配的标志,没有拔牙的人不允许婚配。

二、拔的牙是门牙,门牙长在人最为显眼的地方。人是否有门牙,一张嘴就可以明辨。这样,成人与否,就有了鲜明的标志。即使是不相识,没有了门牙,才能与婚配。有门牙的人,是不能婚配的人,或者说不到成人年龄的人。同时,以有没有门牙作为标志,更容易便于众人的监督。一个拔了牙的男子,不能在氏族内部胡乱交配,更不准同血缘婚配,只能与外族外异姓血缘的女子婚配。

三、成人后第一件大事要实行拔牙风俗,这种近是刑法的风俗,十分残忍。由乳牙长成成牙后拔去,实在是疼痛。一般地说,人们是不愿意这么做的,健康的牙齿作为切齿是人类吃东西的主要牙齿,拔去之后显然是个损失。然而,这是个体的损失,与提高氏族人的整体素质比较起来,作为部落人,为了自已部落的强大,子孙不会产生大批痴呆、聋哑、甚至畸形的后代,必须随风入俗,服从氏族利益的大局,他们必须这样做。同时,这是人类长期观察与实践的历史经验。这种风俗之所以能坚持下来,一是由部落酋长监督,二是由众人监督。

四、在太昊伏羲正姓氏、制嫁娶的同时,也画了八卦。在这时期,已经有远古文明出现。已经有了天地、上下、男女、阴阳等概念。“天地定位”,下阴上阳。我们从考古发掘的资料看,拔去的牙齿是上门牙,“上”位是天位是阳位是男位,而不是下门牙。从这儿也反映出当时已经进入了父系社会。这时期的婚配,不再是男子孙到女方部落安家落户,而是女子到男方安家落户了。
五、拔了门齿的男人(不包括女子)是成人了,获得了成年人所应当拥有的一切权力;拥有竞选酋长、猎取等成人的权力。这正如知原在《人之初》中所说,拔牙的风俗“除了含有某些宗教观念之外,它向周围的人昭示:这个拔了牙的人已成年了,他拥有了成年人的一切权利,可以参加狩猎,参与各种神秘活动,可以婚娶,社会承了他。一句话,那个缺失的牙齿使他受到重视,并取得了少年们不能取得的种种权利。”

六、拔牙也是社会责任教育的标志。到了14岁,人已到了成人年龄,应当为社会尽成人的责任,不但有生儿育女的义务,而且又有为社会人群服务的义务,各方面都应当以成人立世。像台湾省高山族阿美人把“扎礼”看得十分严重。在接受成人的“扎礼”之前,必须进入一个月的严格训练,其内容包括舞蹈、架桥、建房、铺路、放哨等项,不准洗澡,严格节食,第一周每天只能吃两餐饭,第二周每天吃一餐饭,第三周、第四周只能以米汤充饥。只所以这样,其目的在于培养吃苦耐劳的精神、勤俭节约的高尚品德,提高氏族素质。

我们从大汶口人拔牙的风俗,可以得知大汶口人之所以拔牙,其根本原因是因为“别婚姻”,是用来禁止血缘通婚的一种严峻“立法”形式,以此示姓,示同族,示同祖,示成人,示婚姻。这种近似残酷的“立法”形式,很显然是“正姓氏”的“副产品”。

大汶口文化与仰韶文化犬牙交错,二文化的考古断代时间大约在距今7000年到5000年左右。大汶口文化区域是太昊伏羲氏与少昊金天氏的主要活动区域。在这里,佐证了“正姓氏”“制嫁娶”的年代,距今7000年——5000年前,太昊伏羲氏创立了中国“氏”的文明。
展开全文 APP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由用户发布,汉程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内容存在侵权或错误,请进行举报或反馈。 [我要投稿]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