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ānxiàróuruòshuǐérgōngjiānqiángzhězhīnéngshèngzhīruòzhīshèngqiángróuzhīshènggāngtiānxiàzhīnéngxíngshìshèngrényúnshòuguózhīgòu shìwèishèzhǔshòuguóxiáng shìwéitiānxiàwángzhèngyánruòfǎn

注释

①垢:屈辱。

②祥:吉利的。

译文

天下最柔软的莫过于水了,但攻坚克强却没有什么东西能胜过水的,因而水是没有事物可以代替得了的。弱小的能战胜强大的,柔软的可以战胜刚强的,天下没有人不知道这个道理,但就是没有人能这样做。所以有道的人说:能够承担国家的屈辱,才称得上是国家的君主;能为国家承受祸患的人,才配做天下的君王。正面的话好像是在反说一样。

赏析

这一章的内容分为两部分:前半部分讲柔弱胜刚强的道理。后半部分说如果一个人能够承担国家的污垢和不祥,那么他就会成为国家的主宰。“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在前面的章节里,老子曾经介绍过水的特性,如柔弱、顺畅、坚韧,还有顺势而为、甘居下位等。在老子看来,天下的事物没有比水更柔弱的了,然而它却是最坚强的,所以没有事物可以代替它。为什么说“莫之能胜”呢?这是因为老子所处的时代,有很多自然现象,人们都无法对其作出科学的解释,所以常常用神化的力量进行曲解。例如,当洪水气势汹汹地袭扰人类的时候,人们就称洪水为“猛兽”,并认为这是上天在惩罚他们。“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在这里,老子说天下人都懂得了柔能胜刚的道理,却很难像水那样以弱胜强。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人们从小就被灌输一种争先、争强的思想。在这种思想的支配下,人们变得争强好胜起来。然而,真正的强者是不争的,如果一味的争强好胜,就不会像水那样甘居下位、温顺坚韧,那么也就不算是真正的强者了。“是以圣人云:受国之垢,是谓社稷主;受国不祥,是为天下王。”“受”意为主动接党,自觉承担。“垢”这里指的是外国的侵略。在这里,老子引用圣人的话来说明君主应具备的品德,即能够承受国家的耻辱和灾难。所以,只有做到不以自己的荣辱为荣辱,为了国家不惜忍辱负重,这样才配称为一国之君。例如,春秋末年勾践灭吴的故事,就很好地说明了这一点。在本章的末尾,老子以“正言若反”作结论,这句话如何理解呢?老子在此说“正言若反”,与原文并不是割裂的,而是承接了上文所说的水的柔弱和刚强。在老子看来,人们所说的、所认定的东西,其结果恰好与事实相反,人们不能认识大智大慧,把大智大慧视作愚蠢,结果自己处在愚昧之中还自认聪明,以至于聪明反被聪明误。所以,这句话是老子对整部《道德经》中那些相反相成的言论的高度概括。

留言讨论

发表评论

阅读推荐